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給我們,用清淨心隨緣隨分修福,這個福就大,這個福不得了!用清淨心修福,施小得大報,為什麼?清淨心裡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一文錢的功德都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布施再多,得的福很小,原因在哪裡?有分別、執著。有許多人出錢印經,經一印出來,還要去對一對功德名簿上有沒有他的名字,這個施得多,福很少,為什麼?他有分別執著。到完全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福是盡虛空;起了分別執著,那就劃成許多界限,你所修的超越不了這個界限。


為什麼不把這個界限打破?施的人盡管去施,那個去造作的人,造作罪福,他個人承當,與我們不相干。譬如我們印的經書,後面數字寫三千本,確實就印三千本。有很多地方不是這樣的,後面寫印一千本,實際上他只印五百本。我們出錢的人不要去查,那是他的事情。我盡心盡力,隨分隨力,修的福是圓滿的;他造的罪業與我不相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只要以真誠之心、清淨之心去修福,不要去管別人的事情;管別人的事情,我們的心就不清淨,為什麼?又起了分別執著,這就錯了。所以,福中之福是這麼來的。怎樣修善?怎樣修福?一定要以清淨心、以真誠之心去修,隨分隨力,決定不要勉強,勉強是錯誤的。


有很多人看到佛門裡面做好事,他沒錢,到處去借錢,或者是背高利貸來做功德,這都是大錯特錯,這不是佛法的本意。愛面子,自己沒有錢,借錢來幫助別人,借錢來做功德,錯了,沒有這個必要!佛法是教你在你能力之內做功德,不要勉強。借錢來做功德,借錢來幫助別人,這是錯誤的,這是佛法不許可的。


幫助別人、布施、供養,佛教我們一個原則——盡心盡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沒有錢,我去借錢來布施,這不可以,這沒有功德。為什麼?你已經有負擔了,你就有過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還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點,我能過得去,我能夠節省一文錢,這一文錢功德就不小。


布施不在於財物的多少,在於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恭敬,布施錢財雖然很少,得的福報很大,不可思議!如果你布施的錢財很多,你的心並不恭敬,並不真誠,你得的福報反而很小。這就說明一切眾生都有種大福報的機會,你不知道,那就沒辦法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食障菩提路我們要知道。總而言之,殺生是大惡啊!你殺害的這個眾生,他心中的怨恨,永遠不會消失,只要他怨恨存在,因緣成熟他就要報復,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佛交代四眾弟子,決定不可以惱害眾生;你令眾生生煩惱都不應該,何況去害他,去殺他!所以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我們菩提道上障礙就會減少。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不僅只有這一生,我們還有過去世,在過去世中沒學佛,造了許許多多的罪業,結了許許多多的冤仇,這都是事實;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無量無邊,這數不清哪!這一些冤家債主,絕對不希望你超越輪回。為什麼呢?出了輪回他討債就討不到了,所以你要想超越輪回,他總想盡方法來阻撓,把你拉回來。因此,佛在《楞嚴經》的末後,給我們講出五十種陰魔,這個魔,實在講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冤親債主;他跟我們沒關系,他絕對不會阻撓我們。凡是來找麻煩的,總是過去有過節,總是跟他有過不去的。因為結的冤太深、太廣了,所以修行道路上就障礙重重,這是沒法子避免的。世尊將這些魔的擾亂歸納為五十大類,諸位要記住,並不是魔只有五十個,那簡單,容易對付,是五十大類。每一類裡面不曉得有多少!這部經最大的特色是:因為這一部經主要的意思是幫助我們一生決定成就,因此佛教我們對於這些妖魔鬼怪,要有能力認識、辨別他;你認識他就不受其害了。《楞嚴》確實是高度的智慧,古大德常講,開智慧的《楞嚴經》,這沒錯啊!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這就是修回向法門。回向,實在講是通忏悔法門,但是要用真心回向,不能有口無心;有口無心沒有效果,要以至誠的心來回向。我們誦經、念佛、修持、行善……,種種功德,都回向累劫冤親債主,希望他們都能夠破迷開悟,念佛同生淨土。要以真誠的心回向,希望把過去的結解開。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無知結的冤,現在我們明了了,我們希望用和平的手段把這個冤結解開;所以修學回向法門,這個用意很深。他要是接受了,他就不會擾亂我們,我們將來修行證果成就了,我們再回到六道裡面來,全心全力幫助他們,他們聽到也很高興。將來我們會幫助他,總跟他有緣嘛!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再深一層來說,我們不能成就,不能超越六道輪回,這一些冤親債主,是永遠糾纏不清,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將會很苦。我們也知道,我們並不只這一生,我們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我們的生活狀況,將是一生不如一生,一世不如一世!你們仔細想一想對不對?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了,在這一生當中從小到大,從年頭到年尾,我們造的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呢?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呢?如果惡念多於善念,惡行多於善行,來生的日子一定比這一生更苦,所以實在說一世不如一世,這個要覺悟。冤親債主是一世比一世增加,他不會減少;他增加,麻煩是越來越多。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那就堅定意念——我這一生決定超越輪回。超越輪回的方法,大小乘經論裡面說的很多很多,雖然說法門平等(法門真的是平等),但我們眾生的根性不平等;能使一切不同根性的人,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滿的成就,唯有念佛帶業往生淨土這一門。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念佛的人有佛本願威神加持,縱然有這些妖魔鬼怪、冤親債主要找你麻煩,佛的威德保護我們,他不敢接近,不敢來阻撓,這個就是佛力加持。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而且實實在在會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一切護法善神的擁護。你想,這個力量多大!這個勢力保證我們這一生平平安安的得生淨土,除這個法門之外就難了,就不容易。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理事都要徹底的明了,不跟眾生結冤仇,決定不殺生,決定不吃肉。


