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覺世 (6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蔡禮旭老師主講


 
    請問大家,找對象第一個條件是什麼?孝順是吧?標准答案。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會講標准答案。為什麼?從小考試就是這麼練過來的。標准答案寫完,一百分!出去外面了,該怎麼丟垃圾怎麼丟垃圾,該怎麼闖紅燈怎麼闖紅燈,反正那些道理只在考卷上寫而已。所以一說找太太,什麼最重要?德行!其實心裡面還有一句話,“不過長得漂亮也很重要啦”,你看在道理當中,心裡面都是這麼想,真正遇到了楊貴妃會怎麼樣?凶多吉少。所以你看經典對這個很重視。我們看《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的,“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女兒出嫁了,要找到有品德的女婿,不要想著要很多的聘禮。“娶妻求淑女”,找那個善良、賢慧的女子,“勿計厚奁”,而不是去想,聽說台灣的台南嫁妝特別多,還是說,聽說馬來西亞的華人嫁妝特別多,到這裡來娶太太比較劃算,那你看這都是在枝末打轉。

  所以現在的風氣,重利輕德、重色輕德!人都在枝末打轉,哪有根本不動搖的道理?人生輕重緩急都搞不清楚了,所以現在離婚率愈來愈高。男人假如都重德,女人就修德,這互相影響。男人假如重色,女人都跑去減肥。所以女人去減肥,男人也有責任,互相影響。以前的女子不簡單,她的先生在路上撿了一塊金塊,拿回家裡來。諸位女同胞,你先生今天撿了一塊金塊回來,你會怎麼樣?“哎喲,坐坐坐,倒杯熱茶給你喝,真聰明,真有本事,撿到一塊金塊,晚上給你加菜。”是不是這樣?假如是這樣,他先生每天走在路上,統統不看前面,看底下了,今天有沒有得再撿金塊。樂羊子他太太,他撿金塊回來,她跟她先生講,“讀書人要胸懷大志,怎麼去貪這些財物?你好好讀書才有出息,要有學問才好。”她先生走出去把金塊扔掉了。待會下課不要問我,那個金塊丟在哪?要有志氣。真的,人心胸很小,就貪眼前之利,這一生沒什麼出息。女子有這樣的認知,她的另一半一定有氣概!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頭清淨、念頭善,境隨心轉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62集(淨空法師)  

佛法能救世界,救世界先得救人心,不從人心上救起,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境隨心轉,境是心變現的,我們現在的心不善變現出不善,心要善馬上就變現善。身體多病是心不善,你的細胞都變成帶上病毒;如果一改過來,心善了,帶病毒的那些細胞它立刻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是健康的。沒聽說哪個佛菩薩生病的,為什麼?他的心念端正,他沒有邪念,他沒有惡念,所以他不會生病。貪瞋癡,佛稱這個叫三毒,什麼毒?病毒。一切病毒的根源是貪瞋癡,這個東西改過來,無貪、無瞋、無癡,你把病根拔掉了,什麼樣的疾病、傳染病,你不會感染,為什麼?你的身體不帶病毒。你帶病毒就很容易感染,不帶病毒的人感染不上,現在講免疫,你是圓滿的免疫。這就是對自己身體,身體也是境界,境隨心轉。居住的環境地球還是境隨心轉,乃至於太空、星系,我們太陽系、銀河系,都是隨我們的心在轉,隨我們念頭在轉,念頭清淨、念頭善,全都轉成善好,心行不善你就看到災變,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佛常說,我們也念得很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心就放在阿彌陀佛這一處,我身體不好、我精神不好,念這阿彌陀佛就會念好。今天我們居住的環境多災多難,我就制心一處,制心阿彌陀佛,一心念阿彌陀佛,我這個地方就不遭災難。所以不信,是大隨煩惱裡頭頭一個,你不信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你真相信、真正依教奉行,它真起作用,真幫你解決問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雲中鳳


很多人不懂趨吉避凶就在平時,所以經常因為不愉快的事或不高興的人就長吁短歎、眉頭緊鎖、甚至怨聲載道,牢騷滿腹,長此以往,抑郁的表情就生出來了,倒霉的事情也跟著來了!殊不知,正是因為你歎這口氣,才把自己的好運歎沒了,而且越歎越窮,越歎越淤,最後提不起精氣神,成了郁抑症或貧困戶!


確實,人生一世遇到的歎氣事實在太多了,比如:事業不順,歎之;財運不佳,歎之;官司纏身,歎之;紅杏出牆,歎之;遭遇外遇,歎之;被炒鱿魚,歎之;孩子不孝,歎之;健康不佳,歎之;沒錢買車,歎之;維權護身,歎之;情感婚姻,歎之;升職困難,歎之;被人陷害,歎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故此,要想保持好運氣,就不要老歎氣,要想保持好身體,也不要老歎氣!有人說“一歎窮三年”一點不假!怎麼個窮法?身體不好了受罪還花錢,財運沒有了著急也沒用!


歎氣是晦氣的表露,長歎氣,胸中就會淤氣,而氣淤,就會血滯,久之濁氣不排,那心髒病、高血壓、躁郁症、精分就會光臨你的生命,到那時候,要想再求好運氣可就不那麼容易了!身體是心靈的衣服,心靈是身體的能量,能量是生命的源泉!沒有正能量,衣服就會很快破舊;沒有好心情,心靈就會很快垮塌;沒有好身體,生命就難以為繼;沒有了生命,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勸君莫歎氣!


歎氣是軟弱的表露,好事也會讓你給歎壞了,好友也能讓你給歎跑了!要想活的好,勸君莫歎氣!要想不失敗,勸君莫歎氣!那怎麼樣才能不歎氣呢?遇事想得開,隨遇而安;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出再大的事,你急我不急;遇再大的火,你氣我不氣!果如一路行來,你看看你還會歎氣嗎?壞運氣還會有嗎?臉色還會黑嗎?眉頭還會绉嗎?絕對不會了,那好運氣還會遠嗎?!據筆者觀察,就這麼簡單的人生道理,別說凡夫不懂了,就是某些出家人也並不懂得!一天黑著個臉,誰見了他(她)能高興得起來?你說這樣一副苦樣子,他(她)的好運氣又從何而來呢?


祈願大家莫歎氣,命運之中有奇跡!


滿臉舒展好心情,不用偽裝真心地!


勸君看開莫歎氣,實為老天考驗你,


好事壞事一笑之,過後了然無痕跡!


開悟全憑空了心,雲裡霧裡不在意。


專心致志做善事,菩薩睜眼賜福氣!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佛無論是哪個法門,你目的要知道,因戒得定。戒是什麼?規矩,我守佛家這些規矩目的是得定,定能開慧。所以終極的目標不是定,是慧。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的功德真圓滿了,沒有徹悟不行。但是淨土宗特別殊勝,沒有徹悟也能帶業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成就的人特多。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在他教導之下念佛往生的人,他老人家自己說,真正能往生的應該有萬分之五,一萬個人當中有五個人。台中蓮社蓮友五十萬,五五二百五十人,二百五十個人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個功德太殊勝了。六祖惠能大師一生才度了四十三個人,李老師超過二百五十人,還得了!種善根的就太多了,蓮友就五十萬,影響我相信應該有十倍,十倍就是五百萬,種善根的人肯定超過五百萬,真實功德。


