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覺世 (6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真正相信因果之後,你自然不會推卸責任。不要說自己造作的罪業,都是希望嫁禍於人,自己做錯事情,把這個責任推給別人,別人做的,不是我做的。教人去殺人,那個人說,「是他殺的,不是我殺的」,這個罪重,太重太重了。連這樣的事情都推諉,何況我們今天看到社會,看到整個地球上的災變,他怎麼可能認為「這是我的責任」,不可能。你們每一個同修,你們自己細細去想想,你在這一生當中,也活了幾十年了,也看到很多人、事、物,哪一個人會把今天地球上這些災變,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有沒有?不但你沒見過,你聽都沒聽說過。如果有聽說過,哪有這種糊塗人,這自然災害與你有什麼相干,你怎麼會把這個責任擔負起來?其實,真的是自己的責任。特別是我們佛門四眾弟子,在家、出家都一樣。出家,我們不像一個出家人,沒有把我們出家的工作做好,所以才惹得這個世間的這些災變。佛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這個正報不好,所以感來的依報就有災難,當然是我的責任。在家學佛也不例外,無論你過的是什麼生活,無論你從事的是哪一個行業,你沒有在你工作當中,你沒有在你行業當中行菩薩道。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行菩薩道。



    什麼叫菩薩道?給眾生作好榜樣。出家人要給出家人作好榜樣,在家人要給在家人作好榜樣。你是家庭主婦,是家庭主婦裏面的好榜樣;你經商開個店,你這個店是所有一切商店的好榜樣。端正人心,端正社會,這個依報當然就轉過來了。佛弟子行菩薩道,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定要發心,「我以這個生活方式,以這個行業,服務社會」。我們是貢獻,是服務社會,沒有貪心,不貪名利,完全是服務,這就對了,那就是菩薩了。如果是以營利為目的,這是凡夫心,以服務為目的,是菩薩心,幹的是同樣的工作。菩薩跟凡夫,在工作上、生活上沒有差別,用心、觀念上不一樣;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



……



  真正菩薩,一定是自愧,自己責備自己,「我沒有修得好,所以拖累這一些眾生受罪、受苦;我沒有修得好,讓這個世間有這麼多的災變,令一切眾生擔憂。」會責備自己,責備自己,自己就更認真、更努力加功用行。所以這個愧責是對自己一個很大的動力,推動自己勇猛精進、斷惡修善,這是個大動力。這個世間人工作很勤勞,什麼力量推動他?名利。你努力的去做,你可以賺很多的錢,為那個錢拼命工作。錢靠不住,現在經濟一發生事情,馬上就貶值,辛辛苦苦賺那麼多,一下就沒有了。如果他是發的菩薩心,我為社會、為大眾,為這個來努力工作,那他永遠不會變質的,永遠是精進,永遠是向上,真正是積大功、累大德,果報的殊勝不可思議。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明瞭,一定要看到外面這個現象,自己要生慚愧心,自己要責備自己。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集)  1998/5/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09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消除煩惱?



星雲大師



  人生在世界上煩惱的事情很多,譬如我們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嗔癡的煩惱,我們的煩惱真有如大海的深廣、樹林的茂密,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所致。



  無窮無盡的煩惱,細思之,不外由於一個「我」字所造成。由於我執、我愛、我見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見,讓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學道,首先就要學習如何克服這些煩惱。一切煩惱的主要根源就是貪嗔癡,所謂「擒賊先擒王」,要破除煩惱,就得先講求如何把貪嗔癡這三毒去掉。



  王陽明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山裏的土匪海盜容易捉,我們心上的貪嗔癡三種大病卻不容易去除。在佛經裏有兩句話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因為我們生活上有種習氣,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會想到寧可犧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別人,因此,可見戒就可以對治貪病。又譬如我們內心種種需求,對現實生活的猜忌怨懣,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們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純正靈明,才能遠離煩惱纏縛。再說到癡,就要用「智」來對治,佛教的智並不是世俗的知識,因為知識並不全是善的。內心的般若智不能開顯,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與自私的世俗常識而行動,這叫做癡。佛教的智是由聞思修而來的,是一種觀照實相的中道方法,依著這方法,才可以滅除貪嗔癡等無明大病。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園,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態栩栩如生。一只猴子掩著眼睛,一只猴子捺著耳朵,一只猴子捂著嘴;我忽然領悟到這三只猴子,象徵著某些道理,什麼道理?