給人與動物,助念與回向


1 佛告訴我們,人死了之後,至少八個小時不要移動,因為他神識沒走。所以,人斷了氣之後,助念最好能夠延續十二個小時,至少也要幫助他念八個小時。


2 我們要注意,助念往生,我們念佛回向,是專為亡者回向,專門對他一個人的,不要用大回向,大回向是在法會裡面做的。


3 我們遇到一切動物,也可以給它念佛回向,給它念三皈依。愈小的動物,它走得愈快。像這些蚊蟲螞蟻、蜎飛蠕動之類的小動物,可以給它念個十幾分鐘,頂多半個鐘點就足夠了。


4 如果像牛、羊、豬、狗這些大的動物,給它念一個小時也就差不多了,不必要像人那樣念十二個小時。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自然人恆敬之。在你想要得到別人尊重之前,不如先問問你自已是否先去主動尊重別人。


  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願望,自然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美好追求,最起碼它表示你已經准備好以一種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已,並且希望別人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已,然後對這個自已產生敬意。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現實並不會像我們想的那樣,當我們已經做好准備去迎接別人敬仰的目光時,卻往往成了曲高和寡的孤家寡人,贊譽少了,異樣的目光多了。


  曾經有一個大善有就是這樣的,他幾乎每個月都會開設粥棚,布施鄉裡,並且經常 拿出大錢財來為當地百姓修建公共設施,大善人是個好名之人,他以為這樣大家就會尊重他,對他感恩戴德,但是,事實卻完全在他意料之外,但是鄉民們對他的善舉卻並不心存感激。


  起初這位善人以為這是大家對他財富和名聲的嫉妒,直到有一天他親自將過冬的衣服發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時,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抬頭看一眼他對他說聲謝謝,他明明看到過這些鄉民對他布施的管家禮遇有加,熱情道謝的,難道他連管家都不如嗎?這讓善人非常懊惱,回家後質問他的管家,大家為什麼這樣對待他?


  正直的管家說,那是因為我把他們當成跟我一樣的人,我們互相熱情問候,關懷彼此的生活,而您卻高高在上,讓他們覺得自已一文不值,他們的確受了您的恩惠,但是那樣並不代表他們就願意為此看你的臉色,如果您想讓他們真心道謝,那麼就請先對他們微笑吧。


  善人聽了,雖然不置可否,但是他卻決定試試看,他開始在上街的時候跟迎面而來的鄉民微笑,並且試著跟他們打招呼,而這些鄉民對他的轉變也讓他大為吃驚,盡管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給他們任何恩惠了,可是大家卻像見到親人一樣對他熱情,他的美名開始被大家接受和傳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位造福鄉裡的大善人就是上天給他們的福祉,在過節的時候大家甚至竭盡所能地將家裡最好的東西送到善人府上......


  想要獲得尊重一定要先尊重他人,這是基於一種人格上的平等和互動,你給別人什麼,你就將得什麼,所謂“投桃報李”就是這個道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就勸你,決定不可以自殺,自殺之後麻煩可就大了。諸位要曉得:自殺是罪業,不是解脫。如果自殺可以解脫,釋迦牟尼佛何必出世搞這麼大的麻煩,自殺不就完了!

譬如講上吊,佛在經上講,上吊後,中陰身不能投胎。他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不能投胎。不能投胎,每七天,他又要去吊一次,鬼魂每七天又要去吊一次,很苦啊!不是說問題就解決了,增加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服毒自殺的,每七天他又要服毒一次。苦不堪言,最傻瓜人干的事情,不可以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如果嗔心是凡夫的天性,則沒有什麼好嗔的,因為他的性格就是這樣子,所以一個人對你嗔心的話,你為什麼也生嗔?沒有必要,因為他的性格就是這樣。


  2.平常這個人本質是善良的,遇緣對你嗔心,也不用對他嗔,他平常是善良的,只是因為遇緣讓他心情想不開,情緒不穩定等等因素,讓他生氣了,你不必為他的生氣而生氣,因為他的本質是善良的。


  3.棍子打我,直接讓我痛苦的是棍子,應該嗔棍子;可是棍子是由人拿的,應該嗔人;可是人是因煩惱所使的,所以應該怪煩惱不應該怪人。從受苦的因,一層一層推出煩惱。一個人罵你的時候,你不要嗔音聲,因為你聽那聲音不舒服,所以你討厭那音聲,往前推是人罵的,人是煩惱令他罵的;話說回來,是煩惱的問題。


  4.別人嗔心損害我,是我以前已經造的業報,比如西藏的現狀,是往昔這批人對另一批人造業,接著遇到當下的一些因緣,感得今天西藏這種果報。從大處整個國際社會,小處到個人的業報,根源主要是往昔業因所致,所以別人罵你的時候,你要有業報觀、消業想。