我們有這個身體在世間,就要發願續佛慧命,正法久住。不但要傳法,最重要傳人,後繼要有人,後繼沒有人不行,那功德等於零。我走了,後頭有人。這些人才要真心去照顧,要幫助他。現在比從前難,也得有善巧方便,以前老師對學生可以管教,現在不行了,現在民主、自由、開放,只能勸不能嚴格教誨,這是佛法衰微的第一個因素。為什麼?今天師道沒有了,你不能怪人。師道為什麼沒有了?孝道沒有了,他對父母都不孝,他怎麼會尊敬老師?哪有這種道理!一般人講叛逆,叛逆在今天是正常的,不叛逆那就不正常。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承傳佛法比什麼都困難,要能承受奇恥大辱。干好事還被人毀謗、被人糟蹋、被人陷害,統統要承受,還對這些人感恩,我們每天自己講經、念佛功德還要回向給他。為什麼?因為他是諸佛如來,他今天造這種事情是一時糊塗,迷失自性他才造的。無論什麼人造業都要受報,我們以功德回向,他在受報的時候可以減輕痛苦。他不愛護我,我要愛護他,這為什麼?他迷惑,我清楚、我明白了。我要跟他一樣,我不也迷惑了嗎?我們一定要記住,佛說的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一切人看待是對佛的看待,順境善緣決定沒有貪戀,一有貪戀三惡道去了,餓鬼、地獄、畜生,逆境惡緣沒有絲毫瞋恚。這個境界天天在磨煉,把心磨平,把垢穢磨盡,磨盡了清淨心現前,磨平了平等心現前,那怎麼不是菩薩!沒有這些緣來幫助我,我怎麼會成就?他既然來成就你,幫助你得清淨心、平等心,你怎麼能不感恩?一定要感恩,知恩才感恩,都在一念之間。所以沒有是非、沒有善惡,都在一念之間,沒有苦樂。你一念正,一正一切正,一念邪全邪了,都在一念。所以求生極樂,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均是心的感召!好的、壞的、善的、惡的,乃至與法相違背的一切思想、念頭與交流,全是自性化現,自我感召而來。一切唯心造,唯心想成!沒有對立,均是自我幻化而成,唯有深刻忏悔、自責而後改變才是究竟!平靜地接受,老實地關照,即算從第三者或第四者口中而出,亦是度化你而顯現,均應感恩,發自內心深處地感恩,終於了了一段業緣!錯全在自己,沒有曾經的心念、思想,那來當下的對鏡?那來現前與你爭論的人或事物?

      友在交流時,固執堅忍地作繭自縛,認為人生在世,乃是不斷學習把控、左右、揣摩、觀察別人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之經驗,指導人生、把握生活,列舉若干所謂功成名就之士,如何知人、用人,甚至治人,了解人性之丑陋。期間不乏看透而放下之感慨。但其目的流於觀人術,心理學一類,以為有一個外在的高人,外在的法可以學習,以至於高人可以掌控一切?!那一天自己成為了高人了,有了能力了,就可以把握一切,可以隨心所欲,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麼高官厚祿、達官顯要、要麼成就世間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顯赫,呼風喚雨。對末學的自己就是高人,就是自己之主人,呲之以鼻,甚至認為是自戀一類,實在是遺憾!


      其實人之本善性一說,在三字經上以說的明明白白,只是大部分人不願意去承認,理解罷了。佛陀當年一手指地一手指天,意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沒有一丁點的自大與我慢,實是在告訴人們,自己才是自己之主人,自己才是未來佛!也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無它!可是,亦被一些無知之徒愚蠢地曲解。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一定是帶著各自不同的使命而來,各人命運不同,緣分不同,因緣不同那就造就了成就不同,果報不同。那就是為什麼你是女人,我是男人,你高我矮,你胖我瘦,你好我壞這樣一些千奇百怪的人生及經歷。根本沒有必要拿別人的精彩當自己之精彩,拿別人的痛苦來懲罰自己,做好自己就好,接受該接受的,改變該改變的,理解該理解的。想要向其他人一樣,那就改變自我,造果的因。要財富,就造財富的因,要官位亦可造當官的因,並不是學習如何掌握別人,控制別人,左右別人,是要學會對治自己才行!今天所有的一切均是自己的果報,沒有必要厭恨、埋怨、欣然接受,即算達不到心想的那種境界,亦是命運使然,有必要自唉自歎嗎?就算不安於現狀,你又能怎麼樣?難道就用一些個“努力”“拼搏”“勤奮”的口號來武裝自己就能功成名就?心想事成?扪心自問,人生真的是這樣嗎?!活了大半生,你努力了多少?得到了多少?拼搏了多少?回報了多少?有多少心想事成?沒有福報資糧,沒有緣份,你真的可以嗎?!一切均是緣,均是因緣果報,種善因得善果,沒有足夠的資糧,全是奢談與戲論!因此,唯有老實接受面對,該努力去努力,但結果怎麼樣不是自己能把控住的,無論好壞對錯都欣然接受,平靜理解,畢竟人生還得繼續,不然能怎麼樣呢?!得到了,成功了也不必欣喜若狂,自高自大,因為一切都是緣,是你的永遠改變不了,種下的種子,終於長成果實而已。炫耀自會減損福報!而自唉自歎一樣亦會損減福報,唯有平靜才是道啊!


      福報資糧,什麼叫福報資糧?你明明是在幫助他,幫他解圍,可就有那樣的愚癡之人,非但明白不了,還會記恨、妒忌你,這就是福報不夠,明白不過來。加之累劫的因緣果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糾纏不清。好比拿張紙擋在你我之間,我明明說:I LOVE YOU !可他非要理解成:我恨你一樣讓人無奈!明白一件事,了解一個道理或是真理,真的需要福報的!南無阿彌陀佛!


      修持、修行、修心,只要是人,一定會犯人的錯誤,並非一旦加入所謂修行之列就截然不同,不是的!在錯誤中進步,在改變中前行,在覺悟中警醒,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沒有必要去無端背負一些包袱,錯了我們知道了,改正它、改變它,過不在犯!即算在犯再改嘛,每天都在進步,即是修行!一大哥去台灣期間,每晚被當地一電視頻道吸引,一法師在布道,講說的太好,太有意義,容易讓人接受,末學估計是海濤法師。後來居然看了三晚後不敢繼續在看?!原因竟然是怕被洗腦!然後出家?!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遺憾!可惜!夙世善根被激發而不自知,反而轉而勸導末學等,學習可以但不要太迷進去?!什麼叫迷進去?什麼叫迷信?不了解,盲目下結論就叫迷信!凡事請等你了解弄明白後在下定論,才是智者的行為!至少是成年人的行為吧!


      “在佛門裡尋求精神庇護!”海濤法師說這種人會傷害佛教。一點不錯!豆瓣裡,一師兄說“實際上學佛人比不學佛的人心量更小,執著更大。大部分學佛人在社會上一事無成,和家庭的關系處不好,到了道場和道友的關系也處不好。正因為你在社會上一事無成(沒有志向/毅力和緣分),到了佛門裡同樣還是一事無成。現在有這些習氣毛病,說明前世沒有突破。如果今世還突破不了,業力還要延續到來世”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不無道理!做為佛子,我們扪心自問,看看目前的現象,那個道場,那裡都不清淨啊?!可是不清淨難道就不護持道場了嗎?不供養僧眾了嗎?那三寶你還剩幾寶呢?菩薩。各人因果自己背,你護持的初發心是什麼?種福田也要有智慧的!南無阿彌陀佛!


  轉自: 楊純宏 新浪博客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如果要淨化社會,必須要先淨化自己、淨化心靈。淨化心靈就是點亮自己內心的明燈,要把自己的慈心點亮起來,才能淨化。我們要點亮什麼燈光呢?

一、點亮家庭倫理的心燈:有時候我們只看到自己,沒看到家人;有時候看到外面的人,沒有看到自己身邊的人。我們要注重家庭倫理,如果連自己家人都不尊重,又怎麼去愛社會國家呢?家庭倫理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互愛。能夠把家庭倫理的心燈點亮了,才能讓家庭裡的所有親人都活得非常的歡喜,過著非常快樂的日子。


二、點亮尊敬和諧的心燈:人與人相處是彼此互動的,最要緊的是互相尊敬。你不尊敬別人,別人就不尊敬你;你對別人不和諧,別人對你也不和諧,由此引起彼此間互相欺詐、斗爭。所以我們對於社會、朋友、同事,要點亮一種尊敬、和諧的燈光,你看我清清楚楚,我看你明明白白,這樣互相友好、尊重,就是日日是好日了。


三、點亮祝福友愛的心燈:要常常心香一瓣,祝福我的朋友身心健康,事業如意,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社會自然呈現一片祥和之氣。


四、點亮互相包容的心燈:我們要盡量幫助別人,包容別人,要時時刻刻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五、點亮守法服務的心燈:我們心中要有法治觀念,對於社會要有服務的觀念。心中有明明亮亮的燈光,才能把一切是非得失照得清清楚楚;心中有守法、服務的觀念,才能福利大眾。


六、點亮勤勞節儉的心燈:心裡面勤勞的燈光點亮了,告訴自己:我要工作,我要勤勞。不但對自己的事業要勤勞,對別人的事業也要勤勞,對國家社會大眾的事業更要勤勞。此外,點燃節儉的心燈,不僅在金錢上要節儉,財務上要節儉,尤其要愛惜時間、珍惜感情,要有節儉時間、節儉感情的觀念。能夠勤勞節儉,必能有一番作為,所以要點亮勤勞節儉的心燈。