  人類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的向外去攀緣,對於外在的世界虛妄分別,因此產生了許多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讓此心隨境而轉,則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這就等於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可以驅除我們內心被貪嗔癡所覆蓋的煩惱結使。如此一來,行為就不至於出差錯,煩惱也自然會逐漸減少。



  我的外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十七歲起就持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他的影響。她為人非常慈祥,有三個兒子,可是我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兒女,在我的記憶中大約都是三、四歲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從來不為這些事情難過。難道說她沒有感情嗎?不疼愛孫子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她學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業就有報,誰也奈何不得。孫子的生,只是因緣和合投胎到此家來;他的死,是業報的現前,還了他的感情債而已。人的壽命本來就長短不一,孩子就是現在不離開我們,將來仍然要離開的。如果孫子們有善因,自有他的福報,又何必為他煩惱悲傷呢?所以學佛的人,對於生與死的看法,就與一般人士不同,憂傷啼哭,對於死者也沒有什麼好處。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注解裏面末後他引用《大莊嚴論》一首偈,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後一行,這個偈子四句我們要記住。『無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麼叫真實的利益?沒有病。『知足第一富』,世間人追求富貴,什麼是富?知足是富。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第一富,知足。『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槃第一樂』,涅槃跟前面講過,涅槃的意思玄奘大師翻得好,『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他末後這兩句話,『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兩句話的味道很長、意義很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果然能回頭、能覺悟、能認真的學習,說這個「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他當然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他這個『勝妙樂』,就是末後這個偈子所講,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你要把這個看作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樂佛法裏面講樂是壞苦,不是真樂。勝妙樂是真樂,末後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解釋『受勝妙樂』,他說『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與前面因行裏頭勝觀相應,勝觀才得勝妙樂。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西方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沒有高下、沒有差別,那邊都是上善之人。到那個地方去,即使下品下生,依正莊嚴都與諸佛菩薩相同——大家的相貌、膚色都是一樣的,心境統統是平等的。



2 西方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生活起居衣著都是隨心所欲。西方世界無有一樁事情不順心、沒有一樁事物不稱意,這個環境實在是莊嚴之極。



3 反過來看看我們現前的環境,我們理想當中的環境,心裏面嚮往,不容易得到;不如意、不稱心的環境,我們想離開它,也不容易擺脫得掉,正是所謂「好難求、惡難遷」,哪有西方世界樣樣稱心如意?



4 在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物質上的享受,或是精神上的享受,沒有不合自己意思的。換句話說,在西方世界,沒有一樣有欠缺,樣樣都圓滿。什麼叫圓滿?稱心如意就叫圓滿。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 ;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



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幹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的不眠不休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和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



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在此祈願,我認識的人,或是我不認識的人。我都真心的希望他們能夠過得幸福快樂,遠離痛苦煩惱,永遠吉祥如意。『嗡嘛呢叭咪吽』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事一樁,何必生氣[摘編]


 


 


人食五穀雜糧,生氣是常有的事,如果說誰一輩子不生氣,那是騙人哩。除非是修行有定力、有修持的人才能不生氣。



然而生氣又分兩種情形,一是生一肚子氣,過後一下就消氣了;另一種是生一肚子氣,幾天幾夜都不消,氣得肝疼、氣得胃疼,甚至不吃不喝。其實人生在世,能吃則吃、能喝即喝,何必自己作踐自己!俗語道:「天寬地寬,不如心寬」。



每當要生氣的時候,想一想生氣了有什麼好處, 多為別人著想,從別人的位置去考慮問題,生氣了可以改變什麼嗎?不能。只能讓事情更糟。更重要的是,生氣對自己身體不好!



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怒一怒(氣一氣)少了數(指歲數)。要想讓自身能夠達到遇事不生氣的境界,就要讓自己擁有一顆善於安撫情緒的心靈。當您因一時氣憤,而控制不住怒氣的時候,口中念阿彌陀佛