  5.別人用刀子跟棍子傷害你的時候,你會痛苦,然而這痛苦只是刀子與棍子帶給你的嗎?因為你的身體很容易落入痛苦的苦性中,你的身體本身就是苦性,如果你今天身體是鐵的話,棍子打了怎麼會痛呢?不會痛你就不會嗔心。事實上,會痛不是棍子與刀子的問題,而是因為身體是苦性的,所以你才會這麼痛苦,苦因其中一分是你的身體,不只是外在因緣而已,因此不應該嗔因緣。


  6.嗔心時似乎有一個嗔心的對象如箭靶一樣,當我們生氣時,好像對象很真實。他罵我、我罵他,彼此互罵,好像很真實,事實上自他都緣起,你要嗔那一個?是嗔自己或是嗔別人呢?想回來都是緣起,這道理你要多想,否則境界來時你一定想不到。


  7.別人的心思模式不調伏才會心生痛苦,如果你觀念正確,痛苦不會來的,是由錯誤的煩惱觀念產生的。因此你自願取受煩惱是錯誤,要嗔,嗔煩惱,不要嗔怨敵,因為這是源於你錯誤的心思模式與觀念。


  8.對方由於我過去曾造過業,對方才嗔心我;如果對方嗔心我,將來還是有業報的,所以事實上是我害他,不是對方害我,讓他未來感得更多痛苦的因緣是我提供的。應想當對方嗔心我的時候,是我害他,不是他害我。


  9.緣敵人可以修悲心與忍辱,所以敵人是我造善的因緣,我卻變成敵人造惡業的因緣,因此我是他生嗔心的境,讓他痛苦,恩澤很小,為什麼要嗔他?敵對我恩重,我對敵恩小,是我傷害他的,那怎麼可以再對敵人嗔心?


  10.對方對我嗔心,我不能忍受,那麼我對他們嗔心,他們怎麼可以忍受,這是同理心,所以為什麼要嗔?


  11.為親友努力是今生利益而已,為親友被傷害而嗔心的話,下世墮三惡道,所以沒有意義,誰都不會懷念的,業是各報各的,要付出,但不要愚癡付出。飯沒有讓我們會飽的意思,但吃飯會飽;意思是怨敵沒有讓你修忍辱的意思,但是你緣敵人還是可以修忍辱的,這功過要想一想。


  12.對方是愚癡所自在,因嗔心而作嗔行,若我還嗔這個人的話,我即是愚癡。你罵對方,而他生氣是愚癡,你自己也生氣,那不是你也更愚癡嗎?你讓別人生氣已經對不起了,你對別人的生氣又生氣就更對不起了,不管對方是不是無厘頭生氣,如果觀眾生過失的話,佛陀也不會成佛的。不管對方怎麼樣,我都要修我自己,佛陀是大悲不捨才管我們,否則如我們這種模樣,佛陀早就跑了,因為眾生不聽話。我們有時很狡猾,看對方的時候,認為對方作的不可以,如果自己碰到同樣的事情時,很會原諒自己。所以對方因愚癡所自在,我們又嗔別人不是也愚癡嗎?


  13.我們被別人罵,是重罪輕受,捨百得千--我現在是人道,被對方罵還有佛法可以轉念,將往昔感得地獄、畜生道的惡道果報提前在人道受報;如果我是一只狗的話,都沒有一點佛法的想法時,我被嗔心時,我會很痛苦。不要講畜生道,有些老人家一生風光,到臨終的時候,病苦折磨又很貪著又沒有佛法,他有多痛苦你知道嗎?很清楚的看到,有佛法的人比較可以面對逆境,沒有佛法的人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各位要趕快准備,不然到時候就不是這樣了。


  14.你被對方嗔心是因為你有貪心,貪是底子,嗔是表面,貪是根本因,嗔是直接因。對方會嗔心你,因為它有貪著;他不得所貪,所以才嗔心的,每個人亦復如是。


  15.心不快樂才會嗔心,心量太小太狹隘才會嗔心,所以是你的過失,不是別人的過失。一個人容易嗔心,表示心量很小,被別人嗔心的時候就生氣,不是心量很小嗎?說多有修行,沒有人會相信的。


  16.嗔心的過患就是讓以前的善行減小,後來投生三惡道,所以要想一想。多修忍辱,否則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劃不來的。


  17.當敵人受到別人贊歎時,不必要嫉妒與心不快樂;或許敵人被贊歎的時候,你還要加入贊歎敵人的行列,這樣就容易修四攝善法,易成度他的方便,問題是我們有這樣的心量嗎?當下你講得出來嗎?而且各造各的業,你無心而說贊歎語,有無心的果報,對方因你的贊歎而心放下,是對方造放下的果報,不問效果如何,自己有沒有修是重點。不要從暫時的利害關系看問題,要從根本看問題--他是眾生也想離苦得樂,也需別人的贊歎與鼓勵,只要是眾生,他作對了,我們就要贊歎與鼓勵。如果從利害關系看問題的話,會沒完沒了的,贊歎其實並不會那麼困難。對敵人不能生起贊歎是因為你心不平衡,還有嫉妒、我愛執等煩惱心,這就是你講不出口的原因,應慢慢從意樂作起,後才行之於身口。有時對同性者,還可以給他拍拍肩贊歎他。


  18.即使三寶被毀謗,你也不要嗔心,別人沒有能力毀謗三寶的,三寶不會被毀謗的,所以破壞佛教的人,都不必對他嗔心,你又何必嗔心,因為只有可悲眾生,沒有可惡眾生。所以對方不對,是可以不用認同,但是生嗔心只是自己損害,對他人也沒有什麼傷害的,三寶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毀害,而沒有三寶,何必嗔心。


  19.天天一大早就修四無量心,修慈悲喜捨--願眾生一切罪苦都成熟於我身等等,敵人也在眾生裡面,如果嗔他、不喜歡他,你不是欺騙嗎?這是很羞愧的事,要忏悔。


  20.讓眾生得樂而求成佛,他已經得樂,你為什麼又不歡喜而嗔心呢?以敵人而言,你不是發願度他想成佛嗎?敵人自己很努力的得到快樂,你為什麼不快樂?