七、點亮忍讓和平的心燈:在我們的心裡,要朗朗的照耀著:我要對別人忍讓、和平,要給人尊重,給人和諧,如此才能與大眾和合相處。


八、點亮般若智能的心燈:我們心裡的燈,最光明的就是般若智能。智能由心生起,有了般若智能,就可以把紅塵世界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把人情看得清清楚楚,把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把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對於自己何去何從,當然就有一個標准。


如果我們不從自己的心裡建設,不把自己的心光點亮,任憑做什麼樣的好事,做什麼樣的功德,總有缺陷,總有遺憾。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祖師大德講法 講修行的方法


有些時候 幾個字講完了


我今天講三個字 莫妄想


你只要不打妄想 當下就是成道


打比方這個病來了


你有病的時候  你不要打妄想


你的心 就像明鏡一樣的


照著這個病苦 你知道這個是因果


你知道這是一種果報


然後你心如如不動


這就是不打妄想


不打妄想 沒有什麼好想的


這個病來了 它會去的


你不要去想會死還是不會死


會好還是不會好


或者想誰害得我生病


或者是我這個病到底是


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都是打妄想


這都不是修行 修行就是


你直下看去 就看著這個病痛


你的心如如不動 不動念


一個妄想都不打 它痛它的


你打你的坐 你念你的咒


你的心還可以接著做


利益眾生的事情


該做什麼 還是做什麼


死也好不死也好


沒有死的 有死嗎


身體不過是一個 工具


這個心識都是工具


身心都是空的 身心都是一種


起作用的東西 都是剎那生滅的


沒有東西可得 你還打什麼妄想


沒有東西可想的 深入進去你就知道


修行只要三個字


莫忘想 每天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利益眾生 就是 不貪不求


盡心盡力 該做什麼做什麼


這就是祖師講的平常心是道


因為沒有什麼是非


也沒有什麼人我 也沒有什麼凡聖


也不是說凡夫 聖賢


都沒有 也沒有什麼生死


一切對立的東西


都是我們妄想出來的


你只要不打妄想


就是大圓鏡智 就是大圓滿


心就像 虛空一樣朗照十方


隨緣起一切妙用


這個就是佛菩薩的境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山客都有爬山的經驗,陡峭的高山,直上很難,必須要迂回轉折,才能登上峰頂。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心一轉,不但山呀、路呀,境界都跟著我們所轉;宇宙人生,窮通禍福,也會隨著我人的心而轉。

  心是人體的主宰,迷惑的人生,心可以把它轉成智慧的人生;邪見的觀念,心可以把它轉成正當的見解;愚癡的行為,心可以把它轉成明理的風范;顛倒妄想的執著,都可以靠著心念的一轉,頓然就是一個開闊明朗的天地。所謂「心能轉境」,誠信然也!
  
  現在社會上失業率驟升,主雇之間陷於無奈,一片愁雲慘霧迷漫了社會;這時候固然可以從多方面來改進目前的處境,例如因緣可以轉境,但是吾人的心力,也可以轉境。例如,過去是高級干部,現在假如你能放下身段,擺個小攤位,也不是無以謀生;過去是公司的高階主管,現在可以打些零工,還是能夠生存;過去是合格的大學教授,現在可以為青少年兒童作家庭教師;過去是有車階級,現在轉業為計程車司機,也能日有所進;過去是人家求我,現在不妨謙下的求助於人,也會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
  
  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在校讀書的學生,你也可以把學校的老師、同學,轉成良師益友;你對他們心存感激,你的心境一轉,學校何其壯麗,師生無比和諧,多麽美好的學習環境呀!如果你是居家的份子,你心念一轉,父母的慈愛,兄弟姊妹的友好,家庭的溫馨,飲食的美味;如此一想,就算失業,居家一段時間,也是非常的可貴。
  
  如果你正當被裁員的時候,你應該心平氣和的感激長官、雇主,大家好聚好散,不留下任何糾葛,也不拖泥帶水;如此風度,雖然是失業,也能峰回路轉,人生還是會有另一個桃紅柳綠的春天。
  
  唯識家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都是由心所生起。心能轉樂為苦,心也能轉苦為樂;心中天天有外境的塵勞罣礙,有人情金錢的壓力,有欲望煩惱的擾人,自己的心裡脆弱,沒有正念,沒有好心,沒有善意,又如何能轉境呢?
  
  世間的山河大地,好像是一塊大染布,只要我心中有淨水,會把人間的染污給予漂白。你心中的平等,可以把世間的差別擺平;你心中有慈悲,世間萬物也可以作為你的子弟。假如你有智慧,你可以洞察世間的來龍去脈;你有禅定,你可以安定世間的動亂;你有菩提力量,自然可以處理世間的憂悲得失。總之,你要讓世間萬物都受你所用,你的心不能隨萬物而轉;只要你心能轉境,還有什麽苦樂得失不能轉的呢?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茹素三年並嚴守五戒,是否業障已經消除?

  答:不一定,嚴守五戒不是容易事情,你自己要細心想一想,五戒裡頭不殺生,對一切眾生還有沒有怨恨的念頭?有這個念頭,你這個戒不徹底、不清淨。不偷盜,無論對私人、對公家,還有點占便宜的念頭,你這條戒也不清淨。你說不淫邪,還有一點念頭,這也破掉了;不妄語就更難辦,不飲酒好辦。不是容易事情。你自己想想看,你業障有沒有消除,不要問人。如果這些負面的、不善的,真的統統在你內心裡頭不再起了,業障消除了。業障消除,一定是法喜充滿,不一樣。(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六十三 2007/2/16)


  問:弟子是個殘疾人,一直找不到工作,我為此念過《地藏經》及觀音聖號,但一直沒有得到好果報,應該怎麼辦?


  答:這是你念《地藏經》跟觀音聖號功夫不得力。好像吃飯,肚子很餓,吃了一碗沒飽,那怎麼辦?繼續吃!你吃兩碗、三碗、四碗,不就吃飽了嗎?現在你《地藏經》跟觀音聖號不得力,就好像你才吃第一碗飯,哪有這麼快的。你只要《地藏經》、觀音聖號沒有懷疑、沒有疑慮,有清淨信心一直念下去,感應就現前。不可以懷疑,有絲毫懷疑把你功夫全部破壞。佛在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事成,要專心;有疑就不行,疑,一念疑惑全破壞了。(之八十七 2007/12/7)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禮旭老師主講


 
    今天我們感恩父母,我們也感恩另外一半的父母。所以面對另外一半的父母,就當作自己親生父母一樣地去愛護、去奉養。該買什麼,看到公公、婆婆,看到岳父、岳母的需要,主動地去買。比方說先生可能工作忙,結果把公公的生日忘記了,這個時候太太先買了公公需要的禮物,然後在那一天問先生,今天什麼日子,你知不知道?先生說,什麼日子?妻子說,今天是你父親生日。這個時候先生馬上,哎喲!我怎麼都忘了!太太馬上說,不要緊,東西我已經給你准備好了,好,來,你趕快拿去孝敬父親。大家想想,當她的先生拿著這個禮物走過去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家庭的溫暖?你們的表情都很無辜的樣子,顯然沒什麼經驗。這個大家不要說,反正我還沒結婚。同樣的,當父親忙了忘記了爺爺的生日,奶奶的生日,這個時候我們當孫子的,當孩子的,都能提醒得到,爸,禮物我已經幫您買好了,您趕快拿去給爺爺吧。那爸爸一定覺得這個兒子真貼心、真欣慰,都能夠去時時看到家庭裡人的需要,適當的關懷,這個和諧、和樂當下就現前了。而當這個先生拿著禮物要去給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他會覺得,我這一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是哪一件事?就是娶了這麼好的太太,然後當真的把禮物拿給父親了,老人家很高興,哎呀,兒子,你真孝順。兒子有點腼腆,笑著說,爸,這是媳婦想到的,買給你的。這個爸爸更高興。俗話說,“兒子孝還不如媳婦孝”。