心中想阿彌陀佛對我們眾生多麼「慈悲」呀!我們對眾生又如何呢?怒氣很快就消了。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難,退一步自然安穩,忍一句自無憂傷。讓他三分何等清閒,忍耐一時便是神仙。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曾說是非。到處有是非,不聽自然無,有人問我紅塵事,擺手搖頭總不說。需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持富欺貧之人不可交他,面是背非之人不可用他,不知進退之人不可說他。說謊欺騙之人不可惹他,輕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飲酒不正之人不可請他,時運未到之人不可欺他。不識高低之人不可睬他,來歷不明之人不可留他。但凡世人,說我、羞我、辱我、罵我、毀我、欺我、笑我、量我,我將何以處之?容他、憑他、隨他、盡他、避他、怕他、由他,任他,再過幾年看他。太上曰:天神共怒,王法難容。近報在他自己,遠報在他兒孫。識破世情爭什麼氣。不敬父母修什麼德。不遵聖賢讀什麼書,不敬先生教什麼子,不肯吃苦了什麼業。不知禮儀為什麼人,心腸不好念什麼經,不敬師父修什麼佛。自私自利念什麼佛。沒有菩提心成什麼佛。心存是非打什麼坐,不信因果坐什麼禪,名利心重持什麼戒。不明佛理度什麼眾,文字戲論露什麼慧。內心不覺了什麼死,識破乾坤認什麼真。今日不知明日事,人爭鬥氣一場空。



佛教以「慈悲」「空」「忍」等法門治嗔。慈悲心廣大,便不會生氣。認識到榮辱等的空性、人事的空性、宇宙的空性,便不會生氣。這「慈悲」「空」的方法是自覺的。能忍便能耐,便自安,也不會生氣。而「忍」法是被動的。有人愛美,你告訴她生氣會變醜,她便不生氣了,但她不是真不生氣,而是不敢生氣,忍著來的,這種不生氣法,雖非上策,但至少也非下策。



很多時候,人的生氣,非為大事,而是為芝麻小事,或為一句損人的話,或為一下無意中的相碰,或為幾元錢。而生氣的結果,卻是互相打架、殺人,甚至戰爭。想想這些,實在不值得。有人會說,那是為了尊嚴、為了工作,或為了什麼。其實,不見的。尊嚴、工作無須也無法用生氣去捍衛與保障,不生氣難道就不能捍衛尊嚴保障工作了嗎?



清代學士張殿英在京為官,有一天,收到一封家書,訴說鄰居把院牆向他家方向擴張了三尺,雙方爭議,相持不下,請張學士作主。張殿英回信說: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宋代有個法演和尚,奉命掌管磨坊,一切收入,統統上交寺院,有人對此不滿,就到方丈和尚處誣告法演整天飲酒食肉,把公家的錢花光了。法演知道後,也不生氣,就真的買肉沽酒,故意懸掛於院內的顯眼處。一天,方丈和尚忍不住了,問他怎麼回事,他也不爭辯。方丈生氣了,要他走人。他平和地說:好,待我把帳結清。不日,他向方丈辭行時,向寺院奉上磨坊的收入30萬貫,一分不少。方丈這時醒悟,法演是受小人陷害,便予挽留,命為首座和尚。



佛教把愛生氣的人,比作阿修羅。阿修羅的暴怒與難於自我克制在佛教中是有名的。誰願作阿修羅呢?心要放寬、事事發慈悲心,認真修行、老實念佛專修專念一句佛號求生淨土。阿彌陀佛 !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如何消滅嫉妒瞋恚?



答: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是不瞋的,跟瞋恚相對的。你自己見這個小動物,一個螞蟻、一個畜生,你可憐它,它為什麼墮到畜生道去,你在那兒給它念經念佛,替它懺悔。這是一般的。



在任何的事物當中,看見別人有一點點好事,你讚歎隨喜,這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隨喜功德,前頭第四大願懺悔業障,當你拜懺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拜梁皇寶懺的時候,想到的不是自己,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六親姐姐妹妹,乃至我左右鄰居;再想著我的那個街道,再往大一點想著我那個縣,再一想臺灣,再想到全世界人類。我是給他們拜的,不是為了我,那你的菩提心就大了!



這個樣子還有嫉妒嗎?還有瞋恚嗎?現在別人做一點點好事,你就讚歎隨喜,現在別人有一點錯誤的事情,幫助他改悔,勸他幫他消業,對待任何人都拿慈悲對待瞋恚,嫉妒障礙當然沒有了!



如果把名利思想放下的時候,沒有嫉妒!看人家好讚歎隨喜,十大願王隨喜功德,我們會修福的。十方諸佛菩薩,所有行菩薩道,十方度眾生成就的,我都讚歎隨喜,你那功德可大了。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你天天發願、天天如是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常常覺得做工作比別人還累,該怎麼辦?


