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給我們,用清淨心隨緣隨分修福,這個福就大,這個福不得了!用清淨心修福,施小得大報,為什麼?清淨心裡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一文錢的功德都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布施再多,得的福很小,原因在哪裡?有分別、執著。有許多人出錢印經,經一印出來,還要去對一對功德名簿上有沒有他的名字,這個施得多,福很少,為什麼?他有分別執著。到完全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福是盡虛空;起了分別執著,那就劃成許多界限,你所修的超越不了這個界限。 為什麼不把這個界限打破?施的人盡管去施,那個去造作的人,造作罪福,他個人承當,與我們不相干。譬如我們印的經書,後面數字寫三千本,確實就印三千本。有很多地方不是這樣的,後面寫印一千本,實際上他只印五百本。我們出錢的人不要去查,那是他的事情。我盡心盡力,隨分隨力,修的福是圓滿的;他造的罪業與我不相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只要以真誠之心、清淨之心去修福,不要去管別人的事情;管別人的事情,我們的心就不清淨,為什麼?又起了分別執著,這就錯了。所以,福中之福是這麼來的。怎樣修善?怎樣修福?一定要以清淨心、以真誠之心去修,隨分隨力,決定不要勉強,勉強是錯誤的。 有很多人看到佛門裡面做好事,他沒錢,到處去借錢,或者是背高利貸來做功德,這都是大錯特錯,這不是佛法的本意。愛面子,自己沒有錢,借錢來幫助別人,借錢來做功德,錯了,沒有這個必要!佛法是教你在你能力之內做功德,不要勉強。借錢來做功德,借錢來幫助別人,這是錯誤的,這是佛法不許可的。 幫助別人、布施、供養,佛教我們一個原則——盡心盡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沒有錢,我去借錢來布施,這不可以,這沒有功德。為什麼?你已經有負擔了,你就有過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還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點,我能過得去,我能夠節省一文錢,這一文錢功德就不小。 布施不在於財物的多少,在於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恭敬,布施錢財雖然很少,得的福報很大,不可思議!如果你布施的錢財很多,你的心並不恭敬,並不真誠,你得的福報反而很小。這就說明一切眾生都有種大福報的機會,你不知道,那就沒辦法了。 | |
- Jun 01 Sat 2013 14:37
淨空法師:布施不在於錢,而在於心
- Jun 01 Sat 2013 14:34
淨空法師:食肉結怨回向解怨給人與動物的助念回向
肉食障菩提路我們要知道。總而言之,殺生是大惡啊!你殺害的這個眾生,他心中的怨恨,永遠不會消失,只要他怨恨存在,因緣成熟他就要報復,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佛交代四眾弟子,決定不可以惱害眾生;你令眾生生煩惱都不應該,何況去害他,去殺他!所以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我們菩提道上障礙就會減少。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不僅只有這一生,我們還有過去世,在過去世中沒學佛,造了許許多多的罪業,結了許許多多的冤仇,這都是事實;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無量無邊,這數不清哪!這一些冤家債主,絕對不希望你超越輪回。為什麼呢?出了輪回他討債就討不到了,所以你要想超越輪回,他總想盡方法來阻撓,把你拉回來。因此,佛在《楞嚴經》的末後,給我們講出五十種陰魔,這個魔,實在講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冤親債主;他跟我們沒關系,他絕對不會阻撓我們。凡是來找麻煩的,總是過去有過節,總是跟他有過不去的。因為結的冤太深、太廣了,所以修行道路上就障礙重重,這是沒法子避免的。世尊將這些魔的擾亂歸納為五十大類,諸位要記住,並不是魔只有五十個,那簡單,容易對付,是五十大類。每一類裡面不曉得有多少!這部經最大的特色是:因為這一部經主要的意思是幫助我們一生決定成就,因此佛教我們對於這些妖魔鬼怪,要有能力認識、辨別他;你認識他就不受其害了。《楞嚴》確實是高度的智慧,古大德常講,開智慧的《楞嚴經》,這沒錯啊!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這就是修回向法門。回向,實在講是通忏悔法門,但是要用真心回向,不能有口無心;有口無心沒有效果,要以至誠的心來回向。我們誦經、念佛、修持、行善……,種種功德,都回向累劫冤親債主,希望他們都能夠破迷開悟,念佛同生淨土。要以真誠的心回向,希望把過去的結解開。