    有個老先生去看病,他的兒媳婦跟著他去,結果兒媳婦怕聽漏了醫生的叮咛,所以非常仔細地詢問,醫生也是一一告訴這個兒媳婦。結果就在這個對應的過程當中,旁邊看病的老人看到這麼細心的年輕人在那裡,為自己的父親了解、關懷,所以就在旁邊笑著說,哎呀,老先生,你的女兒真孝順。結果老先生馬上笑得很燦爛,對著大家說,她不是我女兒,她是我兒媳婦。所以兒媳婦孝比兒子孝,更讓老人欣慰。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昨天給侯老師他們匯報,你改過之後,你自己得做個有心人,到底有沒有變化?我們活得太麻痺大意。或者很多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那種水對你的加持,你忽略了。你看,你一個善念,它水的那個圖案特別漂亮。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說,真有佛菩薩嗎?要說有,他真有;要說沒有,真沒有。你說江本勝博士水實驗那水,給你一個美麗的圖案,你說那水是佛菩薩嗎?你要說是,它就是。有加持嗎?有,圖案漂亮,你看了賞心悅目,鼓勵你,善念常存,那就是加持!它怎麼加持的你?就和你晚上睡覺蓋棉被似的,棉被對你有什麼加持?放在那它是冷的,你給它一分熱,它就還你一分熱。不在外,除你之外,哪有什麼佛菩薩?你心念惡,這水就呈現出壞的圖像,你把這水教壞了。你是凡夫,這水就起心動念,它就有瞋恨心,你罵它,它就罵你;你說你混蛋,你看它的圖案特別難看,它罵你。你把見聞覺知變成了受想行識,你把它拉到了地獄。你一念覺悟,說我愛你,這水的圖案特別漂亮,你有愛心,它也有愛心,自他不二。所以,當我們在生活當中,碰到別的人、別的事情存惡心、存惡念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明白他們就是水,是因為我們的心念惡,才感召來他們的惡。換句話說,他們的惡是來提醒我們不能有惡念。我沒覺得我有惡念?你有,你的問題就是因為你不感覺。


我們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所以修學不能進步。但是有一條原則,只要碰到不順心的人,不順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問題。信佛不信佛,信佛就得樹立這個信念,雖然我今天查不出我的問題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問題在哪裡?我照照鏡子,我臉上長了個疙瘩,我不知道那疙瘩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沒吃蔬菜還是沒睡好覺,但是它是我的問題。這一點我要先認下來,先抱回家。等你真正的覺悟到我是什麼原因才產生這個現象,那您就是覺悟的第二覺悟,睡醒了,對疙瘩這一法怎麼長到臉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是唐朝的時候我害了誰,我今天到了二0一0年我感得這個,那不是一般的境界。但是沒關系,佛說了,盡管你回不到唐朝,盡管你回不到漢朝,但是我告訴你肯定是sometime ago,某些時間以前你干了錯事。那我能看見過去嗎?能。你只要一心為善,正念現前,你就能看到。學佛是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我們為什麼要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到這個世界上修行?其實,你從早到晚,你碰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在幫助你,希望你從泥潭裡爬出來。孩子不聽話,上課把作業本忘了,老公喝酒、酗酒,跟外邊人打麻將,都是在提醒妳,妳心裡有老公嗎?妳的德行還是不夠!說這太太真有福氣,先生對她真好。這太太沒福,打麻將,賭,不回來。了凡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妳是個沒福的太太,妳能埋怨誰?福自己求,從哪兒求?向外求,徒向外求,白白的向外求,了無所得,無有是處,向內求。怎麼個求法?一心為善,正念現前。什麼是一心為善?為別人。為誰?為家人;再有能力了,為同事;再有能力了,為鄰居、為親戚。我們家是福建人,我也沒有傅沖老師這個緣分能夠跟著什麼叔叔、大爺在一起,不必攀緣。「隨緣妙用無方德」,什麼是隨緣?什麼是攀緣?我們查丁福保的字典,主動是攀緣,被動是隨緣。會找上門來的,找上門來的時候,你就別錯過這機會,那真是要打起精神,一心一意的為他好,愈做愈高興,你真誠心就有感動。



印光法師十念法  胡小林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0/4/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042-0001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了慚愧心的修養,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便不會輕易地接受成敗得失、毀譽褒貶的影響。欣譽厭毀,乃人之常情,如果聽到他人的贊歎或批評,只表示他人對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實,自己的心,沒有必要隨著他人的毀譽及一時間的得失而起舞。若有慚愧心的人,他會聞過而喜,聞譽則懼,喜的是既然有人指責,便是有人愛護,君子之過如光天化日看純玉小疵,知過能改,是最大的進步;懼的是自知不夠完美,竟然有人贊美,稍不謹慎,便以得少為足,若被成功與贊美沖昏了頭,前程豈不堪虞!


正因為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常犯錯還不認錯,因此,只要承認自己一定有錯,就會生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錯誤的責任,便名為發露忏悔。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忏悔,內心自然清明。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酒肉女色享用不盡者未必是前世行善之果報

                                        本文探討福報的本質及修行中與福報有關的一些問題。 


一、前言


一般人都知道多做布施、念佛等善事就可以得到‘福報’,下輩子也許就可以做個上等人,甚至可生天界去享福,或者死後可以或為‘神明’,像城隍爺、土地公或地府的判官等等,學佛的人大多知道像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修成的佛都是‘福慧兩足尊’的無上大成就者,這些佛的慧不是指一般世俗的‘聰慧’而是指了悟諸法本源、通達宇宙萬法真相的‘空慧’。而佛的福是指俱足‘圓滿無缺的福報’。空慧與圓滿的福報對佛而言就如同人之必須兩只腳,缺一就走不動。一般修行人對慧探討得很多,也較知道‘空慧’的意義與重要性,但對福報就較不重視,尤其對福報在修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較少人去研究,一般人大多只知道福報就是如前面所說的人天善果而已。本文就要較深入去研究福報的本質及其在修行中的相關問題,也讓我們探討修成的佛必須俱足福報的道理。


二、福報的本質


依筆者的看法福報可歸成兩種,第一種與眾生有關,因渡生而有的,第二種則是自心善念所成就的。詳細說明如下:當我們幫助其它眾生,使其願望得到滿足,也就是常人所說的‘與眾生結善緣’,長時間廣結善緣的結果,遇機緣成熟,有些得到我們相助過的眾生就會回報相助我們,因此,我們在世間做事就會較順利,常遇貴人相助,障礙較少,這就是第一種福報,它是就因緣果報方面來說的。進一步探討當會知道,眾生對我們給他的恩惠與好處,終究會記在第六識的名色與第八識的種子中而輪回轉世,在未來某一生中,相遇緣熟自會回報而成我們的福報。因此,這種福報的意義是我們‘把善業的種子寄存在其它眾生的第六識與第八識中’,待緣成熟再回報給我們,使我們有好的果報,這就是第一種福報的本質。


 福報的第二種本質是我們自己善業成就的種子保存在自己第六識與第八識中,在來生中遇緣成熟成就自己的善業。這種情況有很多,例如你過去修行時曾到過佛的淨土,那麼你的第六識就存有淨土的莊嚴名色,第八識保有形成淨土善的種子。又例如你經常做布施,心中常存有布施救人的善念,那你第八識中就會種下慈悲的善種子,將來機緣成熟也許會得到生為天界眾生的果報。


     總而言之,眾生在世間中身、口、意所造的各種‘善業’,轉成善的名色與種子,存在自己或其它眾生的第六識與第八識中,這就是福報的本質。


三、福報與相法的修行 


依據前節的探討可知,福報的本質乃內心‘善名色’與‘善種子’遇緣的顯現。‘善名色’與‘善種子’乃各種可見的‘福報’的內涵,一個修行者在修道過程中,若要阻礙少就必須具有大福報,若第一種福報大,則遇善緣的機會多,修行中較容易得到善知識,甚至佛菩薩的教導與護持。反之則可能易遭種種阻礙與干擾。若第二種福報俱足,則修行時心中不易生惡念,自心所現的障礙較少,遭到魔障或鬼障等乘機而入的機會就大為減少。


     福報對修空的人而言,其重要性只是有助於防止干擾,因為修空之人重在明心現性,也就是‘入空’,要能入空就必須能‘自淨其意’,‘淨’的意義要捨棄一切名相與認定,不論善的、惡的,一切皆要捨離,因此對修空的人而言,就是要‘不執著’福報。而對修相法的人就完全不同,他們要靠福報的善種子與善名色才得以成就。要修成金剛心菩薩或化身佛菩薩,那要由空起淨念,這些淨念沒有大福報就無法完成。例如,不捨人天眾生、普渡人天眾生的善種子不足,也就是沒有具備極大的人天福報者,修准提菩薩的化身是修不成的。


