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不享不是傻瓜嗎?很多人希望享福,實際上享福的人卻是沒有福的人。我們現在提倡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環保的原則就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則,也就是簡單、樸素、整齊、清潔、衛生、健康。


所謂享福是享什麼福?一般是指物質的福。有人討兩個老婆,用他人來服侍自己,叫作享齊人之福。不少有錢人在城裡有房子、城外有房子,乃至世界各地都有房子。這些房子要人照顧,需錢維護,但他一年當中,可能住不到一兩個月。


作家林清玄有一次告訴我,他有一個背包用了二十年,有些太太一年買二十個皮包還嫌不夠,這就是物質的浪費,即使把皮包拿去義賣也是錯的,因為你刺激別人生產多余的東西。


人間有五欲的福,句括男女、衣食、娛樂等等,這個福很難界定有多大、有多少。


有人認為金錢來得容易,要用就痛快地用。其實,花錢如流水,揮金如土,是真正沒有福報的人;明明是錢嘛!卻當水當土用,這是損福。有福不僅不可享盡,而且最好不要享,要培福、種福才對。


我們從生到死,真正憑自己的智慧、知識、體能、技能而培的福並不多,但從環境中得到的各種恩惠卻多不勝數。付出的少,而得到的多,也就是享福的機會多而培福的機會少;即使想幫別人忙,也不一定做得恰當。有錢的人再給他錢等於沒給,不算做好事;所給予的必須是別人真正迫切需要的東西,才是修福。比如他人遇急難,你協助他度過難關;或者社會混亂,你奔走呼吁,用種種方式喚醒大眾。不過,即使如此,自己依然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人不可不惜福,福報不可享盡,務必珍惜。


當前的我們,浪費太多自然資源,多浪費物質就多制造垃圾,也破壞自然環境,對地球、對子孫的影響很大。等我們以後投生、轉生回來,屆時地球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生活困難,活得不長,死也死得很痛苦。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忏悔不是讓你老念著:這個事我作錯,那個又作錯了天天在後悔。那不是忏悔,那是繼續再造罪業。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還怕造的不夠多嗎?所以過去作的錯事,知道就好,下一次再不造過錯,這是真正的忏悔。真實的忏悔,圓滿的忏悔,究竟的忏悔,徹底的忏悔。給諸位說,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無上的忏悔法門,無論什麼樣的罪業,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徹底忏除,他怎麼不清涼、不自在?     
           
    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我們業障很重,用什麽方法去消業障?用什麽方法忏除業障?念經行不行?拜忏行不行?修福行不行?說實在話,念經、拜忏、修福都是好事,未必能消除業障。為什麽?你先要曉得什麽叫做業,什麽叫做障,你總得要把這些搞清楚。障是什麽?障礙了自性。自性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了,這裡頭有障礙;如果沒有障礙,當然現前,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現在有障礙,障礙是什麽?障礙是業。什麽是業?業是造作。正在造做的時候叫事,造作完了叫做業。你們在學校念書,發給你這個本子叫作業本,在作業;作業圓滿了,就畢業。那個業,就是障礙。所以你誦經、拜忏、修福,都是在造業,造業如何能消得了業障?消不掉。只有不造業,業障才能消掉。哪有造業能消業障?不過你誦經、拜忏、修福,你造的是善業,不是惡業。善業在三善道享福,這是果報;惡業在三惡道受苦。善惡統統是業,統統障礙自性,這叫業障
  


    因此,你念經,你拜忏,想一想你的心是不是清淨,你的妄念是不是少了?假如妄念煩惱減少了,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個月少,你這個業障逐漸逐漸在消除。如果你的妄想雜念還是一樣的多,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多;換句話說,你所修的與消業完全不相干,這一點要知道。我們明了這個事實,你就曉得什麽是真正的忏除業障;心清淨了,心平等了,業障就消除了。


 


