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對待賞罰分明 | |
目前分類:覺世 (630)
- Jun 26 Wed 2013 12:41
蔡禮旭:兄弟姐妹不和睦怎麼辦
- Jun 26 Wed 2013 12:39
蔡禮旭:不接受孩子壞脾氣的威脅
在家庭裡誰當黑臉好,誰當白臉好?現在我以自己親身的例子與大家分享。我的姐夫工作比較忙,姐姐就常帶著我的外甥回到家裡來,那時我就變成黑臉,她就變白臉。我對這個外甥很奇怪,他從小我就不對他笑。我的外甥出生第二天就到我們家,我看他眼睛轉來轉去,證明這個孩子先天聰明,而太聰明的人會反被聰明誤,只要沒有人能降服他,以後他一定是無法無天。所以,我一見他眼睛打轉,我的臉就嚴肅起來,從此以後就沒有好臉色給他看。 我記得他一、兩歲的時候,常常有很多親友到家裡來看他,大人一見到小孩就開始逗他,逗到最後他們就不逗了,會說一句話,究竟是我在逗他,還是他在逗我,你看這個孩子有多聰明!而聰明的人都容易發脾氣,為什麼?他覺得這麼容易的事,你還不知道,就容易看人不順眼,所以脾氣特別大。 | |
- Jun 26 Wed 2013 12:39
淨空法師:幫助別人種善根
我們中國舊歷年來了,我過年的時候,是以經書作禮物送給人。來給我拜年的,我都送一本經書給他,他不能不要,為什麼?無量壽是他想要的,無量覺也是他想要的。有人說,過年的時候不能送書,大家賭博的時候都怕輸。我說這不是書,這是經,你不要經?而且是無量壽,你不要無量壽,好了,壽也不要,經也不要,那你問題嚴重了!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最好的禮物,過年送人,親朋好友都可以贈送。 我們學佛的人,自己在佛門裡面真正得到好處、得到利益,這個好處利益,一定要與一切眾生共享!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是菩薩;絕對不可以獨享,獨享的是六道凡夫。我們自己在這個法門得到利益了,別人還未學佛,或者是已經學佛,學的是其他的法門,我們眼看他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利益;換句話說,了生死出三界他辦不到,我們要把這個法門推薦介紹給他。我們要全心全力,以種種善巧方便,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轉凡為聖。 譬如,我們手上常常拿著一串念珠,人家一看到,“阿彌陀佛”,你不勸他,他自己會叫,他叫這一聲阿彌陀佛,功德無量,他將來一定得度,我們心裡有數。所以我們家裡門口貼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人家一看到阿彌陀佛,這就行了。我們印的這些阿彌陀佛名號的貼紙、阿彌陀佛的佛像,同修們都可以請回家。過年了,我們門聯就貼“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吉祥的,沒有比這個更吉祥的。 我在美國的那個房子,到處都貼阿彌陀佛,不管你從哪個房間看,都看到阿彌陀佛。這是自己種善根,也幫助別人種善根。能隨時隨地,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別人,這就對了! | |
- Jun 26 Wed 2013 12:38
淨空法師:用財幫助一些苦難人,救濟窮苦,他這一生發大財
初學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因果。我們雖然說相信因果,但我們相信的程度不深,不徹底。真正相信因果,就能放下。對初學來講,因果這一樁事,比什麼都重要。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一生就是強調因果教育,因果的事,因果的理。他用什麼教給我們?用《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讓我們知道三界六道裡面一切事的真相。這個真相如果通達明瞭,勸你放下妄想、雜念、惡業、習氣,這是我們修行當前最嚴重的障礙,自然就放下了。如果我們知道這一生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來做什麼的,諺語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訂的?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人生酬業」,這句話就說得狠清楚。人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是來受果報。果報就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我們過去不止一生。外國人也有說,我們人到這個世間來,活過不止一千次。將來還會有一千次,這是他們的說法。實際上,如果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那就是無數次,佛法裡講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你出不去。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七集) 2009/9/8 檔名:12-47-97 這種果報在佛法裡面講,報有兩種,因為業不一樣,業有引業、有滿業。引業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這是引業,不孝父母這是引導你到地獄去投胎。可是滿業,滿業你是行善,你幫助狠多苦難的人,你行善,那是什麼?那就是你得到這果報之後,以後苦樂不一樣。像我們人間,我們大家都是人身,人是什麼業得到人身的?都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我們得人身,一樣,平等的。為什麼我們這一生苦樂不一樣,有人做大官發大財,有人貧窮下賤?這是滿業不一樣。那是過去生中,他發大財,他財布施多,他用財幫助一些苦難人,救濟窮苦,他這一生發大財;過去生中他雖然是孝養父母,但是他為人狠刻薄、狠小氣、狠吝嗇,他這一生就貧窮果報,不一樣。這佛經上講得透徹,你細心想一想,它真有道理。如果拿不義之財,又做不義之事,那他就非常苦了,墮惡道受無量的苦;以不義之財做了好事,他一樣要墮惡趣,要墮,但是他沒有受什麼痛苦。譬如現在這些富貴人家,我們看到狠多養寵物,養小貓、小狗、小寵物,那畜生道,牠造不善的因墮畜生道,可是牠狠享福,狠多人愛護牠,你看牠的起居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牠享福,滿業不一樣!所以這兩種你都搞清楚,你才了解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發生,因果絲毫都不差!我們要不是深入經藏,要不是真正得清淨心,得清淨心是好,那你證悟,你這些能力慢慢都恢復;沒有恢復,深入經藏,天天不離開佛陀的教誨,慢慢你聽清楚了,你明白了,也覺悟了,叫解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是證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O一集)2010/11/21 檔名:02-039-0201
愈施愈多,愈多愈施