 四、福報與渡生 


福報是善種子與善名色,其對修行的重要性是在渡生上面,若不渡生或退守‘空’中而不入世間,那就不需要福報,若要入世間渡生則非要有大福報不可。如諸佛淨土之莊嚴名相就是諸佛由‘空’中用大福報所化成,而阿羅漢有慧無福就沒有這種能力。又如‘色究竟頂天’就是極清淨名色所形成,這也是要極大福報才可成,眾生若沒有極大福報就沒有可能在心中現出淨土或色究竟頂天之名相,也就是他就不可能化現此種淨土以渡眾生。


 再就一般的渡生工作來看,若你要用佛法起念渡生,如施食、施財物、做超渡等工作,當面對眾多的眾生而要起心持咒、念佛或誦經時,福報不足的人會覺得力不從心,而福報俱足者就沒有這種問題,詳細情形屬無上密,修行者自己去體驗就知道。有些修行人只依‘儀軌’作事,行施食等佛事,但因心力不足,又未得佛力加持,這些布施是沒有效果,有時反而會有不良的結果,要小心不要盲修瞎煉。


     另外一點,修行者若要往返六道渡生沒有障礙,福報更是重要,沒有大福報就進不了惡道之中,這是因為第六識缺少很多善的名色以克服第八識惡道的種子,詳情修行者自證即可了知。


 故筆者在此提醒各位,修行不要只顧修空,福報亦要兼顧,以便來日行菩薩道渡生時有足夠的資糧。


 五、佛力治病的問題與福報


筆者在上期藥師山通訊中談過,佛菩薩治病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求治者自身福報不足之故。有些人得了醫生束手無策的怪病,但卻奇跡的經由鬼神或佛菩薩的相助而治愈,這原因就與個人的福報有關,一般而言,除人間醫生治病外,福報少者只可得有緣的鬼神相助,福報較大者可得菩薩相助,更大者可得佛力相助。而要徹底根治‘病源’,那就必須俱足更大的福報。個中詳情屬無上密,不在此討論。人生無常,任何人都不能確定終其一生都不會得到醫生治不好的怪病,平時多供佛菩薩,多行善事,以積福報,也許會奇跡的解除發生的病苦或災難。


 六、不正確的福報觀念


人常說某人有‘福氣’,有汽車、洋房,有嬌妻美妾,每天還有酒肉女色享用不盡,就認為這‘福氣’就是他前生做善事的‘福報’,其實不然,有這種享受的人並不見得與善種子有關,因為這些人不見得心中快樂無礙,何況有些嬌妻美妾、酒肉女色與惡因果有關,酒肉女色使他造地獄惡因。若以‘善種子’做為福報的觀點來看,這些人在享樂之時,把所有的善種子都發芽成果,享受完了,若未再辛勤播種,善種子很快會用盡,何況這些人在作樂時可能會做惡業,播下惡種子,污染潛意識,那未來的日子就苦了,可能永生永世都受影響。不明的人常罵學佛的人,說他們沒有道德,自己沒有福報,不能吃山珍海味,不能享醇酒與美色,也要別人不要享樂,要別人清淨過日子,這是‘斷他人的福報’,世上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不少,他們不知道這種享用是在‘竭澤而魚’,是在‘自掘墳墓’,很快將會得到惡果,這是不明福報的真相的結果。


七、如何修福報


由福報的本質可知,做對別人有利益的善事,包括布施、供佛、行善等,可得第一類與第二類的福報,也就是可在自己與他人的內心種下善的種子,尤其供養諸佛菩薩與護法,所得第一類的福報更大。而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念經、起善念等行為,可得第二類的福報,也就是可在自心種善種子。另外有一方法亦可用,那就是由‘空’中(或近似以清淨心)起善念亦可快速增加善種子,對福報的增進亦大有幫助。


 總之,常存善心、動善念、行善事、供養諸佛菩薩等,常做這些事則善種子與善名色自然會增加,這就是修得福報。


 八、福多慧少則偏相,慧多福少則偏空 


修行人若較重修福報,那他在相法上就會較有成就,包括生為果報較好的天人或菩薩等。反之,若較注重修慧,則他在‘空’法上會有較大的成就,其果報可能或為阿羅漢或僻支佛之類,而唯有福慧二者皆得成就才有成佛的可能(指修成的佛),原因是修成的佛必須‘空’與‘相’二者皆圓滿了知,且通達不二。由於對‘相’的圓知則可知十法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法界與六道輪回法界)一切相狀,而對‘空’的圓滿覺知,才知宇宙諸相的本源,而通達不二才可實證諸法唯一實相之埋。因此修成的佛必須福報與空慧二者圓滿俱足,故稱佛是‘福慧兩足尊’。


 九、修行要福慧皆修


修行人一般大多先從修‘空’入手,原因是相法的修行人,若非俱足大福報,內心皆存善名色與善種子,則在修行過程中很容易因惡種子現前或因外界干擾出現頻繁而出問題,故佛書上大多強調修‘空’,‘空觀’成就後再修相法以渡生。若眾生不是內心污穢而是充滿善種子的大福報者,則可以由相法深入修行而很快得到大成就,這一點較少人強調,可能是俱足大福報的眾生較少見之故。這種修行者可得諸佛加持,其成就之快速非一般‘空’法修行者可了知,這也是無上密,唯行者可自得無上妙樂。


 以渡生的觀點而言,相法與‘空法’要並重,沒有空慧,則渡生易染著世間諸相,若沒有相法,則易陷入自了漢境界,也沒有渡生的能力。菩薩道之最重要課程,除修‘空觀’外,亦要修習相法的‘如幻三昧’。


 十、結語 


筆者自身的修持還很差,勉強寫此篇文章,目的是希望大家在以修空為主的修行中,不要忘記亦修福報。特別強調下面幾點做本文之結語。


 一、誠心供養諸佛菩薩,藉此與佛菩薩結緣,種大福田以作為未來行菩薩道渡生時之大助緣。


 二、多做善事,少造惡業以免障礙菩提。


 三、多修善業,廣結善緣以做為修‘空’的助緣。


     此外,也希望大家不要輕慢相法的修行人,輕視相法的修習,不要自以為修空很了不起,要知道很多相法的修行者可能是修空成就後為渡生而起修相法,世間之事我們不知道的仍很多,我們永遠要記得‘謙卑’,千萬不要貢高我慢,這是大惡種,不要把它種下你的心田。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以傳統文化從哪裡下手?從那個你最放不下的東西,先難!從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拋家棄子,你不要到時候怪到我頭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礙,不要執著,那不是責任放下。有時候說話不容易就在這裡,講了人家理解錯了,就麻煩了。為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今天你愛護你的親人,很好,可是你罣礙了,你操心了,不只你累,誰也累?對方可以感覺到,這麼親的親人怎麼感覺不到。你有負擔,他也有負擔;你放下了,他就放下了。所以記得二00三年,我到海口去,我媽就說:把你交給老祖宗,我不操心了。真放下,我到海口去都睡得很好。結果過了幾個月,我回家過年,打開門見到我母親,我說:媽,你這幾個月修道的功夫很好。我媽一頭霧水:你又不在家,你怎麼知道我修得不錯?我說:媽,我這幾個月一點都不操心,心裡沒負擔,鐵定是妳放下了。我媽,嗯,點點頭。我贊歎母親放下了,就代表以後也不能再提起來,不然這樣會讓兒子笑話我功夫退步了。所以我們母子兩個也是互相鼓勵、互相肯定。所以真的很多事情把道理想通了,別干那個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的事情。

    所以剛剛講到顏回不貪著世間的這些享受,這也是承傳夫子的道德,夫子說,“飯疏食飲水”,吃粗茶淡飯,“曲肱而枕之”,剛好沒錢買枕頭,手這麼一弓起來就當枕頭睡了,“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會起貪世間的功名利祿。樂什麼?樂道!他深入古聖先賢教誨,有法喜,不斷的從內往外湧,高興。有沒有人說我好窮,我好快樂!有沒有?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人說,我窮得沒飯吃,好高興。所以安貧樂道,那個是樂道,不是樂沒錢,不是樂沒得吃,是真正了解到,人生真的喜悅是從內自自然然湧出來的。只要那個樂是因為獲得外在的人事物而樂,那個樂遲早會變化,因為人事物都會變,一變,苦就來了。所以真正的樂不能從外面去找。