    我們還舉前面「誦經消業障」的例子來說,會念經的人消業障,不會念經的人造善業,不但不能消,他在造善業。怎麽叫會念、怎麽叫不會念?會念的人,念經是修清淨心,是修平等心,這個人就會念了。怎麽個修法?經本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直念下去,不打一個妄想,不起一個雜念,豈不是念這一部經的時候在修定,在修清淨心。經文一個字沒念錯,一個字沒念漏掉,這個叫消業障。如果一面念經,一面想裡面的意思,業障就消不掉,那就造業了。所以不能想意思,是用讀經的方法修定,修一心不亂。
  
    讀經跟念佛同樣一個道理,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就能消業障。拜忏也是如此,全心全神聚會在忏儀上,依照這個儀規來做,哪個地方是拜、哪個地方是念、哪個地方是觀想,也不雜妄想,這個拜忏收的效果就大了,他在修行。修什麽行?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正淨,這個能消業障。


 


    修福要三輪體空,不著相。不要做了一點好事,經常掛在心裡,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去年做多少好事,今年做多少好事,那叫造善業。好事做完之後,忘得乾乾淨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修福是消業障,這個要知道。
  
    譬如我們印經,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後面,這個是我印送的;如果你真有這個念頭,你著相了,你是在修善業,不是在消業;自己確實沒有這個念頭,後面這樣寫著,是寫的給別人看,希望他們來仿效,這個意思可以,這是對他的,不是對自己。對自己是三輪體空,對別人是故意標榜,讓別人去行。因為世間人名利心很重,這個好事情,我也留個名,好吧,讓他也去做一點善事,這是鼓勵人做善事的。如果自己真有這個意思的時候,你也是在做善事,你不能消業障。所以消業障就是心地清淨,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才能夠消除業障。由此可知,佛法教學絕對沒有迷信,你仔細去想,非常的合情合理合法。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清乾隆 金嵌珠四臂觀音像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夢參老和尚: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精美莊嚴】四臂觀音聖像,見者歡喜!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眬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

不要執著“我”相,這個“我”終會死,何必為這個“我”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


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


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雲: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為外境而生煩惱。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覺經雲:“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諸位同參!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輪回的原動力,是障礙佛道的病本,眾生在六道輪回,根本的原動力就是情欲所牽纏,眾生要上升與墮落,都被情欲所束縛而不得自在;鸠摩羅什舊譯的譯為眾生,玄奘大師新譯的譯為有情,凡夫在三界流浪生死,都是以情欲為伴侶,以情欲為歸宿,以情欲為生活的資糧,以情欲為精神的寄托處,以情欲為人生的規范,所以眾生又翻譯為有情,因此可見有情不能沒有情欲,沒有情欲不是有情,那麼有情一旦沒有情欲的話,生死當下就解脫啦!輪回就消除啦!無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過活,如膠如漆,越粘越深,難以自拔,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樣,生活沒有方向,失去了依靠,茫然失措,身心覺得乏昧,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真是要他的老命,可見有情就是以情欲為生活,以情欲為命。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引發,是永遠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帶來輪回的。


  諸位同參們!情欲是不清淨的,情欲是束縛的,情欲是黑暗的,情欲是暫時的欲樂,情欲是痛苦的,情欲是靠不住的,情欲是多變化的,情欲是輪回的,情欲是自私的,情欲是染污的,情欲是占有的,情欲是美中不足的,情欲是無常的,情欲是幻化不實際的,情欲不是永恆不變的,情欲的缺陷數不盡,說不完,可惜眾生沒有智慧透視情欲的真相,因此對情欲充滿了好奇心,產生強烈的迷惑好感,就想去嘗試它,品嘗它,結果粘住了情欲,欲拔不能,眾生為了情欲,因而造了無量的業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四十二章經雲:“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過習慣了,自以為情欲生活是正當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實的,就這樣被情欲所束縛而不自知。眾生最可憐的事,莫過於被情欲所支配,因而動蕩不已!心神不能安寧,為了情欲鬧風波,為了情欲傾家蕩產,為了情欲走法院訴訟,為了情欲拿刀槍互相砍殺,為了情欲家破人亡,鬧婚變,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諸位呀!情欲重的人是無法與佛法相應的;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感情豐富的人,處處留情,處處生死;感情重的人是無法解脫生死的,與佛法尚有一段距離。


