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今天是第十三集,我們從第十三句來開始看起:
【救蟻中狀元之選。】
整部《陰骘文》不長,只有五百四十五個字,總共七十八句,今天我們講第十三句。雖然文字不多,但是《陰骘文》裡面的義理卻是極為豐富,安士先生給《陰骘文》做的這個注解也是精彩絕倫,所以印光大師盛贊這一部書。這一句『救蟻中狀元之選』,是帝君他「訓於人曰」之後,講了四則歷史故事,這是第三個。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是講的宋朝有兩兄弟,他們也姓宋,兄長叫宋郊,弟弟叫宋祁,兄弟兩人都去准備趕考,他們都很有才華,學業非常好,都一起到太學讀書,太學就是我們現在稱大學。有一次有一位出家人會看人的面相,看到這兩兄弟,就贊歎他們,說你們將來都有科名,都能考中,而且說弟弟小宋(就是宋祁)他會大魁天下,就是拿狀元,這個當哥哥的(宋郊)也不失科甲,就是兩兄弟都能考上進士,弟弟是第一名,狀元。後來到了春天考試,在考試之前這位出家人又遇到了這個兄長宋郊,看到他的面相變了,就很歡喜的告訴他,說您是不是最近曾經救過百萬生命,怎麼你的面相改得這麼好?宋郊就笑了,他說我一介寒士,窮書生一個,哪有能力救百萬生命。這出家人就說了,這個生命也不一定是指人的生命,哪怕是蠢動含靈小動物它們也算。宋郊想一想,那大概是有一次,他說有一次下了大暴雨,他在房屋旁邊看到有一窩螞蟻,螞蟻很多,螞蟻洞被大水浸泡,於是宋郊就編了一個小竹橋給它架上,渡這些螞蟻到干的地方去,難道這也算是救了這麼多生命嗎?那個出家人就說正是。生命,人是生命,小動物也一樣是一條生命,你這個陰德看來,雖然你的弟弟會大魁天下,我看你不會在他下面,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果然兩兄弟去考進士都考上了,而且這個弟弟真的得了第一名,拿了狀元,最後名次到了皇太後章獻太後那裡,這是在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時候,章獻太後是仁宗皇帝的養母,是他的父親真宗皇帝的皇後。這裡面的故事有很多,當時民間傳說的所謂狸貓換太子就是章獻太後那時候發生的故事,這跟她有關,這裡就不展開來講。章獻太後後來掌握了大權,垂簾聽政,所以那時候連考試的這些名冊都要經過她來批准。章獻太後她看到兄弟兩人,弟弟得了狀元,哥哥反而不如弟弟,她看了覺得這不對路,她說哪有說弟弟排在兄長之前的,長幼有序,長者先,幼者後,所以要把兄長調上來。於是就把這個兄長排在第一,當了狀元,這個弟弟只排在第十位。果然不出這個出家人所料,這個當哥哥的宋郊真的是大魁天下。所以你看看,本來是當哥哥的沒有狀元的,弟弟當中狀元,可是就是因為哥哥救了這些蝼蟻,積了很大的陰德,結果變得他得了狀元。這兄弟兩人都是很有名的,在歷史上,特別是弟弟的才華更加出眾。如果有人看過「玉樓春」這首詞,可能會記得一句詩,叫做「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就是出自宋祁之手。這個故事給我們說明人的功名富貴都是他的福報,福報要從修陰德而積累來的,所謂陰德就是不為人知的好事這叫陰德。這位宋郊他救這些螞蟻,他是出自一種仁愛之心,不忍這些螞蟻在雨中喪命,他是救生。我們講天有好生之德,天心仁愛,我們用這個仁愛之心就跟天心相符合,自然就招感天降福報,這些確實都是離不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的報應一絲一毫都沒有差錯,而這裡我們也看到命運確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士先生在他的注解當中「發明」這一段他是這樣說到,「宋郊一事(這是宋郊這個故事),人以其功小報大,辄疑之」,一般人覺得他做的事情好像是很小的事情,就救這麼點螞蟻,怎麼可能讓他得到狀元,這個報應這麼殊勝?所以都有懷疑。「不知此特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耳」,這個講得好,有這樣的一種疑問的人,實際上是什麼?不過是以螞蟻看螞蟻,以狀元看狀元罷了。這是什麼?就眼前看的這麼點事,他沒有能夠從事中去推究那個理,所以他在這個事項是很小的事,螞蟻,這微不足道的生命,一般人在路上踩死幾只螞蟻好像很平常,螞蟻的生命微乎其微,怎麼可能會給人帶來這麼大的福報?這就是以螞蟻看螞蟻,他只看到的是小事,以狀元看狀元,這是在事相上他不能夠深究其理。這個理是什麼?安士先生說,「若論究竟,則當日所救之蟻,不下數萬,後世感恩圖報者,亦不下數萬,豈一狀元可竟其福乎?」你看這分析的有道理,我們細細的去想一想,推根究柢就能明白了。
宋郊當日救的這些螞蟻不在數萬以下,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每一只螞蟻都是一條生命,它都是在輪回當中的眾生,我們現在看它是螞蟻,可是它輪回以後可能會變成人。六道眾生的這個身體不一定的,可以輪回,可以變化,看我們的這個福報大小來決定。你救了它,它在這個阿賴耶識裡,我們講靈魂深處,對你懷著無限的感恩,你救它的命,你對它有再生之恩,所以它內心深處對你是報恩的,感恩你的。所以,「後世感恩圖報者,亦不下數萬」,若干生以後它遇到你了,它見到你,雖然忘記前生的事,可是它內心當中見到你,自然就會生起感恩之情,就報恩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我們講就是四種,第一是報恩的,第二是報怨的,第三是討債的,第四是還債的,那都是前生積下來的。你今天救了這些螞蟻,來日它見到你,它自然就會對你很好,會對你報恩。如果這一生我殺了它,把它踩死了,它內心深處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來世見到了,它雖然忘記了前生的事,可是仇恨的種子會復燃起來,你會覺得無緣無故他為什麼要來殘害我,要來虐待我,那是報怨來的。討債、還債,那是欠錢、欠命,都得償還。人在六道輪回當中,遇到的任何人,都是不出這四種緣分。所以為什麼不多積福德、多施恩惠給眾生?來生要來報恩的人就多了,這個福哪裡是一個狀元能夠比得了的,換句話說,救螞蟻積累下來的福報遠遠超過一個狀元這種福報可以能夠相抵的。因此我們能夠聯想到宋郊他這一生得了狀元,可是他這個福報還不止狀元,後頭還很多,而且可能是生生世世都享這個福報。這些螞蟻要是真的變成人了,那對他真是感恩戴德,寧捨生命都來給他報恩。
底下說,「若夫狀元,不過身外虛名耳,三寸氣斷,安在其為狀元也,反謂報之太奢,過矣」,這是講狀元這不過是身外的一個虛名,確實是虛名,你帶不走的,人一口氣不來,狀元那都沒用。一切的這些名、利、富貴,統統都是過眼雲煙,所以這是屬於夢中的花、水中的月,根本不實在的。有智慧的人他不會貪圖這些虛名,不會對富貴、功名去執著,正如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貴對他來講都像浮雲一樣,他一點都不會執著,不會貪圖。你看世間聖人都有這種覺悟,那佛菩薩更是。所以這個虛名不是真實的福報,三寸氣斷這是講人要是過世了,一口氣不來,狀元安在?就是哪還有什麼狀元不狀元?這是提醒我們要覺悟,對於世間的福報我們要看淡一點。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積功累德,他修積善業,這個善業是帶得走的。古人有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切都帶不走,功名、富貴全部帶不走,只有帶走的是業。業有善業、有惡業,這個善業帶得走,你到哪裡都有福,這是你真實的福。所以宋郊他積累這個陰德他能帶得走,他在這一生得到狀元,這福報沒有享完,來生他去了另外一道或者另外一個地方,他也一樣有福,一個狀元的福不算什麼。所以這裡不能說報之太奢,說狀元這個報應太過了、太大了,這本身是不對的,講這個話不對。狀元的福不是真福。這是提醒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修福上,而且修福我們不要去追求享福,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這是享福,享福那是消福,福報就愈來愈少,你不斷的積福,福才能愈來愈大。