    比方說夫妻恩愛,世間人很多人羨慕,可是有可能那個樂最後會變成什麼?苦!比方說她先生要出差三天,她哭得死去活來,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夫妻?那你說她那個哭是從哪裡來的?從前面的恩愛來的。所以這個不叫真恩愛,這叫什麼?叫占有,要把他拿開,不行,這是我的。夫妻裡面常常要問:你愛我嗎?對不起,我這是從別人那裡拿到的經驗,為什麼?一個人人生的精力有限,但是又要跟廣大的人群交流,多截取別人的長處、經驗就對了。因為曾經我在台灣的時候,有一些四、五十歲的婦女,剛好她們做義工好幾天,最後一天學員都走了,當天晚上我們一起散步的時候,這些婦女就很神秘的問我,還偷偷的問,她說:蔡老師,奇怪了,我們夫妻的事,你怎麼都知道?她們覺得說我沒結婚怎麼知道這麼多事。告訴大家,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因為我得跟夫妻講課,所以趕緊搜尋生命當中父母、長輩他們夫妻相處的這些情境,包含不斷的接觸群眾的時候,他們也會把一些情況告訴我,我趕緊搜集客觀資料,然後再跟大眾來分享。所以世間的苦,從外得到的樂失去之後就變成苦了,這個叫壞苦。因為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會變。

    台灣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對夫妻感情非常好,結果這個先生意外離開了,後來這個太太沒有多久,受不了沒有先生的日子,自殺死了。請教大家,她為什麼要自殺?什麼緣造成了她自殺?對她先生那個情感的執著,最後沒有先生了,活不了。請問她先生是在幫她,還是在害她?你們說的。有時候這個時代講話實在不容易,點到為止,你把它講得太具體了,底下聽的人心裡不高興:哼,我就不是這樣,你還講那麼武斷。所以點到為止就好了,懂的他就懂了,不懂的你不要跟他抬槓。所以其實《資治通鑒》裡面這一句話非常好,“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愛護一個人不循著道理、真理,很可能愈愛愈害了他。這一句話在哪?在所有人與人的關系裡面。我們剛剛講夫妻,夫妻是個緣分,有緣聚就有緣散,請問這個緣聚了之後,我們希望帶給對方生命什麼樣的啟發跟提升?這個我們腦子裡要很清楚,是讓他更有智慧,是讓他更明白生命的真谛,是讓他愈來愈幸福,而不是讓他愈來愈執著這個情愛。一執著情愛,人就愈貪,人習性愈重,靈性愈沉下去,那怎麼是愛他?最後緣變化了,帶給彼此的就是痛苦。夫妻如是,教育孩子、子女的緣分也是這樣,愛護他,沒好好教育他,最後就變溺愛了。

    有一個班上的孩子,中學的孩子,他們的老師給他們寫一篇文章叫“我的母親”,以這為主題。不過題目抓住這個主題自己定。剛好班上有兩個女孩的母親去世了,已經離開她們了,其中一個女孩寫的是“微笑的母親”,她的母親很樂觀,縱使是在得癌症的過程當中,都是非常平靜的去面對,哪怕在床上生病的母親,她的印象都是微笑,這個給孩子一生很好的態度。另外一個孩子同樣是失去母親,她寫的就是“夢中的母親”,因為母親很溺愛她,老師到她們家去拜訪過,都已經念中學了,床上還一大堆洋娃娃,母親確實是很疼愛她,但是她很依賴。所以當母親離開都已經好長一段時間了,她還沒有從母親的離開當中走出來。所以這兩位母親教育她的態度完全不同。所以這一句話,用在不管是君臣、朋友、兄弟,人與人的關系都是這個道理。

    我記得念初中的時候,很多女同學好得不得了,上廁所都一起去,結果很奇怪,幾個月之後,因為一點小事,從此兩個人就不講話了。請問大家,愛之有沒有以道?而且那個根本不是愛,那是什麼?欲,欲望,占有。那個欲望愈來愈重了,哪一天這個朋友沒有先想到我,就發一頓大的脾氣,你居然沒先想到我,還先想到那個人,就沒完沒了了。光說這一段就覺得挺累人,想都會累了,還去干那種事,真傻。所以孔子講,“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他的時候他什麼都好,都念念為他著想;討厭他的時候,詛咒他,罵他。明明是同樣一個人,為什麼差這麼多?這樣的態度是不是有點迷惑顛倒了。

    我們冷靜反思自己的一生,所有的親朋好友曾經跟我們很好的,現在我看他不順眼的,有沒有?假如有,非惑欤?是不是有點搞不清楚狀況,迷惑了?我們看不是他變了,是誰先變?是我們的心先變了。面對人生的親朋好友,我們要時時不忘初心,人就不會順著這些意氣、情緒去處理事情。比方說我在學校任教,看到這些小朋友,我的初心是把他教好。沒有人到學校去是要去罵學生的吧?是要去看學生不順眼的吧?所以這個意念、這個初心,就一直把它保持下去,人就理智,不會意氣用事了。為什麼會惡?為什麼本來愛會變成討厭?就是因為我們在這個關系當中產生控制欲望,結果不如我們的意思,瞋恚心就起來了。所以道義之交是不談條件的,是沒有要求的。人只要起念頭、有條件、有要求,他已經不在道義當中了,他已經不在行道了。所以孟子是“養浩然之氣”。一個人為什麼會有浩然之氣?無欲則剛,他沒有任何欲求、要求。所以我們是不是在學傳統文化,就看是不是念念都跟道義、情義、恩義相應。

    現在的人,什麼關系,沒先想到義,都先想到利,所以這種關系非常脆弱。聽說現在很多年輕人要去結婚,還沒結,要先財產公證,這些財產是,這冰箱我買的,鞋櫃我買的,先記一下,然後桌子是你的,都要記一下。還沒結婚就想什麼?我說這個現象實在堪憂!還沒先提起道義,就先自私自利了,一有什麼摩擦,可能沖突就來了,到時候冰箱也沒得放,鞋子也沒得放,生活中小事都變大事了。諸位還沒有結婚的學長,假如您要結婚,拜托一下,好好演出什麼叫中華文化教育之下的夫婦,就是道義之交。所以你假如真的要結婚,有一個信念,要為對方奉獻一生,沒有任何要求。你有這樣的心境,你再結婚,不然我保證,你結了婚一定會有苦,一定會有爭執。有這樣的心態,走入婚姻才能經營好。

    我們注意看,三十年、五十年之前的,有受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婦女,她們真的是這樣,道義,付出了一輩子,哪有曾經計較過,跟父親計較哪一件事,我們沒有看過。而且很有意思,道義的人生,苦盡甘來,你看到了晚年,孩子們都很孝順,整個家族都非常感激這個大嫂,感激她對家族的付出。大家想一想,請問是現在的婦女辛苦,還是五十年前的婦女辛苦?五十年前生六個、八個正常,有實力的話生十二個的。一個先生賺錢,不只養八個孩子,還有什麼?公公婆婆、小姑小叔,你說那個難度有多高。省吃儉用!早上三點多起床,晚上都不知道多晚才休息,而且鞋子、衣服還自己做,難度這麼高,這個婦女一個苦字都沒講過,為什麼?她道義!該做的,再怎麼累她都不會抱怨。咻!五十年之後,現在的婦女生一個、生兩個,還沒跟公公婆婆住,結果一天到晚苦苦苦苦苦,抱怨一大堆,明明責任沒有以前那麼重,為什麼反而抱怨成這樣?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心動,不要怪環境,不要怪他人,其實都是我們的心偏離了道義、情義,才會有這麼多人生的苦惱產生,抱怨都來自於計較東、計較西。

    所以剛剛就夫子這一句話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清自己,面對任何的親朋好友的緣分,我們不忘初心,只有一個目的,怎麼樣幫助他,怎麼樣利益他。再調得更單純一點,我們這一生不管遇到任何的親朋好友,只有一個態度,就是為他好,利益他,很單純。這是我們講到格物,不貪的這一點。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俗話說:「由奢入儉難。」在卡債風暴之後,很多人必須盡全力償還卡債,不能再像以往奢華度日。一下子要由闊綽回到簡約,實在很難適應,要如何拋棄舊習呢?