  21.信誓旦旦要成辦利他,他自己成辦利他應該隨喜,為什麼還要嗔心?


  22.如果敵人得到不好,你歡喜;得到好,你不歡喜,其實你有損害到敵人嗎?是自己愚癡,他不好你歡喜,他好你不歡喜,那都是在滿足你的煩惱而已,因為只有煩惱會滿意,這樣才可以繼續輪回。


  23.受別人贊歎是貪著美名,有時別人贊歎你,還自以為了不起,生起我慢而輕視別人,別人比你好你嫉妒,比你不好你我慢。所以被別人贊歎要小心,不要以為自己很行;話說回來,你與菩薩比較,你又如何?差遠了!你還有誇贊自己的心嗎?如果你想,對方贊歎我的時候,想對方很會修行,懂得功德見功德,不見過失,能見別人的功德為功德,隨喜他的贊歎,這樣就沒有過失,如果覺得了不起就成為過失了。或者分享觀,願我被贊歎的快樂分享給有情,也可以願對方與我有一樣的功德,這是一念之間。


  24.如果有人毀謗我,可以讓我不生我慢,離開怖畏,生起出離心,可以讓我產生去除自己煩惱的因緣,遮止我入三惡道的門,為什麼不感恩呢?假如有逆緣,這部份要從新定位,學佛就是要用法轉念及轉心,這價值與上師的價值一樣;他會幫助我遮止煩惱與惡行,為什麼不接受呢?平常不串習不習慣,對不合理就受不了,這樣的話,佛法去那裡了,這是要有方法的。


  25.我是只為了解脫成佛,我不需要別人贊歎我的名聲;一旦有人毀謗我,更珍貴他。


  26.有人說:我被別人毀謗是讓別人損害我的福報,假如別人毀謗你,以為你的名聲會比較不好,名聲不好供養就比較少,福報就不能得到,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固然別人毀謗你會讓你名聲不好,智者也不會因為你被別人毀謗就認定你怎樣的,這是愚癡者的謠言,謠言者止於智者。福報會不會減少,是靠自己去累積的,不是因為別人的關系,別人的毀謗是增加你的福報,不是減少你的福報,理由是:敵人是讓你修忍辱的最好機會,忍辱的修行是最好的積福。所以敵人是讓你積福的,不是損福的。


  27.任何事物都可以生果或有利益性的,因為因是生果的條件;因如果是生果的主因的話,表示因有其利益性,如乞丐是讓你生布施的順緣。一樣的道理,敵人是幫助你生忍辱的順緣,不是損害你的,是幫助你的;可是怎麼在對敵人時,我們很痛苦、悶燒鍋,怎麼回事呢?沒修。


  28.一般而言,布施比較容易,因為乞丐比較多,忍辱不好修,因為本身不好做,要合理還要不嗔。嗔心的對象是要認識者及有利害關系的,所以對象少才珍貴,這麼稀少的嗔心對象,好不容易出現一位,你還跟他嗔心回去,都沒有一點珍貴想。碰到吵架的因緣,好好想一想,因為難值難遇,所以我要藉著因緣好好修行,一碰到吵架就吵回去,那就太不懂得把握機會了。忍住不嗔必有道理,否則你如何忍住不嗔?所以要想道理。


  29.有需要別人對我們嗔,因為需要忍辱;意即,我們非常需要嗔心的人出現,理由是我們非常需要忍辱。


  30.修忍辱功德或福報,也要回向給敵人,因為敵人不惜因果來罵你,讓你有修忍辱的機會,所以你要回向給他,沒有一位對象讓我們修布施或修忍辱的話,我們修什麼呢?因為有一位讓我們布施的人,所以我們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給我們布施的人。一樣的道理,忍辱也是如此,眾緣和合的善行,回向給眾緣才對,因為並非一個人的力量所產生的。願此你修忍辱的功德完全回向對方不要嗔心了,希望對方心能調伏,感恩對方不惜墮三惡道的果報,讓我成就忍辱功德,這恩澤很大,我要感恩他,希望他也與我一樣這樣修。要這樣回向。


  當一個人心柔軟到不能柔軟、清淨到不能清淨的時候,對方會不好意思罵你。具善巧的言說、柔軟的心腸,一切都會改變的。修行不是寄望別人才要修,因為不可能。不是別人合理我才要修行,而是別人不合理我才要修行,歡迎不合理的境界光臨,要接受不合理的境界,才是主要的所緣境。佛法告訴你順逆境都可以掌握你的心,佛教的生起功德之因是在任何境界裡面--自淨其意。當一個人心很平靜才能有勇氣,一個有道理的人才可以面對一個沒有道理的人。息滅紛亂而委屈自己去忏悔的人,是智者。以利他心而言,這是護念他意。眾生對我們而言,都是境,我們要以緣為師,對境練心。


