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覺世 (6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山川大地、環境中的任何事物與現象、我們的身體、思想、心理反應、……等,都是在不斷的變動之中,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甚至包括所謂的原則、真理,也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階段性的有差異。到了該改變的那一刻,應該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執著。

  但是要做到不執著談何容易,該如何祛除執著呢?不妨試著從理性的分析,和對自己身心的體驗,來練習袪除執著。

  所謂理性的分析,就是用“因緣”的觀念,來理解事物的真相。因緣是指一切的現象,不論生理的、心理的或自然社會的現象,都是時間和空間之下所產生的種種關系,是由許許多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的,無法單獨發生,也不會突然出現,更不會永遠不變地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緣條件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原本你以為絕對不會變的事物,就會有了變化。

  另外一種則是用體驗的方式。我們體驗自己生命的過程,會發現人的生命從小一直到老,到死為止,都在不停地變化,自己的身體、生理在變,觀念也在變。

  例如一個人,本來是小男孩、小女孩,然後是少男少女,然後變成中年男子婦女,最後變成老先生、老婦人,不斷、不斷地在變,如果要執著,究竟要執著哪一個呢?究竟是十六歲的是我呢?還是八十歲的才是我?其實都不是,因為十六歲的時候已經過去,八十歲的現在也會過去,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從身體的變化可以更進一步來體驗心理和觀念的改變。從小開始,我們就不斷在受教育,也不斷受到環境、父母、老師以及時代變遷的影響,幾乎沒有一個觀念是屬於自己的,都是外來訊息的累積,然後才成為自己的想法。

  而這些想法也是會變的,例如當你和別人談話,對方提出一個你前所未聞的新觀念,你聽了以後,腦中的想法可能因此轉變,不要說昨天的看法和今天的看法不同,可能這一刻的你和前一刻的你就不一樣了。

  不論從理論上來分析,還是從對自己的體驗,都可以證明,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甚至沒有一個“我”存在,那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不過雖然因緣在變化,但是當下還是有暫時的現象存在。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它可能好漂亮、好可愛,可是過了幾天,它就會凋謝,不漂亮、不可愛了,可能要換另外一朵花。既然知道事實如此,就不需要對這朵花太執著。因為花開、花謝,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太多的執著。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底下幾乎沒有人說:“窮苦是福”,大家都認為“窮苦是禍”。實際上,窮苦有窮苦的福,富貴有富貴的禍。窮苦可以引出良好的結果,富貴也可以引出不好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福禍是互為因果,互相轉化的,就是說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所以萬物都有兩面性,因此窮富也一樣。窮只是富的反義詞,但不是永恆與絕對的意思。天下沒有一個永恆的窮人,也沒有一個永恆的富人,這一點道理大家都應該知道。 


    因為我們親眼所見的就是,有些人是先窮後富,有些人是先富後窮,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窮到死,或者生下來就富到死的,窮人變為富人,富人變為窮人,這都是正常的,也是自然性。在苯教經典裡也說過:“窮富無常,福禍無恆。”但人們的腦袋裡總裝著窮是倒霉,富是幸運。所以對人的評價也不一樣,瞧不起窮人,高看富人,在西藏俗語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見到窮人登著眼,遇見富人搖尾巴,把窮人當成一條狗,可自己卻連狗都不如。人們窮富的概念是有財運就是富,沒有財運就是窮。其實不然,人沒有財運並不是真正的窮苦,但若是人沒有智慧,那才是真正的窮苦。有智慧的人可以把窮苦轉為積福,積福就有財運,才能變為富翁。沒有智慧的人,則有可能因富裕引起天災人禍,或坐牢,有的甚至為財而死亡。那麼我們怎樣轉窮苦為積福呢?在修煉轉窮苦為積福的方法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三個問題。 


    第一,我們要知道窮富的概念遠遠不只是金錢兩個字就可以說清楚的。但我們的生活之中又不能缺少金錢,因為你住的房子、吃穿用度, 樣樣離不開金錢。從這一點上說, 金錢的財富比較重要。但比金錢更重要的則是智慧。實際上,金錢物質的富裕也不是什麼大了不起,富只是窮的反義詞, 向著富的反方向發展, 你就會走到窮的面前,窮人也只是還沒有完全走上富裕的道路,或者富饒變為淡薄,就落到窮困的;窮也不是什麼了不起, 窮只是富的反義詞, 向著窮的反方向發展, 你就會走到富的面前,富人也是從窮人走到世界首富的。最關鍵是人在世上再窮苦也能不低頭,要邁開大步,義無返顧地向著富的方向發展,即使變為世上首富也不可傲慢,還要關注那些窮困人,無私無畏地救度那些窮苦的人,這才是真正富貴之人應有的品德.


 


    第二,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富饒,缺乏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窮困,辛饒彌沃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整個僧團裡面,過的是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我們今天看起來,這樣的生活是窮苦到了極處。而且辛饒彌沃佛苦行三年,一日三顆米七滴水,周圍都是動物,比現在的生活還要艱辛千倍,但辛饒彌沃佛等人沒有求人來救濟,他們的生活一樣過得非常自由自在,這說明物質貧乏不算是窮苦,沒有智慧才是真正窮苦。在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們物質生活的貧乏,恐怕跟乞丐差不多,這種生活對於一般人來說感覺會非常窮苦,但是他們的心境能與孔子的學生顏回一樣,他們仍然生活得逍遙自在, 仍然可以樂在其中。這些都說明,生活貧乏不是真正的窮苦,你要是有精神上的自由,生活上過得自在,心靈上充滿歡樂,你要是拿得起,放得下,縱然你生活得非常貧乏,但你還是會一樣地活得潇灑,活得自在快樂。所以說:人如果沒有智慧,那才是真正地貧窮,真正地困苦。 


    第三,我們要知道,今天自己享受富裕的因是由於過去積德行善,緣就是具備了應用物質的智慧,這兩個結合起來,你才能有富裕的福分。受到窮苦的因就是因為過去害人造業,緣就是缺乏應用物質的智慧,這兩個結合起來,你才會變成窮苦。所以我們通過這些窮苦等天災人禍來積累福報,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障礙,都應該應用自己的智慧來轉為積福、增加智慧;遇到一個違緣,就能增加一個層次。如何修呢?比如說,如果你自己非常窮,這樣你的心裡可能會非常不舒服,非常不平衡,所以怨天尤人,這樣一來,心裡的怨恨越陷越深,給自己帶來壓力和折磨,結果還是擺脫不了煩惱與窮苦。 


    實際上,一個窮困人並不是真正的窮苦,他是在消業障,增添福報,創造財富的道路。這怎麼講呢?如果沒有過去種過的因,今天就不可能變為窮人。這個窮苦的命本來就在身上存在著,今天緣分成熟了,顯現出來你是窮人,也可以說是業力現前了,你的生活窮苦這就是消業,事事不順利,就是增添你的經驗,經驗豐富了,你才能具備創造財富的智慧,有了智慧你才知道積累福報。窮苦者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因為自己過去世種下窮的因,今天受到苦衷的報應了,這叫“窮苦”。 


    窮苦並不是壞事,我們可以應用窮苦積累福德福報,走上創造財富的道路。有智慧的人,只怕造惡業,不怕感受果報。沒有智慧的人,就怕感受果報,不怕種惡業的因。你過去世種下窮的因,今天受到貧窮苦衷的報應了;如果今天你再種窮的因,將來肯定還要受到苦衷的報應。如果今天你已經受到窮苦的報應了,這就是在消除過去造的惡業、還別人的債,也是除掉窮苦的因、種下富裕的種子,所以窮苦也是個好事! 


