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覺世 (6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團體中難免都會有說長道短的。從一個國家來看,歷史上也常常出現黨爭之禍,朝廷裏面分兩個黨,甚至於分更多的派別。這樣好不好?搞到最後是意氣之爭,兩敗俱傷。



從小與同學相處,也都會有一種爭奪力,你是那邊的,還是這邊的。你要站在哪一邊?最好兩邊都不要站,那是最明智的。兩邊都不要站,是否容易做到?不容易!有個功夫一定要練,叫傻笑,你不插嘴就好了,「話說多,不如少」。



我就遇到這種情況,一邊的老師要擁護校長,另外一邊的老師覺得校長做得不正確,批評校長。我就站在中間。這時我們一定要把本分事做好,因為當人在意氣用事時,就沒有心情把事做好。但是我們該改作業,該好好帶學生,還要照常做。當我站在中間站久了以後,會發生微妙的變化。罵領導罵得很凶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太過分,其實人難免犯過失。我還會找些機會,比如說他們罵了可能會口渴、會餓,我就送餅乾給他們吃:「你們辛苦了,來!吃點餅乾。」結果他們就會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你看人家蔡老師都沒說話。」我繼續傻笑,不發表意見。



站在領導這一邊的人,他們慢慢也會察覺,一味的袒護對領導沒有幫助,畢竟領導也有錯,還是領導要去承擔責任。一味的袒護,只會讓領導人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這樣不是幫而是害了他。所以,後來我也跟這些同仁溝通觀念,應該多多提醒領導者,不然我們這一段情誼可能就會浪費了。「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以後我重新回到這所學校的時候,當時對領導罵的比較激烈的老師,也走過來跟我握手,他們說當初我們那樣做確實太過分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樂觀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都持樂觀的看法;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都持悲觀的看法。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有一個國王,出外打獵的時候不幸弄斷了一節手指,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大臣帶著樂觀、輕鬆的口氣說:「這是好事!」國王聞言大怒,怪他幸災樂禍,因此將他關入大牢。一年後,國王再次出外打獵,被土著民族活捉,將他綁上祭壇,準備祭神。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少了一截手指,認為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將國王釋放,改以國王隨行的大臣獻祭。國王慶倖之余,想起了牢中樂觀的大臣,他曾經陳說自己斷指是好事,就立刻將他釋放,並對他無故受了一年的牢獄之災致歉。這位大臣仍然樂觀的說:「一年的牢獄之災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試想陪陛下出獵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會是誰呢?」



  所以,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永遠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剩下一萬元而慶倖。



  蘇東坡在被貶謫到海南島的時候,島上的孤寂落寞,與當初的飛黃騰達相比,簡直判若兩個世界。但蘇東坡隨後一想,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牠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牠的孤島。所以,蘇東坡覺得,只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



  蘇東坡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他就慶倖自己能到海南島。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佛教裏的出家僧侶,一襲袈裟,一雙草履,到處行腳雲遊。他們可以與乞丐同行,但也可以與君王同坐,看起來孑然一身,但是他擁有法界,與全宇宙的眾生同體,這又何來孤獨之有呢?



  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只要有積極、奮鬥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面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裏的陽光,此言誠不虛也!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應該「操之在我」;對自己的成敗得失,也應該「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從,應該「操之在我」;成王成寇,成聖成賢,更應該「操之在我」!人,應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俗語說:「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一切都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只要你奮發進取,自然會還給你一個適當的所得。  



  世間上,有人為了他人的一句閒話,自己就憂愁掛念,三餐飯菜也食不下嚥;有人因為一點不滿意的小事,自己就心情煩悶,晚上覺也睡不安眠。像這樣的人生,苦樂都被別人所操縱;要你歡喜,讚美你兩句好話,要你煩惱,批評你幾句壞話,人生都活在別人的掌握之中,豈不可悲!  



  相傳地獄裏的趙判官,奉閻王之命,到人間來告知世人的陽壽還剩多少。  



  趙判官坐在路邊,手拿搖鈴,對著告老還鄉的甲說:「你的壽命只剩下三個月;三個月後我會到你的家中搖鈴,只要鈴聲一響,你就要隨我的引導而亡。」  



  趙判官又再搖鈴一聲,對著經商路過的乙說道:「你的壽命也是只剩三個月,三個月後我會到你府上搖鈴,在鈴聲中,你將隨我而亡。」  



  甲乙二人聞言,心生恐懼,忐忑不安。從此以後,甲每日憂傷煩惱,想到自己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每天只是看著自己所賺得的錢財發愁,手中不斷的數著自己一生辛勞所積聚的財富,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乙一想到自己還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深覺人生苦短,即使擁有萬貫家財,於我又有何用?因此他廣行佈施,到處造橋鋪路,隨緣濟貧救困,如此一忙,竟然忘了自我。  