答:一般人在習慣安逸平順的生活以後,要由奢入儉,拋棄原來的闊綽習慣,的確是很困難。《紅樓夢》裡的賈府,盛世時過得很風光,但賈府沒落了,開銷還是要照常,當家的人就很辛苦了。


面對還債壓力,首先要做到能屈能伸,不要怕丟臉,要面對它、處理它。有的人很慷慨、很豪爽,有錢時拿錢給大家用,一旦沒錢了就不知該怎麼辦?其實處理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老實地告訴大家:「我沒錢了!」


過去有一位壽冶老法師,他是越南解放前最後一位總統楊文明將軍的師父。老和尚在越南時,非常有錢,隨時布施。越南解放後,老和尚和幾位年輕的出家人逃到美國。老和尚說:「現在到了美國,我們都沒錢了,你們身上的錢全都拿給我做為大家的生活基金,否則就不要跟我住在一起。」老法師的作法是對的,有錢時,該慷慨就應慷慨;沒錢時,也不必硬撐面子。這就是出家人的本事了。


現在一些卡債族,沒錢了就應面對沒錢的事實,過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現在就不能這樣了。四十年前,曾經有位建築商帶全家人來皈依,一番心意要護持我,要建道場,我很感謝他。但半年後這位弟子突然不見了,找到後,他說不好意思見師父,因為生意垮了,現在住在朋友的小閣樓上,一家五口一天只能夠靠一把面過日子,既不敢見師父,也沒有辦法面對世界。


我問他:「是不是有很多債主找你?」他說:「是。」我要他面對債主,他說:「債主會逼死我。」我說:「告訴債主,逼你死是犯法的事,也拿不到錢,讓你活下去,反而有機會還錢。」後來難關度過了,他再度站起來了,他的孩子們也很有成就,有當律師的,也有當醫生的。


這位建築師的人生起落很大,但他有勇氣活下去,有勇氣面對貧窮,不放棄生命,所以走出來了。人要學習能屈能伸、能貧能富,富時不要忘了貧時的生活,貧時要忘了富時的生活,這樣一定能度過難關。


面對還債壓力,首先要做到能屈能伸,不要怕丟臉,要面對它、處理它。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知識依照佛法修行,惡知識依照魔法修行。

淺言之,善知識就是有智慧的人,惡知識就是愚癡的人。善知識有正知正見,惡知識有邪知邪見。合乎佛法就是正知正見,不合乎佛法就是邪知邪見。善知識依照佛法修行,惡知識依照魔法修行,善惡的關鍵在這個地方來分別。


善知識用“四攝法”來教化人。何謂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法容易和眾生打成一片,令眾生對於佛法發生興趣,深信佛法。


(一)布施:要想令人相信佛法,必須布施財和法給他,令他對你發生好感。


(二)愛語:就是不違背人情,不違背佛法,說些慈愛的話。


(三)利行:隨起身口意行,令眾生各沾法益。


(四)同事:對於應度的眾生,與他做同樣的工作。


這四種法,是聯絡感情的方法。你能言行一致,大公無私,以身作則,見義勇為。眾生自然相信你所說的話,也就相信佛法是度生死海的寶筏。


你們來到這裡聽經研究佛法,都是有大知識的人。要知道菩提自性本是清淨的。本來清淨,就是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不加造作,本來現前,本來具足。這個菩提自性,也就是佛性。這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


每個人的佛性和諸佛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不過,我們太愚癡,被無明妄想所覆蓋,所以佛性不現前。若能用智慧來處理一切事情,佛性現前,那就是善知識。


什麼是明眼善知識?有四個條件:


不貪錢、不貪色、不貪名、不自私。


要修行、修出世法,必定先要選擇明眼善知識。什麼是明眼善知識?有四個條件:不貪錢、不貪色、不貪名、不自私。應該用這四個條件去衡量善知識,看看他是否說來說去,都是為了謀自己的利益,或者高舉自己的地位,看看他有沒有私人的企圖?


要親近善知識,不用天天粘著他,而是要聽他的話,聽他的教誨。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去請開示;但不是一天到晚都要去見你的師父,才算親近。去時還要畢恭畢敬地求法,不是連講帶笑,毫不莊重;也不要為他添麻煩。首先要問他有沒有時間,若有時間,可以請他開示;假設他沒有空,你不能堅持地說:“我必定要見他,我的事情最重要的!”


善知識不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有人問:“萬佛聖城已經很大了,假使為你蓋一個廟,你要不要?”我一定要。“那麼你不是很貪心嗎?”對,我的貪心很大,但不是為我自已,而是為世界佛教建立基本道場,來弘揚正法。所以凡是來到這兒的人,無論你有什麼看法,都是來擁護萬佛聖城。就算你罵也好,毀謗也好,其實都是在幫助萬佛聖城。我不怕人罵,也不怕人毀謗,如果我怕,就不會來美國。無論你怎樣毀謗我,我也覺得很好的。學佛要多吃虧,永嘉大師說:“聞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向好了走,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不要因讪謗便起冤恨之心,應該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否則怎樣表達無生法忍的慈悲力量呢?


來源:《宣化上人開示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實是一門藝術。

  如何說話才能受人歡迎?以下是四點建議:


    一、為受窘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助人不只是金錢、勞力、時間上的付出,說話也可以幫助別人。例如,有些人處在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時,你及時說出一句幫他解圍的話,也是助人的一種。


    二、為沮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西諺雲:“言語賦予我們的功用,是在我們之間做悅耳之辭。”什麼是悅耳之辭?就是說好話。說好話讓人如沐春風,讓人生發信心。遇到因受挫而心情沮喪的人,給他一些鼓勵,一些鼓舞信心的話,就是以言語給他人力量。


    三、為疑惑的人說一句點醒的話。荀子說:“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遇到徘徊人生路口的人、對生命有疑惑的人,及時用一句有用的話點醒,有時會改變他的一生,甚至挽回一條性命。


    四、為無助的人說一句支持的話。無助的人信心不足,需要他人給予肯定才有力量。這樣的人經常生活在別人的善惡語言中,一句言語可以決定他的心情好壞。面對無助的人,我們應該多講給予支持的話,讓他對自己生發信心、肯定自我。


    《說苑》曰:“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話不在多,而在貼切與恰當。孟子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如果所說淺近,但是用意深遠,就是一句好話。所以,話要謹慎說,才不會讓人覺得輕薄,甚至招怨。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在世,錢雖然重要,但絕對不是萬能的,因為除了金錢以外,還有許多對人生更有意義、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富有,不是用存折的數字來衡量的。


有錢不滿足,是穿著錦衣的窮人,坐擁許多物質內心卻不歡喜,是精神赤貧者。東西的重要在於內涵營養,不在價格,生命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心靈是黃金鍛造,定會“富”得喘不過氣來。


求得內心的滿足,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人能夠滿足,處事易謙恭謹慎。歡喜也一樣,“歡”是令身欣悅,“喜”是令心欣悅。歡喜,即預知決定往生,而於內心欣悅。也就是說,物質方面擁有很多,但不歡喜,如同沒有。更何況一個人擁有多少是有限的,對世界上一切都抱持享有的觀念,歡喜就無所不到。


古埃及有一位快樂女神,她的丈夫是個明察秋毫的法官。每個人死後,心髒都要被快樂女神的丈夫拿去稱量。如果一個人是歡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輕。女神的丈夫就引導那有著羽毛般輕盈的心的靈魂飛往天堂;如果那顆心很重,被諸多罪惡和煩惱填滿皺褶,快樂女神的丈夫就判他下地獄,永遠不得見天日。原來心輕者可以上天堂。所謂輕生活,就是給心靈一對翅膀,因為輕盈所以快樂,因為快樂所以更輕盈。


生活是多變的、有時甚至是不公平的,所以你我都要去適應它。關鍵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觀察與看待事物。放開一點、簡單一點、單純一點,集滿三點,就會開心一點。輕生活,不是貧窮,開心就是富有。滿足與歡喜是真正的財富,因為,這些財富不但現世受用,來世還可以受用;不但一時受用,還可以終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還可以大眾受用。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會漏的功德


上兩周,有個浙江的女孩來找師父看病,看完病後,因為自己的婚姻一些狀態不是很如意,所以請教明歸師兄為她看看,結果師兄幫她一查,發現她的未婚夫今年農歷5月有災,為了確診就讓我幫著一起看,我一看是車禍,和他卜的卦象--外傷幾乎相仿。女孩子很擔心,求師兄幫幫她,師兄為人仗義又很慈悲,就滿口答應下來,於是乎,就開始往那男的八诖盤裡(就是命盤,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那條大坎裡填福德,讓我在一旁看著,請的是菩薩的功德,那是很大的厚德,就往裡填,我就負責看著那條坎是否被填平了,我就眼見著這條大坎慢慢的越來越淺,眼見著快平了,我正准備告訴他們填滿的時候,突然發現那條坎有變化,轉眼見剛填進去的功德就象沙子一樣全給漏光了,一點不留。。。我怕看錯,讓明歸師兄再卜一诖,結果诖象就是洩氣,和我看到的一樣,我們兩人那個不解啊,怎麼填進去會漏呢?正困惑呢,師父在一旁提醒“填啥呢?那人不做好事,只做壞事,自己沒德,多大的功德他也填不滿!”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在回頭看那女孩,那女孩子才告訴我們原因驗證了師父所說的話。原來她未婚夫是個放高利貸的,專門借錢給人然後高價收回,收不到就用非正常手段,反正手段就象黑社會的。而且本人也並不信佛。後來那女孩很急,就請師父幫忙救他,師父說,除非他自願改邪歸正,發大願去幫助眾生,比如拿錢捐助貧困的地區,捐給困難的寺廟,或者給困難的孤兒院老人院那些地方捐錢或者做儀工,那就有可能救的了,不然誰也沒辦法幫他。