    但是我們這些凡夫俗人,種惡因的時候不怕,受惡報的時候卻很害怕,這是顛倒的。窮苦的時候怨天尤人,富裕的時候做一些天怒人怨的事,這些都是在造業,將來會有同樣的惡報。有人問我“怨天尤人”為何有罪呢?因為,怨天尤人的人不能明知自己受苦的因緣,非常愚癡;而且把自己的責任推倒別人的身上,心裡生起嗔恨;更加不承認自己的過錯,希望自己得到的東西比別人要更多,心裡生起貪婪心。這些思想都是造業。從修行的角度來講,你窮苦了,不要害怕,你應用窮苦來增添福報,如果你真想修行的話,我這裡講幾個竅決。 


      第一,消業的訣竅:當你發現自己窮的時候,這說明你的業還沒有消淨,你的債還沒有還完,你要統統忏悔往昔所做的惡業,尤其是造成窮苦的"因",偷盜、貪婪、欺騙等等惡業。在諸佛菩薩和上師跟前忏悔,通過忏悔,這些惡業都可以消盡。業消了,果就沒有了,你就種下了福德的種子! 


      第二,還債的訣竅:你窮的原因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處處都是坎坷,事事不吉利,暗中好象有人搗亂,這些說明肯定與冤親債主有關系,冤親債主討債來了,這次你還債的機會來了,你不應該害怕,而且應該面對,多對那些冤親債主發慈悲心,多誦經,多布施,修煉施身法,讓他們滿意,這樣債也還了,業障也消了。而且還要感謝冤親債主給了自己還債的機會,祈禱它們離苦得樂。從此你就開始播發福德的的種子了, 然後不斷地行善積德,就是在為這顆種子澆水施肥.最終就一定會花開富貴! 


    第三,增福的訣竅:我們窮的原因就是過去世,造了偷盜等無數的惡業,傷害過無數的眾生,所以今天這樣窮苦就是報應。如果你能心裡這樣想,今天我自己的窮苦希望能代替一切眾生的窮苦,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脫離窮苦的危機。只要眾生能脫離窮苦的困苦,再大的窮困潦倒我都願意接受,我非常高興願意代替一切眾生免受窮苦危機而受苦。我願意為一切眾生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鍋,為眾生無憂無慮而不惜一切代價,如此以來你福德的花蕾就會漸漸地綻放! 


    第四,菩提的訣竅:我們可以把窮苦轉化到菩提大道之上,我們窮苦就是修行的機會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們可以修煉自他平等菩提心,自輕他重菩提心,自他相換菩提心。通過這樣的修法還能消業積福,不但能夠還債,還能提高自己修行菩提心的層次,這就是個妙法!你的福德逐漸就能圓滿了! 


    第五,智慧的訣竅:我們親自感受到窮苦時,自己千方百計想脫離窮苦的危機,才會付出一切的代價,這些過程之中學到了很多無價之寶的體驗,增添了無我的大智慧,同時增添了很多的智慧。學到了化解種種困惑的知識。明顯增加了智慧和經驗,而且認識到了因果關系,領悟到深奧的佛道,“深觀”到了窮富都是無常,你的心裡開始生起般若的大智慧。而且自然就增添了財運和福報,如果你的福德可以分享給大家,你就具備了救度眾生的能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秋陽旺波

佛經和很多大德的書裡,都明確開示了放生所具有的殊勝功德,也有很多師兄,親身經歷過放生的一些感應,並在世出世間法上有很大的受益。我發一則我們放生所親自經歷的事,以讓大家對放生生起更大的信心,並繼續如法放生。

我和幾位師兄,平時堅持放生,至少每月放生1-2次,大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法益。

有一個周末,我們又准備放生魚,所以,早上6點多就趕到水產市場去買魚(因為要如法放生,雖然我們每次都放生很多的魚,但從不預訂),在買了幾箱的泥鳅之後,又買了鯉魚,鲫魚等大魚,這時,店主也推薦我們買很大的黑魚,因為我聽說過黑魚會吃其他的魚,在得到店主的確認後,就決定不買。

就在我們最後買龜的時候,有一條大黑魚從離裝龜的箱子一米多將近兩米的箱子跳了過來,跳到了裝龜的箱子裡,濺了我們一身水,我們都覺得很奇怪,那麼遠的距離,它還能跳過來,雖然別的師兄不同意,我還是堅持把它買下來。

到了我們經常放生的一條臨近大河邊的公園,因為是郊區,平時人也不算多,但當天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一點風都沒有,太陽比較烈,有的女師兄還打著太陽傘。

在念完儀軌後,開始放生了,因為怕黑魚吃別的魚,就把那條大黑魚最後放。一把黑魚放到水裡,突然感覺涼快了,有師兄發現恰巧有一片白雲把太陽遮住了,正看太陽,突然聽見岸邊游玩的好幾個人在叫,我們也驚呆了——看見河水就像海水漲潮一樣,三起三落。那天可是一絲風都沒有啊,就算有大風,也不會出現漲潮的現象。

有個老人說,他在岸邊生活了一輩子,從來就沒見過渾河水會漲潮,看來放生真是好啊。

幾位師兄都法喜充滿,我們放生過很多次,但第一次親眼見到這麼奇怪的事情,大家都大聲唱誦六字大明咒。

這時,黑魚跳出水中,然後和我們擺尾巴,我們才發現,所有的大魚、小魚,都是順流而下,只有這條黑魚是逆流而上,它是在用行動告訴我們,它不會吃我們放的其他魚的,來打消我們的顧慮。

這次後,所有參加的師兄都發願要堅持長期放生。

當天,我就耐不住興奮與驚奇,給我的上師打了電話,上師說是龍族的菩薩在顯現,也是鼓勵我們多放生。

僅以此親身經歷,與各位師兄分享,願大家多放生,長期放生,並以此功德,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們亦如何普皆回向!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攝的布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請客、送禮。所以這個建立關系頭一樁,你就要懂得中國古人講「禮尚往來」,無論是新的朋友,還是老的朋友,你去看朋友總得帶一點禮物,不論多少,表示自己的心意,所以四攝法布施重在這個地方。


  


我常常講是多請客、多送禮,這樣子就有機會交流,決不能把這一條教誨看輕了,非常非常重要。佛給我們說四攝法用在家庭裡面,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特別是用在夫婦,先生常在外面工作,甚至於是每天上下班都能帶一點小禮物回來送給太太。這個禮物范圍就太大太大,不一定重,很輕的。所謂是禮輕情義重,你沒有把太太忘記;太太出門的時候也得要有一點小禮物送給先生,彼此念念不忘,這當中怎麼會出矛盾!現在為什麼夫妻不和?不懂得這一條。
    