布施是什麼?放下。為什麼放下?它是障礙,你要不放下它,你就永遠不會覺悟,必須要把這個放下。但是他放下,那個果報非常的殊勝,譬如財布施,你能把財放下,放下之後會變成什麼樣?財愈來愈多。多了怎麼辦?多了要更施,決定不要留,你守住這個原則。你就多做好事,你現在能布施,你布施了五十年、六十年,到那個時候的財富你能夠幫助全世界。為什麼?太多了,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到以後你能夠救國家、能夠救全世界。要明白這個道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能學這三樣,你會得到的果報就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大家都要,沒有一個人不要。我們在外國,不同宗教、不同族群,問他這三樣東西要不要?都要,沒有一樣不要。真能要得到嗎?真能,這一點不假。佛告訴你,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就能得到。 現前世間大富大貴之人,他的富貴從哪來的?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得的果報。前幾年我到北京去訪問的時候,黃念祖老居士的學生來看我,告訴我一句話。他說老師在世的時候曾經提到淨空法師,他說淨空法師如果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世的福報是不得了不得了。為什麼?我修一輩子布施,我就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全心全力在做,來世的福報當然大,我自己知道、清楚。但是我不願意享這個福報,一享福就糊塗、就迷惑顛倒了,還是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重要。這三種布施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就干了六十年,真有效果。確實不可思議,證明了老師教得沒錯,佛在經上講得不錯,只要你真干,你就有收穫。所以這是要教你放下,不是教你要一本萬利,你愈施愈多,是不是?不是這個意思,教你放下。來得再多也要施得再多,這就對了,決定不要去貪,貪戀,不要把它留住。所以財物叫通貨,你看我們中國老祖宗有智慧。通是流通,像水一樣,這裡去了,那就進來。你把它堵死了,你的財富到此為止,後頭就沒有了。你要讓它愈來愈多,去得多來得多,肯定。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七九集)2011/7/5 檔名:02-039-0479 | |
- Jun 26 Wed 2013 12:38
取笑、嘲諷、給人起外號的果報
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世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的妻子,懷孕之後,身體就臭穢不堪,誰也不願接近她。她滿月生下一個孩子,皮包骨頭,身相瘦弱憔悴,非常難看,而且這孩子身上沾著糞便。 他長大後,不願意呆在家裡,而且貪嗜糞便,父母和親友們都很厭惡,不願意見他,後來他被逐出家門,在外流浪,以糞便為食。為什麼他會這樣顛倒異常呢?也是受業力支配,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前世因緣是這樣: 往昔拘留孫佛時代,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當時有幾位施主供養僧眾洗浴,洗完後再用香油塗身。僧眾中有一位阿羅漢,住持一見他就起嗔心,惡罵他:“你一個出家人還以香油塗身,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何差別?”阿羅漢聽後對他生起憐憫之心,就在他面前示現種種神變。住持當時就忏悔罪業,以惡口業力,他在五百世中,身體常常臭穢,人都不願意接近他。 在對阿羅漢說“和人糞塗身有何差異”時,他的心中就已落下相應的印象,因緣聚合,果然顯現身體臭穢、貪吃糞便的惡相。一切都是心作心顯,口裡如是說,心中如是分別,就會如是現前。這是依他起無欺的顯現。 佛世之時,王捨城有一位長者,財寶多得無量,長者的妻子懷胎十月將要臨產,胎兒卻始終不肯出生。不久,又有身孕,生產之後,前面懷的胎兒仍然住在右肋部位。這樣接連產下九子,先前的胎兒都不肯出生。後來長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 親友們把她的遺體抬到墳場,請來大醫師耆婆,剖腹取出一個小孩,身體雖小,胡須和頭發都已經蒼白,他彎腰駝背地一邊走一邊環顧四周,開口對親屬們說:“你們要了解,我是前世以惡口罵僧,此生才在母胎裡經過六十年受這種苦惱。”親屬們聽他這樣說,都悲哀哭泣,說不出話來。 當時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經成熟,就帶著大眾來到停屍場所,叫小孩:“你是長者比丘嗎?”老小孩說:“我是。”連問三次,都回答是。大眾問請佛陀這事的前世因緣。 佛說:“那是迦葉佛的時代,一次比丘們結夏安居,眾僧和合,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眾維那,大眾共立制度,安居期間,得道的聖僧才可以和大眾一起自恣,否則沒有資格。老維那沒有得道,僧眾不許他布薩自恣。他心裡惱恨,發勞騷說:‘我專門管理僧眾事務,讓你們能安心辦道,今天竟被拒之門外,不許自恣布薩羯磨。’ 然後他就辱罵僧眾,不久被關入一間屋子裡。他怒氣未消,大聲叫嚷說:‘我要讓你們常在黑暗之中不見光明,就像今天我被關入暗室一樣。’ 說完之後,老維那便自殺身亡,墮在地獄之中受極大痛苦,今天才脫免做人,承著惡口黑業的余報,還要在母親胎獄中住六十年,不見天日。” 還有,往昔一位三藏比丘見到一位老比丘緩慢地進餐,說他象老牛反刍一樣,以此惡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牛,後來成為最後有者,生來即長有兩個咽喉,反刍食物。另有一位三藏比丘對其他比丘說:“你們如牧童一樣。”結果他五百世轉為牧童。有一位年輕比丘,見老比丘跳過水溝的樣子很滑稽,就隨口說道:“你剛才的模樣像猴子。”結果五百世轉為猴子。迦葉佛教法中五百僧人,給比丘取“斷足”、“斷臂”等的惡名,由此許多世中墮入地獄,又在五百世中被砍斷手腳死去,這一世轉生為釋迦族的五百女子,也是手腳被琉璃王的軍隊砍斷。所以,無論取何種惡名都會以業增上廣大,需要感受五百次那樣的等流果,確實說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語業的勢力不可思議。 明白業無欺變現的法則之後,我們不能亂想不能亂說,在語言上要謹慎,不能嘲諷別人,不能給別人取外號。以前大恩上師講《百業經》時,我們許多道友都在因果上有很大進步,也都紛紛發願,不對他人取惡名。 | |
- Jun 24 Mon 2013 22:10
如何應對逆緣
我們剛開始初發心學佛時信心都很大,非常精進。時間久了,就退了心。很多原因都是由於遇到了種種逆緣。 很多人覺得自己遇到的逆緣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是最壞的逆緣,天塌了也不過如此了,所以退心就成了迫不得已。一何可歎! 遇到逆緣,如何應對?好文太多了,特編在一起,以鼓勵遇到逆緣的同修。 一:逆緣是你自己造的業 《四十二章經》: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遇到逆緣,不問前生業障幾何,只問今生業障多重。不要把責任推給前生。我們先想想自己的存心是不是為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凡四訓》裡說得很詳細。 二:逆緣是考驗 宣化上人說過: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對面若不識,還需從頭煉。 其實逆緣是你的大善境界啊,求都求不來的幫助你修行的。應該生大歡喜心啊! 學佛修得怎樣了,看看境界來了你怎麼辦就知道了。有一點不順心,你就受不了了,這就是你自己修得不好。不要境界來了不知道,還在埋怨別人。 三:逆緣是自己沒功德受福報 記得慧律法師有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有一次忏公帶領了他們一大堆的法師,還有這些護法居士,去參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就坐在那籐椅上。 原來慧律法師在南普陀佛學院,因為總共差不多有二十多個大殿,大的、小的統統拜,慧律法師他們沒意見。因為煮飯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他們那個院長他又很堅持,要他們十一點十五分才吃飯(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一律持午,一到時間筷子一律統統放下,持午非常嚴格的)。冬天寒流來吃下去一直腹瀉,大便不用出力,統統不費纖毫之力。進去就,噗。。。統統不費力的,瀉的那個屁股都發炎了。他們因為剛剛出家作沙彌,就對院長有一點意見。為什麼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念經念這麼久呢?十一點十五分才給我們飯吃,他們要熱一熱,院長又罵。 這一點事情慧律法師就耿耿於懷,因為剛出家實在是想不透。去拜訪廣欽老和尚,他就把這個事情對老和尚說:“老和尚,我們這個院長,老是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十一點十五分用冷飯冷菜給我們吃,吃得南普陀佛學院統統腹瀉,尤其我瀉得特別嚴重。”