答:這你可能要從體力、睡眠、心態上找出問題點。體力方面,可以多運動鍛煉身體,補充營養食品,讓體力恢復;睡眠方面,就要調整睡眠品質,晚上睡不著時,可以試著不要胡思亂想,將心念放在心臟,這是最好的安眠藥;心態方面,你的工作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做的時候就是在跟眾生結善緣,就是在佈施勞力、腦力,這樣想做起來就會很歡喜,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為了糊口,為了錢才做會覺得很累,工作的意義在那裏你要抓到。如果是起因於生活的空虛感,那可以多聽聞佛法增長智慧,瞭解人生的流程,就可以很平靜的面對自己。假使是因為業障引起,平時多作善事、誦經、禮懺,佛力的加持看能不能改變。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有些人行善後不覺得有善報?這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1)此人可能業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佈施與過去的業障相較,簡直還不成比例,這時自然就會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正如一個曾經貪瀆或倒會幾百萬元,後來捐了幾千元或幾萬元作善事,便想獲得善報是一樣不切實際,因此必須長遠佈施行善,持之以恆,將來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佛家曾雲:『為善必昌,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惡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餘昌,昌盡乃殃。』一個人為善為惡之後,有時未能立即獲得應有的報應,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並非真正的『善』。所謂『善』應該是純粹出於『利他』的動機,為解救別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顧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慮作此事後,將有何種的『回報』,或對自己將有何種的『好處』。如果在佈施時,一再考慮『自身的好處』,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釣譽,那麼基於這種『自私』的動機,則佈施的意義就不一樣,將來的『果報』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時最好不要心存回報。這種不求善報的佈施,事實上反而能獲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報。



(3)如果經常佈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時由於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業障,(例如曾經出手傷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節受損,或心中常有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雜念,或對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縱狗傷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氣、廢水等等各種的公害,其他類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惡破九善』『火燒功德林』善惡兩者互相抵銷,結果也就毫無功德可言。正如一個人,經常在銀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卻也不斷開付支票,結果到月底結算,銀行存款所剩無幾,甚至有時還會透支的現象一樣。因此為人不僅要儘量行善積德,而且平時更要注意修持或嚴守戒律(不殺盜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惡業抵銷善行,正如一個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還要注意減少無謂的支出,這樣才能增進財富,道理完全一樣,因此修福與修慧兩者都很重要,應該同時並重,不可偏廢才是。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總不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許多冤枉,有許多無理橫加,種種的這些事情。但我們要怎樣忍辱呢?



第一種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說,別人無緣無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臉唾沫,我當然是生了氣了,動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應當跟他一般見識,自己努力克制,這樣也就不思報復了。他罵了我,我沒罵他,他打了我,我沒有打他,他批評我向上級彙報我,我不打擊報復,這樣不報復就叫 「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氣了,還是動了心,動了煩惱,但是不去回報他,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裏能撐船,別人對於我如何,我從不計較,於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過去有個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帥把敵人的元帥抓了來,因為他把敵人的元帥都給放了,於是自己的元帥就生氣了,「啊!我這麼辛苦把他抓來,你卻給放了」,說著就在宋襄公的臉上唾了一臉唾沫。而這個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幹。唾了一臉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讓它自己幹,把這事給忘了。這又進步了。  



再進一步叫「反忍」,雖然人家對我無理橫加種種事情,我回頭想是我不對,責怪自己,一定是什麼什麼原因,由我引起來的,這就叫「反忍」。  



第四種就是「觀忍」。那就用上了咱們的《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了。這個來誨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將來都是要破滅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語)這樣一觀,也就沒有什麼可計較的了,總之是肥皂泡。這個肥皂泡還是紅的,還是綠的,還是藍的,各種的顏色,有種種的差別,這差別反正是轉眼就空的,這麼一觀,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一觀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這是第四個忍。我們學佛,「忍」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樂法門。咱們對於「忍」受用一點,就能安樂施慧。你就變了,種種問題就改了。  