父子之間也要送禮,父親出門買一點小東西回來給兒女,賞賜;兒女出門再買一點小禮物孝敬父母,這重要!不能夠疏忽。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做個公司老板,老板出門不忘記他的伙計,現在講不忘記他的員工,會給員工帶一點禮物;那員工要出差的話,他也不會忘記老板,他也不會忘記他的同事。你說你這個公司行號多和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所以佛教導我們這個,這不是小事,這是大事。這個事情疏忽了,就演變成不和,演變成矛盾、對立,那才叫麻煩。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我們的身體確確實實是一部機器。我們今天講軟體、硬體,我們全身機器就是如此,軟體、硬體統統都有,組合的。

2 這個機器要是善於運用,活一、二百年是正常的;凡是短命,換句話說,都是不善運用,就是不知道保養,把自己糟蹋掉了。

3 我們中國的醫學,實在是了不起!我的老師對中國醫學很有研究,他說:中國的醫學不是治病的,是教人怎樣不生病而能活到二、三百歲。

4 平日適當地預防,到真正有病,用針灸,現在講是指壓這一類,實在不得已才用藥物,藥物是很低級的治療方法,高級的不用。

5 凡是有毛病,總是哪裡有故障。我們的筋脈、我們的血管,如果什麼地方不通,有了阻塞,人就要生病,病痛就來了。如果把氣脈暢通,他就恢復健康,就正常了。

6 真正高明的大夫,看你說話的音聲,看你走路的行動,就能判斷你十年、二十年之後什麼地方會有病。

7 我們要善於利用這個身體,不要糟蹋它。好像我們自己有一部車,對這個車的性能完全了解,我好好地利用它做為交通工具,它壽命就可以長了。

8 拜佛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所以大家不要作體操、打太極拳,沒有意義,浪費時間,你想活動身體,拜佛就好。這樣子健身,你念佛的功夫不間斷;用別的方法,你念佛的功夫間斷。

9 拜佛每天拜多少?不一定,自己可以去定,有時間就多拜,沒有時間就少拜,按照自己生活環境來定。


10 拜佛是很巧妙的一種修行方法,乃至於經行。經行就是散步,飯後百步,對於幫助消化、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11 佛門裡面,像打佛七,過堂之後就繞佛經行,繞幾周再結齋,大家才散會,這叫經行。

12 經行好處很多!為什麼叫經行?古時候天台家,他們是一面散步,一面背誦經典,所以叫經行。我們現在多半是走著念佛。

13 經行不但可以幫助消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這個運動不急不緩,非常調和。經行也能對治昏沉,譬如坐久就昏沉,精神提不起來,甚至打瞌睡睡著。

14 佛門裡面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修學,經行、禮拜、跏趺而坐,這些方式互相調適,我們的身體就不會疲倦。

15 我們要曉得如何調適身體,吃東西,絕對不要吃飽,通常一般人講求衛生,吃八分飽。實在講八分飽已經過分,六、七分是最好。

16 保持著不飽不饑最好,不但修道有幫助,你平常工作的時候,精神能提得起來。吃得太飽的確使人昏沉,所以要知道調節身體。

17 飲食要簡單,愈簡單愈好。一般講,外國人吃東西沒有中國人考究。中國人講色香味,外國人只講營養,色香味都不懂,他的東西真的是難吃,他們吃東西非常單調,幾乎每天都吃一樣的。

18 中國人就不習慣,天天要換口味,不換口味,這個東西就吃不下去,這是習氣。我看外國人一年到頭都不換口味,他就那個樣子。

19 外國人的身體比中國人好,這是我們真正體會到飲食簡單對身體好。身體正常,能減少許多疾病。

20 中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喜歡多話的,容易惹禍、惹是非!中國人的體質比不上外國人,為什麼?飲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中國人吃得太復雜,所以體格不如外國人。

21 我學佛從這個教理上而體會到:心清淨,心健康;身清淨,身就健康。身要清淨,你吃東西最好是單純,愈簡單愈好,對你生理的健康愈有幫助。

22 念佛人身心清淨,百病不生!你會生病就是你心不干淨,身不干淨。諸位要好好地念佛!現前的利益,身心健康,萬事如意,你們要不要得到?

23 身心健康,萬事如意,這是人生的真富貴;不是有錢才富貴。有錢有地位,身心不健康,沒用處。

24 人生第一幸福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沒煩惱。沒有憂慮,很快樂,這是最幸福的,絕對不是名聞利養。世間人把名聞利養看得那麼重,那是看錯了,那是迷惑顛倒。

25 我們現前在迷位,我們的福報是修得的。經上跟我們說:你過去世修無畏布施,這一生得健康長壽。有果,一定有因,因果絲毫不爽。

26 修行要一個很健康的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不行,健康的身體是自己修得的。

27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新加坡的同修請我吃飯,演培法師作陪,演培法師年歲大了,七十二歲,身體很不好,很多毛病。松年老和尚他八十多歲,鶴發童顏,頭發白了,皮膚就跟小孩的皮膚一樣。

28 他把手臂伸出來說,你看看我的皮膚多細嫩!他教給演培法師,他說:我教給你一個方法,你回家去學三個月,保險有效,你什麼病都沒有了。

29 方法很簡單,就是晚上准備好一杯開水,到第二天早晨起來,不要洗臉、不要漱口,一起來一下床就喝這杯水。

30 站著穩穩的,面向太陽出來的方向,這一杯水端在手上,喝三百口,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口都要咽下去。他說:你只要這樣去喝,喝三個月,你什麼毛病都沒有了。百病不生!沒有病的人延年益壽。

31 他說他自己活一百三、五十歲是不成問題的,他自己都有這個把握!但是要有耐心,為什麼?這一杯水喝下去,我試驗了一下,我試驗這三百口要四十五分鐘,喝的時候把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一念都沒有。

32 實在講,他這個方法就是修定。這一杯水端在手上,站在那裡不動,站四十五分鐘,這修定!每一口一點點,你要是一大口,幾口就喝光了。一定要喝三百口,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口都要咽下去。

33 喝的時候,心裡一念不生,這就是修定。三百口每一口記得清清楚楚,實際上就是禅宗裡面修數息觀。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這就是修數息。

34 你每一口咽下去,內髒在運動,水是清洗內髒。清洗內髒、內髒運動再加上這個定功,他怎麼會沒有效果?我今天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你們,延年益壽,百病不生。

35 一般凡人,內有貪嗔癡三毒,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內外交感,百病叢生。他不但會生許多奇奇怪怪的病,壽命也隨之減短!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36 我們修行人第一點要知道自己、認識自己,為什麼?曉得自己有病,自己才會找大夫去醫治。自己一身的病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很健康,他就不找大夫,他就不看病,他就沒有警覺心。