講到這裡,廣欽老和尚一下子就:“住口。”我看老和尚很凶嚇一跳,“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你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所以遇到逆緣,先想想自己有何功德應受福報。 四:逆緣好修行。 廣欽老和尚的開示:老和尚對××師的訓誡:“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事事逞能干,樣樣要占上風的,最後都會失敗。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生,樣樣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話,那麼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進步的,知識份子總是在思想上轉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而起我慢心。”“那些越是能干,越是有才華的人,越是要卑下謙虛,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才不會失敗。” 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一位年輕人上山,向老和尚閒聊他的家庭事,人去後,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五:逆緣能消業增福 廣欽老和尚的開示:老和尚對信徒開示:“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六:逆緣才是大加持 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人不知道對於真正修行中的人,逆緣才是最大最好的加持。弘一大師曾言:“我只希望我的事業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以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這是何等的境界。 七:學佛的人,遇到逆緣,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改變。如法如理地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八:學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 淨空法師開示:章嘉大師教導我,我也在此轉贈給諸位:“學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自己什麼心都不操,這樣一來,心就清淨,就平等了。順境,是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所以在順境裡沒有歡喜心,逆境裡不生煩惱。一切皆是佛菩薩至善的安排,歷事煉心成就道業,哪裡會怨天尤人。 九:檢討過錯。圓因法師開示:我們的身體生了病,或者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有不順遂、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愚癡的人只會自憐自艾,怨天尤人,用種種借口來蒙蔽自己。有智慧的人則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一定是自己違犯了戒律,一定是自己觸犯了因果,才會有所報應,趕快檢討過錯,自省忏悔,誓不再犯。 | |
- Jun 24 Mon 2013 22:08
浪費公家的財物 是消耗自己的福報
在現今社會,占用、浪費、揮霍公家和單位財物的現象非常普遍,其實這個罪過特別嚴重,因為這都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有的人覺得這是別人的、老板的、國家的,就不知道珍惜,殊不知你有這樣的機會,就是你自己積來的福報。但是眾生愚癡迷惑,沒有智慧,不懂這些道理,以為占了便宜,實際上是損害了自己。 | |
- Jun 24 Mon 2013 22:07
淨空法師:念阿彌陀佛是修大福報、修大善根
「如來名號,普聞十方」,何以能夠普聞十方?十方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不贊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勸導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彌陀名號自然就普聞十方。「聞名眾生,俱來我剎」,前面我們學過,聞後面必定有信,必定有解,必定有行、有證,證就是往生。信、解、行、證,發願求生淨土,所以俱來我剎。「以稱名故,即多善根」,我們現在確實有一些同修感覺得自己造的罪業太多,業障深重沒善根,或者是善根不足,你聽到這句話你就知道了,「以稱名故,即多善根」,要怎樣培你的善根?念佛就是善根。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示現,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這就是教導我們,多善根多福德是怎麼修的。阿彌陀佛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當中福報最大的,你得大福、修大福,你不念佛怎麼個修法?念阿彌陀佛是修大福報,念阿彌陀佛是修大善根,不難,問題是你不肯做。修,要修得純、要修得正,你對它懷疑,把你功夫破壞了,你裡面夾雜也破壞了,不純不正了。所以,大勢至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你修學的方法是純正,你所得到的功德是大圓滿,福慧具足。修最大的善根福德不要花錢,不要操心,沒有麻煩。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出來別人不聽,不聽咱們默念就好了,不要出聲,你看多方便、多自在,絕不麻煩別人,絕不干擾別人。他喜歡的,咱們念出聲音給他聽,不喜歡的,我們自己默念,也把功德默默的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這一句我們要注意,「以稱名故,即多善根」,要記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五九集) 2011/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59
| |
- Jun 24 Mon 2013 22:06
淨空法師:在道場、在佛門做義工,這是修福
布施,財布施有內財布施跟外財布施,內財,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方法,我們的體力,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時間,來從事義務工作,就是不要報酬的,這是屬於我們內財布施。內財布施這個果報超越外財,外財是你拿錢來布施,固然也是好事,不是用你的身心、用你的精力、用你的時間,那是真的可貴。所以在道場、在佛門做義工都是屬於內財布施,都是稱之為大施主。財修福,法是修慧,財布施得福報,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佛教導我們的。三種布施都必須要學。六祖惠能大師,這禅宗的,他在五祖的道場黃梅八個月,《壇經》上說得很清楚,八個月,五祖忍和尚分配給他的工作是碓房裡面舂米破柴,這是他的本行,他是樵夫,賣柴的,山上砍柴賣柴的樵夫,沒有叫他聽經,也沒有叫他參禅。這什麼意思?世出世間法如果沒有福報,別說你幫助別人,你自己顧自己都顧不了。所以佛門的諺語有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這就是說明在六道裡頭福報比智慧重要,有福報的人他衣食不成問題,有智慧沒有福報一樣會餓死,他活不下去。所以你說修福多重要。 現代的人,我們論福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自己要知道。