  當三個月期限一到,趙判官依約來到甲府,本來已因憂鬱煩惱、心神不寧,導致身體衰弱的甲,一看到趙判官,根本鈴聲都還沒響起,他就已經倒地而亡了。然而乙某則因為行善佈施,造福鄉裏,社區感念之余,為表謝意,聯手贈送牌匾。一時鑼鼓喧天,熱鬧不已,因此任憑趙判官的鈴聲再響,乙某均未聽見,仍然自在的生活,深感為善最樂。  



  所以,人生的前途,得失苦樂,一切操之在我,不由他人也!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段開示是南懷瑾老師在講解藥師經時的開示。與印光大師的開示「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十分一致。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這一段的重點就是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種佛法,只要有人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功的。所以說,只念一個佛的名號,只要至心受持就有如此大的功德。



什麼叫至心?至心等於四書孟子的盡心篇的題目一樣,什麼叫盡心?就是說,最誠懇的心達到了極點。這麼解釋,大家了不瞭解?如果講經說法,講教理,就要這樣解釋,最誠懇的心達到最高點,就叫至心。



怎麼叫最盡心呢?你形容形容看,你說我瞭解,你當然瞭解,我講的中國話,你也是中國人,那還聽不懂啊?什麼叫最盡心?譬如我們講最誠懇,什麼叫最誠懇?瞭解不瞭解?說我對你非常誠懇,是啊!不誠懇不是至心,至心就是誠懇,就是中庸所講的誠。



儒家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現在青年沒看過四書,總聽過吧。



怎麼樣叫作誠懇的誠呢?中庸上四個字:『至誠無息』,不休息的息。怎麼叫至誠無息?學者注解來注解去,正如一些佛經也是注過來注過去。你懂了?我斷定你們不懂。問題在那裏?什麼是至心?講一件壞事,人到最傷心處,沒有眼淚,哭不出來了,也沒有妄想、雜念,傻了。那個時候,人等於無念,沒有念頭,空白了,那是傷心透頂的至心。



又如我們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這裏,乃至我們合掌或不合掌,在佛像面前一站,這一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沒有第二個心思,也沒有雜念妄想,都空了,這叫至心。你怎麼會懂呢?你都沒有經驗過,你傷心也役有到不掉淚的程度。



高興到了極點,七情六欲達到極點,人就無念了,懂了吧。這叫至心,也叫真誠。



你說我拿一支香拜下去,菩薩啊。佛啊。我求懺悔啊。痛哭流涕啊。痛哭流涕也是心,心在動念。這一念真懺悔下去,連我都沒有了,都忘記了。



譬如我們做了一件犯罪的事,要拖出去槍斃,到了法場,連路都走不動了,兩隻腳是不是踩在地上也不知道,因為曉得下一秒鐘,『碰』這麼一下,就沒了,就不在這個世間了。那個時候不是至心,是嚇昏了。反過來看正面,至心真誠,一念真誠懺悔,不管你信那一種宗教,尤其在佛前面一站,什麼雜念都沒有,非常誠懇,誠懇到連自己有沒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經是大拜了,這樣叫至心。特別注意啊!大家天天禮佛、拜佛、念佛,有沒有至心呢?至心就是盡心,就是誠懇到極點的誠,所以中庸叫『至誠無息』。



那麼,中國文化常常有一句話:『心香一瓣』,這是真正心的香了。你說燒一炷香,那是燒香,還是物質的。這個時候是心香一瓣,我們甚至看到古人誠懇到極點,手邊沒有香,看到佛,地上抓一把泥巴、沙子,在菩薩面前一放、在祖宗面前一放,就代表了這個香,那是真的,那比你花一萬塊錢買來的香還要珍貴,因為他至心誠懇。而你卻不一定是誠心,而且心裏還在想,你看我,買這麼貴的香來供佛!好像佛欠了你似的,還要加上利息,好像佛欠你一萬二,非得好好保佑你不可,那已經糟糕透了。



所以說,一個人至心接受,並且『持』,什麼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這個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講『至誠無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臥永遠保持清淨的心境,這才是正信。



如果來拜佛,燒了一炷香,供養了兩根香蕉,保佑太太好、先生好、全家都好,買彩券要中獎,買股票也要發財,樣樣都好,反正好的都是我的,那是功利心,兩根香蕉最後還吃到肚子裏去。這是不對的。至心是至誠無息,心香一瓣。



不生疑惑



『不生疑惑』也很難。任何一個宗教徒,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什麼教,乃至我們在座的佛教徒,問問自己良心,當你作早晚課,當你念佛時,你心中真的相信佛嗎?據我所知,沒有,十個裏面找不出半個。往往一邊念佛,一邊在打妄想,甚至就在疑悔:唉呀!剛才都在打妄想,糟糕了,佛都白念了。唉呀。不對,這樣念下來恐怕沒有用吧?都是這樣的心理,對不對?