安士先生他在注解裡面特別就救蟻這一段怎麼個做法講得比較詳細,我們這裡只是略略提一下就好,這個事相上我們具體去做也要按照現在我們的生活去落實,他這裡講宋郊當時救蟻是用竹橋來渡蟻,那是從水裡救出來,那是救它的生命。可是救它生命當然不止從水裡救,這裡列舉了,所救之法不止於竹橋,包括什麼?譬如說見到自己的下人、奴婢、孩子要殺它們,因為他不懂,要殺蟻,殺蟻有時候用熱水,湯就是熱水,或者是用火來燒,這些要馬上勸導他停止,這也是救蟻,救生命。如果是家裡養的這些畜生、貓、狗它們來殺蟻,它怎麼殺蟻?通常是誤吃,譬如說螞蟻它會到魚肉、骨頭上面,這些貓、狗它們也去吃這個魚肉,就順便把蟻也吃進去了。這樣怎麼救法?就是用過餐以後馬上把地掃干淨,不要剩下這些殘留,使到這些螞蟻不會爬到這上來而受到傷害。包括焚化紙帛,有時候燒紙地上的螞蟻可能也會燒到,等等,所說的這些方法很多。又好比說廚房如果說不干淨、不清潔,那螞蟻就上來了,如果廚房用點火,火爐上如果有螞蟻的話它就被燒死了。
這些具體的事情我們要盡力的去防范,總是懷有一顆慈悲的心腸,保護這些小生命。譬如說家裡衛生要搞好,不要招惹這些蟲蟻、昆蟲它們來,來了那就會傷害到它們,更不要用那些殺蟲劑,那就是殺生。所以衛生清潔每天要做,這是一種防止。如果說真正遇到這些螞蟻爬上來了怎麼辦?有一次我和我母親在澳洲,我們有一個公寓的房子,在那房子裡,平時都很好,沒有任何螞蟻,突然有一天就發現我們窗台上有一隊螞蟻排成一字形在那兒爬,數目還挺多的。我跟我母親一看,這麻煩了,螞蟻進屋很難把它請出去,你要是強迫的把螞蟻弄出去又怕傷害到它們,而且弄出去之後,如果惹惱了它們,它們不甘心,它還會爬回來,強制性的方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怎麼辦?我們想到佛法告訴我們眾生皆有靈性,用至誠可以感通,道家也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既然一體,那是可以溝通的。因此我們就給它念阿彌陀佛,給它打三皈依,然後勸它,說螞蟻菩薩,你們不要進到我們屋裡,你妨害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小心又會傷害你,這對哪一方都不好,請你們趕快出去,出去找一個好地方自己安居,不要互相騷擾,跟它溝通。結果第二天看到窗台上一只螞蟻都沒有了,全走出去了,以後再也沒有回來,這證明小動物它真的能夠溝通,如果你覺得它不能溝通,你不跟它溝通,就沒有這個效果,你要是有這個信心、有這種誠心跟它去溝通,它是很通情達理的。凡有血肉、呼吸的這些生命都有靈知,它能夠感知的,你這個誠心,雖然語言它未必懂,可是你這個心它能明白,它就合作。所以不要用殺生,殺生那只是結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講一個母親非常討厭螞蟻,常常殺螞蟻,拿熱水燙、拿火燒,不知殺了多少,結果她有個孩子,嬰兒,她非常疼愛這個嬰兒,有一天她回到家裡,竟然發現她的嬰兒躺在床上全身都是螞蟻,而且螞蟻已經把這個嬰兒吃得差不多了,這個做母親的痛不欲生,可是有什麼辦法?自己造了這些殺業,跟這些螞蟻結了怨,它就來報復。它沒有辦法報復你,因為你現在比較強大,它斗不過你,它找那個軟弱的來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過失還是自己,當初為什麼起這個殺機?為什麼造這個殺業?造了之後自己必然要嘗這個苦果。
安士先生他底下附帶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一個是講佛典的故事,出自於《福報經》,講的是救螞蟻延長壽命的一個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這比丘他已經有六種神通,他已經能夠有天眼、天耳、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漏盡通是沒有煩惱),換句話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他用自己的定功觀察自己身邊有一個小徒弟,小沙彌,這個小沙彌七天之後就要死了。這位比丘他是用現量觀察到,就是當下他的善惡的業,決定他七天就要死,這不是推算出來的,不是靠算命。算命是用比量,如果是精通這些算命的,也能算得很准,但是它是用邏輯推理,用數學推算出來的。像我們中國的《易經》,那是高等的數學,真正精通《易經》,他能夠推算。但是這位比丘他是用現量觀察,他是通過禅定觀察到這個人他的壽數將盡,七天之後要死了,他不是用我們的意識心去推算,而是直接看到。於是這個比丘就叫這個小沙彌回家去看他的父母,心想著,你可以回家在家裡去世,這也算是壽終正寢,所以勸他回家,告訴他,你第八天再回來,就是讓他死在家裡。到了第八天,這個小沙彌沒死,竟然又回來了,比丘一看吃了一驚,明明我看他七天就得死,怎麼現在又回來了?於是又入定去觀察,就看到這個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窩螞蟻,因為下雨漂到水裡,這個小沙彌立即就把他自己身上的袈裟脫下來把這些螞蟻保護起來,不讓這些螞蟻漂到水裡,這就救了不計其數的螞蟻。所以他七天竟然沒死,又回來了,而且變得很長命,最後到八十歲才壽終正寢,而且這一生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你看了不起!以真心救這些生命,感得這麼殊勝的果報,不僅是自己壽命延長了,而且已經證得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這就證明了命運完全是可以改造的,哪怕是這個比丘有神通,可以看到未來,可是未來也是一個不定的數。為什麼?佛法裡把這真相講得很徹底,所謂過去、現在、未來都叫不可得。說老實話,根本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到底是怎麼回事?都是我們的念頭變現的,一念當中就含有過去、現在、未來,就含有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宇宙在我們一念當中變現出來的。這個念頭起滅速度很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速度很快,我們算一秒鐘可以彈四下,彈的快彈四下,一秒鐘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百千是十萬,也就是三百二十萬億乘上四,總共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一秒鐘生出這麼多念頭,這麼多,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念頭裡面都含有一個宇宙,這叫念念成形,形是物質世界,形皆有識,識是精神世界,就是這一念裡面涵蓋了所有精神與物質,就是我們宇宙從這一念出生的,而這個念頭它能夠停住的時間有多長時間?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這麼短的時間。所以命運就在你的念頭當中它也是剎那剎那在生滅變化,當我們這一念真誠的善心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念頭它所現的這個世界、所現的這個命運完全變的善,這命運就改了。命運改,怎麼改?改多長時間?理論上講就這一念就改了,這一念多長時間?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這當中就改了。所以小沙彌的可貴就在於他生起這個慈心真純,那一念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就想著救護生命,所以這個命運當下就改了。能夠讓這個念頭念念相續,那麼你的好的命運也就相續了,一直往下延續,就怕我們的念頭中斷,如果善念起來了,沒多久又斷了,那你的命運改好了一下又變壞了,就這個意思。命運跟你的念頭合在一起的,念頭好的時候命運就好,念頭不好的時候命運馬上同時就轉得不好。所以我們希望時時好、永遠好,那麼我們的念頭就得永遠保持純淨純善,這是對自己負責任。這是講到「救蟻中狀元之選」。