德是支架,如果一個人沒有德,就是功德再大的人把自己的功德撥給他,他也沒有支架來盛,所以一樣會漏。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修德修善,即使不念佛,也能往生好的地方,如果無德之人,不論有多大德的人來超度他,都是不可能超度的走的。因為自身沒那個支架來盛德。沒有功德,只有去該去的地方了。


(二)火燒功德林


我有個朋友,條件個方面都不錯家事也很好,生活一直是一帆風順,因為我學佛了,所以她雖然不是很相信佛學,但也立志要做個好人,也做過很多善舉。前一周,她聽我說,師父和師兄來了,所以很想來看看師父,也想請教明歸師兄有關周易方面的問題,她比較感興趣這方面的,所以上周她就來了。
    來了以後,師兄一看到她,就說了一句話:“你純屬於火燒功德林的那種”!我費解,就問,啥意思啊?師兄就說“無論她做多少好事,幫人也好,干嗎也好,都一把火給燒盡了功德。因為她最大的毛病就是犯上,就是頂撞自己的父母,父母一個是天一個是地,一頂撞父母就好象一把火,這就叫火燒功德林。”
    我聽到這,我就插嘴了,我說沒有啊,不會啊,我這朋友人挺好的,不會頂撞父母吧,而且事業各方面更好,看不出火燒功德林啊?”說完我馬上看我朋友,只見她兩眼反著淚光,然後就向我們說到“其實,我早知道我自己有這個毛病了,我對別人都挺好的,說話也沒什麼脾氣,但是在家,對父母我就控制不住,就老對他們發火,其實我也知道的,但就是改不了”


師兄接著說“就因為你對父母這態度吧,導致你婚姻方面不是很順,你要是不頂撞你父母,你個人的運勢會更好的。”
    我這才知道原來這大小姐真是如此的,好在明歸師兄慈悲,為她打碎了秉性,方便她改過。而她自己也認識到錯了,希望以後她回去能好好的做,畢竟父母恩澤,我們此生都報不完啊。


(三)一顆至誠心,假的也成真
    前幾日,QQ裡和同修聊天,她告訴我一事,我們為此還樂呵了好一陣!
    我們有個師兄,為一個病人治病,加持大悲水,結果一緊張,念錯咒了!他念完後,才發現念錯咒了,但那病人不知道,一咕噜把那水喝了,結果病卻真的好了。就堪稱為奇,說是菩薩慈悲,依舊加持了,但我明白其中緣由。只因為他一心為了利益眾生,無其他利己念頭,所以假的也成真了。這就和師父曾經教誨我的話不謀而合了:“一顆至誠心,假的也成真”


(四)實質性的忏悔
    這個故事師父講給我聽的,是他們那的一件真人真事。
話說有一信佛的女老板,別人問她借了很多錢周轉生意,結果時間久了還不還,她也等錢用所以就去討要,結果對方送了本地藏經給她,還跟她說:“你看看,經書裡面說的很清楚了,經書裡說,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前世如果虧欠了別人的,那這輩子就要還債。而現在我借你的錢,我也沒錢還給你。不是我不還了,而是因為上輩子有你欠了我的這個因。所以就有這輩子我不還你的這個果。咱兩以後就扯平了,以後你也不要再來問我要了。”


我聽到這個故事啊,我就想到說,很多學佛人都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拜忏了,身體還不好,或者命運依舊不順。”
    現在有了這個故事啊,我想正好可以解答很多學佛人心中的這個疑問。古語也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問題我們不仿先將心比心的隱射到自己身上來,問問自己,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


就拿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換了你,別人欠你錢,你是能接受別人給你拜忏,念經的而不實質性的還你錢嗎?
    自己都不接受為什麼就要別人接受呢?有些實質性的債還是要實質性的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實質性的忏悔,要做有針對性的忏悔,而不是光念忏悔文就能了業的原因了。在我們做實質性,有針對性的忏悔的時候,發自內心也是極其重要的,有時候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下,那就能真的忏悔出來,真的發自內心的感到對方曾經感到的痛苦,這樣的忏悔才是真正有效果的。


這讓我想起了我最早學佛那會,我每次念地藏經都會犯困,念不下去,很多人說我業障重,是啊,我承認。最後我是用了一個辦法,終於可以全篇的念誦下來而不犯困了,我一念到要犯困的時候我就開始抽打自己的耳光,因為我的冤親債主,我的了業菩薩們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都有恻隱之心,當一個人真誠的跪在那裡,自我懲罰,以乞求對方的原諒時,無論犯過多大的過錯,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對方能懂,一起恻隱之心,就自然原諒我們了,那才是真的在贖罪。


(五)放下是開啟智慧的鑰匙。
    這個故事是師父前天告訴我的,是他07年在一個寺廟的經歷。
    07年的時候,師父受邀到一個寺廟,那日中午在那寺廟的齋堂吃飯,然後進來兩位比丘尼,其中一位見到我師父就過來對我師父說,是否能吃一口我師父碗裡的飯,哪怕是師父嘴裡咬過的也行。師父就知道那比丘尼開了天眼,然後就問這比丘尼,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緣分的,於是這比丘尼就和師父說了她的故事:


話說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也是嫁做他人做媳婦的,她為人很孝順,見到公公病重,非常難受,於是在佛前發了一個願,她說“只要公公的病能好,我就出家修行,學有成就後利益更多眾生”結果她公公的病真的好了。他打算照自己的願去做,就回家和丈夫說,哪知,一推開家裡的門,就看到她的丈夫和別的女人一絲不掛的在床上鬼混。她的丈夫看到她回來了,立即和那女的胡亂抓衣服裹在身上從床上爬起來,傻乎乎的看著她,結果她很平靜的就問那個女的,你愛他嗎,願意和他在一起嗎?那女的也不知道怎麼會事,就傻傻的點點頭。然後她又問他丈夫,你喜歡她嗎,你想和她在一起嗎?她的丈夫當時已經嚇傻了,也不知道怎麼會事,也傻傻的點點頭。
    結果那比丘尼就很開心的說,那好啊,那以後你們兩就一起過吧,我要出家去了。說完這些話,當下就開了天眼了。


我很佩服這位比丘尼,正是因為她的那句話,她當時的那顆心,面對此情此景,她的那顆心,完全沒有因境而轉,沒有起心動念,能放下塵世間的萬緣,再加上自己的願力,才得到諸佛菩薩的肯定和贊歎。這力量太讓人贊歎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慈慧本願



 


不要享受指使父母給自己端水洗衣,損福報特別快!



    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皇帝,:習慣性的招呼、享受父母給自己倒水;父母給自己端飯菜;父母給自己拿東西;父母給自己洗衣服...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以國王的福報,讓尊者走六步,果報是六個月失去王位。  想想自己讓父母,也就是讓"兩尊佛"走了多少步,為自己跑路。 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忏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 了。 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事情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大家指使父母為自己做什麼,這就和指使佛為自己做雜事一樣削福報。 師父說:你們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嗎? 就是回家孝敬父母去. 你聽法師講甚深般若, 上法會聽法, 不如給老母親打一個洗腳水洗腳. 你要是發現自己沒有福報了, 你趕緊買點好吃好穿的給父母送去, 你就會發現, 你的福報立即升起來了 給父母倒杯水也有大福報,大家若是倒過來,讓父母哪怕為自己倒一小杯水,也是極損耗福報的。 大家喜歡穿質地好的衣服,也要注意自己想穿100塊錢的衣服,就要讓父母穿101塊錢的衣服。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是把本該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福報迅速消耗折掉,沒有福報,小孩子怎麼可能讀書好,開智慧,做人好,生活工作姻緣人際順遂呢,一切都離不開福報。 享受用度,不要超過自己的父母,想讓自己享受更好,那就提升給父母的待遇。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