所以,貪嗔癡慢疑,疑,懷疑,悔,後悔,疑悔是眾生通常的心理,沒有辦法。不疑不悔才是正信。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前兩天精進得不得了,這下子我從此不悔了;過幾天,又是亂七八糟,煩惱一大堆,又在疑悔中,永遠在那裏輪回。



因此,只要這八個字做得到,『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今生或來生,決不墮惡趣。所謂惡趣就是畜牲、地獄、餓鬼這下三道。如果有人至心受持,不生疑惑,還墮落到下三道的,『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任何佛法,任何修持,都在這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南懷瑾《圓覺經略說》



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東萬縣,也是有一位牢裏的犯人,也是想逃。這個人沒念過書,只聽過「西遊記」裏有個孫悟空本事很大,上天下地,變來變去,所以,他在牢裏,天天就念齊天大聖孫悟空,求你救救我,傳我一點本事,讓我逃出來,天天念,天天求。



    怪了,結果夜裏做夢,孫悟空來了,教他打猴拳。坐了七八年牢,練了七八年猴拳,猴拳練得出神入化,手一揮,鐵條就彎了,他大搖大擺地從牢裏出來。逃出來以後,就靠教拳維生,同時也做了很多好事悔過。



    有一天夜晚,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女孩,匆匆忙忙地鑽進一座宅院裏去。他好奇,運用他猴拳的功夫,也跟了進去。可是,進去以後,看不到人,難道是豬八戒的徒弟?



    再仔細一瞧,有個房間露出微微的燈光,裏面一個年輕女子準備上吊,那個穿白衣服的女人也出現了。那個年輕女子的頭往繩子裏套,那位白衣女子就在地上拜了拜。他懂了,在牢裏,他聽過凡是人想自殺,都有鬼在作祟,便趕緊一個箭步上去,把那個上吊的女子救下來,那個女鬼也跑掉。家裏人都出來謝他,不在話下。



    他回家後,女鬼也跟來了,睡覺的時候,女鬼找上他了,女鬼說你破壞了我的事,你非死不可。他說我是孫悟空的徒弟,你這一套對我沒有用。女鬼說不行,你非死不可。好吧!他就把繩子拿來掛上,脖子一運氣,當然吊不死。女鬼跪下一拜,他馬上感受到一股無形的重力從肩上下來;女鬼第二拜下來,力量更大,繩子也斷了。



    這個女鬼奈何不了他,結果就哭起來了,因為找不到替身,無法投胎,很傷心。他看這個女鬼也蠻可憐的,他說這樣子好了,我們兩個合作,你是鬼,哪一家出事,你比我清楚,我會武功,我們去救人,功德做滿了,你好去投胎,我也好贖罪。女鬼也答應了,不再去害人。



    好了,這兩個,一個是孫悟空的徒弟也是逃犯,一個女鬼,就合作起來。經過了五六年,做了很多好事。



    有一天,女鬼向他跪下來。孫悟空的徒弟一看感到奇怪,說:「唷?怎麼了?又來了?」



    「不,我感謝你,這幾年跟著你,做了很多功德,現在,閻王那邊通知我,可以不用找替身直接投胎了。」女鬼還告訴他到哪里投胎,而且是個男孩,一百天后去看他。



    他說:「好啊!恭喜你!不過,你走了,沒有人給我打聽消息。」兩人互道珍重,就此告別。



    但是,女鬼出了門,又走回來。「怎麼?還有什麼事?」



    「我忘了告訴你一個咒子,你再幫我做功德。要是有人受了氣,傷心想投水、上吊、想自殺,都有鬼跟著,告訴他只要這個咒子一念,就沒事了。」



    「什麼咒子?」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自去自來,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這個咒子很靈哦!我碰到過幾個人,告訴我心裏煩悶想自殺,我叫他趕快念。嘿!靈得很!一念就沒事。有時我看到這個人眼神不對,我就講這個故事給他聽,當然,他心裏有數。因為有時侯有些話不能明講,你越勸他不要自殺,他偏要死給你看,那就糟糕了。告訴他這個故事,回去一念,自殺的心理就去掉了。你們回去也講一講這個故事,替那位女鬼做做功德。