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無知結的冤,現在我們明了了,我們希望用和平的手段把這個冤結解開;所以修學回向法門,這個用意很深。他要是接受了,他就不會擾亂我們,我們將來修行證果成就了,我們再回到六道裡面來,全心全力幫助他們,他們聽到也很高興。將來我們會幫助他,總跟他有緣嘛!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再深一層來說,我們不能成就,不能超越六道輪回,這一些冤親債主,是永遠糾纏不清,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將會很苦。我們也知道,我們並不只這一生,我們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我們的生活狀況,將是一生不如一生,一世不如一世!你們仔細想一想對不對?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了,在這一生當中從小到大,從年頭到年尾,我們造的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呢?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呢?如果惡念多於善念,惡行多於善行,來生的日子一定比這一生更苦,所以實在說一世不如一世,這個要覺悟。冤親債主是一世比一世增加,他不會減少;他增加,麻煩是越來越多。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那就堅定意念——我這一生決定超越輪回。超越輪回的方法,大小乘經論裡面說的很多很多,雖然說法門平等(法門真的是平等),但我們眾生的根性不平等;能使一切不同根性的人,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滿的成就,唯有念佛帶業往生淨土這一門。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念佛的人有佛本願威神加持,縱然有這些妖魔鬼怪、冤親債主要找你麻煩,佛的威德保護我們,他不敢接近,不敢來阻撓,這個就是佛力加持。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而且實實在在會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一切護法善神的擁護。你想,這個力量多大!這個勢力保證我們這一生平平安安的得生淨土,除這個法門之外就難了,就不容易。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理事都要徹底的明了,不跟眾生結冤仇,決定不殺生,決定不吃肉。 給人與動物,助念與回向 1 佛告訴我們,人死了之後,至少八個小時不要移動,因為他神識沒走。所以,人斷了氣之後,助念最好能夠延續十二個小時,至少也要幫助他念八個小時。 2 我們要注意,助念往生,我們念佛回向,是專為亡者回向,專門對他一個人的,不要用大回向,大回向是在法會裡面做的。 3 我們遇到一切動物,也可以給它念佛回向,給它念三皈依。愈小的動物,它走得愈快。像這些蚊蟲螞蟻、蜎飛蠕動之類的小動物,可以給它念個十幾分鐘,頂多半個鐘點就足夠了。 4 如果像牛、羊、豬、狗這些大的動物,給它念一個小時也就差不多了,不必要像人那樣念十二個小時。 | |
- Jun 01 Sat 2013 14:33
尊重別人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自然人恆敬之。在你想要得到別人尊重之前,不如先問問你自已是否先去主動尊重別人。
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願望,自然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美好追求,最起碼它表示你已經准備好以一種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已,並且希望別人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已,然後對這個自已產生敬意。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現實並不會像我們想的那樣,當我們已經做好准備去迎接別人敬仰的目光時,卻往往成了曲高和寡的孤家寡人,贊譽少了,異樣的目光多了。
曾經有一個大善有就是這樣的,他幾乎每個月都會開設粥棚,布施鄉裡,並且經常 拿出大錢財來為當地百姓修建公共設施,大善人是個好名之人,他以為這樣大家就會尊重他,對他感恩戴德,但是,事實卻完全在他意料之外,但是鄉民們對他的善舉卻並不心存感激。
起初這位善人以為這是大家對他財富和名聲的嫉妒,直到有一天他親自將過冬的衣服發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時,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抬頭看一眼他對他說聲謝謝,他明明看到過這些鄉民對他布施的管家禮遇有加,熱情道謝的,難道他連管家都不如嗎?這讓善人非常懊惱,回家後質問他的管家,大家為什麼這樣對待他?