37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病根、認識自己的病況,你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如何來救自己。我們今天修行人,可以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認識自己,自己一身的毛病不曉得,自己一身的過錯不承認。

38 古德常說,聖人一身都是毛病,他稱為聖人;賢人毛病就少一點,凡夫根本就沒有毛病。為什麼根本沒有毛病?不知道,不曉得自己有毛病。

39 賢人發現自己有一部分毛病,聖人對於毛病完全知道。知過則改,不知過他改個什麼?你要是告訴他“你有什麼過失”,他不承認,那你就曉得他是個平常人,他不是聖人,他不是菩薩。

40 他要是聖人、他要是菩薩,他知道他一身的毛病。人貴知過,知過能改,不曉得自己毛病的人,不得了,無可救藥,佛沒辦法救他。自己知道自己過失的人,佛可以救他。

41 我們學佛,首先要自覺。我們講到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第一個要自覺,自覺什麼?我現在一身的病。你有病,你覺得了,你才會求醫,才會有恢復健康的指望。

42 如果一身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醫,這個人就等死,沒希望了。所以曉得自己有病,這就是自覺。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什麼病?迷是病、不覺是病、煩惱是病、邪見是病、染污是病,太多太多了。

43 佛法把這個病歸納為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病不輕!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害了大病,到現在這個病是愈來愈嚴重,所以一定要自己覺悟,我們確確實實是有病。

44 我們想想我們現前,一切時中常生煩惱,這就是有漏。有漏是凡夫,無漏是聖人;有漏是迷惑顛倒,無漏才是覺悟不迷。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起不起煩惱?起煩惱就是凡夫,就是病態,就是不健康,自己一定要覺悟。

45 我們自己可以反省反省,自己到底是悟了還是沒有悟?悟了的心一念不生,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悟。

46 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妄想,自己要知道,我決定是迷,沒有悟。自己一定要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在迷。

47 知道自己在迷,有救!自己迷了不知道迷,還自己以為開悟了,這沒救了。就好像一個人身體有病,他知道自己有病他有救,為什麼?他去求醫。

48 自己一身病,認為很健康,“我沒有病”,他根本不找醫生,那就等死了,沒救了!


南無阿彌陀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傳下喜法師答信眾問】


信眾:佛教不是說戒酒、戒肉嗎?有這事嗎? 

師父:這個要持戒的人才戒,不持的話他就不戒。 
   
信眾:因為在火車上,碰到兩個是南京佛學院的,他們在喝酒,我就問他們,我說念佛的人可以喝酒嗎? 
    
師父:佛教徒有在家、出家的。在家人隨便他自己的,他持戒,這個是他自願的行為,他願意持就可以,不願意持也是他自己的事情,對在家人是這樣。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光聽佛的名字,一歷耳根就可以有大功德,何況你自己能志心稱念佛的名字,這功德是更大了。


以前有一個人到波羅提木叉寺,見到庵摩羅樹上開了黃金色的花,他就采了一朵花。之後,走到釋迦牟尼佛的像前,看見釋迦牟尼佛的像這麼微妙,這麼圓滿,於是他就把這朵花拿來供養在釋迦牟尼佛的像前。然後他就去問一個老人說:“我以這朵花來供養釋迦牟尼佛,我這有多少功德呢?”這個老人說:“啊!這個我不知道。你得要去問出家人。”


他就去問出家人,說:“我以這個庵摩羅花來供佛,這個功德究竟有多大?”這個出家人說:“哦!這個我不知道,你得要去問那個修禅定證果的阿羅漢,他才能告訴你。”


他又去找那個證果的阿羅漢說:“我以這朵花來供佛,這功德有多大?你可以告訴我嗎?”這個阿羅漢說:“等我為你觀察一下。”他一觀察,“啊!這一個功德,在八萬大劫以內所享的福報,是沒有法子窮盡的,沒有法子能查得清楚的。若是八萬大劫以外呢?這個我也不知道,你得去問佛。”他就去問佛,佛說:“這個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窮盡的那麼多。”


這個人他以一朵花供佛,就獲福如是,所以我們聽到佛的名字,一歷耳根,也就能千返生於六欲天,這個功德確實是不可思議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在我們中國,從前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為社會、為眾生有真實的貢獻,父母有光彩,這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

2 中國人常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你滿足他的願望,這才叫真正孝養。所以從前讀書志在聖賢,父母希望兒女的成就,是作聖人、作賢人。

3 在佛法裡面講,聖人是佛,賢人是菩薩。你接受佛陀的教育,父母就希望你作佛、作菩薩,他有光彩,這是真孝順。

4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別的,也就是教個孝道,但是沒有佛講得那麼圓滿、那麼究竟。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


    佛教(唯識論)八識中之第八識,又名“阿梨耶識”,是根本識,以下各識都由它生出。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子,可以引發人的善惡行為(主要指思維活動)。自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就有淨、染、萬有種子,對待萬物待緣而起這一真理不明了,故稱作“無明”。此“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所以又稱為“無始”(根本)無明,並由此產生人、法二我執等煩惱的枝末無明,而這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能狀態。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即是真如。


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余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癡、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


  『勝』是殊勝,『願』是經上講的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成佛道。


  【方便至極。力用難思。】


  方便到了極處。它的力量、它的作用,不可思議。所以過去灌頂法師,清朝干隆時間的人,他的著作很多,相當的豐富。現在我們也可以看作他的著作是佛門有相當的權威,他在《觀無量壽經》,有個注解叫《觀無量壽經直解》,這個書《大藏經》上有,《大藏經》裡面收進去的,我們將來會把它印出來,因為這是五經,我們五經讀本印出來了,下一步驟就要印五經的注解,古今的注解我們都搜集把它印出來,提供我們專修專弘的參考。他在《觀經直指》就是注解裡頭說,用一句話說,「念佛求生」,求生淨土,「是解冤」。我們無始劫來的冤家債主太多了,我們這個結怎麼能解開?他說你念佛往生是解冤解結最要緊的一個秘訣,超生脫死最重要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這是他老人家跟我們說出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真正學佛的人不多,但是什麼?求消災的人多。用什麼方法求消災?去拜忏、去拜佛、去拜山,三步一跪就去朝山、拜山,認為這個就可以消業障。還有什麼?求法師打香板。煮雲法師在世的時候說:這些人喜歡我打他!打了他,他還紅包供養我。打了他就消災,重重的,天天來打幾板,認為災就消了,沒有這回事情。諸位要知道打香板是什麼?禅門的事情,禅門師父看到那個徒弟修學到了關鍵所在地方,將悟未悟的時候,狠狠的打他幾下,他一驚,他開悟了,那個香板打得管用。現在打死了,他也不開悟,沒有用處!所以師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打的,他不是的;看你在節骨眼的時候,一拍下去,一驚就醒了,醒過來了,用意在這個地方,那真正叫消業障。為什麼?把他無明打破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開悟了,這才管用。


  現在人學了這個樣子,實在愈打煩惱愈多,罪業愈重。不是把罪業煩惱打掉,愈打愈重。所以在人家用的時候,用得很恰當,那是無量功德,我們不會,學他這個樣子,這不得了,這個罪業就太深了,這是學不得的!