《太上感應篇》上講的「慈心於物」,其實這個物就是我們講的生物,一切生命,它是一個很好的緣,它能引發我們的慈悲心,當我們見到這些小生命受到危險的時候,我們生起一念慈心,你看誰得利益?自己得最大利益。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是我對這些小生物有恩,還是這些小生物對我有恩?慈心於物,生起慈心的人他得到最大的恩惠,為什麼?他善有善報,自己得到最殊勝的利益。他所救的生命固然得救了,得救在一時,而我自己生起這一念慈心,得到的福報卻是長遠的、無盡的,就像這個小沙彌救蟻,他多殊勝,不僅是他這一生延壽,而且他後來修行都證果了。所以真的是利人即是利己,而害人甚於害己,真正明白的人怎麼可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一定是慈心於物,一定是救護生命。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三集) 2008/10/06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13
|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惡淫為首”,邪淫的果報慘烈,因果不虛,邪淫損耗人的精氣神,損福損志,損學業損事業,使人變得毫無定力,邪淫能使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變成一個碌碌無為的人,使一個能為國家民族做出很大貢獻的人,變成一個廢物,邪淫能使一個積極向上身心健康的人,變成一個廢人。下面我以我的自身經歷來說一下邪淫的危害。
我在沒有染上手淫惡習之前是一個非常陽光,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人際關系也很好,可是初三時不知道什麼原因無意之間染上了手淫,從此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無論怎麼努力也學不好,上高中時花高價上了一所高中,可是手淫不斷,淪為垃圾學生,人際關系一塌糊塗,被人欺負被人輕賤,當時不知道手淫的危害,一直沉迷於邪淫的罪惡之中,高中復讀了兩年,最後還是花高價上了一所三流大學,在這幾年中由於手淫不斷,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這些都是手淫給帶來的危害,在上大學期間,除了手淫之外,又染上了看簧片的惡習,此乃罪上加罪,在畢業時,其他同學的畢業設計很順利的就通過了,而我的做了很多次就是通不過,這是邪淫的果報,畢業後找了一份工作,但由於一直手淫,人際關系很差,工作了還不到一年,就莫名其妙的被老板炒了鱿魚,之後幾年一直碌碌無為,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後來結了婚,但結婚好幾年了一直沒孩子,當時也不知什麼原因,一直很苦惱。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學佛網,我看到了一些高僧大德的開示和一些居士師兄的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的不順和厄運都是邪淫手淫所致,結婚好幾年一直沒孩子,是因為手淫所導致的精子質量差而無法生育,我真是大不孝呀,由於過去的手淫而不能生育,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廢人,不能為祖宗傳宗接代,對不起祖宗呀,對不起養育我的父母,對不起關心照顧我的父老鄉親和社會大眾。
自從解處了學佛網,我就戒除了手淫和邪淫,現在一直在努力修善,希望能夠通過修善和學佛使命運能有所改善,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遠離邪淫,恢復明心見性的心,過聖潔的生活,養浩然正氣。 |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緣深厚,因為有時候增加財富,財富不一定是我們的,增加物質、財產有時反而是個累贅。唯有福報是真的,到哪裡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報呢?
一、少貪多捨:捨就是一種布施、結緣,緣結得越多,就像播了種,必有收成。所以少貪多捨,必能增廣福報。
二、少聚多散:不要積聚財富,因為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結緣。
三、少執多放:人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謙: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要常常想到別人,想到大眾,能夠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眾,才能擴大小我。
六、少憂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郁、傷感。要把歡樂、喜悅常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
七、少愛多慈:愛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愛升華為慈悲,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對人有所助益,所以我們要少愛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愛情、美色的追求上,因為愛情、美色會隨著時間遷流而產生變化。我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用功,這才是永恆不滅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還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胞及一切眾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夠少拒多容,才會增加福報。
如何增廣福報:
一、少貪多捨。
二、少聚多散。
三、少執多放。
四、少傲多謙。
五、少私多公。
六、少憂多喜。
七、少愛多慈。
八、少色多德。
九、少自多他。
十、少拒多容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在家裡,父母、伯叔、長輩都給子弟做榜樣,那是教育。兒童每天張大眼睛看大人,大人說話,大人做事,天天在看就在模仿、學習。現在麻煩了,不少的家庭,父母都有職業,早晨一早就上班,晚上很晚才回來,兒女甚至於一個星期難得見到父母一、兩次。什麼人帶他?家裡傭人,他所看的是傭人的言語舉止,他就學他,跟父母的親情當然就生疏了。
一個做母親的人,從事於職業,現在說職業婦女,在外面能賺到多少?你有沒有想到,你付出的是什麼代價?下一代沒有了。什麼時候你才覺悟?到老的時候才曉得,到老的時候怪兒女不孝,兒女不照顧自己,老的時候孤苦伶仃,你才嘗受到果報;果報還不止於此,佛家講你嘗受到的是花報,還有果報。《三字經》上講「養不教,父之過」。父母能在小孩三、四歲不離開兒女,這個兒女確實跟一般兒童不一樣。
我在昆士蘭遇到一位在銀行做事情的一個職員,我們問她在銀行工作多少年?她說很久了,從結婚生小孩之後,她就把工作辭掉照顧小孩。一直照顧到十歲,小孩上學也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再回到銀行上班。我聽了之後很感動,現在很少知識婦女能懂得這樁事情。我們聽了歡喜贊歎,這個母親對得起兒女,負責任,很值得表揚。讓大家看到她這種行持,好好的想想,能夠辭掉工作十年,專心在家庭裡面為兒女服務,照顧他、教導他,她的兒女怎麼會不好?
