孝順父母者,會得到護法神的幫助,善知識歡喜(發帖人:司馬司)
何者孝敬父母親,彼族具梵阿闍黎,
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
此處佈施的主要對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為大乘修行人,要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應該對今生的父母孝順恭敬,否則,想把其他眾生視為父母是不現實的。
大小乘的佛經中,非常強調對雙親的孝敬。一個人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運中,會得到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為主的白法天尊之護佑和加持。同時,諸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也非常喜歡這種人,對他進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會不離堪為世間應供的阿闍黎。
《親友書》的字面意思,雖然看似好懂,但對於有些頌詞,希望你們不要解釋錯了。現場聽聞的人也好,以后通過光碟學習的人也罷,一定要認認真真思維, 看你的理解是怎麼樣的,再對照講義里的解釋,看一看有什麼出入。不要憑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把這個頌詞解釋成:如果孝順父母、供養上師阿闍黎、供養梵天等, 那麼今生感得妙色,來世轉生善趣。如果這樣理解,簡直與法義差十萬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時學習經論時,千萬不能改變聖者的本來意圖。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離護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識的轉世。同時,今生會以感恩圖報等功德而美名遠揚,處處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來世也將轉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個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場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還是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和德行。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應盡心盡力 地照顧,倘若實在照顧不上,也要經常安慰他們、問候他們。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是這樣,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若沒有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我們根本不會 懂文化知識、取捨智慧。阿瓊堪布在《大圓滿前行筆記[1]》中專門講了父母對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間智慧的恩德、出世間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 果沒有父母的教導,你從小在牛群中長大,現在吃飯可能連筷子都不會拿。所以,有報恩之心非常重要,這種人即生中名聲遠播,他世能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 樂。
不過,現在社會變得比較可怕,古人對父母尊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如今這個社會,孩子只學習文化知識,從來不懂孝養父母,這也跟教育脫不了干系。其 實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意謂兒女把父母頂戴在頭上。可是現在的人若孝順父母,大家都覺得特別 稀有,紛紛歌功頌德,這是極其顛倒的。
現今這個時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個孩子比較正常,但現在因為種種因緣,父母生的孩子比較少,如果這個孩子不孝順,那父母一輩子就沒有指望 和依靠了。有些人說:“我已經出了家,沒辦法報答父母的恩德。”這種說法不對。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經的教證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 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蓮池大師也在教言中說:“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導父母念佛,最終往生凈土。[2]” 然而現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覺得一切都完了,讓他永遠不要回來,不然,附近的人會指指點點,自己也抬不起頭來。但我們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 家如果沒有出家人,就覺得這家跟屠夫家一樣,特別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父母會千方百計讓孩子出家,並且把這作為炫耀的資本,到處去宣傳。
你們如果有出家的緣分,當然非常好,但若沒有這種緣分,不管怎麼樣,父母健在時,自己也應該供養承侍。《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 母即是事佛也。”世間上若無佛出世,善於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縱然父母已離開人間,我們在開法會、朝聖地時,提一提他們的名字,或者交錢請僧眾加持, 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已故的父母為了養育你造過很多惡業,如今可能墮在地獄、餓鬼、旁生中,若依靠僧眾的威力念經超度,他們也有擺脫的機會。《大乘本生心 地觀經》中還說:“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六祖壇經》也說:“恩則孝養父母。”因此,我們應當報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實在不能報恩,也不要天天 讓他們生氣,畢竟老年人很快會離開人間,在短暫的歲月里,你沒有能力讓他快樂,也不要讓他大動肝火。有些父母脾氣不太好,假如給氣死了,你過失也比較大, 已經造“無間罪”了。
子女對父母孝順,就會得到護法神的幫助,很多上師也喜歡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會加持,賜予他悉地。否則,對父母都不孝順,有些上師有點害怕:“他對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會不會有一天對我也是這樣?”所以不敢接近他。
現在的教育體系,我始終認為,缺少感恩或者孝順的理念,這樣一來,孩子長大之后,對父母漠不關系、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書里說,人們把該恭敬的父母 扔出門外,不該恭敬的寵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婦拋棄娘”,種種行為非常過分。父母一輩子嘔心瀝血撫育他,結果他長大之后,把父母像仇人一樣對待。米拉 日巴的道歌中,這方面的教言比較多[3],我們講《前行》時也描述過。
你們已經出家的人,父母雖然不一定同意,但你平時積累的善根,應該回向給今世父母為主的有情眾生,以報答他們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辭世,有機會要給 他們多作回向。我母親現在77歲了,每次一開法會,都寫她父母的名字請僧眾念經,這種傳統很值得學習。我們這裡極個別道友,一年也不給父母去一個電話,父 母的心情如何,你們也應該清楚。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勝的對境時,從來不提他們名字,也不作一點善根回向,這是不孝順的表現,以后應該學會關心 父母為主的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遠離邪淫十法
---(轉自<<壽康寶鑒>>)----
一 清心地:心地能清,淫念就不會生。一般人心地常只有半時片刻清凈,倘若要時時刻刻、始始終終都保持內心清凈,不生邪念,必須每日閱讀道德善書,尤其戒淫的 書刊文章,須每日早晚閱讀十分鐘或半小時,此外因果報應的書刊也須常看,例如《太上感應篇》、《玉曆寶鈔》等,又如能早晚加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太 上清靜經》,對清心更有用。
二守規矩:規成圓,矩成方,一個人只要時常守規矩,保持行為端正,則邪念不生,包括衣著儀錶、言行舉止、心念態度,都常能端端正正,守住規矩,自可遠離邪淫了。
三敬天神:上天禍淫而福善,所有天神也都是行善積德而升天為神,故神明喜歡行善清正的人,但也常降災給作惡邪淫的人。因此,要尊敬天神,縱令在黑夜密室,都不可犯罪犯淫,以免觸怒天神。常存敬神的心,讓自己不敢起邪惡淫穢的念頭。這樣,對戒淫就有相當的幫助。
四養精神:精神若是健壯飽滿,則身心康泰。精神若是虛損耗竭,則身心病弱。故要身心健康,必須養精神,而修養精神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寡欲清心、遠離淫色。因此,為了身心健康著想,務要慎防邪淫。
五勿目看:眼睛好色,則導致內心好淫。要去淫心,須先戒目,尤其開始戒淫的人,必要時時叮嚀自己,不可讓眼睛去看美色。眼睛不看,可避開誘因,內心就可保清凈。
六戒談穢:閒談淫穢的話,也容易勾起淫心。因此,平時與人談話,必須避開邪淫的話題,才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的陰德,也才能保持心情念正,遠離邪淫。
七燒淫書:包括見到一切邪淫的書刊、海報、圖畫,如果能力所及,應將它焚燒或撕毀,這樣不但對許多人可避免受到傷害,對自己的戒淫給積德,也有很大幫助。
八省房事:除了必須戒斷外界的一切邪淫,夫妻閨房間的房事,必須有所節度,在病中或剛痊癒時,在過度勞累時,及在其他不適當的時間或地點,也都必須節制。
九勿晚起:每天早上起床時間,不可太晚,晚起易致火氣浮躁,心念難靜,因此要戒邪淫,必須清晨早起,對清心凈念,才有助益。
十勸共戒:戒淫須有大決心、大毅力。因此若能勸導朋友同事或同鄉同學,彼此互相勸勉鼓勵,重德重節,則戒淫必能有成,品德上也能逐漸進步。
原文地址:http://f.dadunet.com/postdetail.php?subjectid=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