正直的管家說,那是因為我把他們當成跟我一樣的人,我們互相熱情問候,關懷彼此的生活,而您卻高高在上,讓他們覺得自已一文不值,他們的確受了您的恩惠,但是那樣並不代表他們就願意為此看你的臉色,如果您想讓他們真心道謝,那麼就請先對他們微笑吧。
善人聽了,雖然不置可否,但是他卻決定試試看,他開始在上街的時候跟迎面而來的鄉民微笑,並且試著跟他們打招呼,而這些鄉民對他的轉變也讓他大為吃驚,盡管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給他們任何恩惠了,可是大家卻像見到親人一樣對他熱情,他的美名開始被大家接受和傳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位造福鄉裡的大善人就是上天給他們的福祉,在過節的時候大家甚至竭盡所能地將家裡最好的東西送到善人府上......
想要獲得尊重一定要先尊重他人,這是基於一種人格上的平等和互動,你給別人什麼,你就將得什麼,所謂“投桃報李”就是這個道理。
- May 24 Fri 2013 08:19
淨空法師:自殺是最苦最苦的
我就勸你,決定不可以自殺,自殺之後麻煩可就大了。諸位要曉得:自殺是罪業,不是解脫。如果自殺可以解脫,釋迦牟尼佛何必出世搞這麼大的麻煩,自殺不就完了! | |
- May 24 Fri 2013 08:19
宗座:修煉忍辱44招(經常溫習有好處,保持功德不流失)
1.如果嗔心是凡夫的天性,則沒有什麼好嗔的,因為他的性格就是這樣子,所以一個人對你嗔心的話,你為什麼也生嗔?沒有必要,因為他的性格就是這樣。 2.平常這個人本質是善良的,遇緣對你嗔心,也不用對他嗔,他平常是善良的,只是因為遇緣讓他心情想不開,情緒不穩定等等因素,讓他生氣了,你不必為他的生氣而生氣,因為他的本質是善良的。 3.棍子打我,直接讓我痛苦的是棍子,應該嗔棍子;可是棍子是由人拿的,應該嗔人;可是人是因煩惱所使的,所以應該怪煩惱不應該怪人。從受苦的因,一層一層推出煩惱。一個人罵你的時候,你不要嗔音聲,因為你聽那聲音不舒服,所以你討厭那音聲,往前推是人罵的,人是煩惱令他罵的;話說回來,是煩惱的問題。 4.別人嗔心損害我,是我以前已經造的業報,比如西藏的現狀,是往昔這批人對另一批人造業,接著遇到當下的一些因緣,感得今天西藏這種果報。從大處整個國際社會,小處到個人的業報,根源主要是往昔業因所致,所以別人罵你的時候,你要有業報觀、消業想。 5.別人用刀子跟棍子傷害你的時候,你會痛苦,然而這痛苦只是刀子與棍子帶給你的嗎?因為你的身體很容易落入痛苦的苦性中,你的身體本身就是苦性,如果你今天身體是鐵的話,棍子打了怎麼會痛呢?不會痛你就不會嗔心。事實上,會痛不是棍子與刀子的問題,而是因為身體是苦性的,所以你才會這麼痛苦,苦因其中一分是你的身體,不只是外在因緣而已,因此不應該嗔因緣。 6.嗔心時似乎有一個嗔心的對象如箭靶一樣,當我們生氣時,好像對象很真實。他罵我、我罵他,彼此互罵,好像很真實,事實上自他都緣起,你要嗔那一個?是嗔自己或是嗔別人呢?想回來都是緣起,這道理你要多想,否則境界來時你一定想不到。 7.別人的心思模式不調伏才會心生痛苦,如果你觀念正確,痛苦不會來的,是由錯誤的煩惱觀念產生的。因此你自願取受煩惱是錯誤,要嗔,嗔煩惱,不要嗔怨敵,因為這是源於你錯誤的心思模式與觀念。 8.對方由於我過去曾造過業,對方才嗔心我;如果對方嗔心我,將來還是有業報的,所以事實上是我害他,不是對方害我,讓他未來感得更多痛苦的因緣是我提供的。應想當對方嗔心我的時候,是我害他,不是他害我。 9.緣敵人可以修悲心與忍辱,所以敵人是我造善的因緣,我卻變成敵人造惡業的因緣,因此我是他生嗔心的境,讓他痛苦,恩澤很小,為什麼要嗔他?敵對我恩重,我對敵恩小,是我傷害他的,那怎麼可以再對敵人嗔心? 10.對方對我嗔心,我不能忍受,那麼我對他們嗔心,他們怎麼可以忍受,這是同理心,所以為什麼要嗔? 11.