(文摘--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八五卷)2002/4/26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0685)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斷人生命罪小,你把人殺了,這個罪不重,斷人慧命的罪非常重。你看得人身的人多少?得人身,能聞佛法,能長養慧命的人有多少?不成比例。所以這個聞法的機緣,無比的殊勝,你怎麼忍心把一切眾生跟辟支佛聞法的緣分斷掉了?這個罪就是阿鼻地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弘法利生的功德不可思議。世出世法裡,第一功德是什麼?就是弘法利生。這個地方有阿羅漢、辟支佛住在這裡,這個地方不遭難。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方有正法。你毀謗陷害,你傷害不了人,這個修行人你傷害不了,你傷害的是把正法滅掉,把一切眾生的善緣斷掉,結罪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二集) 2009/9/13 檔名:12-47-102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宣化上人語錄101條 [1]修道就是要“倒過來”——什麼意思呢?即是“好事給他人,壞事予自己”。捨棄小我,完成大我。 [2]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3]修行就是要“養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麼也不知,一點妄想也無。 [4]我們修行,群居防口,獨坐防心。 [5]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真正修道人,“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要做鏡子,專照人家,不照自己。 [7]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所執著就是道心。 [8]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現在把自己當作死了一樣,也就是不貪、不瞋、不癡。 [9]切記!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開悟,那是修道的絆腳石。 [10]我們在修道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爭”,不爭是不和任何人爭長論短,爭是爭非。 [11]修道人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狡辯,不談是非。 12]修行更不要爭權奪利,爭做領袖,支配別人,在師父前求表現。 [13]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講話……修行人的秘訣,就是要少吃,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 [14]凡有所求,即是污染。 [15]“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睹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可是我們一到考驗的時候,往往就考不上,就落選了。 [16]修行人,主要能忍罵、忍打、忍冷、忍熱、忍風、忍雨、忍饑、忍渴。 [17]修道人無論用什麼功,念佛,念咒……都不要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種貪心,有了貪心,就障礙智慧、靈感與自性光明。 [18]舌有說法的功德,也有說是說非的罪過,若是不說法,而說是非,或說邪言邪語,那就是一萬二千的罪過。 [19]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2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21]我們無論什麼也不能貪,要知足,要能忍,但這個無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爭、不貪就能福壽無邊,你要是爭、貪、攪、擾,就罪孽不少,要想出離三界,也是無有是處的。 [22]就算活到幾百歲,碰見的人都是掉牙的,沒有掉舌頭的,舌頭就因為它軟,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23]我們人不能挨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 [24]布施於人,就等於布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 [25]眾生為什麼沒有福報?因為不種福田的緣故,那麼到什麼地方去種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寶面前種。 [26]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給阿彌陀佛打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道交,這才是老實念佛。 [27]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28]持名念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29]我們這兒一念佛,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的電話就響了。 [30]大家拿出真心來念佛,念一句佛,虛空裡便有一道光明,若能懇切至誠地念佛,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氣化為吉祥,把污染、暴戾、災難的空氣改變過來。 [31]每一個出家、在家學佛的,不要以貪心來學佛,不要以爭心來學佛,不要以向外馳求的心來學佛,不要自私自利的心來學佛,也不要打妄語,不要說我有世智辯聰,可以說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這是沒有用的,所以必須要躬行實踐。 [32]這個“肉”字,就是一個被吃的人與吃肉的人,吃肉的人在外邊還是個人,被吃的人已經變成了畜牲了。吃肉的人與被吃的人就有一種關系,解不開冤結,互相罩著。 [33]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之外。為何不吉祥,就是心裡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若能改過從善,便可趨吉避凶。 [34]吃齋是活著吃虧,因為未能滿足美食之欲,不能享口福,可是若不吃齋,吃了很多肉,死後便要到地府算賬。我是憑良心向你講真話,大家不要貪口欲,貪享受,死後就不會上大當。 [35]為什麼人那麼暴躁脾氣大?就因為吃肉,因吃肉會增加欲念,使人瞋恨,沒有慈悲。 [36]貪求名,就被火燒死,貪求利,就被水淹死,這是水火二災。再貪求榮華富貴,就會死在風裡。 [37]若好色,腎就會有病,貪財多了就會有心病,脾氣大,肝就會有病,生惱怒,肺就會有病,盡怨人,脾就會有病。 [38]我們學佛就是不惱害別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為吃肉會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 [39]愛吃好東西,這裡頭都有一股冤業牽著。令你歡喜犧牲其他生命而來補助自己的生命。 [40]所謂“見吾過者是吾師”。能說出我們毛病的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應該感謝他,不可仇視。 [41]你有過,若不能改,那過是永遠存在的,你若能改過自新,罪就消滅,沒有了。 [42]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惡人。 [43]絕對不發脾氣,這是最主要的關鍵,不發脾氣,就有智慧,只愛發脾氣的人,多數是愚癡,無明很重,沒有涵養的功夫。 [44]學習佛法,目的為求智慧,是一天比一天有智慧,不可一天比一天糊塗,有的人越學越貢高,越學越我慢。 [45]不應該占方便,硬要去占方便,這是虧本,若本應占方便,而不去占方便,這就是存款。 [46]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這種人也很聰明,可是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聰明,就幫助自己做了很多糊塗事。 [47]佛教的宗旨,是人人可成佛。現在眾生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是未來的諸佛,如果對眾生發瞋恨的心,等於瞋恨父母和諸佛,成為大逆不孝之人。 [48]大公無私的便是正法,若是自私自利的便是邪法。 [49]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旅游,不是自己的家鄉,應該趕快回到自己的本來的故鄉,與諸佛菩薩為伴侶,所有十方諸佛菩薩及一切歷代祖師,都在等著我們,就像父母盼望子女歸來一樣。 [50]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成不了真。 [51]無私無我,大慈大悲,願將法界眾生所有一切苦難皆與我一人代受。 [52]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說法,都在講經,我們把每一個人自己那一部經念好了,背熟了,不要錯因果,那是真經、真典。 [53]你盡看人家不對,就是自己有苦,你若沒有苦了,見到誰都是佛。見到人人都像佛似的,很簡單,很淺顯,就是你做不到。 [54]真正的快樂是無求的,到無求處便無憂。你無所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自性的穩定、平安。 [55]在萬佛聖城,誰也不可給人戴高帽,說此谄媚流俗拍馬屁的話。 [56]修道的敵人是誰?非魔王,而是自私心,若用自私心,萬事無成,就算有成,也屬虛妄。 [57]佛教徒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能隨便毀謗他人。 [58]誰能不發脾氣,誰能對佛教的道理相應,誰就能很順利地成佛。 [59]我們人都是捨本逐末,把修行放在第二位,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把根本的道理忘了,在末梢上用功夫,你賺錢,只能維持你的生活,學習佛法是養你的法身慧命,增長你的智慧。你應選擇一部經,對機,你就研究下去,不要天天只掛著去賺錢! [60]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想,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61]財欲令人顛倒,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可是我們人人都把這個根扎得深深的。這個善根他不往深的扎。財色名食睡這五條根,他往地裡頭扎啊!