  消災滅罪最好的方法無過於念佛,這個大家不曉得。夏蓮居居士實在也是非常之慈悲,看到大家喜歡拜忏,他就編了一部《寶王三昧忏》給你去拜去。《寶王三昧忏》的內容,確實比從前的忏本好。它的好處就是現代化。現代人心邪思邪念,他統統寫出來了,發露忏悔。我們念到之後,這一句都講得我自己,讓他自己去反省、去改過,這真正有忏悔的作用。古人的,他們犯的那些過與惡,比現在人輕得多,現在人邪思邪念重,古人輕,所以古人那個忏門救不了現代人。夏蓮居編這個忏本好,你看其中的,我們現在印的本子第三十九、四十頁就是講現在社會。現在學佛走錯了門,變成邪知邪見,句句話都是說我們現在人的毛病。我們想想我們自己,看看我們的環境,周邊這些人,他統統都講到了。念這個文,真是發露忏悔,能夠喚醒我們的良知,不要再迷惑了,不要再顛倒了,它功效在此地。所以《寶王三昧忏》很好。這力量作用難思。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一集)  1989/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14-11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昌義法師講的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解放前,有一個師父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那時候他三,四歲,由母親帶,過去的婦女干活不行,沒力量,沒辦法就帶著孩子去討飯.後來住到一個農村,鄰居是殺豬的,這個孩子每天在那裡看,他一看過了回去就學,看殺豬怎麼個殺法,有一天,他就弄了一塊泥巴,作了一個小豬,拿了一根小木棒當作刀,放在板凳上,去殺這個豬的頭。他母親一看,“哎呀,你這是跟誰學得,”他說:“我看鄰居家每天這麼干,就學。我長大了也去殺豬,”他母親一聽,這可不得了了!一個家庭裡的兒女,成器不成器,上不上正道,與父母有直接關系。這是一個好母親,見孩子干這種事情,馬上就學會了,才三,四歲,心裡想,假如我們這次要是與土匪作了鄰居,看到土匪去搶人,他長大了也會學.這殺生害命不是一件好事.干脆搬家吧!搬到什麼地方能使孩子學好呢?一想干脆搬到寺院附近去住吧,寺廟是修善的又有好師父,他見到師父修善肯定要學,學修善將來就有出息了。

樣她就把孩子帶到了一個寺廟旁住下了。這個寺廟裡師父只有三兩個,廟也不太大,每天早晚上殿,這個小孩習慣了也天天跟著學,每天也學打坐。後來就幫忙燒香,換供水,打掃殿堂,很是勤快,一干就是二,三年。這其間念經也學了不少東西,打坐也像回事。母親見孩子從善很是高興。有一天,這個小孩跟師父說:“師父我想跟您老人家出家,在這裡當個小和尚來伺候您,您看行不行?”老和尚一聽,很高興,說“行,但你得跟你母親說一下,你母親如果同意了,我沒意見,願意收你。”小孩說“行,我和母親說。”這小孩跟他母親一提這個要求,就有得了,母親哭著說“你父親去逝又早,就你這一個孩子,你要是出家了,誰繼承我們這家門,再說了,我這養老的事情怎麼辦,不能出,無論如何我是不同意。”他一聽這完了,不願意讓出家。老和尚知道了這事說“這樣吧,你母親不願意讓你出家,你就當個居士修行也成”小孩說“不行,我一定要當個師父修行。”結果這小孩子跑到伙房裡拿一把菜刀站到母親面前說:“你要答應我在這裡出家就不死,你要不答應,我就一刀把自己砍死。”他母親一看心想:這孩子不過是嚇唬我罷了,他才幾歲,“那不行,你就是死了我也不答應你。”這個小孩真厲害,一刀就砍到自己頭頂上去了,血冒得到處都是。母親慌了,急忙去找師父:“師父您趕快救命,說那個吧,您把他救好了就讓他出家給您做個小徒弟吧。”老師父很慈悲,上前把刀取下來,抓了把香灰往頭上一按就不冒血了。就這樣,小孩出家了。他的母親就不能在這裡住了,自己去討飯去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盡的悔·我送父親進養老院


 


作者:邵衡寧


 





 



那天晚上養老院打電話說父親病重時,我正在參加同學聚會。當時氣氛很熱烈,我喝了不少酒,微醺中,我一邊戀戀不捨地穿上大衣,一邊和同學說:“我父親沒事,我接到這樣的電話不是一次兩次了。”


當我帶著酒氣趕到醫院時,父親已進入半昏迷狀態,養老院的人說父親是撐著最後一口氣,在等我。看見我,父親虛弱地張張嘴,但縱有千言萬語,已說不出一個字來,大顆大顆的淚珠從他的眼角滾落,之後他疲憊地閉上了眼睛,再也沒有醒來。我那種錐心的痛和自責,無人能夠理解。


五年前,父親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母親已經去世了,照顧父親就成了我沉重的負擔。可能是因為有病吧,父親的脾氣變得很怪。進養老院的前三年,我先後給父親找過八個保姆。有時我晚上下班到家,正要給孩子做飯,保姆就來電話了,說父親又發火了,不肯吃飯。我要是有一天不去看父親,他就和保姆鬧騰,他說,還是丫頭做的飯好吃,還是丫頭貼心。


先生在北京工作,我的工作壓力也很大。我每天晚上安頓完父親,回到家孩子已經睡了。日復一日,一年下來,我累得半死,人瘦了好多。我的小家庭進入一種無序狀態,那種苦是外人不能體會的。先生也開始抱怨,他說,你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家裡過上正常生活呀。


2006年底,我心中的煩累達到了頂峰,我和國外的大哥商量,推說我身體不好,想把父親送進養老院。大哥同意了,事實上,因為不能在父親身邊盡孝,大哥一直對我滿懷愧疚。父親去世後我才聽大哥說,那天他打電話勸父親去養老院時,父親一直沉默。後來大哥說,妹妹身體不好,這樣長了會把妹妹累垮的;再說也會影響她的家庭和睦。父親哭了,他說,我糊塗呀,我拖累丫頭了。


 



就這樣,因為我們經濟條件尚好,也為了花錢買心安,彌補感情上的“欠債”,我給父親選擇了一家很好的養老院。


父親的房間很整潔,從窗口望出去,芳草如茵,幾名護士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者在散步,四周寂靜得令人心酸。同一個房間的大爺對父親說,完了,這輩子完了,孩子不要咱們了。父親是個要面子的人,當然也是怕我難過,他說:“沒什麼,老哥,既然孩子們小的時候要送到幼兒園,為什麼咱們年紀大了就不能送到養老院呢?孩子們也不易,讓咱們住到這麼好的養老院就是孝順呢。”


我想起當年父親送我上幼兒園的情形,第一次去我特別不適應,父親便一直把我抱在懷裡,直到進了教室,他才依依不捨地把我交給老師。初去的那幾天,我總是哭鬧,父親每次都要站在幼兒園的柵欄門外頭,看我玩一會兒才離開。