第五種是「喜忍」。碰見種種無理橫加的事,別人忍受不了,我卻很歡喜。沒有苦這個事怎麼能鍛煉我的忍呢!歡喜有這麼個機會,那就不是生氣了,排除了煩惱,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種就是「慈忍」。對於我的種種無理取鬧,是愚癡的人所為,我要憐憫他,因此我就要度他。這就不是要報復了,最初一步只是不報復,後來想讓對方得到好處,得到度脫。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菩薩,第一個重罪就是不孝父母。《地藏菩薩本願經》為我們顯示孝道,地藏菩薩生生世世示現的,發深重的誓願,都是為報父母之恩,都是為盡孝而發的弘願,所以不孝罪過是第一。孝的意思非常之深。青蓮法師是《地藏經科注》著作的人,他是前清康熙年間人。他作這個注解引用的經論非常之多,是《地藏經》注解裏面最好的一個注解。我們要想報恩,應當要流通這個注解,這個注解最好重新作版,因為舊版翻印很多次,字跡已經相當糢糊了。我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雖然沒有完全依照他的注解講,他的注解我讀得很細、我讀得很認真。


  他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正法念經》裏面佛講有四種恩,四種恩難報。四種恩:第一種是母恩,第二是父恩,第三是如來恩,第四是說法師恩,講經說法的法師。這四種恩難報,這四種恩都很大。父母,我們的生身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如來。如來不在世,我們怎麼得到?我們從說法師那個地方得到,長養法身慧命。佛在經上講,供養這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前必定為人讚歎,將來能得無上菩提。怎麼可以忘恩負義?所以學佛從哪里學?從孝親尊師學起。以孝親尊師的基礎,發揚光大,就能夠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社會大眾。你能夠愛父母、愛師長,自然就能夠愛國家、愛眾生,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孝父母,這是所有罪業裏面第一條重罪,當然要墮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後面還會介紹。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善生經》中講到:


佛告善生。六損財業者。
一者耽湎於酒。
二者博戲。
三者放蕩。
四者迷於伎樂。
五者惡友相得。
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


佛告訴善生。有六種可以折損財產的事情,
一、喜歡喝酒。
二、喜歡遊戲賭博。
三、放蕩。
四、喜歡歌舞。
五、跟惡友相交。
六、懈怠懶惰。


善生。若長者.長者子解知四結行。不於四處而為惡行。


一者殺生。二者盜竊。三者淫逸。四者妄語。
是四結行。


雲何為四處。
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癡。


複知六損財業。是為。善生。於四處得離。供養六方。今善後善。今世根基。後世根基。於現法中。智者所譽。獲世一果。身壞命終。生天.善處。善生。


 當知飲酒有六失。
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諍。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
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


世尊說的一點都沒錯。
第一、失財,喝酒得花錢吧,別人請完了你,你再請回別人,來來回回都要花錢。
第二、生病,酒喝得多了,真像病一場一樣,末學有幾次喝多了,晚上半夜就醒,頭暈,上吐下瀉。一般需要一兩天身體機能才可恢復正常,有數息經驗的師兄可以試試,喝多了後數息,感覺渾身到處都亂跳,機能不正常。
第三、鬥諍,喝完了酒人就容易抬杠,碰到了看不慣的人或事總要說一說。容易跟人吵架。
第四、惡名流布,喝完酒失態,當然惡名流布。
第五、恚怒暴生,容易生氣。  
第六、智慧日損,單從生理機能來講喝完酒人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都下降,喝酒一般的當然都有肉,喪失慈悲心,自然智慧日減。要是總喝酒,費錢,得罪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辦事容易辦砸,腦袋再越來越不好用,錢越賺越少,花的越來越多,所以日損,何況我們大部分還不是長者子。


善生。博戲有六失。雲何為六。
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


善生。是為博戲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


第一、財產日耗,十賭九騙,賭桌上沒有常勝將軍。 
第二、雖勝生怨,雖然贏了,別人心裏會不高興,暗暗生怨。
第三、智者所責,有智慧的人就會指責。    
第四、人不敬信,一般人都不會相信賭博成性的人,因為沒有錢的時候便要去借,當然不能說借錢去接著賭,肯定會說孩子學費,老婆生病之類的,這種謊言很快會被揭穿的,所以慢慢就沒有信用了。
第五、為人疏外,朋友漸漸不喜,甚至遠離。 
第六、生盜竊心,借不到錢,又想去翻本,只能去偷盜。到這個地步已不單單是損財了。


放蕩有六失。
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財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
是為放蕩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放蕩過失甚大
第一、不自護身,經常淫邪對身體有危害,腎為性命之源,不可不慎。
第二、不護財貨,在一些不正常的關係下,會浪費錢財,如果得了生殖疾病,更是要花很多錢,而且容易被騙被敲詐。
第三、不護子孫,經常會在報紙上看到有人不願結束不道德關係而去傷害別人家的孩子。
第四、常自驚懼,末學有體會,在病理上腎虛的人容易驚懼恐怖,在心理上有內心的負罪感。
第五、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怕失去。貪嗔癡慢疑具足。
第六、喜生虛妄,因為要瞞著家裏人,所以不停的撒謊。看到美女,喜好意淫。