扎了覺得還不夠深,還往地裡頭扎。 [62]誰對自己不慈悲,或不講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識,能逆來順受,對橫逆能處之泰然,才見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因為別人一句話就動了,你要修得不動,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功夫,否則還須從頭練起。 [63]修行要天天保持像個稱似的,平衡下來,怎麼叫平衡下來呢?平衡就時時都平平靜靜的,自性一點波浪也沒有,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64]我們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去脾氣,你脾氣若不去,學多少佛法,都是種修羅因,將來結修羅果。 [65]修道人,要行所無事,積功累德,不可執著。 [66]學佛的人,先要學吃虧,不占便宜,任何事物都要捨離,因為能捨方能得。 [67]人人皆知忍辱能到彼岸。但境界來了,就忍不住,無名火高三丈,將多年所積聚的功德,焚燒一干二淨。 [68]念不生氣的經,念不罵人的經,念不發脾氣的經。有這三種經,很快就成佛了。 [69]發脾氣是惡,不發脾氣是善。 [70]肝中若無火,何病都能躲。即此妙伽陀,亦被置高閣,娑婆诃! [71]你要知道“名利”兩個字,把世界上所有人都害死了。 [72]有脾氣的人就是苦,沒有脾氣的人,就是快樂。有脾氣的人,就有煩惱,沒有脾氣的人,常常歡喜,這個脾氣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好像人生種種病,為什麼生呢?因為有脾氣,一切事情不順利,為什麼?也因為有脾氣。所以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 [73]魔是四面八方來考驗,在人我是非,喜怒哀樂上用功夫,魔便乘虛而入。 [74]我所懂的知識是什麼?就是多吃虧,不占便宜,你若真明白了,便知道吃虧即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虧。 [75]各位注意!凡是從外來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是理會它,聽其自然,不隨它轉。 [76]愁一愁,地獄游一游。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獄有個小黑屋。 [77]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學好,則冤孽不會來找,愈想學好,冤孽愈來找,欲把債務算清。 [78]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以受盡,受盡就沒有苦了。 [79]你們誰也不要終日悶悶不樂,愁眉不展。凡事要看得淡泊,如夢如幻,應該輕輕松松地處之泰然。世上一切皆是虛妄,只要盡自己本份就好了。 [80]不要盡管他人閒事,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不要只看他人的錯處,應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 [81]房要小小的,錢要少少的,人要好好的,業要了了的。 [82]人能孝順父母,就是天地正氣存在,不孝順父母,天地間便充滿邪氣。孝順父母要誠心誠意的,念茲在茲的,畢恭畢敬的。對於父母要恭恭敬敬。父母就是堂上****,所以人能供養父母是最幸運的一件事情。 [83]電視擺在每個家庭裡,等於是一個無形的妖怪,把小孩子教壞了,把他們的精神也吸去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多,受這個毒素卻比什麼都深。 [84]你們一天不發脾氣,就是一天的修行,十天不發脾氣,就是十天的修行。你們要發脾氣,就是沒有修行。 [85]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家人,宇宙是我的身體,虛空是我的大學,我的名字了無形相,慈悲喜捨是我的功用。 [86]事情來了,應付一下,不要存攀緣的心,事情去了,不留痕跡,心淨如洗。要曉得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明白之後,依法實行,才是真正懂佛法。 [87]切記!切記!無論做什麼事,要有始有終,不要為外境所動搖,而退失自己的志願。發願立志如金石,不要為逆境和不如意所動,而忘失菩提心。 [88]修道人絕對不可動肝火,一切忍於心,所謂“無明火燒功德林”。大家千萬記住這一點。 [89]要是有人罵我,你要向他叩頭。無論誰毀謗我,不要為我辯護。 [90]若遇到是非人,專造你的謠言,無論如何冤枉你,說些無中生有的話,要忍!這是往昔的業債,今生來討債,不可抗債不還。債還清之後,自然海闊天空,無煩無惱,無憂無慮。 [91]自大就是臭。臭氣熏天,誰敢接近你,大家都掩鼻而過,不敢接近。 [92]我們要養氣,不要生氣。 [93]相會是有緣人,何必爭爭吵吵,多沒有意思。 [94]脾氣大的人,一天到晚好像頭頂上冒煙,氣沖沖的,這是缺德之表現。 [95]今天傳授你們一個要訣,什麼要訣呢?就是在緊急關頭的時候,保持鎮靜,不可緊張,將生死置於度外,一心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化險為夷,度過難關。 [96]所謂“不生煩惱莫疑心,總要管己少客人,多認不是少爭理,安然清淨智慧生。明心沒有礙難事,見性哪有憂愁心。佛光不是不普照,憂思恨怨心攪昏”。能按照這幾句話去做,一定得到特別的感應。 [97]誦持《大悲咒》的功德,不但能退盜賊,更能消除百病,平諸魔難,所以我們應該誠心誦持。 [98]做父母是還債,做子女是討債,眾生都不明白,還以為這很好玩的。 [99]無論什麼人有何病痛,都有冤業債主來找你,為什麼人生病?它也是給人說法,叫你能知這身體是苦的,生老病死苦,隨時都會來找你,給你打一個電報,打一電話,或給你一封信,告訴你,不單病,將來還會死。 [100]我們修道人,要用電波把空氣消毒,什麼是電波,就是靜坐。從靜坐中放出的智慧光,這個智慧光就是電,這種電波放到空氣中,有殺菌的作用,把混濁的空氣變成清潔的空氣,這叫電療世界之病。 [101]修道人若是不能改過,就等於沒有修道。 普為施資讀誦者回向: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 正法久住廣結善緣, 輾轉流通功德無量。 植諸善本修諸淨業, 圓證菩提同名妙音。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會疏》曰:以財濟世貧,以法周無福,故曰大施主。蓋謂以財施救濟世間貧窮困苦之人,以法施普利無福聞法之士,故名為大施主也。」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大施主一定是財、法兩種布施,這一段特別我們要著重的,這句話說「法施普利無福聞法」,由此可知,一生能聞到佛法這是最大的福報。比在世間做天王,中國古時候稱讚帝王說「富有四海」,你得到全世界的財富,你成為世間的金輪聖王,這人間富貴到了極處,是不是有福之士?不是,還是無福之士。為什麼?你的崇高的地位、無量的財富,你只能享受一生,你死了以後怎麼辦?沒有一樣你能帶得走的,死了以後還是要隨業受報,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沒有福報。有機會聞到佛法的人,這一世再貧窮、再沒有地位,如果這一生有緣,這個緣很殊勝,他這一生就成佛去了,一了一切了,這個大福報。這一生沒有緣,不能成就,來生後世一定會遇緣,遇緣他就能成就,這是真實的福報。聞法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永遠不滅。所以我們就知道了,世出世間再大的施主不能跟佛比。佛布施的是什麼?是佛法,世間人布施的是財寶跟世間法,不是佛法,若是佛法還得了嗎?不得了。這些話我們要記住,為什麼?我們這一生有無比殊勝的福緣,但是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我們不識貨,不知道這是世出世間無與倫比的珍寶,因此當面錯過,把這一生成佛的機緣錯過了。阿賴耶識裡面佛法種子永遠不滅,那再等來生後世,來生後世在輪迴裡頭又不知道要吃多少虧、受多少罪,這個無可奈何,不可以怨天尤人,自作自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九集)2011/2/1 檔名:02-039-0259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說:做人的道理是應該如此,對於不及我們的人,不必討厭她,要同情她,能夠幫助的就盡量幫助她,即使不能幫助也要包容人,原諒人家一點,如果自己是對的,當然要助人,自己不對就免談。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原文】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譯文】師冕來見空子,走到階沿,孔子道:這是階沿啦。走到座席旁,孔子道:這是坐席啦。都坐定了,孔子告訴她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辭了出來。子張問道:這是同瞎子講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的,這本來是幫助瞎子的方式。
大師釋疑
【注釋】
師冕:盲樂師。據南懷瑾大師介紹,古代樂官一般由瞎子來充當。
斯:這裡。
固:本來。
學儒一得:不要炫耀你的好運
天下最高的學問是什麼?同情弱者,幫助弱者。孔子講仁,老子講道,墨子講“博愛”,歸根結底,都不是為了讓強者更強大,而是為了讓貧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讓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樂。
我們做學問,是想成為一個強者。但是,做強者,不等於取得了輕視、欺壓弱者的資格,而是賦予了幫助弱者的責任。放棄這一責任,根本沒有資格做強者。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見殘疾人,看見不幸的人,就嘲笑,就鄙視,她們借此表達自己的高明,卻正好證明了自己的人格還不到三寸高。
真正的強者,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哀民生之多艱難”,並願意盡一己之力給弱者以幫助。孔子如此,其她偉大人物也無不如此。南懷瑾大師講過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己縫衣服,有一天她穿不起針線來,就在哪裡大聲叫,要求同學幫忙她穿一下針線。但是她的同學,哪一班羅漢們,都在打坐入定了,沒人理她。釋迦牟尼這位老師,就自己下來幫她穿好針線,交給她手上,教她怎樣縫。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她說,老師怎麼親自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馬上對所有的弟子們上了一課說,人應該做的,就是這種事,為什麼不肯幫助殘廢的人、窮苦的人?訓了一頓話。”
孔子和釋迦牟尼是不同國度的人,她們對待瞎子的態度卻是一樣的,可見她們在做人做事的態度上,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阿!