  31.並不是我太厲害而修忍辱,是因為敵人才讓我修忍辱的,所以不是我很會修行。


  32.如果只想:敵人對我只有傷害行,則你要想道谛是親證空性的心,道谛也沒有想要利益菩薩的意樂,滅谛是法寶(無為法,沒有心),它也沒想讓人利益的動機;滅道二谛是法寶,有法寶的人即可得救。也就是,雖然滅道二谛並沒有想讓具有滅道二谛的人得功德的動機,可是這兩個法寶可以讓有情離開輪回苦。又如手表沒有想幫助你的心,可是它幫助你看時間;一樣的道理,敵人是沒有利益我的心,可是緣著敵人可以得到忍辱的福報,所以應該恭敬。


  33.有人說:法寶沒有利益我的心,可是它也沒有損害我的心,敵人卻有損害我的心。這說法也不不對。要想如果敵人是以利益心而傷害我的話,就不叫敵人了;所謂敵人是以損害心與行為傷害我才稱為敵人。醫生治病的時候,他也是給你割手割腳的,你不會說他是敵人吧,理由是醫生是利益心而作的。所以可緣著敵人而刻意修習忍辱,因此,敵人沒有利益我的心,反而只有傷害我的心,雖是不同於法寶,但還是應該修忍,會漸得利益的。


  34.對自己起惡心、傷害的人是損害、生氣的對象,這並沒有錯,可是如果緣著對方可以修忍辱的話,因為很難修,可以把敵人安立為正法想,正法很難修的。同理,敵人也是正法。


  35.功德成就靠佛的資糧田與眾生的資糧田,緣著佛的資糧田起信心,緣著眾生的資糧田起慈悲心,緣著敵人可修忍辱,所以要好好珍惜,如《入行論》說:成佛一半靠佛,一半靠眾生。眾生有兩個靠山--佛與獄卒(執行惡報的閻羅王),所以要確立眾生很珍貴的想法。


  36.遇到因緣損害我的時候,生起忍辱的話,短暫可以得到相好莊嚴,忍辱心強的人,外相比較莊嚴,究竟可以成就佛的色身。譬如阿底峽尊者說:我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識的攝受,是因為我修忍辱的關系,相好莊嚴故。聖者沒有惡分別心、差別對待,可是教化的時候,比較莊嚴看得順眼,比較容易被度化,因為眾生會生歡喜心,這是天性。


  37.成就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佛果,一半靠眾生一半靠佛,只有對佛恭敬信心,對眾生惡劣對待,是不對的,卑鄙的。對師長三寶很恭敬,對蓮友很不好,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38.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有苦也安樂,緣著乏樂具苦的眾生,才可以拔苦予樂。所以你碰到嗔心的眾生,為什麼不修啊!這樣子的反予加害是沒有道理的。


  39.對生嗔心眾生生起忍辱,是對佛陀最歡喜的供養。諸佛菩薩最初發菩提心,中間積福慧二資糧,唯一的目的是為利益無邊眾生,成就佛果。所以已成佛、將成佛、正成佛的世尊,唯一為的都是眾生的利益,唯一的利益處的有情極為珍貴,你傷害眾生的時候,又皈依三寶,佛不會歡喜,佛會覺得你很可悲。一方面供養佛做百千萬的功德,一方面對佛珍愛的眾生傷害,這怎麼可能相應呢?這違背供養處的意思。所以任你利益多少眾生,佛歡喜;任你損害多少眾生,實際上是與佛不相應的。應從意樂上不傷害到加行上執行,由護念三寶觀而護念眾生。


  40.要了解敵人是修忍辱的所依事,因此要有損害的有情,進而卑下居,想我好差,應視眾生極為珍貴。


  41.可悲、可憐眾生,是圓滿功德唯一來源。


  42.特別對敵人修慈愛心、忍辱,是最好正行的供養,也就是功德供養。


  43.你緣著敵人修忍辱,不嗔心的話,能得自利,可以遮止將來生起的損害;換句話說,現前是忍辱,未來不會再受害。因此,是為了現前與將來不受損害故,所以必修忍辱。


  44.世界是相互依存觀待的,是地球村,眾生同體,互相幫忙,地球上沒有必要有敵人,一切都是同體支分,這是以宏觀而看待。


  以上是宗座在宣說《集學論》,開示講說有關安忍不嗔的道理;即使記不了那麼多,可能先記幾項比較相應的,而深刻思惟。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古人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要發真心,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決定不用虛偽心。



2 別人欺騙我們、陷害我們,隨他去,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怕別人陷害我們,我們也用妄心去對付他,我們錯了,我們還要繼續搞輪回。



3 古人常常教導我們,“吃虧是福”,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我們眼前是吃了虧,後福無窮。後福是得道,這一生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受用多大!