為什麼說一代不如一代?他不修了,只知道享福,自己不知道修福,你命裡有多大福報你會享盡,享盡之後怎麼辦?我沒有福報,學佛沒出家之前我在忏雲法師茅蓬住過五個半月,做義工。茅蓬裡面一共五個人,三位是法師,還有一個老居士七十歲,朱鏡宙老居士,我跟他們住茅蓬那一年是三十歲,只有我一個年輕人。所以這茅蓬裡面所有一切工作我一個人做,包括煮兩餐飯,茅蓬都是過午不食,所以晚上不要燒飯。在山上沒有水電,山上有泉水,距離不算太遠,我們想了一個方法,砍竹子,把竹子裡頭的竹節打通,就像管子一樣去接水,從山上泉水接到我們茅蓬。但是有時候水就斷掉,斷掉什麼原因?大概有野獸把我們的管子搞斷了,所以我們必須隔個一、二天都要上山去檢查,這水管,竹子接的。那時候物質非常貧乏,沒有現在塑膠的管子,那個時候還沒有,沒有用塑膠的東西,塑膠袋這個都沒有,現在就方便多了。 每天去撿柴火,住在山上,燒灶,我做廚房。山上沒有燈,沒有電燈,點蠟燭、點油燈,晚上八點鐘睡覺,早晨兩點鐘起床。起床之後大家做早課,大概一個半小時,拜佛為主。我的早課是每天早晨拜三百拜,晚課三百拜,中午吃了飯兩百拜,每天忏雲法師規定我拜八百拜,拜了半年。早課完了之後,我就得准備早餐,法師對於飲食很重視,早餐的時候要磨豆漿,石頭的磨子,晚上吃飯之前把黃豆、花生泡一個小碗,早晨起來的時候已經都泡開了。稀飯煮好之後,磨出來的豆漿跟豆渣一起放在稀飯裡面,那稀飯的確是好吃。自己種菜。每一個星期到小鎮裡面去采購一次,一次要去一天,走路,沒有車,大概要走兩個多小時,來回差不多要走路走五個小時。我還能挑三、四十斤,挑個擔子買菜買回來,一個星期的。這是修福。離開忏雲法師那裡,我就到李老師那裡,他剛好辦了一個慈光圖書館,我把我自己收藏的書全部捐贈給他,我在圖書館裡做管理員,義工。跟老師學經教,修這麼一點福,不干怎麼行?我到晚年有這一點福報,是這一生修來的,不是過去生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五八集) 2011/1/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58
| |
- Jun 24 Mon 2013 21:59
淨空法師:把握良機是真正的福報
佛菩薩慈悲,幫助我們有很好的修學環境、工作環境,這個機緣真正是千載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往往我們疏忽沒重視,當面錯過,這多可惜!要知道好的機緣很不容易遇到,遇到的時間往往很短促,所以有智慧之人,遇到之後趕緊抓住,決定不放松,利用這個機會成就自己,利益眾生。古今中外,世出世間凡是有成就之人,仔細去觀察,都是掌握機會;凡是失敗之人,都是錯失良機。由此可知,認識良機是智慧、學問,把握良機是真正的福報。 現前的時局,每個地區都動亂不安,這是以往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世尊在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能意識到,而且還是濁惡到了極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還能遇到佛法,還能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這是無量劫修來的福報。世間許多真正想修行之人,找不到修學環境。真用功,沒有修學環境,是緣不足;有修學環境,不肯用功,是善根、福德不夠。《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有因緣,但是善根、福德不夠。信願的力量不強是善根不足,不肯真干是福德不夠,這樣的人縱然遇到因緣,這一生還是空過。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有幾十萬人,有幾個人成就? 李 老師常說,一萬人當中,真正能成就的二、三人而已。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一定要把握機會。而且一定要認清楚,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免長劫輪回。下次再想遇到這個機會,不是來生,不是後世,恐怕要多生多劫之後,所以大聲聞、大菩薩對於機緣非常珍惜。若我們不是常常讀經,看到佛菩薩對於機緣如此重視,說老實話,我們當面錯過,也不在意。以為這些機會常在,今天偷懶沒有關系,還有明天;今年放逸也沒有關系,還有明年。這種思想是錯誤的,這就是業障現前;不僅是業障,是魔障現前。明天還有這個機會嗎?明年還有這個機會嗎?靠不住! 民國初年, 歐陽竟無 先生辦學院,也是打算長期辦下去,但是兩年就停辦了。因那時軍閥割據,戰爭頻繁,不能不解散,不能不停辦。現在世界動亂不安,好日子不多,更應該把握機會,用功努力修學。經論所說的‘生死事大’、‘人命無常’、‘國土危脆’,這都是真實話,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覺。 今天世間人對名聞利養是分秒必爭,我們也要有這種精神,分秒必爭成就道業、利益眾生。眾生有災難,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是我們沒有修好,責任一定要歸咎到自己,是自己愚昧無知,不能依教奉行,不肯真干,將來前途可悲。前途在哪裡?在三惡道,不是三善道!我們要是不能把握時光、機緣,空過了,那是多麼可惜!不但是一生當中最可惜的事,可以說是無量劫來最可惜的事,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可惜了。希望同修們要有這種認知、警覺,一定要認真努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彌陀經》上講得很好,‘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利根的人一天能成就,鈍根的人七天也能成就,我們要有這種精神、毅力來干。 | |
- Jun 24 Mon 2013 21:57
定弘法師(鐘茂森博士):救螞蟻延長壽命的一個公案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今天是第十三集,我們從第十三句來開始看起: 【救蟻中狀元之選。】 整部《陰骘文》不長,只有五百四十五個字,總共七十八句,今天我們講第十三句。雖然文字不多,但是《陰骘文》裡面的義理卻是極為豐富,安士先生給《陰骘文》做的這個注解也是精彩絕倫,所以印光大師盛贊這一部書。這一句『救蟻中狀元之選』,是帝君他「訓於人曰」之後,講了四則歷史故事,這是第三個。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是講的宋朝有兩兄弟,他們也姓宋,兄長叫宋郊,弟弟叫宋祁,兄弟兩人都去准備趕考,他們都很有才華,學業非常好,都一起到太學讀書,太學就是我們現在稱大學。有一次有一位出家人會看人的面相,看到這兩兄弟,就贊歎他們,說你們將來都有科名,都能考中,而且說弟弟小宋(就是宋祁)他會大魁天下,就是拿狀元,這個當哥哥的(宋郊)也不失科甲,就是兩兄弟都能考上進士,弟弟是第一名,狀元。後來到了春天考試,在考試之前這位出家人又遇到了這個兄長宋郊,看到他的面相變了,就很歡喜的告訴他,說您是不是最近曾經救過百萬生命,怎麼你的面相改得這麼好?宋郊就笑了,他說我一介寒士,窮書生一個,哪有能力救百萬生命。這出家人就說了,這個生命也不一定是指人的生命,哪怕是蠢動含靈小動物它們也算。宋郊想一想,那大概是有一次,他說有一次下了大暴雨,他在房屋旁邊看到有一窩螞蟻,螞蟻很多,螞蟻洞被大水浸泡,於是宋郊就編了一個小竹橋給它架上,渡這些螞蟻到干的地方去,難道這也算是救了這麼多生命嗎?那個出家人就說正是。生命,人是生命,小動物也一樣是一條生命,你這個陰德看來,雖然你的弟弟會大魁天下,我看你不會在他下面,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果然兩兄弟去考進士都考上了,而且這個弟弟真的得了第一名,拿了狀元,最後名次到了皇太後章獻太後那裡,這是在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時候,章獻太後是仁宗皇帝的養母,是他的父親真宗皇帝的皇後。這裡面的故事有很多,當時民間傳說的所謂狸貓換太子就是章獻太後那時候發生的故事,這跟她有關,這裡就不展開來講。章獻太後後來掌握了大權,垂簾聽政,所以那時候連考試的這些名冊都要經過她來批准。章獻太後她看到兄弟兩人,弟弟得了狀元,哥哥反而不如弟弟,她看了覺得這不對路,她說哪有說弟弟排在兄長之前的,長幼有序,長者先,幼者後,所以要把兄長調上來。