弱勢群體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給她們提供幫助。大的幫助力所不及,一些小事起碼是可以做的,比如:在車船上主動給老弱者讓座,遇到有人問路,熱情指點,等等,這些小事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另外,我們在弱勢者面前,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不在窮人面前炫耀財富,不在庸人面前炫耀才干。炫耀的目的是期待在對方心目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炫耀的結果卻會使對方的心離你越來越遠。
“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尊敬強者也是人類的天性。弱到讓人瞧不起當然不行,強到讓人看不慣更不行。假如你已經強大到足以讓對方尊敬,就應該低調一些,謙遜一些。這是一種聰明的做人之法。
第二,別在失意者面前談論你的得意事。如果你事業順利、生活如意,難免有向人吹噓一番的心理沖動。古人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這就是說,想在熟人面前炫耀一番。但是,請注意,千萬不要對失意者談你的得意之事。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談論在她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她的心靈受到挫傷。
一般來說,失意的人似乎較少攻擊性,郁郁寡歡是最普遍的狀態。但別以為她們總是如此。聽你談論了你的得意之事後,她們普遍會有一種心理——怨恨!這是一種進入到內心深處的對你的不滿反擊。你說得口沫橫飛,不知不覺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她對你的懷恨不會立即顯現出來,因為她無力顯現,但她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洩恨,例如說你壞話、拉你後腿、故意與你為敵。她們內心深處的想法是:看你得意到幾時!最低限度,她們會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聽到你吹噓得意之事,於是,你不知不覺就失去了一個朋友。
所以,當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發了財,還是一切順利,切忌在失意之人面前談論。不僅如此,在並未失意的人面前最好也不要談論。你的好處大家都看得到,何必自己說出來呢?
第三,有意抬高失意者,使她們覺得有面子。大凡一個人失意了,情緒低落,需要受到鼓勵;心情難受,需要得到安撫。如果你鼓勵她,安撫她,她不但不嫉妒你的成就,還會對你感激備至。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後,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她一再稱贊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並由衷地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事先並沒有打算獲獎。”
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喋喋不休地敘述自己的成就與輝煌,卻對自己的對手推崇備至,極力維護了對手落選的面子。無論誰是這位對手,都會十份感激褒曼,會認定她是值得傾心相交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善待競爭對手,如此與伙伴貼心,實在是一種文明典雅的風度。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心內收 第一點,心內收:我們的煩惱都因為心外放,所以孟老夫子說:“讀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又說:“有雞犬放而知求,有心放而不知求,哀哉!”各位,我們人都把心外放,讀書的目的在把心收回來,所以心越外放越可憐。老子也說過:“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各位,你為什麼有煩惱呢?你心外放,心外放,看到東西都喜歡,但都不是你的,煩惱就來了,例如你經常逛百貨公司,我保證你煩惱很多,看到這些東西都非常可愛,怎麼辦呢?所以你心越外放,煩惱就越多,心越往內收,就越沒有煩惱,所以,凡事多問“你們能,為什麼我不能?”不要問“我能,為什麼你們不能?”你問說“我能,為什麼你們不能?”只有恨,若倒過來問“你們能,為什麼我不能?”只有悔,悔無妨,恨無益,上天不殺悔過之人,滔天大罪也抵不過一個“悔”字,放下屠刀都可立地成佛,所以悔沒有什麼關系,像我學校教職員工一共有九十五位,一個規定下去,九十三人做了,有一兩個人做不到,怎麼辦?我就想一想,一定是我的表達能力太差,他們不能了解我的用心良苦,第二個可能我的修養不夠,他把我當作他的長官,我沒有辦法讓他心服口服,我這樣一想錯在我,而不在他,我就心平氣和了。所以凡事先從自己想起,不要從別人處看,瞪著眼睛看別人非常痛苦。想一想自己會很灑脫,所以反省非常重要。孔夫子的“忠恕”,忠就是凡事都從自己做起,恕就是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就是這麼簡單,忠就是盡己之力,凡事都從自己做起,像剛剛的掃黑掃黃,凡事都從自己做起,恕就是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就夠了,要是我們中國人把這兩個字做到,那這個世界一定不一樣,真的可以達到世界大同。所以第一點就是心往內收,各位當你有煩惱時,你要想一想,你的心已外放,你要趕緊反省,心越往內收,越沒有煩惱,心越往外放,就越有煩惱。
2,起正見
第二點,起正見:很多煩惱,都是因為你的念頭不對,當你有煩惱時,你要想一想,這個念頭可能不對,所以六祖壇經有一句話:“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馀。”所以當我有煩惱時,我都一直在想,我這想法可能不對。我跟各位講個實例,以前我在師大,到了大四的時候,他們選我當了班代表,大四的班代表很忙,我沒有機會回到新竹的老家一趟,後來到了畢業的前夕,有人建議要不要辦一次郊游,我非常贊同,但是我的私心起來了,我很想利用這次的機會回新竹老家一趟,於是私底下拜托大家,等一下表決時一定要選擇青草湖。這個就是私心呀!等一下表決時,若是青草湖,你會非常感謝他,若不是的話,你的恨就來了,對不對?所以你有煩惱的話,多半是由私心來的。當下突破,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覺悟了。所以第二個起正見,就是當你有煩惱時,你要仔細想一想,你這個念頭可能不太對。
3,視為因果