善生。迷於伎樂複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波內卑 "相當於中國的索布,講評書這一類." 多羅盤 "是一種樂器, "首呵那"是大鼓。 


惡友相得複有六失。
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
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惡友的六種過失。
第一、方便生欺,心術不正的容易騙人,佔便宜,欺負人。 
第二、好喜屏處,"好喜屏處",屏處就是避人之地,壞人都喜歡偷偷摸摸的.
第三、誘他家人,引誘家裏的其他人學壞。 
第四、圖謀他物,對不屬於自己的財物生非分奪取之想。
第五、財利自向,也就是見利忘義,自己必須要占到便宜。 
第六、好發他過,這種人末學見過,自己一點錯沒有,全是別人的錯。無語。                              
遠離惡友!


懈墮有六失。
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


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
是為懈墮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懈墮不已。其家財業日日損減。


懈怠懶惰有六種過失。
第一、富樂不肯作務,仗著自己家裏有些產業,不勞作。 
第二、貧窮不肯勤修,會這樣想「反正自己就是個窮命,工作也沒用」  。    
第三、寒時不肯勤修。
四者熱時不肯勤修.
五者時早不肯勤修。
六者時晚不肯勤修。
怕冷怕熱怕早起怕晚睡,當然就賺不到錢嘍。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林給孤獨園弘法時,一位名叫吉離舍瞿曇彌的比丘尼,與其他比丘尼同住在王園精舍。早晨時,她們都會搭衣至舍衛城中托缽,回到精舍後則洗淨雙足,到安陀林中的樹下禪修靜坐。


當時魔王波旬知道了,便興起惡念:『這位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每天早晨都會到舍衛城中乞食。回到精舍後,便到安陀林中的樹下靜坐,一直到隔天早上都能定境現前,我可前去破壞梵行,阻其修道。』於是魔王化作相貌莊嚴的男子,前往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靜坐之處,說道:『你是不是喪子呢?為何滿臉憂愁,獨自坐在樹下,為何不與我共享歡樂呢?』


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心想:『是誰來打擾我修行?是人?是鬼?』如此思惟後,便確定:『一定是魔王波旬想要擾亂我。』於是說了一首偈子:


  『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此則男子邊,以度男子表。


   不惱不愁憂,佛教作以作,一切離苦愛,舍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安隱盡諸漏,已知如弊魔,於此自滅去。』


這時,魔王波旬心想:『唉!我的計謀失敗了,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道我想要破壞她的梵行了。』於是離去,不再出現。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五》


省思


人生當中,會有很多順、逆境界的考驗,也容易迷失在看似美好的境界中,因此不論面對順、逆境時,都要秉持正念,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能安穩地走在菩提大道上,直通成佛寶所。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這八件事 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1、放下壓力 ,累與不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緊緊抓住不快樂的理由,無視快樂的理由,就 是你總是覺得難受的原因了。


2、放下煩惱,快樂其實很簡單


所謂練習微笑,不是機械地挪動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這樣,陽光就會流進心裡來,驅走恐懼,驅走黑暗,驅走所有的陰霾。
快樂其實很簡單,不要 自己不快樂就可以了


3、放下自卑,把自卑從你的字典裡刪去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內心的強大,能夠稀釋一切痛苦和哀愁;內心的強大,能夠有效彌補你外在的不足;內心的強大,能夠讓你無所畏懼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過所有的建築和山峰!
相信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同樣可以擁 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4、放下懶惰,奮鬥改變命運


不要一味地羨慕人家的絕活與絕招,通過恆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擁有。因為,把一個簡單的動作練到出神入化,就是絕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爐火純青,就是絕活。
提醒自己,記住自己的提醒,上進的你,快樂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人生。


5、放下消極 絕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那麼,請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讓積極打敗消極,讓高尚打敗鄙陋,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褊狹,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勤奮打敗懶惰,讓堅強打敗脆弱,讓偉大打敗猥瑣……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一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沒有誰能夠左右勝負,除了你。自己的戰爭,你就是運籌帷幄的將軍!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為美好的現實,但美麗的夢想同樣可以裝點出生活的美麗。