  諸位同參!若想要得到情欲解脫的話,非從情欲下手不可,如何下手呢?就是以智慧來淨化情欲,化情欲為大慈大悲。慈的意思是要給予眾生快樂,悲是要拔眾生的苦難。比方觀世音菩薩,在眾生的心目中,是一位具有相當濃厚宗教情操的聖人,他所表現的行為價值,是眾生有目共睹的,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能夠為眾生解決一切苦厄,對眾生是平等的普度,不分種族貴賤,皮膚不分黃、白、紅、黑一律平等拔救,到處尋聲救苦,以他具有的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廣大神通,能夠在十方世界自在出入,而廣度一切眾生,禀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襟,慈眼視眾生,眾生有苦有難,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那麼觀世音菩薩不論遠近,即時能影現在眾生心目中,而能得到感應救度。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無盡意菩薩問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表現出菩薩深深的具有無量神通力,與無量慈悲心的見證。


  諸位要明白,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從何而來呢?就是從情欲淨化而來,以大智慧化導感情為大慈大悲,化小我為大我,以獨善其身化為兼善天下,以個人觀感化為整體的觀感,處處都是為眾生著想,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苦難,眾生的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沒有彼此自他相對立的分別,一律平等相待,打成一片,這是菩薩具有無量劫修行的風范;菩薩能以智慧與慈悲運用得恰恰好處,圓融無礙,度化眾生的悲願是盡未來際的,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也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眾生需要什麼!菩薩就能如眾生的需要如願以償,眾生需要腦袋,菩薩可以腦袋給眾生;眾生需要身軀手腳,菩薩可以身軀手腳給予眾生;眾生需要金錢寶物,菩薩可以金錢寶物給予眾生;眾生身心恐怖不得安寧,菩薩會施大無畏的精神,給予眾生免得恐怖不安;眾生需要佛法得以解脫,菩薩可以為眾生演說佛法,讓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以得到究竟解脫。菩薩度化眾生能觀機逗教,眾生需要菩薩以何等身分來救度他,菩蔭就有大智大悲的神通力,示現眾生所需要的身分來救度。菩薩具有的智慧與慈悲完全奉獻在眾生中,這種精神,這種美德,是貫串三世永無止盡的,突破空間地域觀念。華嚴經雲:“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菩薩全部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做入世救濟的工作,這是可贊歎的,可歌可詠的。諸位呀!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占有多少,而是在於自己奉獻之多少!菩薩的行為表現,就是具有這種美德,為六道眾生心目中的風范。


  諸位同參們!慈悲又含育有解脫的意思,慈悲是經過智慧淨化而來的,慈悲是無染污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是真理的,慈悲是光明的,慈悲已不受輪回的,慈悲是無自私的、慈悲是奉獻犧牲的,慈悲是永恆不變的,慈悲是快樂的,慈悲是清涼自在的,慈悲是無缺陷的,慈悲是柔和中道的,慈悲是智慧自然的流露,沒有裝作、表現自然的,能夠如此才能堪稱菩薩的大慈悲心。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所以我們學佛的同道,修行的目標,終了是為了成就佛道,既然是為了成就佛道,就應該學習菩薩的大慈悲心,成就慈悲心,圓滿慈悲心,絕對不能捨離慈悲心,學佛一旦捨離慈悲心,是無法成就佛道的,希望諸位學佛同道們,為了要成就我們的佛道,大家共同發大慈悲心吧!努力!努力!莫放逸。