那天,初到養老院,曾經在家裡頂天立地的父親,像個無助無奈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也會不適應,是否也會盼著我有一天接他回家。想到這裡,我再也忍不住了,從身後抱住父親,淚如泉湧……父親忍住淚,拍拍我的頭對同屋的大爺說:“丫頭捨不得我來,是我自己非要來的。”後來我每次去養老院,父親都會這麼說,是說給他自己聽,也說給別的老人聽。


盡管我內心很矛盾,很掙扎,但理智最終還是讓我硬起心腸和父親告別。父親微笑著說,你們放心地走吧,我沒事的。我逃也似的離開那裡,深怕自己多待一分鐘就會改變主意。


把父親送進養老院的兩個月後,我競聘當上了一個部門的主管,我很想做出成績來證明我自己,於是總得加班。先生在北京工作根本顧不了家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我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照看父親。坦白地說,很多時候我去養老院看父親都是敷衍了事,怕別人說我把老人扔進養老院就不管了。


 



如今,失去父親的痛和內心的拷問,沉得就像一座永遠搬不走的大山壓在我的心頭。有時在路上看到養老院的牌子,我也會忍不住淚流滿面。


同學聚會那天我穿的那身衣服,被我壓在了櫃底。聚會的頭一天,原本是我和父親約好去看他的日子。但是因為聚會,因為在聚會上會見到那個我曾經心儀後來錯過的男人,我在大街上流連,買了一天的衣服。轉天上午,我本來還可以去看父親的,我卻打電話給父親說單位有急事要加班,事實上,我在美容店裡做了一上午皮膚護理。我不知道,那就是我和父親最後一次說話。幾個小時後,我失去了父親。


現在我想孝敬父親,卻再也沒有機會了。


有調查資料顯示:90%的老人不願意住進養老院,他們需要的是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在養老院中,60%的老人是從考慮子女的難處出發而入住的。父母的愛是天下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當父母健在時,我們要盡心。


摘自《百年無廢紙》一書


 




 


 


老來難


 


《老來難》語言通俗,描述細膩,道盡老年人的生活特點和萬般苦痛,勸告人們要理解老人的難處,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並委婉地告訴人們,人人都要經過老年這一階段,孝敬老人也是尊重自己。


過去有人用這首《老來難》寫出了一個身穿長衫拄杖老人的畫像,長衫全部是由密密麻麻的文字、語句所組成,老人慈祥端正、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在農村很多人將它貼在屋裡,用來提醒人們的孝敬心,久傳不衰。


 


老來難,老來難,少年莫把老人嫌。


當初只嫌別人老,如今輪到我頭前。


千般苦,萬樣難,聽我從頭說一番。


耳聾難與人說話,插七插八惹人嫌。


雀蒙眼,似鳔粘,鼻淚常流擦不干。


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當張三。


年輕人,笑話咱,說我糊塗又裝憨。


親朋老幼人人煩,兒孫媳婦個個嫌。


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難嚼囫囵咽。


一口不順就噎著,卡在嗓喉噎半天。


真難受,顏色變,眼前生死兩可間。


兒孫不給送茶水,反說老人嘴好饞。


鼻子漏,如膿涎,常常流落胸膛前。


茶盅飯碗人人惡,席前陪客個個嫌。


頭發少,頂門寒,冷風飕的腦袋酸。


冷天睡覺常戴帽,拉被蒙頭怕風鑽。


側身睡,翻身難,渾身疼痛苦難言。


盼明不明睡不著,一夜小便六七番。


怕夜長,怕風鑽,時常受風病來纏。


老來肺虛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


兒女們,都恨咱,說我邋遢不像前。


老得這樣還不死,你要在世活千年。


腳又麻,腿又酸,行動坐臥真艱難。


扶杖難行二三裡,上炕如同登泰山。


無心記,糊塗纏,常拿初二當初三。


提起前來忘了後,顛三倒四惹人煩。


年老苦,說不完,仁人君子仔細參。


莫要嫌,莫要嫌,人生不能常少年。


今日少年轉眼老,人人都有老來難!


說我湖塗又裝蒜,頭發少,頭頂寒,


你還想活多少年,人人都應敬老人,


親友老幼人人惱,涼風飕的腦袋酸,


腳又麻,腿又酸,尊敬老人美名傳。


有兒女孝順的老人是“老來福”,反之是“老來難”!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想想父母是如何把自己拉扯大的,趁他們健在時好好盡盡孝心吧!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鐘茂森博士主講


  
  在孝順父母的身、心、志上去落實孝道,不僅要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身就是你要在衣食、在生活物質上要好好孝敬父母,讓他們能夠衣食無憂,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還要在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上去落實。孝父母之心就是讓父母生真正的歡喜、喜悅,讓他們高興。如果我們自己做人做事如果是做得很失敗,或者是德行上有虧缺,父母就不可能歡心,所謂“德有傷,贻親羞”。父母的志向,一般人我們都知道,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你沒有在自己的學業、道業上面好好的成就,那也是對不起父母。所以回想到自己三十三年,自己有一點點世間的成就,我的根還是在父母。所以古人有說,“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我們長大成人了,像一棵大樹,之所以能立於天地之間,這底下有根。根是什麼?根就是我們的父母。能念念想到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我們的成就才快速,才能扎實,才能長久,就像水源遠才能夠流長。
  
 
恭摘自《幸福人生講座—百善孝為先》鐘茂森博士主講(第二集)52-279-0002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捨必然可以產生福報,可是福報的大小不是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個要素的影響:

  1、施捨的東西——東西越難得越貴重,所產生的福越大。


  △施捨可分為施捨財物、施捨真理和解除恐懼煩惱等三種。其中以傳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錢財物來生可以得富貴。


  △傳播真理來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眾生的困難恐懼、憂慮、緊張和煩惱,使他們得到平安和快樂,例如陪膽小的人走黑路,來生可以得到健康。


  △釣魚桿、農藥、殺蟲劑、刀槍、不清淨的東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則無功而有罪)。


  2、施捨時的心地——心地越清淨則福大。布施希望回報則得福少。為了名利而施捨則福報小。布施時為人所知(陽德)得福小。布施時不為果報則福報大。


  3、接受施捨的對象——對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則施捨的福報就越大。布施聖賢一錢,勝過布施凡夫千萬錢。所以佛經上把產生福報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產生福報的田地)


   阿毗昙甘露味經上說:布施畜生可受百世報,布施不善人受千世報,布施善人受萬世報,布施離惡欲的凡夫可以得千萬世報,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無數世報,布施佛則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種:


  (1) 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如父母師長)


  (2)悲田(使我們產生憐愍、心的人,如饑渴、窮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聖賢,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報就是“財物”、“心地”和“對象”這三者的乘積。


  一般人施捨講究“財物”和“對象”,菩薩的施捨則不分對象,而特別講究“清淨心”、“平等心”。因為心不平等、不清淨就有煩惱。


  而且這三個因素中,心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無限清淨,福報就無量無邊了。


  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對我們利益最大“財物”和“對象”這兩個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發揮,譬如,我們的財物是有限的,施捨的對象也很難隨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論上說:‘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經典上曾記載:有一次,捨利弗以一缽飯供養佛,佛立即以那缽飯布施給狗吃,而且問捨利弗說:“你布施飯給我,和我以飯布施狗,那一個人得到的福多?”捨利弗說:“佛布施飯給狗的福報多,因為佛的心清淨無比。”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出門經常遇到乞討的人,不容易分清這些人是真需要,還是以此做賺錢的手段,遇到這種情況,是布施好,還是不布施好?有時隨意布施一點,有時又不布施,布施後又覺得自己­布施太少,不布施良心又感到不安,遇到這樣的情況,應如何做才如法?