6、放下抱怨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


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抱怨和洩氣,只能阻礙成功向自己走來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
抱怨無法改 變現狀,拚搏才能帶來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只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跡,都是那 些最初拿了一手壞牌的人創造的。
不要總是煩惱生活。不要總以為生活辜負了你什麼,其實,你跟別人擁有的一樣多。


7、放下猶豫 立即行動,成功無限


認準了的事情,不要優柔寡斷;選准了一個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頭。機遇就像閃電,只有快速果斷才能將它捕獲。
立即行動是所有成 功人士共同的特質。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動吧;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好的機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動,成功無限!
有些人是必須忘記的,有些事是 用來反省的,有些東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該放手時就放手,你才可以騰出手來,抓住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時的猶豫,留下 的將是永遠的遺憾!


8、放下狹隘 心寬,天地就寬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裡,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
要想沒有偏見,就要 創造一個寬容的社會。要想根除偏見,就要首先根除狹隘的思想。只有遠離偏見,才有人與內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們不但要自己快樂,還要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為分享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更高境界的快樂。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個是「偷盜」,偷盜的範圍非常廣泛,佛經裏面最簡單的解釋叫「不與取」,就是一切有主之物,主人沒有同意,你隨便取得,這就叫偷盜罪。我們也許看到山林裏面樹木花草,好像這是沒有主的,其實不然。念念《華嚴經》就知道,山有山神,土地有土地神,那是那個地方之主,樹有樹神,花草樹木都有神靈。去年,我們在中國有一位居士,他家裏面花草樹木快要枯死了。他晚上睡覺的時候,草木神給他托夢求救。它說:我們快要枯死了,我們不是別的,是你家院子裏面的花草樹木。有主,不是沒有主!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弟子應當像諸佛如來一樣,對於一切萬事萬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盜心就斷了。


  盜心真正斷掉,這是大富大貴的根本因由,你修積的福報才能累積,佛法裏面常講的積功累德。如果你有盜心,盜心、殺心叫有漏,你所累積的功德漏掉了。像這個茶杯一樣,它是好的、完整的,它能盛茶水;這裏頭要是有洞、破損了,裝著茶水它漏掉了。什麼東西讓它漏掉?盜心漏掉的,殺心漏掉的。不善的這個心都是破損,把你的功德全漏掉,累積在裏面的是罪業;你的罪業不會漏掉,你的功德統統漏掉了。佛經上講的,煩惱叫有漏法,這個比喻得很好!我們學佛的人往往粗心大意,沒有細心去體會佛所講的這些字字句句。因此學了之後,依舊隨順煩惱習氣,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受用,這是非常可惜。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為在家的佛弟子,除了五戒之外,對於子女,應當善盡撫養的教育之責;子女對於父母應該孝順忠實,不得浪費父母的財物,父母年老或虛弱之時,應盡援助和敬養之責。


學生對於老師要致禮敬,並且深深體念老師的教誨;老師對學生當以懇切之心,將自己的技能和學問,儘量地傳授,並給予愛護。


丈夫應愛他的妻子,尊敬妻子,並且對妻忠貞,適時給予適當的衣服和裝飾;妻子應善為維持家庭生計,親切地接待來訪的親友,對丈夫要賢淑而有貞操,照顧丈夫的財產,熱心而勤勉地作一個家庭的主婦。


對於親友和同伴要以平等的態度相待,要經常表示親切和鄭重;要為對方的利益設想,予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共有的財物;不可掉於輕率;當其必要之時或於危難之際,應給予保護;遇到不幸,更應把他視作自己的忠實夥伴。


主人對於屬下,勿使負起超過其體力或能力的工作,不要勉強他們,應該多為他們的幸福設想而給予照顧,應給予適當的食物和費用;他們有了疾病,要加以照料;要許可他們有充分的休息。


屬下對於主人,當盡力為之服務,以愉快的心情,擔負起所做的工作,儘量做到能使主人滿意的程度;不要批評主人,更不可咒罵主人。


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對於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們的身、口、意三業,要以非常友善的態度來接近,歡迎他們到自已的家中乞化,並且供給他們用以維持身體的必需品。