  諸位同參!學佛的人要發大慈悲心,也唯有發大慈悲心,才能與佛道相應,因而圓滿佛道。相反的,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發大慈悲心,欲證成佛果者,無有是處。學佛的人不可以用感情的心來學佛,用感情的心學佛會帶來困優,不但成不了佛,反而墮落生死的陷阱,學佛要節制感情,不要濫用感情,同時要淨化感情,感情是生死的枷鎖,感情束縛我們在六道流浪不停,感情的本質就是染污心在作怪,染污心就是淫欲心的演化而成,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要染污自性,不要染污自性就不要有淫欲心,不要有淫欲心就要斷淫欲心,淫欲心不斷,塵不可出,眾生就是無法斷淫欲心,被淫欲心支配,搞得頭暈腦脹,身不由己,所以流浪生死。諸位呀!要斷淫欲心要下很大的勇氣與魄力,有些人為了要斷淫欲心,發誓不再犯,結果欲心暴發又犯了,天天都在佛前忏悔自己業障深重,天天發誓,天天犯,又天天忏悔,這就是眾生的本事,佛菩薩在旁邊看了之後,真是束手無策,想要救度也無法幫忙。根本要斷淫欲心,要證果之後淫欲心才能斷,凡夫是有淫欲心的,凡夫尚未證果而說沒有淫欲心,這是大妄語,自欺欺人。


  二十年以前我曾經請問過一位很虔誠的老居士,年齡已經有八十五歲的高齡,一生當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實學佛,精通佛法,嚴持戒律,念佛參禅從未間斷,早晚安排的功課都是精進努力而做,我問:“請問老居士,自從您學佛以來已經有五十年以上之久,我也是佛教徒,如今很誠懇的敢請問老居士您一件問題,不知老居士介意否?”老居士點點頭說:“有問題請問,無妨,無妨!”我問:“淫欲心是生死的根本,淫欲不斷是無法超越生死輪回的,請問老居士您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日夜精進學佛,到目前為止,不知老居士淫欲心斷了沒有?”老居士答:“年青人啊!年青人!我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當中從來都沒有參與淫欲之樂,一心學佛,如今淫欲心亦然存在,只是伏住淫欲心,尚未斷了,淫欲心是累生累劫俱來,我的年紀一大把,見女色還是會起淫欲心,我的菩提道念堅固,能把淫欲心伏住,令不生起淫欲心而已!年青人啊!淫欲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佛說的話一點也沒錯,謹慎莫放逸!努力吧!年青人!”我說:“感謝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導開示,我會牢記在心裡的,終生難忘。”


  諸位同參們!淫欲心是難調難伏的,中外古今有多少君王將領,多少英雄豪傑都被淫欲心所考倒,對淫欲心束手無策,導致國家滅亡,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身敗名裂,因此對淫欲心要勇猛的下功夫,來減輕沖淡它,最後解脫淫欲心。佛門中教導我們對淫欲心時常作不淨觀,骷髅觀,因而對欲望能遠離執著而不生愛染。甚至以智慧觀照淫欲心,了知是緣生無性,淫欲心也是幻化無常,如幻如化,無有自性可得,見空性破執著,以達到自性自在,解脫淫欲心。



摘自如本法師的《心地法門》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努力培養良善的心地與睿智的行為,而不要輕易與人辯論,良善的心地和睿智的行為,才是感化邪見眾生的最佳途徑。


2.悲觀的人是在機會中看到危險,樂觀的人是在危險中看到機會。


3.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4.人往往信賴外在的價值,從金錢身上尋找人生解答,或求諸於力量,結果走上破滅。


5.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韬光養德。


6.完美的聲名,或功勳偉業,總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忌妒,猜疑、怨瞋的。故做為一個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獨占,使人生怨恨誹謗。


7.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8.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9.內部有了純潔無瑕的心靈,外表才會發出閃爍的光明。