淨空法師答:這都是自己的心不清淨、心不真誠,如果是個真誠清淨心,你就不要去想他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就安了。否則的話,不安是什麼?是你的疑慮讓你的心不安。疑慮是煩惱心所­,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疑慮。


即使用這個手段來賺錢,要不要給他?也應該給他,你要讓他慢慢良心發現回頭。以前我講經的時候講過好多遍,道安法師的故事,我在他那裡學了這一招,很了不起,信徒騙他,他­怎麼樣?他給,每次來騙都給。那個騙他的人不知道,以為老和尚不曉得,每次都被騙,他自以為聰明。他是老和尚的皈依弟子。我有一天上午去看道安法師,見老和尚,老和尚問我­,他說有個某人剛才來騙我,走了,你有沒有看到他?我說看到,在大門口碰到他,我進來的時候他出去。他說今天又來騙我,你給他沒有?給他了。老和尚好!哪天他知道每次騙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人家會良心發現,會回頭是岸。老和尚不拆穿他,這是度眾生,利益眾生。讓他自己良心發現,自己回頭,這叫方便、善巧。


所以不要懷疑,在這個世間乞討的,你懷疑他干什麼?懷疑就干脆不給,給了不懷疑。


另外還有個例子,新加坡的談禅法師,往生了。這個法師真的是以苦為師,他住的一個小精捨,我沒去過,我跟他見過多次面,都在城隍廟。他在城隍廟擺個小攤子,賣紙錢、賣香燭­,那都是一塊錢、幾毛錢,他就這樣攢。自己的生活,他吃飯非常簡單,就一個菜,真的是以苦為師;他喝水,拿個紙杯子喝自來水;新加坡是四季都是夏天,衣著都非常簡單。我們­去是貴賓,貴賓才花個一兩塊錢去買一罐礦泉水,這是他招待貴賓。可是他真有錢,他存了不少錢,有些寺廟道場請他去幫忙,非常慷慨大方。我聽說這個人,我還沒跟他見面,是在­舊金山,舊金山「大覺蓮社」,那時候有這麼個機會買個場所,做為一個永久的道場。談禅法師是福州人,那一幫也是同鄉,跟他談這個事情,買那個房子需要七十萬美金,他們自己­籌募只籌到三十萬,老和尚很歡喜立刻拿四十萬。一生就是這麼大大方方幫助人,從來沒有吝啬。錢給了你之後,他只說一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以後從來不過問。所以他心­清淨,他沒有煩惱。你們怎麼做法是你們的因果事情,我發的是善心,與我不相干,這正確的,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清淨、慈悲。


你有這些疑慮你真誠心沒有了、你慈悲心沒有了,所以你所做的都不如法,給不如法,不給也不如法。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我們有個同修,他這兒子在美國讀書學什麼?學電影,他喜歡這個行業。佛教不教?教。電影藝術,如果這個藝術的內容裡面是孝悌忠信、是善惡報應,這個好。這個對於社會是正面的教學,功德無量,那在行菩薩道。


如果你拍的這些片子都是殺盜淫妄,都是引導人不正常的這些思想觀念,你就造業,你教人學壞,這關系太大了。這個東西不是不好,電影是個中立的,問題是內容,內容是正面的,是佛菩薩;內容是負面,那就妖魔鬼怪。負面的將來你到哪裡去?你到地獄去,你害多少人;正面的,將來你到極樂世界,你成佛去了,所以這個東西不是個壞事情。


我初學佛的時候,六十年前,我在台灣,台灣還沒有彩色電視,黑白的。那個時候方老師就告訴我,指著電視說:這工具是好東西,如果用錯了,用在負面上它會害國家、害民族,害盡天下人;如果用在聖賢教育、用在佛法上,它可以救無量眾生。六十年前老師提醒我,我們那個時候對這個沒有概念,不敢想,為什麼?要花錢那麼多,我們哪有這種能力?所以老師盡管講了好幾遍,我們印象都沒有,不敢想象。


沒有想到六十年之後,我們也就用上了,不是六十,四十年之後我們就用上了,我們用網絡有二十年,用衛星九年。我們是二00三年元旦衛星傳播,現在我們有六顆衛星全世界都能收到。這就是章嘉大師講愈施愈多,你肯布施,不肯布施就沒有辦法,愈施愈多,我們什麼都不要,就要這些工具。這些工具,我們在這裡講經,全世界的人在電視機面前,我們都能看到,都能夠在一起學習。


所以事永遠沒有是非善惡,一切事就看你用心,你用心善,事事都是好事,沒有一樣不是好事;你用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好事。用心從哪個地方分別?就是利他,絕對不要搞自利,為什麼不要搞自利?根本沒有自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八0集)2011/9/6 檔名:02-039-0580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東方人講節儉,節儉是惜福;西方人講消費,消費就走上了浪費。我們在外國住了很多年,那真叫浪費,以食物來說,吃了一、二口,味道不合,他就不吃了,就丟到垃圾桶裡。所以外國有很多窮人,他們到哪裡找東西吃?到垃圾桶去找。


2 在西方,肯定有人吃剩的,剩的分量不是少數,那種浪費太可怕了!糟蹋糧食,不知道節儉,果報就是饑餓,他要遭這個難。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饑餓的邊緣,得不到東西吃,他造的是什麼因?前世糟蹋飲食。


3 佛門裡面,自古以來托缽,沒有選擇的,人家給什麼吃什麼,而且是一定吃完。吃飽了,吃不完的,因為那個時候都住在山野樹下,就布施給小鳥、小蟲,一點都不糟蹋。


4 托缽的時候,這一家飯如果給得多,看看量夠了,就不到第二家去,沒有貪心。你心裡沒有貪的念頭,你就不會得病;如果你飲食無度,糟蹋糧食,你造這個因,你所感的的業報就是奇奇怪怪的病。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是出世法,我們不批評哪個政黨的好壞。因為法爾如是,世界的趨勢是這樣,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在說法,可說是前因後果,在無量劫以來種下了這個因,所以要結這個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沒有絲毫差錯。可是在一般人的見解上,卻有對或不對的分別。不管對或不對,那是仁者自生分別所以我們研究佛法,完全為了研究孔子的道理、老子的道理,和佛教的道理。不提任何政黨的行動,因為我們不搞政治,也不是藉著佛法來發揮自己不平的氣。學佛法要把不平的氣先平了,我們不偏左,也不偏右,這是我們講法的宗旨。