這段教訓,出於「阿含部」的《善生經》。由此可見,佛陀的宗教即是人間的宗教。


摘自《佛教入門》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被別人冤枉了,誣陷了,這時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處來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一個學佛人,你不要到處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如果你被冤枉就到處去申明的話,你就人我沒有忘掉,人我是非就來了。你存人我是非,這時相互之間的怨恨會更加增長滋生出來。所以你在被冤枉的時候,你能忍得下來,忍下來,謙卑下來,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時間會說明問題。佛經上講,一個人誣賴別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虛空,最後這個痰落下來,還是汙了吐痰人自己的臉。過一段時間知道了他是那個誹謗的人,他有什麼意思呢?這時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會覺得你這個人很了不起。所以「以受抑為行門」。受到別人誣陷的時候,你不去辯白,這就是你修忍辱波羅蜜最好的行門,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佛說法的規矩,都是請法而後說法,總是有啟請的,這樣大家對佛法才會尊重。沒有來請問,佛就自己說,那麼這個法門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機緣成熟了;第二個意思:非常重要——雖然大家沒問,應該要說。


2 《彌陀經》就是屬於無問自說,這個經雖然沒有人啟請,但是緣成熟了,也就是說,這世界的人可以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能夠很快叫你成就,而且這個經非常非常重要。


3 《彌陀經》這裏面所講的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彌陀經》如是,《無量壽經》亦如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這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切諸佛沒有不護佑念阿彌陀佛的人。


4 你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加持你、都保佑你;你念別的佛,不一定有其他的佛來加持你。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加持你!


5 淨土法門是很特別的法門,這個法門一生能成就,決定成就。所以,這個法門不能不說。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到了極處,他看到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無問自說。


6 修淨土的這個方法太容易了,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這個方法之外,其他什麼方法都不用,單單念這一句佛號,就保證你成就,這個不可思議!


7 往往有一些人不相信,「哪有這麼容易」,他要搞許多的法門來修,修到最後還是去不了。那個老實人自認為不行,智慧不行、福德也不行,沒有一樣能比得上人,就老實念阿彌陀佛,最後人家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反而他成功了。


8 正是中國古人所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很糟糕,被聰明給耽誤了,這是世智辯聰,是佛法不取的。一定要老實,老實非常可貴。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富、地位與名聲有三個要素:福報、人緣和技能。


福報如種子,人脈、技術如土壤、陽光和水份,兩者相聚,自然會結出財富地位的果子。「因+緣=果」是宇宙萬事萬物萬法演變的根本規律。所以,想要在此生確保成功,就必須累積福報、廣結善緣、增強技能。(成功=55%福報+30%善緣+15%技能)


累積福報的方法:孝敬父母、奉事師長、供養聖賢、持佛名號、慈心不殺、常懷慚愧、忍辱順從、包容感恩、周濟貧苦。


廣結善緣的方法:樂善好施、隨喜讚歎、勿相譏毀、軟言鼓舞、隨處利益、積極奉獻、平等相待。(四攝法)


增強技能的方法:有的放矢、謙虛謹慎、努力精進、持之以恆、即學即行、廣學博聞。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持名念佛法門,學習非常之簡單。持名念佛有三個秘訣,第一個,決定不能懷疑;第二個,決定不能間斷——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最好能夠說保持二六時中,我們講日夜不中斷,心裏面有阿彌陀佛。


2 口裏面斷沒有關係,口念久了會累,可以休息休息,心裏面不能斷。功夫好的人,他睡覺作夢也會念佛,那是最好的,我們現在初學的人還做不到。


3 所以,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我們把佛號放下,專心去做工;工作做完了,佛號馬上就提起來。


4 這個法門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隨時隨地可以修,沒有拘束,行住坐臥都可以念,站著可以念,走著可以念,坐著可以念,睡在床上也可以念,你看這個多方便;其他法門的修學,沒有這麼方便。


5 但是,躺在床上念佛會傷身體,所以可以默念,或者全部精神貫注在聽。總而言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要不中斷。


6 第三個秘訣是不夾雜——要專、要純。夾雜,我又念佛、又念咒、又參禪、又研教,甚至於又做法會,這些都叫做夾雜。夾雜,我們的功夫必然就間斷,一定就不專、不純。


7 真正能夠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不成就的。你要真正用這個方法修三個月,你就法喜充滿,就得到初步的效果——確實心清淨、煩惱少、智慧增長、身心安樂。


8 繼續不斷修學三年、五年,給諸位說,就能夠達到生死自在。你想想看,哪個法門能有這麼快,短短三、五年當中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確實除了念佛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做不到。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