10.任何的生活,都沒有傷感的必要。緬懷過去,更別忘了要策勵將來。常常給自己追溯反省的機會,把握時間去妥善利用人生之旅。


11.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人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而在貢獻的大小。


12.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13.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14.人生就像在大海中的孤舟,漂浮不定,何其短暫與脆弱,實應努力掌握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意志,在短暫的生命裡,創造無限的永恆,在脆弱的生命中,證得至剛博大的理體。



1.人生一切都是無常的,任何一事物都不能永遠存在。盛極必衰,榮昌的也必然會枯謝,無論何物都逃不過生滅之法,這就是絕對的真理!


2.漫長的人生旅程,如果沒有宗教的信仰,就好比失去指南的大海孤舟,不知歸宿何方。所以說,人不可無宗教信仰。


3.宗教的目的,乃是要導引世人,步上和諧安詳的康莊大道。所以各宗教不應該互相誹謗,讓沒信仰者,更加歧視宗教。


4.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實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5.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知識與經驗,首先應試著去接納別人。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從事心性上的歷煉與修養。


6.不必表現突出奇異,內中有德自會感於表。


7.缺乏真誠,敷衍塞責,歷久露偽,人將鄙棄。


8.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自大與懶惰。不必羨慕別人的收獲,但問自己是否有在耕耘。


9.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10.厚以待人,嚴以律己,以貢獻代替占有,以力行代替空言。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經得起一切考驗的人,成就自然歸於他。


11.常批評別人的缺失,會使自己後患無窮。


12.一個人不要問你的工作貴賤和階級的高低,而要問的是你所作的工作對國家及社會有無貢獻。


13.一個人必須要有清廉的操守,然後才能有偉大的作為。


14.想做一個聰明的人,需細心去聽人家說話,以鎮靜的態度來回答。無話可說的時候,要懂得三緘其口。


15.一切事業的成就,均系於願力,願力就是創造性的動力。



1.人與人之相處,若能時時抱著感恩的心,則仇恨、忌妒便會消失無蹤,生活才能獲得美滿。


2.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感恩能使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


3.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4.以無益的話,去占別人有用的時間,不僅使人討厭,簡直是不道德的。以有用的時間去做無用的事,非但無補實益,簡直是糟蹋人生。


5.立人之極,建佛之因,人道之正果,即大乘之始階。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由遵行人倫的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菩薩行。


6.要學佛先學做人,要學做人先得經過磨煉。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一樣,先要經過千錘百煉,然後細心地去琢磨,才能成為得心應手的利器。


7.一個發菩薩願的修行者,應該時常提醒自己,生命就在呼吸間。所以只要認為是自利與利他的事,就不必畏懼旁外的是非,只管勇往直前地去完成它。


8.一個修行者,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必定會遭遇到無數外力的摧殘,但卻依舊要傲然地挺立。


9.一個學佛者,更要從清靜的生活中,去學習如何甘於淡泊、如何莊嚴自己、如何在逆境中處於泰然、在順境中不迷失自己。


10.《大智度論》雲:「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11.唯有般若,才是佛法不共於世間哲學與宗教的分水嶺。唯有般若,才能開顯佛法的究竟真義。


12.善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依天人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發明真理,俾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



1.仁愛與慈悲的反面即是煩惱與染污,就是貪、瞋、癡三毒。這些煩惱與染污會阻止我們發展仁愛與慈悲。


2.我們最大的敵人,便是自認為比他人了不起,這會給我們和他人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3.若希望人際關系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4.世間無常,要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然後才能安心的人,恐怕永遠陷於不安之中。能夠調整自心,隨遇而安,才是真正的安心之道。