於是就把這個兄長排在第一,當了狀元,這個弟弟只排在第十位。果然不出這個出家人所料,這個當哥哥的宋郊真的是大魁天下。所以你看看,本來是當哥哥的沒有狀元的,弟弟當中狀元,可是就是因為哥哥救了這些蝼蟻,積了很大的陰德,結果變得他得了狀元。這兄弟兩人都是很有名的,在歷史上,特別是弟弟的才華更加出眾。如果有人看過「玉樓春」這首詞,可能會記得一句詩,叫做「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就是出自宋祁之手。這個故事給我們說明人的功名富貴都是他的福報,福報要從修陰德而積累來的,所謂陰德就是不為人知的好事這叫陰德。這位宋郊他救這些螞蟻,他是出自一種仁愛之心,不忍這些螞蟻在雨中喪命,他是救生。我們講天有好生之德,天心仁愛,我們用這個仁愛之心就跟天心相符合,自然就招感天降福報,這些確實都是離不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的報應一絲一毫都沒有差錯,而這裡我們也看到命運確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士先生在他的注解當中「發明」這一段他是這樣說到,「宋郊一事(這是宋郊這個故事),人以其功小報大,辄疑之」,一般人覺得他做的事情好像是很小的事情,就救這麼點螞蟻,怎麼可能讓他得到狀元,這個報應這麼殊勝?所以都有懷疑。「不知此特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耳」,這個講得好,有這樣的一種疑問的人,實際上是什麼?不過是以螞蟻看螞蟻,以狀元看狀元罷了。這是什麼?就眼前看的這麼點事,他沒有能夠從事中去推究那個理,所以他在這個事項是很小的事,螞蟻,這微不足道的生命,一般人在路上踩死幾只螞蟻好像很平常,螞蟻的生命微乎其微,怎麼可能會給人帶來這麼大的福報?這就是以螞蟻看螞蟻,他只看到的是小事,以狀元看狀元,這是在事相上他不能夠深究其理。這個理是什麼?安士先生說,「若論究竟,則當日所救之蟻,不下數萬,後世感恩圖報者,亦不下數萬,豈一狀元可竟其福乎?」你看這分析的有道理,我們細細的去想一想,推根究柢就能明白了。 宋郊當日救的這些螞蟻不在數萬以下,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每一只螞蟻都是一條生命,它都是在輪回當中的眾生,我們現在看它是螞蟻,可是它輪回以後可能會變成人。六道眾生的這個身體不一定的,可以輪回,可以變化,看我們的這個福報大小來決定。你救了它,它在這個阿賴耶識裡,我們講靈魂深處,對你懷著無限的感恩,你救它的命,你對它有再生之恩,所以它內心深處對你是報恩的,感恩你的。所以,「後世感恩圖報者,亦不下數萬」,若干生以後它遇到你了,它見到你,雖然忘記前生的事,可是它內心當中見到你,自然就會生起感恩之情,就報恩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我們講就是四種,第一是報恩的,第二是報怨的,第三是討債的,第四是還債的,那都是前生積下來的。你今天救了這些螞蟻,來日它見到你,它自然就會對你很好,會對你報恩。如果這一生我殺了它,把它踩死了,它內心深處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來世見到了,它雖然忘記了前生的事,可是仇恨的種子會復燃起來,你會覺得無緣無故他為什麼要來殘害我,要來虐待我,那是報怨來的。討債、還債,那是欠錢、欠命,都得償還。人在六道輪回當中,遇到的任何人,都是不出這四種緣分。所以為什麼不多積福德、多施恩惠給眾生?來生要來報恩的人就多了,這個福哪裡是一個狀元能夠比得了的,換句話說,救螞蟻積累下來的福報遠遠超過一個狀元這種福報可以能夠相抵的。因此我們能夠聯想到宋郊他這一生得了狀元,可是他這個福報還不止狀元,後頭還很多,而且可能是生生世世都享這個福報。這些螞蟻要是真的變成人了,那對他真是感恩戴德,寧捨生命都來給他報恩。 底下說,「若夫狀元,不過身外虛名耳,三寸氣斷,安在其為狀元也,反謂報之太奢,過矣」,這是講狀元這不過是身外的一個虛名,確實是虛名,你帶不走的,人一口氣不來,狀元那都沒用。一切的這些名、利、富貴,統統都是過眼雲煙,所以這是屬於夢中的花、水中的月,根本不實在的。有智慧的人他不會貪圖這些虛名,不會對富貴、功名去執著,正如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貴對他來講都像浮雲一樣,他一點都不會執著,不會貪圖。你看世間聖人都有這種覺悟,那佛菩薩更是。所以這個虛名不是真實的福報,三寸氣斷這是講人要是過世了,一口氣不來,狀元安在?就是哪還有什麼狀元不狀元?這是提醒我們要覺悟,對於世間的福報我們要看淡一點。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積功累德,他修積善業,這個善業是帶得走的。古人有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切都帶不走,功名、富貴全部帶不走,只有帶走的是業。業有善業、有惡業,這個善業帶得走,你到哪裡都有福,這是你真實的福。所以宋郊他積累這個陰德他能帶得走,他在這一生得到狀元,這福報沒有享完,來生他去了另外一道或者另外一個地方,他也一樣有福,一個狀元的福不算什麼。所以這裡不能說報之太奢,說狀元這個報應太過了、太大了,這本身是不對的,講這個話不對。狀元的福不是真福。這是提醒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修福上,而且修福我們不要去追求享福,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這是享福,享福那是消福,福報就愈來愈少,你不斷的積福,福才能愈來愈大。 安士先生他在注解裡面特別就救蟻這一段怎麼個做法講得比較詳細,我們這裡只是略略提一下就好,這個事相上我們具體去做也要按照現在我們的生活去落實,他這裡講宋郊當時救蟻是用竹橋來渡蟻,那是從水裡救出來,那是救它的生命。可是救它生命當然不止從水裡救,這裡列舉了,所救之法不止於竹橋,包括什麼?譬如說見到自己的下人、奴婢、孩子要殺它們,因為他不懂,要殺蟻,殺蟻有時候用熱水,湯就是熱水,或者是用火來燒,這些要馬上勸導他停止,這也是救蟻,救生命。如果是家裡養的這些畜生、貓、狗它們來殺蟻,它怎麼殺蟻?通常是誤吃,譬如說螞蟻它會到魚肉、骨頭上面,這些貓、狗它們也去吃這個魚肉,就順便把蟻也吃進去了。這樣怎麼救法?就是用過餐以後馬上把地掃干淨,不要剩下這些殘留,使到這些螞蟻不會爬到這上來而受到傷害。包括焚化紙帛,有時候燒紙地上的螞蟻可能也會燒到,等等,所說的這些方法很多。又好比說廚房如果說不干淨、不清潔,那螞蟻就上來了,如果廚房用點火,火爐上如果有螞蟻的話它就被燒死了。 這些具體的事情我們要盡力的去防范,總是懷有一顆慈悲的心腸,保護這些小生命。譬如說家裡衛生要搞好,不要招惹這些蟲蟻、昆蟲它們來,來了那就會傷害到它們,更不要用那些殺蟲劑,那就是殺生。所以衛生清潔每天要做,這是一種防止。如果說真正遇到這些螞蟻爬上來了怎麼辦?有一次我和我母親在澳洲,我們有一個公寓的房子,在那房子裡,平時都很好,沒有任何螞蟻,突然有一天就發現我們窗台上有一隊螞蟻排成一字形在那兒爬,數目還挺多的。我跟我母親一看,這麻煩了,螞蟻進屋很難把它請出去,你要是強迫的把螞蟻弄出去又怕傷害到它們,而且弄出去之後,如果惹惱了它們,它們不甘心,它還會爬回來,強制性的方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怎麼辦?我們想到佛法告訴我們眾生皆有靈性,用至誠可以感通,道家也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既然一體,那是可以溝通的。因此我們就給它念阿彌陀佛,給它打三皈依,然後勸它,說螞蟻菩薩,你們不要進到我們屋裡,你妨害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小心又會傷害你,這對哪一方都不好,請你們趕快出去,出去找一個好地方自己安居,不要互相騷擾,跟它溝通。結果第二天看到窗台上一只螞蟻都沒有了,全走出去了,以後再也沒有回來,這證明小動物它真的能夠溝通,如果你覺得它不能溝通,你不跟它溝通,就沒有這個效果,你要是有這個信心、有這種誠心跟它去溝通,它是很通情達理的。凡有血肉、呼吸的這些生命都有靈知,它能夠感知的,你這個誠心,雖然語言它未必懂,可是你這個心它能明白,它就合作。所以不要用殺生,殺生那只是結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講一個母親非常討厭螞蟻,常常殺螞蟻,拿熱水燙、拿火燒,不知殺了多少,結果她有個孩子,嬰兒,她非常疼愛這個嬰兒,有一天她回到家裡,竟然發現她的嬰兒躺在床上全身都是螞蟻,而且螞蟻已經把這個嬰兒吃得差不多了,這個做母親的痛不欲生,可是有什麼辦法?