    不要小看這個咒子,這是有道理的,這幾句話等於是「圓覺經」的第一部,雖然是無明,也是無掛無礙,來去自在。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3703.htm)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路要輕,怕地會痛,萬物有靈且美,尊敬萬物,孝順父母,和植物談心,對食物感恩


寬恕是舉手之勞的行善


孝順是舉手之勞的修養


坦誠是舉手之勞的美德


分享是舉手之勞的活力



「冥想」和「獨處」就是護養心靈的鬱美淨和寶貝霜


在冥想和沉思的安靜時光中深入內心,感受光我


——這才是真正屬於你並守護你的知識——你自己


所以


你無需在短時間積累過多的閱讀量


更無需執著於他人嘴中的感應之說


就像你並不一定需要昂貴的日霜晚霜和美容院spa卡


如何吸收以及吸收效果才是你最該關注的


自己提升自己的能量,你就是自己的方便——這也是靈修的本質


每天給自己留下一點「冥想」和「獨處祈禱」的小空間是舉手之勞的心靈安撫


 


×××××××××××××四種語善業×××××××××××××××


不妄語:斷除妄語,說諦實語;


不兩舌:斷離間語,化解怨恨;


不惡語:斷除惡語,說悅耳語;


不綺語:斷除綺語,精進念誦。



×××××××××××××××××××××××××××××××××××××××××××××××××××××××××××


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戲,但是演戲的時候你要認真,不能糊塗,不能當真。


不是將不清淨的東西觀為清淨,將不圓滿的東西觀為圓滿,


而是本來就是那麼清淨,本來就是那麼圓滿。


佛法是種活法——達真堪布


×××××××××××××××××××××××××××××××××××××××××××××××××××××××××××


愛是一種基本需要,就像自由一樣,所以兩者都必須被滿足。


一個充滿愛與自由的人是世上最美的現象。


當兩個擁有這種美的人會合了,他們的關係就完全不是關係了。


那是一種連系。那是一種持續的、河流般的流動。


那是走向更高之處的持續成長。 ——奧修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貪心?



文章摘自《放下的幸福》



作者:聖嚴法師



只要是貪,都是不好的心態,不會因你所貪著的東西種類不同,而有好壞之別,因為不管你貪的是什麼東西,都是額外的追求。但它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也就是貪求的目的是為自己,還是為了他人的差別。



有一位寺院的住持,才接任沒有多久,就對我說:「自從我當了住持以後,貪心似乎增加了很多,可是我又不能不為寺院著想。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信徒前來,希望有更多的錢、更多的弟子,也希望寺院的房子蓋得愈來愈多,很多弘法的事業都能隨之展開。」他覺得當了住持後,頭腦裏整天都在想如何能夠得到更多一點,這讓他很苦惱,可見得貪真是煩惱的根本。



我問他:「你的這些打算、期待,是為了自己嗎?你希望當住持一定要當得讓人稱讚嗎?或是羡慕你擁有這麼多的信徒、這麼大的寺院,感覺你這個住持很能幹,比任何人都做得好?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就是貪。如果不是,而是為佛教、為寺院、為大眾設想,那就不是貪了。」



這位住持為了弘揚佛法,所以需要有個道場作為弘法的場所;為了容納更多人來這個地方修行、聽聞佛法,所以房子要蓋得大一點、多一點;為了讓眾生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能夠種福田、佈施供養,所以需要寺院替他們來結合捐款,用清淨的財務來做有益於眾生的事。這些需求全都是因為眾生、社會需要,和為了推廣佛法,所以並不是貪。



如果是自己本身的欲望想要,不是為了他人、團體而著想,那就是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成功時會很驕傲,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好像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就覺得很倒楣,害怕讓人看不起。像這樣患得患失的情形,就已在煩惱之中了。相反的,如果能將念頭轉過來,知道自己的努力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而服務,那就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真能這樣想,也就沒有煩惱。對大眾而言也是一樣,大眾的反應都會隨著你的存心和動機而改觀。就像社會上雖然有一些人是以私心在做慈善事業,讓大家誤以為他是個很有慈悲心、公德心、了不起的人,但是這種人終究還是會被揭穿的。



即使包裝得非常好,讓人誤以為他是個好人,畢竟還是騙術。既然是騙術,也就是煩惱,就算能騙人一輩子,自己的內心也不能平安快樂。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自欺欺人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7.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9.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10.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裏,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23.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34.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35.沉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36.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37.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38.只有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39.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0.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41.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42.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43.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44.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5.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46.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47.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48.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49.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50.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拿「戒定慧」來警惕自己,


  這對於修行是會有所幫助的?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八日下  宣化上人開示


  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修行人所必須具有的。


  戒,雖然有五戒、十戒、菩薩戒等等,然而最基本的,要算是五戒,那就是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能持戒,就不會造罪。


  什 麼是「定」呢?