4 你怕吃虧上當、怕別人占你便宜,結果你就吃了大虧,西方極樂世界沒分!殊不知我這個地方肯吃虧,不怕吃虧、不怕人騙我,我們就占了大便宜,我們得到的是真實的福報——諸佛來迎接。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善知識,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就是殺生

今早有越南人帶了兩個小孩來見我,說身體不好,找我幫忙令他一切事情順利如意吉祥。這兩個小孩子神經都不正常,我一看之下,就問他有沒有殺生,他們的母親說她沒有殺生,結果講來講去便說他們門前有一棵大樹,把大樹砍了,就見到了二條蛇鑽到樹底下窟窿內去。

當時他們用熱開水把這兩條蛇燙死,之後他的兒子就把自己關到房裡,幾天後出來就發神經病了,第一個兒子是這樣,第二個兒子又是這樣,兩個都發神經病,他們希望我能把這事解除。這是因為殺生的關系,你看他們這麼殘忍!心裡那麼毒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見到蛇鑽到洞內,還要用開水把它燙死。這兩條蛇是兩兄弟,兩條蛇燙死了,兩兄弟也發神經病了。所以世界上最大的業力就是殺生,殺生的業報比什麼報都重的,互相殺,互相報復,這是世界最悲慘的一件事。

殺生的業報就是互相報復,造成國與國的戰爭,來互相報仇,互相造殺業,所以殺業越造越深,越造越重,就互相殺殺不已。

我在洛杉矶見到一個小孩大約六、七歲,這個小孩子不能講話,也不能做什麼事情,父親要常常抱著他,這是因為他前生打獵打得太多了,把一只白老鼠精打死了,所以今生他托生做人時,這老鼠精就天天啃他喉嚨,令他不會講話,不懂人事,受這種果報,這是洛杉矶現在的事情。

在香港有一位姓謝的人,他媽媽喜歡吃蝦、龍蝦、螃蟹,所以她生了一個兒子,橫行和螃蟹差不多,現在已十多歲了,這都是現世現報,很清楚地說明殺生的果報。

還有我在馬來西亞看見一個啞吧,前生是只黑熊。他很聰明,也拜佛、學佛,但就是不會講話,因為他前生是黑熊。這些事實都是現身說法,可是人還不相信,盡造殺業,還不知戒殺放生,不犯五戒。我們如要世界太平,就要人人能守五戒,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世界就能太平了。

我在香港曾遇到一件事情,那時我在志蓮精捨講《地藏經》,當家的寬慧法師,是虛老的弟子。她在未出家以前是個工人,不識字,幫人作工、煮飯、做菜,常常買雞鴨回來殺。有一次她買了一些螃蟹回來預備弄給主人吃,可是螃蟹用其拑子,把她中指拑住了不放,她當時狠心就拿刀把螃蟹的爪子剁下來,殺了螃蟹就煮來吃,吃了之後,各位猜怎麼樣?這個寬慧的中指被螃蟹拑過的地方現出一只螃蟹來,她的中指一天到晚很痛,無法忍受,以後在芙蓉山拜《水忏》,她拜了七天《水忏》後,螃蟹小了點,但還是痛。當我在那裡講《地藏經》時,她要求我幫她想法子,結果我給螃蟹受皈依,說完了三皈依後,她手上的螃蟹不見了,也不痛了。

所以這個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我們人切記不要殺生,你殺他,他就殺你,互相殘殺,沒有完了的時候。

以上這是現世現報,人人都能看得見的。我們不要看見還不相信因果報應,你不相信因果報應,就輪到自己頭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

現在最要緊的是世上還有不知多少的小鬼,為什麼有這麼多小鬼呢?就因為人墮胎墮得太多了,它還沒長成人形就把它殺了,小鬼的報復心很重,所以戒殺放生也包括不可以墮胎。這些小鬼更不容易擺脫,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所以各位要注意這一點,現在全世界每個國家小鬼比大鬼多,大鬼比老鬼多,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我們人都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也該知道一切眾生都有菩薩性,都可以做菩薩;一切眾生都有羅漢性,都可以做羅漢;一切眾生皆有緣覺性,皆可以做緣覺;一切眾生皆有天性,都可以升天;一切眾生皆有人性,都可以做人;一切眾生皆有修羅性,都可以做修羅;一切眾生皆有鬼性,都可以做鬼,你做鬼事就是鬼;一切眾生皆有畜生性,你如盡做畜生事就是畜生;一切眾生皆有地獄性,你如造地獄的因,將來就墮地獄的。所以種因結果,你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絕對不會錯。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真的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能給人真實、永恆的安樂嗎?事實上,從最初的求愛、中間的結合,直到最終的分離,人們品嘗的只有酸苦的情愛之果。