自己造了這些殺業,跟這些螞蟻結了怨,它就來報復。它沒有辦法報復你,因為你現在比較強大,它斗不過你,它找那個軟弱的來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過失還是自己,當初為什麼起這個殺機?為什麼造這個殺業?造了之後自己必然要嘗這個苦果。 安士先生他底下附帶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一個是講佛典的故事,出自於《福報經》,講的是救螞蟻延長壽命的一個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這比丘他已經有六種神通,他已經能夠有天眼、天耳、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漏盡通是沒有煩惱),換句話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他用自己的定功觀察自己身邊有一個小徒弟,小沙彌,這個小沙彌七天之後就要死了。這位比丘他是用現量觀察到,就是當下他的善惡的業,決定他七天就要死,這不是推算出來的,不是靠算命。算命是用比量,如果是精通這些算命的,也能算得很准,但是它是用邏輯推理,用數學推算出來的。像我們中國的《易經》,那是高等的數學,真正精通《易經》,他能夠推算。但是這位比丘他是用現量觀察,他是通過禅定觀察到這個人他的壽數將盡,七天之後要死了,他不是用我們的意識心去推算,而是直接看到。於是這個比丘就叫這個小沙彌回家去看他的父母,心想著,你可以回家在家裡去世,這也算是壽終正寢,所以勸他回家,告訴他,你第八天再回來,就是讓他死在家裡。到了第八天,這個小沙彌沒死,竟然又回來了,比丘一看吃了一驚,明明我看他七天就得死,怎麼現在又回來了?於是又入定去觀察,就看到這個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窩螞蟻,因為下雨漂到水裡,這個小沙彌立即就把他自己身上的袈裟脫下來把這些螞蟻保護起來,不讓這些螞蟻漂到水裡,這就救了不計其數的螞蟻。所以他七天竟然沒死,又回來了,而且變得很長命,最後到八十歲才壽終正寢,而且這一生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你看了不起!以真心救這些生命,感得這麼殊勝的果報,不僅是自己壽命延長了,而且已經證得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這就證明了命運完全是可以改造的,哪怕是這個比丘有神通,可以看到未來,可是未來也是一個不定的數。為什麼?佛法裡把這真相講得很徹底,所謂過去、現在、未來都叫不可得。說老實話,根本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到底是怎麼回事?都是我們的念頭變現的,一念當中就含有過去、現在、未來,就含有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宇宙在我們一念當中變現出來的。這個念頭起滅速度很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速度很快,我們算一秒鐘可以彈四下,彈的快彈四下,一秒鐘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百千是十萬,也就是三百二十萬億乘上四,總共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一秒鐘生出這麼多念頭,這麼多,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念頭裡面都含有一個宇宙,這叫念念成形,形是物質世界,形皆有識,識是精神世界,就是這一念裡面涵蓋了所有精神與物質,就是我們宇宙從這一念出生的,而這個念頭它能夠停住的時間有多長時間?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這麼短的時間。所以命運就在你的念頭當中它也是剎那剎那在生滅變化,當我們這一念真誠的善心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念頭它所現的這個世界、所現的這個命運完全變的善,這命運就改了。命運改,怎麼改?改多長時間?理論上講就這一念就改了,這一念多長時間?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這當中就改了。所以小沙彌的可貴就在於他生起這個慈心真純,那一念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就想著救護生命,所以這個命運當下就改了。能夠讓這個念頭念念相續,那麼你的好的命運也就相續了,一直往下延續,就怕我們的念頭中斷,如果善念起來了,沒多久又斷了,那你的命運改好了一下又變壞了,就這個意思。命運跟你的念頭合在一起的,念頭好的時候命運就好,念頭不好的時候命運馬上同時就轉得不好。所以我們希望時時好、永遠好,那麼我們的念頭就得永遠保持純淨純善,這是對自己負責任。這是講到「救蟻中狀元之選」。 《太上感應篇》上講的「慈心於物」,其實這個物就是我們講的生物,一切生命,它是一個很好的緣,它能引發我們的慈悲心,當我們見到這些小生命受到危險的時候,我們生起一念慈心,你看誰得利益?自己得最大利益。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是我對這些小生物有恩,還是這些小生物對我有恩?慈心於物,生起慈心的人他得到最大的恩惠,為什麼?他善有善報,自己得到最殊勝的利益。他所救的生命固然得救了,得救在一時,而我自己生起這一念慈心,得到的福報卻是長遠的、無盡的,就像這個小沙彌救蟻,他多殊勝,不僅是他這一生延壽,而且他後來修行都證果了。所以真的是利人即是利己,而害人甚於害己,真正明白的人怎麼可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一定是慈心於物,一定是救護生命。
| |
- Jun 19 Wed 2013 13:03
星雲法師:如何增長福報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緣深厚,因為有時候增加財富,財富不一定是我們的,增加物質、財產有時反而是個累贅。唯有福報是真的,到哪裡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報呢? 一、少貪多捨:捨就是一種布施、結緣,緣結得越多,就像播了種,必有收成。所以少貪多捨,必能增廣福報。 二、少聚多散:不要積聚財富,因為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結緣。 三、少執多放:人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謙: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要常常想到別人,想到大眾,能夠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眾,才能擴大小我。 六、少憂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郁、傷感。要把歡樂、喜悅常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 七、少愛多慈:愛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愛升華為慈悲,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對人有所助益,所以我們要少愛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愛情、美色的追求上,因為愛情、美色會隨著時間遷流而產生變化。我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用功,這才是永恆不滅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還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胞及一切眾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夠少拒多容,才會增加福報。 如何增廣福報: 一、少貪多捨。 二、少聚多散。 三、少執多放。 四、少傲多謙。 五、少私多公。 六、少憂多喜。 七、少愛多慈。 八、少色多德。 九、少自多他。 十、少拒多容 | |