為親友努力是今生利益而已,為親友被傷害而嗔心的話,下世墮三惡道,所以沒有意義,誰都不會懷念的,業是各報各的,要付出,但不要愚癡付出。飯沒有讓我們會飽的意思,但吃飯會飽;意思是怨敵沒有讓你修忍辱的意思,但是你緣敵人還是可以修忍辱的,這功過要想一想。 12.對方是愚癡所自在,因嗔心而作嗔行,若我還嗔這個人的話,我即是愚癡。你罵對方,而他生氣是愚癡,你自己也生氣,那不是你也更愚癡嗎?你讓別人生氣已經對不起了,你對別人的生氣又生氣就更對不起了,不管對方是不是無厘頭生氣,如果觀眾生過失的話,佛陀也不會成佛的。不管對方怎麼樣,我都要修我自己,佛陀是大悲不捨才管我們,否則如我們這種模樣,佛陀早就跑了,因為眾生不聽話。我們有時很狡猾,看對方的時候,認為對方作的不可以,如果自己碰到同樣的事情時,很會原諒自己。所以對方因愚癡所自在,我們又嗔別人不是也愚癡嗎? 13.我們被別人罵,是重罪輕受,捨百得千--我現在是人道,被對方罵還有佛法可以轉念,將往昔感得地獄、畜生道的惡道果報提前在人道受報;如果我是一只狗的話,都沒有一點佛法的想法時,我被嗔心時,我會很痛苦。不要講畜生道,有些老人家一生風光,到臨終的時候,病苦折磨又很貪著又沒有佛法,他有多痛苦你知道嗎?很清楚的看到,有佛法的人比較可以面對逆境,沒有佛法的人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各位要趕快准備,不然到時候就不是這樣了。 14.你被對方嗔心是因為你有貪心,貪是底子,嗔是表面,貪是根本因,嗔是直接因。對方會嗔心你,因為它有貪著;他不得所貪,所以才嗔心的,每個人亦復如是。 15.心不快樂才會嗔心,心量太小太狹隘才會嗔心,所以是你的過失,不是別人的過失。一個人容易嗔心,表示心量很小,被別人嗔心的時候就生氣,不是心量很小嗎?說多有修行,沒有人會相信的。 16.嗔心的過患就是讓以前的善行減小,後來投生三惡道,所以要想一想。多修忍辱,否則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劃不來的。 17.當敵人受到別人贊歎時,不必要嫉妒與心不快樂;或許敵人被贊歎的時候,你還要加入贊歎敵人的行列,這樣就容易修四攝善法,易成度他的方便,問題是我們有這樣的心量嗎?當下你講得出來嗎?而且各造各的業,你無心而說贊歎語,有無心的果報,對方因你的贊歎而心放下,是對方造放下的果報,不問效果如何,自己有沒有修是重點。不要從暫時的利害關系看問題,要從根本看問題--他是眾生也想離苦得樂,也需別人的贊歎與鼓勵,只要是眾生,他作對了,我們就要贊歎與鼓勵。如果從利害關系看問題的話,會沒完沒了的,贊歎其實並不會那麼困難。對敵人不能生起贊歎是因為你心不平衡,還有嫉妒、我愛執等煩惱心,這就是你講不出口的原因,應慢慢從意樂作起,後才行之於身口。有時對同性者,還可以給他拍拍肩贊歎他。 18.即使三寶被毀謗,你也不要嗔心,別人沒有能力毀謗三寶的,三寶不會被毀謗的,所以破壞佛教的人,都不必對他嗔心,你又何必嗔心,因為只有可悲眾生,沒有可惡眾生。所以對方不對,是可以不用認同,但是生嗔心只是自己損害,對他人也沒有什麼傷害的,三寶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毀害,而沒有三寶,何必嗔心。 19.天天一大早就修四無量心,修慈悲喜捨--願眾生一切罪苦都成熟於我身等等,敵人也在眾生裡面,如果嗔他、不喜歡他,你不是欺騙嗎?這是很羞愧的事,要忏悔。 20.讓眾生得樂而求成佛,他已經得樂,你為什麼又不歡喜而嗔心呢?以敵人而言,你不是發願度他想成佛嗎?敵人自己很努力的得到快樂,你為什麼不快樂? 21.信誓旦旦要成辦利他,他自己成辦利他應該隨喜,為什麼還要嗔心? 22.如果敵人得到不好,你歡喜;得到好,你不歡喜,其實你有損害到敵人嗎?是自己愚癡,他不好你歡喜,他好你不歡喜,那都是在滿足你的煩惱而已,因為只有煩惱會滿意,這樣才可以繼續輪回。 