  1、最初求愛之苦
  首先在求愛的過程中,要博取對方的歡心,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是很困難的。不必說平民百姓,即使帝王將相也不例外,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謂舉不勝舉,遠的不說,當代美國總統克林頓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為了一個女人,不得不在世人面前檢討自己的過失,以致名譽掃地,臉面丟盡,這恐怕是他本人在放縱得意時萬萬想不到的吧。
  《入行論》雲:“復次女垢身,無酬不可得,今生逐塵勞,彼世遭獄難。”藏地根霍仁波切說:“上等女人要花費金銀財寶才能得到,中等女人要以牦牛和馬匹來換取,下等女人也要以錦鍛來換取,沒有財物是得不到的。”看看今天的實際情況何其相似,今天博取美貌女子的歡顏,需要豪華氣派的樓房、名貴的跑車和華美高檔的衣飾,只有沉浸在這些閃爍著虛榮和名利光彩的泡沫中,美貌女子的芳心才可能被打動。就一般人而言,至少也需要有一套住房和穩定的收入,這對於城市人或農村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些也是促使青年人拼命勞作的原因之一,為了博取女子的歡心,足以讓一個人在世間辛勞。
  在情欲追逐的過程中,男人的資源是財富地位,女人的資源是青春美貌,在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當中,身為富家子弟的畢竟不多,大多數還需要白手起家,沒有錢財,憑什麼去博取女子的歡心呢?一場愛情的起步,看似會有好的展開,然而最終不歡而散,推究起來大多還是經濟原因所致。
  為了滿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人們不得不勞碌造作種種惡業,來世還要飽受三惡趣的痛苦。許多腐敗官員為了包養情婦,滿足女人虛榮奢華的生活要求,不得不铤而走險,走上經濟犯罪的道路,最後锒铛入獄。
  前河北省國稅局局長李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為了滿足其情人享受奢華生活的欲望,他一步步落入貪污腐化的泥坑難以自拔,最後命喪黃泉。
  在《地獄門前──與李真刑前對話實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獄中,李真對記者說:“送我上斷頭台的也是她(指其情婦),她若不穿上千元一件的服裝,不用數百元的化妝品,不為掙不到錢發牢騷,我也不會犯這麼大的事。”
  這位锒铛入獄者在臨刑前對記者這樣悔恨:“刀不架到脖子上,就沒有切膚之痛。說實在的,我是從被判死刑後,才知道古人那些警示是多麼精辟,多麼重要。前段時間看書,還看到了一句話,也是警示好色之徒的,讓人毛骨悚然:『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墳時破土的鐵鋤。』想一想這幾年來,我與她的交往,還真是這麼一回事。我每滿足她一分心願,就等於讓她給我掘了一鍬墳土。我好像看到了,她一鍬一鍬的鏟起,漫天飛揚……她是誰,她為什麼這麼心狠?她笑著,但手裡的鏟子沒停過。現在我看清了,她就是秋蓉,那個送我下墓穴的女人呀……唉!過去的山盟海誓哪兒去了?過去的似水柔情哪兒去了?……過去的一切,難道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
  以上是一位死刑犯臨刑前的幡然悔悟,李真為了博取情婦的歡顏,逐漸使欲望膨脹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為追逐情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至喪身,有理智的人難道不應該從這個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劣性事例中吸取其中的教訓嗎?
  再者,情人雙方的心態變化無常,晴雨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為情欲系縛的人們總是飽受著情欲貪求的折磨。米滂仁波切著名的教言《老密咒士和月亮童子》中生動地講述了一位被情欲花箭擊中的老密咒士的痛苦,這位老密咒士白天茶飯不思,無精打彩,夜間輾轉反側,難以成寐。正如聖天菩薩所說:“若意常外馳,彼樂為何等”,內心處於這種心猿意馬的狀態,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在情欲被挑動起來而內心又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人的身心便脫離了正常狀態。沉醉於情愛的貪戀中時,分別念產生的幻相使人變得如同一頭沉迷的醉象。如果貪戀的對象最後沒有追逐到,內心會產生強烈持久的失落感,以為人生快要走到盡頭,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意義,許多人甚至為情感而輕生,這些都是人間八苦中的“求不得苦”。
  在情欲的追逐中,人們實際也是在滿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比如,認為對方是“我的”,這時對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電、“我”的車子一樣,是我所占有。這正是一種堅固的我所執的表現,實際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恆時占有對方。人在追逐情欲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帶有強烈的自私性,彼此都希望對方的所作所為按照自己的意願而行,能聽自己的話,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產生煩惱,然而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個人又如何去主宰另一個人呢?
  2、結合之後的痛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滿幻想的青年人,總是把愛情看成如鮮花一般絢麗,幻想組建一個充滿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入婚姻的圈子時,就會發現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不得不奔忙於各種雞毛蒜皮的瑣碎雜務。尤其是當代社會人們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人就像馬匹被套上馬鞍、馬刺,開始馱起沉重的生存負擔,尤其是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更使人深深地失望。
  《入行論》中說:“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力竭,夜歸精氣散,身如死屍眠。”對照當前人們現實生活的圖景,便會發現這是極其恰當的描述。以公司企業的職員為例,他們每天都像釘子一樣釘在固定的崗位上單調持續地工作,加上競爭激烈、對失業的恐懼,導致身心極度疲憊。在城市裡工作的人,下班以後,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從單位回到家裡,吃過晚飯,渾身疲軟乏力,坐在電視機旁已是困意難支,這樣的生活哪來什麼精彩之處?人們幻想中的情愛樂趣早已不見了,有的只是沉悶的日子,從青年到壯年再到老年,就這樣走過一生的歲月。