  照普通來說,就是禪定。範圍廣一點來說,就是不變的意思。有些人修行,妄想很多,今天參禪,明天聽說念佛的功德大,於是便捨參禪而念佛,過 兩天又聽說唸咒的功德殊勝,於是又不念佛而唸咒,諸如此類。


  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那個法門,結果一事無成。又有些人對於念佛和念菩薩,一曝十寒,今天 念,明天便不念,這都是沒有定力的緣故。


  定力對於我們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定力,那麼,修道一定不成,而且也會因為缺乏定力、道心不堅的緣故,很 容易受到外來的引誘而墮落。


  其次,說到「慧」,就是智慧。世界上的人,有賢愚之分,究竟為什麼有些人聰明,而有些人卻愚癡?當然有其中的因果,凡是在過去生中修行念佛的人,今生較有智慧,反之,不曾種下善根的,智慧便遜人一籌了。《大學》裡說: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所以由「定」中,也可以產生出「慧」,若是不「定」的話,那麼雜念叢生,奔波勞碌,又怎能冷靜地判別是非、明白真理呢?


  「戒」,是一種規律,防止我們犯罪的;在不犯罪中,我們又要修道。而修道的秘訣是「定力」。有了定力,便能產生智慧,更能進一步地了道,成佛。


  「戒定慧」這三個字,


  是修行人所必須具有的條件。


  不持戒,就會造罪招業;缺乏了定力,


  就會修道不成;沒有智慧,便會愚癡無知


  我勸在座各位,都能把「戒定慧」這三個字,作為修道的座右銘,常常拿來警惕自己,那麼,我相信對於修行,是會有點幫助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社記者曾盈潔高雄報導】五日傍晚,高雄地區忽然飄起小雨,有人打著傘步行、有人開著車,一千八百人不約而同前往南屏別院聆聽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演講「四句經文的人生」,讓寧靜的雨夜增添不少活力。

在人間大學學員精采演出後,熱鬧氛圍霎時靜止,民眾將目光投向左前方聚光處,只見一襲黃長衫、魁梧的身影,手持著拐棍的星雲大師緩緩步上舞台,一分多鐘時間,掌聲未曾間斷。

「感謝大家的蒞臨,今天我來跟各位講四句經文……」星雲大師雄渾有力的音聲,與聽眾分享人生經驗。

恩義慈悲絕不忘

星雲大師說,無論做什麼事、什麼計畫,都要對自己「不忘初心」。

「和尚也不好做,如果我沒有最初做和尚的願心,也不會做和尚。」對於每個人的言語、承諾甚至是恩惠,大師都放在心上,秉持著「世間芸芸眾生,哪一個人對我沒有恩惠?」的信念,大師提醒:「如果初心、願心都忘了,那麼恩義、慈悲、情分也會忘記。」

主動助人即菩薩

每個人都要做社會、國家的「不請之友」,哪邊有苦難就往哪邊去,「真正的菩薩不用請,有需要就去。」

人生在世,要主動對別人好,問題自然就會解決,「就算他對我不好,只要我對他好就好了,因為沒有我對他不好的因,彼此之間怎麼會不好呢?」大師指出,世間諸事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能主動對他人好,做個「不請之友」,別人自然歡喜接受,「這是主動的社會,不要等人來找我,要主動表現。」

用心記得他人好

人總是記仇不記恩,記壞不記好,朋友有九十九項好的,只有一點壞的,一般人往往就只會記得那不好的一點。大師提醒:「對朋友要不念舊惡」。

向別人借錢,很快就忘了;然而,別人向自己借了錢,卻一直銘記在心,大師說:「在社會上與人相處來往,要以寬恕、忍耐、體諒的心,不念舊惡。」

隨眾根機做善事

大師也說,做人要有不變的道德、仁愛、慈悲,但處事卻要「不變隨緣」。

人一念承諾了,就應該一生不改變,「我做和尚,一生沒有其他。」一生為教奉獻的大師以佛教為主義,「佛教主義是慈悲、無我、做善事的主義。」強調隨眾生根機給予佛法。

星雲大師分享一生的修行心得期勉大眾,「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對國家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不念舊惡;對社會則不變隨緣」,共創「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四和目標。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