5.「娑婆」是印度語,本義為「堪忍」,本來就帶有痛苦、受諸煩惱的意思。因此在娑婆世界的人,若是想尋求長久的安穩和快樂,無疑是緣木求魚。


6.自我愛惜心念和煩惱的解藥是佛法,因為佛法是它們的相反。


7.愛心是對萬物持續的溫暖關懷,一個人若只有智慧而沒有悲心、愛心,仍舊是一種冷漠的心態,甚至可能變成自利的邪見。


8.一個心懷悲心的學佛人,必然是神清氣爽, 越來越快樂的人。


9.一個修行、學佛的人,精神生活會更加豐富,人生許多無可避免的不如意之事,也不會傷害到他。


10.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去信的。


11.龍樹菩薩曾說,智與信必須攜手並進。信為高級轉世之因,智為覺悟之源,也有句話說「信心來自於清楚的認識」;換句話說,就是要知道我們為何而信。


12.以「正覺」為人生目標的生活,就是時時保持一個願行——正確不謬地覺察世間萬有本質的真相,並以身語、意去切合這種覺察,恆常安住於大樂、自在、寂靜的境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揭示了世界宇宙人生的真相,對邪淫的認識也最清楚。佛法裡邪淫的定義是“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若屬自身(注:在自身行淫,也即手淫),是名邪淫。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太上感應篇》裡指出“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即是一種過惡。連此種微細的念頭都要銷自身的福報,何況其他呢?很多人認為,只是去想想,並沒有實際行動,也就無所謂了,基於此觀點是曲解了邪淫的內涵,認為不發生性行為就不算邪淫。其實不然,邪淫涵蓋身、口、意三業,身行、口言、意思均屬邪淫。檢視我們自身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時時刻刻在造作淫業,更別說那些極身作樂的人了。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既然存在,肯定有正邪之分。那何謂正淫?何謂邪?有制為正,無制為邪。遵循天地自然、人倫道德為正(如十齋日、菩薩節日不能行淫和其他一些禁忌),這些規定都是制,都是正淫的基礎。反之為邪,為無制。正淫是配偶之間為傳宗接代所發生的淫事,除正淫之外的行淫均可名為邪淫。由此可見,邪淫的內涵很廣,小至我們的一念非分之想,大至社會的普遍現象,統統在內。明了邪淫的概念,應時時保持正念,糾正過去種種之不良念頭,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知道了正邪,就知道了取捨。可就算你知道了什麼是正,什麼是邪,遇到境界,你還是會不由自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甚至為享受那短暫快感就自甘與邪淫為伴,自我摧殘呢。為什麼?你不了解你的敵人,所以你無法戰勝它。一旦你看清楚它的實質,你將有擊潰他的無限信心和動力。我們在無始的輪回中迷失了自我,忘記了自性,更是被自己的淫念迷的團團轉,毫無還手之力。真是可悲。一旦你認識了生命的實相,從夢中醒來,那雖強烈但虛幻的欲望將無處隱身。你將用文殊智慧之火,摧毀一切淫念,擺脫被淫欲奴隸的命運,真正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真正想成就,世尊在大小乘經論裡面,無數次的叮咛囑咐,要“遠離愦鬧”。這個世間熱鬧的場所要遠離,為什麼?熱鬧場所很容易讓我們起心動念,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生起這些東西就是佛法裡講的造業。

   2 熱鬧場所裡容易造業,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喜歡看的、喜歡聽的動了情;不喜歡看的、不喜歡聽的生了嗔恚。喜歡的動了貪愛,不喜歡的動了嗔恚,看到有超過自己的又起了嫉妒,多麻煩!所以佛教給我們遠離這些境界。


   3 真正修行人喜歡“寂靜”,靜而後才能得定,定才能開智慧,智慧才能通達明了一切,通達明了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佛教給我們遠離塵勞,遠離這些繁華熱鬧的場所,保持心地的清淨,這是修行重要的原則。


 