23.受別人贊歎是貪著美名,有時別人贊歎你,還自以為了不起,生起我慢而輕視別人,別人比你好你嫉妒,比你不好你我慢。所以被別人贊歎要小心,不要以為自己很行;話說回來,你與菩薩比較,你又如何?差遠了!你還有誇贊自己的心嗎?如果你想,對方贊歎我的時候,想對方很會修行,懂得功德見功德,不見過失,能見別人的功德為功德,隨喜他的贊歎,這樣就沒有過失,如果覺得了不起就成為過失了。或者分享觀,願我被贊歎的快樂分享給有情,也可以願對方與我有一樣的功德,這是一念之間。 24.如果有人毀謗我,可以讓我不生我慢,離開怖畏,生起出離心,可以讓我產生去除自己煩惱的因緣,遮止我入三惡道的門,為什麼不感恩呢?假如有逆緣,這部份要從新定位,學佛就是要用法轉念及轉心,這價值與上師的價值一樣;他會幫助我遮止煩惱與惡行,為什麼不接受呢?平常不串習不習慣,對不合理就受不了,這樣的話,佛法去那裡了,這是要有方法的。 25.我是只為了解脫成佛,我不需要別人贊歎我的名聲;一旦有人毀謗我,更珍貴他。 26.有人說:我被別人毀謗是讓別人損害我的福報,假如別人毀謗你,以為你的名聲會比較不好,名聲不好供養就比較少,福報就不能得到,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固然別人毀謗你會讓你名聲不好,智者也不會因為你被別人毀謗就認定你怎樣的,這是愚癡者的謠言,謠言者止於智者。福報會不會減少,是靠自己去累積的,不是因為別人的關系,別人的毀謗是增加你的福報,不是減少你的福報,理由是:敵人是讓你修忍辱的最好機會,忍辱的修行是最好的積福。所以敵人是讓你積福的,不是損福的。 27.任何事物都可以生果或有利益性的,因為因是生果的條件;因如果是生果的主因的話,表示因有其利益性,如乞丐是讓你生布施的順緣。一樣的道理,敵人是幫助你生忍辱的順緣,不是損害你的,是幫助你的;可是怎麼在對敵人時,我們很痛苦、悶燒鍋,怎麼回事呢?沒修。 28.一般而言,布施比較容易,因為乞丐比較多,忍辱不好修,因為本身不好做,要合理還要不嗔。嗔心的對象是要認識者及有利害關系的,所以對象少才珍貴,這麼稀少的嗔心對象,好不容易出現一位,你還跟他嗔心回去,都沒有一點珍貴想。碰到吵架的因緣,好好想一想,因為難值難遇,所以我要藉著因緣好好修行,一碰到吵架就吵回去,那就太不懂得把握機會了。忍住不嗔必有道理,否則你如何忍住不嗔?所以要想道理。 29.有需要別人對我們嗔,因為需要忍辱;意即,我們非常需要嗔心的人出現,理由是我們非常需要忍辱。 30.修忍辱功德或福報,也要回向給敵人,因為敵人不惜因果來罵你,讓你有修忍辱的機會,所以你要回向給他,沒有一位對象讓我們修布施或修忍辱的話,我們修什麼呢?因為有一位讓我們布施的人,所以我們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給我們布施的人。一樣的道理,忍辱也是如此,眾緣和合的善行,回向給眾緣才對,因為並非一個人的力量所產生的。願此你修忍辱的功德完全回向對方不要嗔心了,希望對方心能調伏,感恩對方不惜墮三惡道的果報,讓我成就忍辱功德,這恩澤很大,我要感恩他,希望他也與我一樣這樣修。要這樣回向。 當一個人心柔軟到不能柔軟、清淨到不能清淨的時候,對方會不好意思罵你。具善巧的言說、柔軟的心腸,一切都會改變的。修行不是寄望別人才要修,因為不可能。不是別人合理我才要修行,而是別人不合理我才要修行,歡迎不合理的境界光臨,要接受不合理的境界,才是主要的所緣境。佛法告訴你順逆境都可以掌握你的心,佛教的生起功德之因是在任何境界裡面--自淨其意。當一個人心很平靜才能有勇氣,一個有道理的人才可以面對一個沒有道理的人。息滅紛亂而委屈自己去忏悔的人,是智者。以利他心而言,這是護念他意。眾生對我們而言,都是境,我們要以緣為師,對境練心。 31.並不是我太厲害而修忍辱,是因為敵人才讓我修忍辱的,所以不是我很會修行。 32.