- Jun 19 Wed 2013 13:03
淨空法師:職業婦女最明智的選擇
從前在家裡,父母、伯叔、長輩都給子弟做榜樣,那是教育。兒童每天張大眼睛看大人,大人說話,大人做事,天天在看就在模仿、學習。現在麻煩了,不少的家庭,父母都有職業,早晨一早就上班,晚上很晚才回來,兒女甚至於一個星期難得見到父母一、兩次。什麼人帶他?家裡傭人,他所看的是傭人的言語舉止,他就學他,跟父母的親情當然就生疏了。 一個做母親的人,從事於職業,現在說職業婦女,在外面能賺到多少?你有沒有想到,你付出的是什麼代價?下一代沒有了。什麼時候你才覺悟?到老的時候才曉得,到老的時候怪兒女不孝,兒女不照顧自己,老的時候孤苦伶仃,你才嘗受到果報;果報還不止於此,佛家講你嘗受到的是花報,還有果報。《三字經》上講「養不教,父之過」。父母能在小孩三、四歲不離開兒女,這個兒女確實跟一般兒童不一樣。 我在昆士蘭遇到一位在銀行做事情的一個職員,我們問她在銀行工作多少年?她說很久了,從結婚生小孩之後,她就把工作辭掉照顧小孩。一直照顧到十歲,小孩上學也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再回到銀行上班。我聽了之後很感動,現在很少知識婦女能懂得這樁事情。我們聽了歡喜贊歎,這個母親對得起兒女,負責任,很值得表揚。讓大家看到她這種行持,好好的想想,能夠辭掉工作十年,專心在家庭裡面為兒女服務,照顧他、教導他,她的兒女怎麼會不好? (文摘--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八五卷)2002/4/26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0685) | |
- Jun 19 Wed 2013 13:02
淨空法師:斷人慧命的罪非常重
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斷人生命罪小,你把人殺了,這個罪不重,斷人慧命的罪非常重。你看得人身的人多少?得人身,能聞佛法,能長養慧命的人有多少?不成比例。所以這個聞法的機緣,無比的殊勝,你怎麼忍心把一切眾生跟辟支佛聞法的緣分斷掉了?這個罪就是阿鼻地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弘法利生的功德不可思議。世出世法裡,第一功德是什麼?就是弘法利生。這個地方有阿羅漢、辟支佛住在這裡,這個地方不遭難。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方有正法。你毀謗陷害,你傷害不了人,這個修行人你傷害不了,你傷害的是把正法滅掉,把一切眾生的善緣斷掉,結罪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 | |
- Jun 19 Wed 2013 13:00
宣化上人語錄101條
宣化上人語錄101條 | ||
- Jun 19 Wed 2013 13:00
淨空法師:一生能聞到佛法是最大的福報
「如《會疏》曰:以財濟世貧,以法周無福,故曰大施主。蓋謂以財施救濟世間貧窮困苦之人,以法施普利無福聞法之士,故名為大施主也。」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大施主一定是財、法兩種布施,這一段特別我們要著重的,這句話說「法施普利無福聞法」,由此可知,一生能聞到佛法這是最大的福報。比在世間做天王,中國古時候稱讚帝王說「富有四海」,你得到全世界的財富,你成為世間的金輪聖王,這人間富貴到了極處,是不是有福之士?不是,還是無福之士。為什麼?你的崇高的地位、無量的財富,你只能享受一生,你死了以後怎麼辦?沒有一樣你能帶得走的,死了以後還是要隨業受報,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沒有福報。有機會聞到佛法的人,這一世再貧窮、再沒有地位,如果這一生有緣,這個緣很殊勝,他這一生就成佛去了,一了一切了,這個大福報。這一生沒有緣,不能成就,來生後世一定會遇緣,遇緣他就能成就,這是真實的福報。聞法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永遠不滅。所以我們就知道了,世出世間再大的施主不能跟佛比。佛布施的是什麼?是佛法,世間人布施的是財寶跟世間法,不是佛法,若是佛法還得了嗎?不得了。這些話我們要記住,為什麼?我們這一生有無比殊勝的福緣,但是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我們不識貨,不知道這是世出世間無與倫比的珍寶,因此當面錯過,把這一生成佛的機緣錯過了。阿賴耶識裡面佛法種子永遠不滅,那再等來生後世,來生後世在輪迴裡頭又不知道要吃多少虧、受多少罪,這個無可奈何,不可以怨天尤人,自作自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九集)2011/2/1 檔名:02-039-0259 | |
- Jun 19 Wed 2013 12:59
南懷瑾: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南懷瑾說:做人的道理是應該如此,對於不及我們的人,不必討厭她,要同情她,能夠幫助的就盡量幫助她,即使不能幫助也要包容人,原諒人家一點,如果自己是對的,當然要助人,自己不對就免談。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原文】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譯文】師冕來見空子,走到階沿,孔子道:這是階沿啦。走到座席旁,孔子道:這是坐席啦。都坐定了,孔子告訴她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辭了出來。子張問道:這是同瞎子講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的,這本來是幫助瞎子的方式。 大師釋疑 【注釋】 師冕:盲樂師。據南懷瑾大師介紹,古代樂官一般由瞎子來充當。 斯:這裡。 固:本來。 學儒一得:不要炫耀你的好運 天下最高的學問是什麼?同情弱者,幫助弱者。孔子講仁,老子講道,墨子講“博愛”,歸根結底,都不是為了讓強者更強大,而是為了讓貧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讓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樂。 我們做學問,是想成為一個強者。但是,做強者,不等於取得了輕視、欺壓弱者的資格,而是賦予了幫助弱者的責任。放棄這一責任,根本沒有資格做強者。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見殘疾人,看見不幸的人,就嘲笑,就鄙視,她們借此表達自己的高明,卻正好證明了自己的人格還不到三寸高。 真正的強者,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哀民生之多艱難”,並願意盡一己之力給弱者以幫助。孔子如此,其她偉大人物也無不如此。南懷瑾大師講過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己縫衣服,有一天她穿不起針線來,就在哪裡大聲叫,要求同學幫忙她穿一下針線。但是她的同學,哪一班羅漢們,都在打坐入定了,沒人理她。釋迦牟尼這位老師,就自己下來幫她穿好針線,交給她手上,教她怎樣縫。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她說,老師怎麼親自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馬上對所有的弟子們上了一課說,人應該做的,就是這種事,為什麼不肯幫助殘廢的人、窮苦的人?訓了一頓話。” 孔子和釋迦牟尼是不同國度的人,她們對待瞎子的態度卻是一樣的,可見她們在做人做事的態度上,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阿! 弱勢群體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給她們提供幫助。