還有,我不歡喜人來拍馬屁,我不要人贊歎。人毀謗我,我很高興,但我最討厭人當面來贊歎我。我不願意神化自己,我自己根本和虛空一樣,無形相、無偶像、無東西南北、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那又為什麼要有個?若是有個,就不會到美國來。我不是到這兒來掘金,三藩市雖然叫舊金山,但我連金粉也不要。我又不會講英文,一個ABC也不懂,那我來這兒干什麼?就因為我要在這裡開辟新天地,把佛教傳到全世界去,這是我的願力。


我不願在任何地方抬高自己的身價,也不要突出。我不覺得我比某一個人高,比某一個人大,比某一個人有智慧。這樣想,那就完了,就自滿了。自滿的人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人要有若無,實若虛,有道德像沒有似的,有智慧像沒有似的,切勿自滿。人一自滿就自大,自大就成個字。


所以我們人人要盡量學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要盡量做到這六個原則。若做不到這六大宗旨,盡管你有什麼才華,也沒有什麼真智慧,甚至口若懸河,辯才無礙,我也不欣賞。我這個人只認識老實人,不認識狡滑人。以後無論哪一位都要老老實實,不要以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你就是了不起,也不需要那樣光芒外露,不可一世。這種人在佛教中不可以存在的,早晚都會失敗的。


所以我告訴你們要在佛教中建功德,一定要學習古來大德的態度: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才算得上真正學佛法的資格。要不然講得再好,一點用處也沒有。你騙人只可以騙一時,而不可以騙永久,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修道修什麼?就是注重德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一定要曉得,你到哪一道去,沒有人主宰,這個事情與佛菩薩不相干,與鬼神不相干,與上帝也不相干,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變現出來,真正說穿了一句話,都是自作自受。你到極樂世界作佛是自作自受,我行菩薩道。


六道裡面的善三道、惡三道,善是不貪、不瞋、不癡,你在三善道;你如果有貪、有瞋、有癡,你是三惡道,愚癡畜生道,貪婪餓鬼道,瞋恚地獄道。這都跟你講粗相,粗枝大葉,細說太微細了。我們不論是有意無意,起心動念都周遍法界,不但周遍法界,出生無盡,會出事情,這個事情可能不在我們地球上,在別的星球上出事情。


我們一個念頭,一個善念對那裡有幫助,一個惡念對那個地方有破壞,自己不曉得。像中醫治病,中醫跟西醫不一樣,中醫的理論深,你內裡面有病,五髒有病,你的痛點在身外,某個地方覺得不舒服,其實問題不是在那裡,問題是裡面有病。


確實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一個正確的念頭,一定他方世界感應到的,它那裡得樂;一個不善的念頭,會有一個地方有災難。於是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這些有意無意起的念頭,要小心、要謹慎。我們知道實際狀況之後,才曉得無意當中造的業太多太多,自己不曉得。如果不深入經藏,哪裡曉得這些事情?真正明白之後,一定要記住,那一句名號好,阿彌陀佛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八0集)2011/9/6 檔名:02-039-0580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者,宿命智力,知眾生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壽夭苦樂等」。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宿命通,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每一個人他生生世世在哪一道,他叫什麼名字,他活了多久,就是壽命,以及在那一道生活的狀況是苦還是樂,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個東西就好像有個記錄一樣,這個記錄是非常微妙。


大經上常說,我們無論是造什麼業,善業、惡業,乃至於起心動念,業習的種子都儲存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像個數據庫一樣,裡面統統保存著,永遠不會忘記,遇到緣它就現行,它就起作用。種子不遇緣不起作用,就好比我們倉庫裡面儲存著五谷雜糧的種子,儲藏得很多,有舊種子、有新種子。


如果我們把這個種子取出來,把它放在土壤裡,這個土壤有肥料、有水分、有空氣、有陽光,它慢慢就發芽,它就生長,到時候它又結新的果實。這是宇宙自然的道理,佛經常常說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生生不息。成了佛之後,自己的業消掉了。眾生的業,他只要沒有成佛、沒有轉識成智,那個生生世世東西都在,在數據庫裡頭全查得到。


所以,佛有這樣的能力,在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教化眾生,對於一切眾生一清二楚。這是佛教化眾生為什麼那麼契機,有它的道理,他的底細太清楚了,過去生中他學些什麼、他愛好什麼,佛總是投其所好。


所以,佛對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禅,他就用禅方法教給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持戒律,他就用持戒的方法。總是你哪一種善根深厚,你就很容易接受,你會很歡喜,所以成就也來得快。總是說因材施教。菩薩也有這個能力,比佛差一等,凡夫就沒有這個能力。阿羅漢以上的有這個能力,沒那麼大,遍法界他不可能,他沒有那麼大的活動空間,阿羅漢只能在這一個大千世界,他不能出這個范圍。


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也不小,用現在天文學家的說法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也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活動的范圍,這麼大。如果是三果以下,阿那含以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就是《華嚴經》所說的十信位的菩薩七信以下,從初信到六信,他們活動的范圍,欲界,沒出六道。


色界跟無色界,阿那含行,初果、二果就不行,三果行,能夠到四禅天。四空天是不去,四空天叫長壽天,那個地方人不相信佛法,所以叫八難之一,佛菩薩不會到那裡感應。他們那些人定功很深,都以為自己證得般涅盤,所以他們所享受的是一種清淨無為的法樂,比無想定還高,四空定。無想定是四禅天,那也是沒法子,不親近佛菩薩的,四空定亦復如是。


根性比較差一點的阿羅漢,也就是阿那含,他必須要通過四禅天,才能出得了六道輪回,生到釋迦如來的淨土。四聖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所說的方便有余土,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是四聖法界。對於這些境界裡面的人,他統統清楚,超越這個范圍他就不知道了。如來的宿命智力是遍法界虛空界,統統知道。


我們了解這個情形,過去不知道,起心動念裡頭有惡念,甚至於有不善的言論、有不善的行為,這些東西都是罪孽。有些你自己造了你自己還不曉得,我們不讀佛經我們也不知道。知道之後要忏悔,要忏除業障,怎麼忏除?後不再造,這叫真忏除,真正忏悔。


後不再造是什麼?阿賴耶裡有這個種子,我不再給這個種子加能量。我現在常常想這個事情,又給它加能量。我不再造這個事情,它的能量就減低,逐漸減低,慢慢它就不起作用。到轉識成智才真正沒有,業障才真正消除。但是還有習氣,習氣不好斷。習氣斷盡,那就入常寂光,叫究竟圓滿,真正洗滌干淨了。


我們今天了解這個道理,不但惡的行為沒有,要惡的念頭都不起。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人,甚至於我們自己同參道友,走的時候並不好,什麼原因?就是這些不善的種子,過去今生所造的,業力非常強大,業力障礙你往生。業力一障礙,冤親債主也就來找麻煩。業力不障礙,冤親債主不會找麻煩。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八一集)2011/9/6 檔名:02-039-0581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