如果只想:敵人對我只有傷害行,則你要想道谛是親證空性的心,道谛也沒有想要利益菩薩的意樂,滅谛是法寶(無為法,沒有心),它也沒想讓人利益的動機;滅道二谛是法寶,有法寶的人即可得救。也就是,雖然滅道二谛並沒有想讓具有滅道二谛的人得功德的動機,可是這兩個法寶可以讓有情離開輪回苦。又如手表沒有想幫助你的心,可是它幫助你看時間;一樣的道理,敵人是沒有利益我的心,可是緣著敵人可以得到忍辱的福報,所以應該恭敬。 33.有人說:法寶沒有利益我的心,可是它也沒有損害我的心,敵人卻有損害我的心。這說法也不不對。要想如果敵人是以利益心而傷害我的話,就不叫敵人了;所謂敵人是以損害心與行為傷害我才稱為敵人。醫生治病的時候,他也是給你割手割腳的,你不會說他是敵人吧,理由是醫生是利益心而作的。所以可緣著敵人而刻意修習忍辱,因此,敵人沒有利益我的心,反而只有傷害我的心,雖是不同於法寶,但還是應該修忍,會漸得利益的。 34.對自己起惡心、傷害的人是損害、生氣的對象,這並沒有錯,可是如果緣著對方可以修忍辱的話,因為很難修,可以把敵人安立為正法想,正法很難修的。同理,敵人也是正法。 35.功德成就靠佛的資糧田與眾生的資糧田,緣著佛的資糧田起信心,緣著眾生的資糧田起慈悲心,緣著敵人可修忍辱,所以要好好珍惜,如《入行論》說:成佛一半靠佛,一半靠眾生。眾生有兩個靠山--佛與獄卒(執行惡報的閻羅王),所以要確立眾生很珍貴的想法。 36.遇到因緣損害我的時候,生起忍辱的話,短暫可以得到相好莊嚴,忍辱心強的人,外相比較莊嚴,究竟可以成就佛的色身。譬如阿底峽尊者說:我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識的攝受,是因為我修忍辱的關系,相好莊嚴故。聖者沒有惡分別心、差別對待,可是教化的時候,比較莊嚴看得順眼,比較容易被度化,因為眾生會生歡喜心,這是天性。 37.成就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佛果,一半靠眾生一半靠佛,只有對佛恭敬信心,對眾生惡劣對待,是不對的,卑鄙的。對師長三寶很恭敬,對蓮友很不好,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38.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有苦也安樂,緣著乏樂具苦的眾生,才可以拔苦予樂。所以你碰到嗔心的眾生,為什麼不修啊!這樣子的反予加害是沒有道理的。 39.對生嗔心眾生生起忍辱,是對佛陀最歡喜的供養。諸佛菩薩最初發菩提心,中間積福慧二資糧,唯一的目的是為利益無邊眾生,成就佛果。所以已成佛、將成佛、正成佛的世尊,唯一為的都是眾生的利益,唯一的利益處的有情極為珍貴,你傷害眾生的時候,又皈依三寶,佛不會歡喜,佛會覺得你很可悲。一方面供養佛做百千萬的功德,一方面對佛珍愛的眾生傷害,這怎麼可能相應呢?這違背供養處的意思。所以任你利益多少眾生,佛歡喜;任你損害多少眾生,實際上是與佛不相應的。應從意樂上不傷害到加行上執行,由護念三寶觀而護念眾生。 40.要了解敵人是修忍辱的所依事,因此要有損害的有情,進而卑下居,想我好差,應視眾生極為珍貴。 41.可悲、可憐眾生,是圓滿功德唯一來源。 42.特別對敵人修慈愛心、忍辱,是最好正行的供養,也就是功德供養。 43.你緣著敵人修忍辱,不嗔心的話,能得自利,可以遮止將來生起的損害;換句話說,現前是忍辱,未來不會再受害。因此,是為了現前與將來不受損害故,所以必修忍辱。 44.世界是相互依存觀待的,是地球村,眾生同體,互相幫忙,地球上沒有必要有敵人,一切都是同體支分,這是以宏觀而看待。 以上是宗座在宣說《集學論》,開示講說有關安忍不嗔的道理;即使記不了那麼多,可能先記幾項比較相應的,而深刻思惟。 | |
- May 24 Fri 2013 08:18
淨空法師法語:眼前是吃了虧,後福無窮