大的幫助力所不及,一些小事起碼是可以做的,比如:在車船上主動給老弱者讓座,遇到有人問路,熱情指點,等等,這些小事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另外,我們在弱勢者面前,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不在窮人面前炫耀財富,不在庸人面前炫耀才干。炫耀的目的是期待在對方心目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炫耀的結果卻會使對方的心離你越來越遠。 “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尊敬強者也是人類的天性。弱到讓人瞧不起當然不行,強到讓人看不慣更不行。假如你已經強大到足以讓對方尊敬,就應該低調一些,謙遜一些。這是一種聰明的做人之法。 第二,別在失意者面前談論你的得意事。如果你事業順利、生活如意,難免有向人吹噓一番的心理沖動。古人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這就是說,想在熟人面前炫耀一番。但是,請注意,千萬不要對失意者談你的得意之事。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談論在她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她的心靈受到挫傷。 一般來說,失意的人似乎較少攻擊性,郁郁寡歡是最普遍的狀態。但別以為她們總是如此。聽你談論了你的得意之事後,她們普遍會有一種心理——怨恨!這是一種進入到內心深處的對你的不滿反擊。你說得口沫橫飛,不知不覺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她對你的懷恨不會立即顯現出來,因為她無力顯現,但她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洩恨,例如說你壞話、拉你後腿、故意與你為敵。她們內心深處的想法是:看你得意到幾時!最低限度,她們會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聽到你吹噓得意之事,於是,你不知不覺就失去了一個朋友。 所以,當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發了財,還是一切順利,切忌在失意之人面前談論。不僅如此,在並未失意的人面前最好也不要談論。你的好處大家都看得到,何必自己說出來呢? 第三,有意抬高失意者,使她們覺得有面子。大凡一個人失意了,情緒低落,需要受到鼓勵;心情難受,需要得到安撫。如果你鼓勵她,安撫她,她不但不嫉妒你的成就,還會對你感激備至。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後,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她一再稱贊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並由衷地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事先並沒有打算獲獎。” 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喋喋不休地敘述自己的成就與輝煌,卻對自己的對手推崇備至,極力維護了對手落選的面子。無論誰是這位對手,都會十份感激褒曼,會認定她是值得傾心相交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善待競爭對手,如此與伙伴貼心,實在是一種文明典雅的風度。 | |
- Jun 19 Wed 2013 12:57
應對煩惱的十個方法
1,心內收 | |
- Jun 19 Wed 2013 12:56
淨空法師:喜怒哀樂現前,佛號立刻提起
不容易!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在哪裡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你修行的地方,都是菩薩學處。在這練什麼?於境界不染。好事做,不好的事情不做,要跟清淨心相應,這叫菩薩道。如果心動了,有歡喜,有喜怒哀樂就完了,馬上墮到七情五欲裡頭去了。修行的功夫在這個地方觀察,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到了什麼樣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去問人,別人給你講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他連他自己境界都不知道,他怎麼會知道你的?實在不行怎麼辦?那一句阿彌陀佛不要間斷就行。你說這個法門多妙!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喜怒哀樂現前了,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淨宗的覺,妙,就是一句佛號,立刻佛號提起來,就把那個境界伏住了。天天這樣干,三年的功夫,你的煩惱可以伏住八成,這功夫很不錯了,五年的功夫應該可以伏到九成,就決定得生,這是淨土無比殊勝莊嚴。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三八集) 2011/1/4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238
| |
- Jun 19 Wed 2013 12:56
淨空法師:總以為自己沒有錯,是別人的錯,往生沒指望
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孝親尊師,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到這個地方圓滿。孝親尊師做到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孝親尊師」絕不是在口頭上掛住的,要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頭一個,「慈心不殺」,那是本。不但不殺害一切眾生,叫一切眾生生煩惱,你的過失就生起了。真正具足慈悲心的人,決定不會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世間人情事理變幻莫測,我們跟人相處,常常惹人生煩惱,這是免不了的。什麼原因?無量劫來的業因習氣。 我們跟人往來都是有因緣的,沒有緣決定不會相逢,不會相識。只要是相識、相逢,都有緣分,這個緣分很復雜很復雜,佛在經上將它歸納為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我們跟一切眾生接觸,總不出這四大類。無量劫來,我們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下這些善惡緣,遇到之後怎麼會好過?不覺悟的時候怎麼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麻煩在此地。覺悟的人就好辦了。像許哲,這是代表一個覺悟了。覺悟,遇到一切不如意,不要怪他,回過頭來反省,「確實我做得不夠好。我做得為什麼叫他不滿意?如何自己改進?」絕不責怪別人。 佛門有一句話說,「回頭是岸」。回頭是什麼?不要看別人,看自己。不要怪別人,要怪自己,我們自己才有救,自己才能得度。如果都以為自己沒有錯,錯處都是別人,你這一生往生沒指望了,你這一生肯定還是搞三途六道。念佛念得再好,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阿賴耶識裡頭落一個佛的種子,這個種子雖然是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可是李炳南老居士在《無量壽經》眉注上寫得很好,「難免長劫輪回」,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開經偈我們天天念,「百千萬劫難遭遇」,這都是真話。我們這一次機會錯過了,下一次再遇到,可能又是百千萬劫。百千萬劫在三途六道裡頭輪回,那個苦可受足了。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一集) 2000/6/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