第三點,視為因果:當我聽到一句不該聽的話,馬上就聯想到我以前也一定講過一名砂講進的話,以前“造因”,現在“結果”,很安全的擺平了!不是嗎?我這樣想心中舒坦多了,所以當你聽到一句不該聽的話,你馬上要聯想到你以前一定也講過一句不該講的話,以前“造因”,現在“結果”就好了。有時候我們講話,讓別人心都碎了,自己都還沒感覺到,有沒有這種現象?有,對不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言者藐藐,聽者諄諄。 所以,有因必然結果,世界上兩樣最不公平的事,一個是“勞而不獲”,一個是“不勞而獲”,對不對?勞而不獲,有因無果,不勞而獲,有果無因。我跟各位舉個例子:假如說考試快到了,有兩個學生,有一個學生曉得考前不用功,考後就不堪想像,所以就加倍努力,不眠不休。另一個學生,管他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照樣玩,考試的時候,他用了兩個方法,一個叫“旁觀法”,另一個叫“集大成法”,這兩個方法一用之後,他的成績還超過另外一個,請問另外一個作何感想?他會感慨公理何在?我勞而不獲,他不勞而獲,所以這個非常不公平。 因果是一種自然律,就好像是一加一等於二,好像作用力愈大,反作用力也愈大,各位這裡三杯下肚,第一就要往另外一個地方跑,對不對?這裡造因,那裡結果,所為因果是一種自然律,有因必然結果是非常自然的。各位再看看,很多的成語都是因果,你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作自受,自作孽不可活……等等好多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都是因果,我曾經把它列了一張表,一大堆喲!敢作敢當,也是因果,問題是你造因,你就要有勇氣接受果報,我已經有十年,不敢發牢騷,不是我不敢,只是我沒有勇氣去接受那個果報。各位,發牢騷捅個漏子太簡單了!問題是不好補,就好像你把西裝用剪刀挖了一個洞,太簡單了!請問你怎麼補它?你要補它,第一個用的那一塊布,必須大過這個洞,否則不能補它,對不對?事後的彌補太費心了,就算你的技術再好,請問有沒有裂痕?有。所以我都不敢發牢騷,我想到這個就不敢發。因為挖個洞很簡單哪!但不好補哇! 所以我發牢騷的機會不大,因為你一造因,就要結果,所以很多人造因必招果報,因果是一種自然律,各位,當我聽到一句不該聽的話,我馬上就聯想到我以前也講過一句不該講的話,你就很灑脫了。我想非常重要,因果是一種自然律。
4,批評別人即造口過
第四點,批評別人即造口過。被批評是消罪業,表面上你批評別人好像占了便宜,其實錯了,你在造罪,你自己都還不知道在造口過。表面上人家被你批評,好像他吃虧,其實錯了,你在幫他消罪。所以,吃虧跟占便宜很難說,看從那個角度去看,天下事非常奇怪!有得就有失,你到國外去拿一個博士,坦白說,你已失去青春了!對不對?有得必然就有失,你不當這個官,你就落得清閒,對不對?失得都是一樣,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個人到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非常可憐,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們的心,就像鐘擺一樣,得失、得失,就這麼樣擺,非常痛苦。最高的層次,應該是無得無失,因為失就是得,得就是失,塞翁失馬,你怎曉得是福還是禍呢?所以,我總覺得在得失之間,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5,提升自己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第五點,提升自己,不要跟他一般見識。各位,你想不想成名?有人說想成名非常簡單,只要找一些有名的人來罵一罵,他一回罵,你就跟他一樣有名了,人家會說你們兩個一般見識呢!差不多吧!以前有一個人,什麼人他都罵,有一次罵到了東海大學的徐復觀教授,徐教授請教我就讀研究所時的一位教授、趙雅博博士,“我該不該回罵?”趙教授說:“不要回罵,你一回罵,表面上你是貶低了他,其實你是提升了他,人家會說你們兩個一般見識。” 在教學法中有一種最新的教學法,叫問思教學法,人家在問的時候,你要想一想,等一下馬上反問,其實我覺得兩個人相罵,就是最好的問思教學法。人家罵你的時候,你一定全神貫注,唯恐聽漏一個字,對不對?因為馬上要反駁回去的哪!我們假若做任何事情,就像聽人罵你那麼聚精會神,任何事都一定成功!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提升自己,我經常這麼認為,我既是讀書人,就要學聖法賢,不與俗人爭,要跟往聖比,不要爭一時,但要爭千秋。我想我都用這樣來勉勵自己。
6,識透真假
第六點,識透真假:在這個世界上那樣是真的,那一樣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一樣是真的,就是三達德:立德、立功、立言。我經常用一句話勉勵自己:“人生的價值,不在他學問的好壞,不在他名位的高低,不在財富的多少,而在他貢獻的大小。”你擁有了這些,而不曉得奉獻出去的話,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馀。世界上一切都是工具,就像石頭,你若善用它,就像一塊“墊腳石”,你不善用它,就是一塊“絆腳石”,對不對?你看這一張嘴巴!講道德說仁義是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也是它。你看這一雙手,扶人的是它,推人的也是它;你看這一雙腳,為人家奔波辦事的是它,到不應該去的地方還是它。我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工具,只看你會不會用,你會用,都是墊腳石,你不會用,都是絆腳石,不過要使它變成墊腳石,或絆腳石,主權在我,所以一切都是假的,不用再去爭哪! 以前有一個人去拜訪他的朋友,這個人非常的窮,朋友非常富有,就給了他很多的金銀財寶,這個人一出來之後,因為太累了,就請他朋友拿他的金銀財寶放在身上,就這樣睡著了,他朋友出來看了之後,給嚇了一跳,就把他叫醒來,說:“你這麼窮,我給你這許多金銀財寶,你怎麼都把它放在身邊睡著了,萬一被搶了或被偷了,怎麼辦?”他被朋友叫醒了之後,就講了一句話,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人哪,眼睛一開的時候,什麼都是你的,眼睛一閉上了,請問那一樣東西是你的?”有時連太太都不一定是你的呀!所以,各位,爭什麼?明天都不一定是我們的呢!有人講:“死人沒有今天,活人沒有明天。”我們活的當下都是今天,對不對?以前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小孩,他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有一天回家需寫很多作業,他媽媽又哄幼兒已先去睡覺了,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媽媽醒來看見孩子還在趕作業,心有不忍,就對他說:“小毛!不用寫了,明天再寫吧!”這時她身邊更小的兒子也醒來了就問:“媽媽,什麼叫明天?”他媽媽很絕,就對幼兒說:“你現在把眼睛閉上,等天一亮再打開,那就是明天了。”後來這個孩子隔天起來,就一直吼著“現在是明天了!現在是明天了!”其實現在仍是今天。所以,各位,明天是什麼?明天只不過是一個希望而已,只是一個希望,沒有人敢說我可以活到明天,你活的都是今天,連明天都保不住,你還爭什麼?人生如夢,何必當真呢!假如有人罵我,我就把他當成做夢,就好了,有沒有人昨晚做夢,有人罵你,今天醒來還說,我真的有點心不甘,情不願的,不用了,對不對?人生如夢,何必當真呢!各位,確實如此,所以很多東西把它看開一點,看開了,識透了,放下了,也就灑脫了,我想這樣的話,就會非常的舒暢。
7,不要跟自己扯在一起而徒增煩惱