1 古人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要發真心,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決定不用虛偽心。 2 別人欺騙我們、陷害我們,隨他去,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怕別人陷害我們,我們也用妄心去對付他,我們錯了,我們還要繼續搞輪回。 3 古人常常教導我們,“吃虧是福”,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我們眼前是吃了虧,後福無窮。後福是得道,這一生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受用多大! 4 你怕吃虧上當、怕別人占你便宜,結果你就吃了大虧,西方極樂世界沒分!殊不知我這個地方肯吃虧,不怕吃虧、不怕人騙我,我們就占了大便宜,我們得到的是真實的福報——諸佛來迎接。 | |
- May 24 Fri 2013 08:17
世上最厲害的果報
各位善知識,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就是殺生 | |
- May 24 Fri 2013 08:16
益西彭措堪布:愛情真的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
愛情真的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能給人真實、永恆的安樂嗎?事實上,從最初的求愛、中間的結合,直到最終的分離,人們品嘗的只有酸苦的情愛之果。 1、最初求愛之苦 | ||
- May 24 Fri 2013 08:16
淨空法師法語:想錢、想色
1 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問一問,他們在想什麼?想錢、想色,想五欲六塵的享受。錢,旁邊是兩把刀;色,色字頭上也是一把刀,中國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確實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 2 現在在地球上的人,你問他,他最愛的是什麼,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一個就是財富,一個就是色,念念不忘的是這個。財跟色不曉得害死了多少人,害得他們永遠不能夠脫離三途,可是有幾個人覺悟?誰覺悟?佛覺悟。 3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財跟色他有,他捨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做國王,權跟位他都有,他也捨棄了。 4 別人拼命去爭,還爭不到;他到手了,他為什麼放棄?為什麼不要?這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等你想通了,你才曉得,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來講,有害而無利。 | ||
- May 24 Fri 2013 08:15
淨空法師法語:真修行是改習氣
1 很多人對“修行”這個詞嚴重誤會,以為每天把早晚課做好,每天讀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這就是修行。這樣的修行,貪嗔癡三毒煩惱沒有減少,還是墮三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