  鮮花盛開時,確實炫人眼目,但最終必然枯萎,同樣,人們心中的美好幻覺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這時人們往往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這是從虛幻想像走入真實生活的必然痛苦。因為人們心中美好的幻想僅是一種非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長久,像肥皂泡一樣終究會破滅。一切都將歸於平淡,歸於人生本有的痛苦煩惱。雖然現代人不願意去正視它,但人生的痛苦並不因為虛幻的憧憬而轉變消失,為什麼偏偏不尊重事實而喜好徒勞的幻想呢?人們沒有體察到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以為追求情愛所帶來的短暫感官歡樂能代替人生的痛苦,這只是一種本末倒置、不明智的想法而已。
  人心就像秋天的雲朵一樣變幻無常,尤其在浮躁異常的現代社會中更是如此。男女雙方組成家庭,時間一旦長久,先前的新鮮感和美好的感受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蕩然無存。戀愛的時候,人們總是展示出自身亮麗光彩的一面,而將弱點隱藏,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一旦兩人步入真實生活,各自的積習、弱點都顯露出來,雖然現代人口頭上愛講民主博愛,然而落實到距離最近的兩個人身上,卻依然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陷,對對方失望的情緒由此滋生。許多人的生活開始變得枯燥乏味,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甚至無話可談,兩眼相對都覺得是多余的,許多家庭的冷戰由此開始,以前的濃情蜜意變成了冷若冰霜,歡聲笑語被彼此的沉默代替,城市中多少家庭沒有情感交流,彼此同床異夢,家庭名存實亡,僅僅是因為住房、財產、子女撫養和名譽等原因才維系著。於是男人就去追求另外的女人,去尋找新的刺激,或者女人去尋找另外的男人,當今時代流行的婚外戀基本上就是這種情形。這是人間八苦中的“怨憎會苦”。
  實際上這都是人的分別念在作祟,同樣的兩個人,前後之間的心態竟有這樣大的差別,如果愛情的本性真實存在的話,那對同一個人的認識和態度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人們一旦對身邊的人對身邊的生活感到失望,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新的伴侶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生機活力,但是如果不具備應有的忍讓和寬容,和另一個人生活久了,仍然是缺陷一大堆,彼此之間照樣矛盾重重,煩惱不斷,只不過是先前生活經歷的一次重演而已。
  仔細觀察當代人的內心世界,變幻莫測的分別念尤為明顯、強烈,而且生活的享受方式花樣翻新,時時都在變化,在這樣一個消費至上的時代,人們不得不為內心分別念滋生的情感所累。
  人們任性放縱,隨意結合,朝秦暮楚,毫無克制,認為放縱而為即是自由,即是人生的快樂幸福。之所以會有如此荒唐的見解、瘋狂的行為,只因為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控制,陷於虛幻境中不能自拔,看不到迷亂所帶來的痛苦,反而癡迷地認為通過異性能帶來人生的歡樂,實際上帶來的只有今生來世的難言苦水,這實為深重的煩惱業障。
  3、最後分離之苦
  現代人在情感方面表現得似乎很放得開,很隨意,實際上男女雙方一旦真的分手,仍然深受情感的傷害。由於人們對情感的執著非常深重,因此對情感的喪失也倍感傷心失落,假如心靈還沒有徹底麻木,人們還是會反覆咀嚼失戀的痛苦,吞下失落的眼淚,進而借煙酒麻醉自己,為自己尋找開脫。現代人除了言行放縱的一面,內心是多麼脆弱,被情愛控制的人真是可憐憫者。
  對於離異者來說,尤其是離婚的中年女子,青春和容貌流失殆盡,顧影自憐,那種被生活拋棄的感受刻骨銘心。向前展望只有孤寂衰退的老年,感覺人間再也沒有溫暖,內心極為痛苦自卑,家的破碎也致使許多孩子過早地失去了雙親的關愛、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籠罩著巨大的陰影。
  世人向往恩恩愛愛、如膠似漆的生活,然而即使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緣湊泊暫時相聚,一旦因緣盡時,必然隨各自的業力而漂泊。今世為夫妻,來世或許成為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甚至怨敵。“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到來各自飛”,“人有悲歡離合”,未來聚散不定,這又豈是耽著情欲的凡夫所能作得了主的?印度的帕單巴尊者曾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上的游人一樣。因此,對於人間聚散應當以放下隨緣的態度來看待。
  摘於:《警世鐘》情 愛 重 縛 ─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問一問,他們在想什麼?想錢、想色,想五欲六塵的享受。錢,旁邊是兩把刀;色,色字頭上也是一把刀,中國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確實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


2 現在在地球上的人,你問他,他最愛的是什麼,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一個就是財富,一個就是色,念念不忘的是這個。財跟色不曉得害死了多少人,害得他們永遠不能夠脫離三途,可是有幾個人覺悟?誰覺悟?佛覺悟。


3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財跟色他有,他捨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做國王,權跟位他都有,他也捨棄了。


4 別人拼命去爭,還爭不到;他到手了,他為什麼放棄?為什麼不要?這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等你想通了,你才曉得,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來講,有害而無利。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很多人對“修行”這個詞嚴重誤會,以為每天把早晚課做好,每天讀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這就是修行。這樣的修行,貪嗔癡三毒煩惱沒有減少,還是墮三途。

2 這樣的修行是有點福報,在畜生道就變成人家的寵物,很享福。所以我們一看到人家的寵物,我們知道,前世是念佛的,修行的,愚癡沒有改過來。


3 你看到山神、土地神、人家供的這些神,就曉得這是前世學佛的。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貪心沒有斷。所以一定要知道,真修行是改習氣。


4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只有講經教學,沒有形式;形式上大眾在一起修行,是以後祖師大德們提倡的。修行是個人事情!自己認真努力斷煩惱,把自己的貪嗔癡習氣除掉,這才叫修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