第七點,不要跟自己扯在一起,而徒增煩惱;佛家有四聖谛法……苦、集、滅、道。為什麼會苦、集、滅、道?各位,很多東西跟自己扯在一起,痛苦就來了。我可以跟各位舉一個實例,以前我讀省立新竹中學,到初三的時候,有一次開班會。因為我的個子很矮,總是坐在第一排,有一次導師一進來就講了這麼一句話:“不要這麼用功了,把作業都收起來吧!我們要開班會了。”因為我坐在第一排。不曉得在我後面有多少人在趕作業,但是聽到導師這一句話,我很恨呀!我想導師為什麼講這樣的話,非常的不舒服,因此我痛下決心,那一周的周記要好好發揮一下,就回去把所有的字典全部找來,把不好的字眼全部搜羅起來,整整寫了三張,把導師罵得一文不值,最後還加上了一句話:“我讀書整整讀了有九年,還沒有碰到這樣的導師呢!”有一天,禮拜六的下午,細雨霏霏,導師把我請去了,導師說:“你不寫我都忘了,那一天,有那麼多人在趕作業,教師能夠不講嗎?導師不講,請問班會怎麼開?”導師是因事而發,不是因人而發,沒想到我把他罵得那麼慘!他很難過,最後老師也加上一句:“我教書了三十九年,也沒有碰過這樣的學生!”我覺得很公平,各位,這個都是因集而苦啦!本來也不只是說我,我為甚麼一定要跟自己扯在一起,徒增痛苦。 我再給各位舉個實例,假如說今天要開會,有一百個人應該到,其中有一兩個人不到,主席不會覺察到也不會講話,對不對?假如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到,請問主席該不該講話了、主席再不講話,我想明天就不到一半了,有人會說,今天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到,主席都不講話,我們明天不去也罷,怎麼辦呢?所以主席就應該講話。主席講話傳到每天都到,唯獨今天開會不到那個人的耳中,他作何感想?他一定非常的感慨,他會覺得我難得今天不到,主席就對我講這樣的話,這也是因集而苦,硬跟自己扯在一起,痛苦就來了。我有一個朋友,在中央級當官,不簡單呢!我發現他很灑脫,有一次,他就坐在這裡,有人就在他旁邊叫著他的名字一直罵,罵得很慘!我這個朋友很難得,談笑自若,一點都不在乎,除非你指著他的鼻子,叫著他的名字一直罵,他才會說:“啊!你在說我啊。”我想這個人就非常灑脫。所以,我們人啊!甚麼都跟自己扯在一起,非常的痛苦,比方說,有人把我鄭某某三字寫在一起,寫好後在旁邊打三個叉,我就會覺得難過,其實我這三個字,也是我們中國字幾千萬個字中的三個字呀,這也並不稀罕,只是我用它用了四十幾年覺得很親切而已!對不對?其實,它並不是我的專利,別人照樣也可以用它的,所以這個也是因集而苦,各位,甚至東西跟自己扯在一起,痛苦就來了,這點非常重要。
8,不要奢求別人樣樣都跟自己一樣
第八點,不要奢求別人樣樣都跟自己一樣: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自然景觀為什麼會這樣美呢?因為它什麼都有,有高山,有草原,有深谷,有平原,有溪漳,有河流,什麼都有,世界才會這麼美,人也是一樣,要有上智、中才、下愚,有剛強,有柔弱,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假若這個世界人人都是智商一百八,我看這個世界就很亂了,誰也不服誰。所以一定要各如其面,什麼都有,不要奢求別人樣樣都跟自己一樣。各位(看十元錢幣),請問這是什麼形狀的?圓的,假如我說是一直線,你會跟我爭得非常厲害,其實,你從正面看是圓的,我從側面看卻是一直線,對不對?角度不同而已!你為什麼要求別人一定跟你一樣的角度?一個會照像的人也只是角度取得好,一個到處都有的白色房子,他只要角度取得好,照下來挺顯眼的,乍看這下還以為是美國的白宮呢!對不對?就是因為角度取得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對別人采取一個最好的角度,有人從正面看很美,有的從側面看很美,有的從反面看很美,你知道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對別人采取一個最好的角度看人。再看這個(指茶杯),你這樣看還是圓的(放在眼的正下方),這樣看是橢圓的(放在眼的前下方),你這樣看是圓的,人家會說你沒有審美感呀!就是因角度不同,所以人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不一定奢求別人跟你一樣的角度,我想非常重要。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我們要采取最好的角度來看人,看人生,看天下萬物,這樣你會覺得很灑脫。
9,不要太重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第九點,不要太重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會重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來肯定自己,那是對的,太重視了,也是煩惱的根源。比方說,以前我喜歡看華視周二劇場包青天,裡面有一位龐太師,就是太重視自己的名位,總以為我是當朝太師,你只不過是一個小小開封府尹,算什麼?所以經常跟包公作對,搞到最後自己窮途潦倒。 所以一個人假如太重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那就非常的痛苦,比方說,你問大學教授說:“甚麼最重要?”他會跟你說“學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不對?不過現在被不喜歡讀書的人給改了,說,“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糟!”唉!被改得一蹋糊塗。那麼,你問企業家說:“甚麼最重要?”他會把手上的鈔票對你揚一揚,說:“這個哪!”他還會問你“學問”一斤值多少錢?所以每一個人都會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來肯定自己,本來是對的,不過太重視了,也是煩惱的根源。像我在學校裡邊,我就經常對自己講:我只不過比老師多讀兩年書,比工友多讀三年書而已!我把這兩三年的書看淡一點,何事不可為?何事不能為?各位,我想非常重要,你把它看淡,就會覺得很灑脫的!
10,天鼎地爐,人居其中,本來就是受磨練
最後一點,天鼎地爐,人居其中,本來就要受磨練:各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煉不值錢。”那個“香也要把它點燃了才有香氣,人也要受一點磨練,所謂“人不學不知義”,當我們接受磨練的時候,你不要覺得很難過,怨天尤人,那是因為上天有意要成全你,要把大責任交給你,但是要看我們有沒有忍人所不能忍的氣,吃人所不能吃的苦,所以上天故意給你一點磨練,比方說,我們的火候不夠,故意叫某一個人連說三句不堪入耳的話,看我們能不能經得起,可以了才PASS過去,所以有時候是上天給我們考驗,這就是孟老夫子的說過的那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因我有很多不能,所以上天才把這一切加在我身上,這是上天的慈懷,要感謝上天的那種悲天憫人的胸懷。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容易!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在哪裡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你修行的地方,都是菩薩學處。在這練什麼?於境界不染。好事做,不好的事情不做,要跟清淨心相應,這叫菩薩道。如果心動了,有歡喜,有喜怒哀樂就完了,馬上墮到七情五欲裡頭去了。修行的功夫在這個地方觀察,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到了什麼樣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去問人,別人給你講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他連他自己境界都不知道,他怎麼會知道你的?實在不行怎麼辦?那一句阿彌陀佛不要間斷就行。你說這個法門多妙!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喜怒哀樂現前了,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淨宗的覺,妙,就是一句佛號,立刻佛號提起來,就把那個境界伏住了。天天這樣干,三年的功夫,你的煩惱可以伏住八成,這功夫很不錯了,五年的功夫應該可以伏到九成,就決定得生,這是淨土無比殊勝莊嚴。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三八集) 2011/1/4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238
|
|
|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