   4 在現代社會,障緣太多。這些障緣,佛法稱之為“魔障”。什麼叫魔?魔是折磨,折磨就是讓你的心得不到清淨,讓你不生智慧。魔來擾亂,你要懂得什麼是魔?凡是讓我們不能夠得戒定慧的都是魔。有幾個人能禁得起魔的誘惑?有幾個人能夠不受這些魔的惱害?簡直是不可能。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善惡的標准是什麼


 



 


佛常常勸導我們斷惡修善,善惡的標准是什麼?十善業。佛教眾生總是簡單明了,大家好記,定了十個標准。


身的惡業有三個,殺生、偷盜、淫欲;反過來就是身的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你看這個標准多麼簡單!這個標准的境界淺深廣狹,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緣、程度。


口有四種惡業,妄語是說話不誠實,存心騙人;兩舌是撥弄是非,說人家壞話;绮語是花言巧語,誘惑眾生;惡口,說話很難聽、很粗魯;反過來就是四種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


意有三種惡業,貪心、嗔恚、愚癡;反過來是三種善業,不貪、不嗔、不癡。今天我們要成就自己,不修十善怎麼行?佛在經上常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相應,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不相應,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沒份,將來果報在三途!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人真事:只是意淫偷窺,並與異性調情,也犯天條,被剝奪了人間的功名(學位)


 


趙永貞,明朝正德時代的人。少年時曾有一善相之人,見了他的面相,對他說:“你很有善根,二十三歲時,如果去應鄉試,必可中解元。假如能更勉勵修善,後來的前程,實在無可限量。”於是他二十三歲時去應考,但放榜後卻沒有錄取。


有一夜他夢見去見谒文昌帝君,夢中他被帝君怒責說:“你這次的考試,本應已頭名獲中,但因你以淫心偷看侍婢,並引誘鄰女來嘻戲,所以功名被剝奪。”趙永貞聽了這一番怒責,急為自己辯解說:“雖然我有淫意,但並沒有淫污她們,難道這也算犯淫,而該受如此的懲罰嗎?”文昌帝君聽了他的強辯後,又怒斥說:“你以為真正要犯了淫行才有罪嗎?凡是淫心顛倒,惡意纏綿,雖然身體沒有真正的去淫污人,但只要見色思淫的心意,即會受到名譽俱被剝奪的懲罰。何況你和他們不別男女,竟然相互調情戲谑,拍肩執手。試問你當時是什麼心思?因你有了淫心又無顧忌的戲谑她們,以誘發了她們的情窦,使他們陷於情迷意亂的痛苦。上天因此奪去了你的功名,如今你依然不知悔改,竟誘做如此的巧辯;恐怕以後會有更大的災禍降臨!”


趙永貞被文昌帝君析理的怒斥後,才悔悟過來,立即拜伏在地,痛哭流涕,極其懇切的忏悔並立誓說:“我已知過,願從今以後,目不斜視,心不妄動,倘若在放縱心思於淫欲之念,甘受天罰,得身首異處之報。”文昌帝君見他真心悔過,誘立下重誓,遂指示他說:“看你悔過的心很真切,如果你能自己不犯淫念,又能再廣勸世人,注意言行和心念,勿涉至淫佚。你若能如此,比可使你科名復舊,並且後福無窮。”說後即用筆直指他的心,趙永貞經此一指大驚失色,遂即醒來。


他回憶夢中事,甚慶幸自己的善根深厚,有幸能獲文昌帝君的訓誡誨示,不然蒙昧一生也不知過在何處。故從此以後,常常心懷警惕,時時謹慎自己的舉心動念,並努力行善。果然因他能痛自克責,忏悔前非,改往修來,在二十六歲時,中了鄉試的解元。於是益加勉勵向善,更做了一篇勸貞詩,普遍廣勸世人之淫邪之過,如此再經過四年,他的善業日增,終於又獲進士及第。後來很平順的做到封疆大吏,鎮守一方。而他的子孫凡能遵守他教誨的,皆個個獲貴顯。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