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呼”我們會應?因為恭敬。所以李夫子在這裡只是提出了兩條,第一條,我們看“科會”,第一條叫“服勤”,第二條叫“承訓”。服勤跟承訓就是,服勤當然就是幫父母代勞,“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當然這個是指對老師的,對父母亦復如是,對老師的恭敬和對父母的恭敬沒有兩樣。可是“曾是以為孝乎”,孔老夫子說,如果拿對老師的恭敬來對父母,這個孝道夠不夠?不夠。為什麼不夠?差在哪裡?差在親情。對老師,因為老師沒有血緣關系,所以那個恭敬是全然的恭敬,“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可是對父母還要再加上親情,這個重要。但是如果從長養慧命的角度來看,事實上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可是中國人講禮,因為父母跟我們有血緣關系,而且在我們沒有辦法自理,就是零歲到三歲無法自理的時候,父母全身心的照顧我們,這個恩德是第一大的恩德,所以父母之喪必須三年,以報父母這個恩德。父母之喪有喪服,可是老師之喪沒有喪服,一樣是三年,可是無服,沒有喪服,叫心喪三年,父母之喪是服喪三年。

    這個清楚之後,我們就知道服勤跟承訓這個是必要的,這兩條就是我們講孝順。孝表現在哪裡?表現在順,而順就講了兩條,第一條是服勤,第二條是承訓,就講這兩條。其實事實上不只包括這兩條,只要掌握到恭敬,敬這一條的綱領原則,我們就曉得不只這兩條,那太多太多了。什麼是敬?居則致其敬,誰敬?兒子要敬,兒女要敬。很多人說,我很恭敬,我非常的恭敬,到底恭敬是什麼,它有沒有標准?有標准。恭敬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讓,無所不讓。

    在周朝開國之前,有一個故事就是泰伯讓國的故事。大家知道,周朝的天下是我們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而這麼長的朝代,我們現在研究歷史,我們不得不把它拿出來做研究。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朝代這麼長的。我們現在來講,沒有一家公司開超過八百年的,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不懂得原理原則。周朝的天下八百年的歷史怎麼來的?以現在的教育來講,我們都認為是爭來的。可是末學告訴大家,周朝的天下不但不是爭來的,它是讓來的。所以爭不到,讓才能夠讓出長久的天下。

    在還沒有建國之前,周朝還沒建國之前,它是一個西方的小諸侯,一個很小的諸侯。它的始祖叫古公亶父,因為夷狄常常侵略他們的住所來掠奪食物、掠奪財寶,所以古公亶父決定把那個地方,那麼肥沃的土地讓給夷狄,他自己搬走,搬到比較貧瘠的土地,岐山之下。什麼時候搬走?因為怕人民不讓他走,他是一個仁君,他們舉家半夜遷走,我們就說逃走,像逃走一樣逃掉了。他跟他的人民,人民跟他講說,沒關系,我挺你,你跟他打仗沒有關系。他說,做一個君主,我怎麼能夠讓我的子民因為我的地位而失去了父親,而失去了兄長?他說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他逃走了。結果一早上起來,人民看到古公亶父逃走了,所有的人民都扶老攜幼的跟著他一起走,追上他,大家願意跟他一起吃苦。到了岐山底下,他們開始建立新的家園。

    古公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你看這樣的一個心行生出來的兒子會差嗎?三個都是聖人,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而依照當時的儲君的規矩,那是嫡長子繼承他國君的位子。可是就在這三個孩子都成家之後,季歷生了他的長子,這個長子,這是第三個孩子的長子出生了,就是我們後來的文王,我們叫姬昌,文王。這個文王一出生,古公去看這個孫子,他一不經意的就講出了一句話,他說以後興我周家的大概就是這個孩子。我們看歷史,講老實話我們要會看。古公亶父怎麼知道?這個不容易,一個孩子才剛出生而已,古公亶父他就預言,將來興我周家的就是這個孩子。古公亶父有沒有預言錯誤?沒有,我們看到後來的歷史,確實興周家的就是文王。他怎麼知道?我們怎麼不知道?你看這就是研究經典的意趣,這叫見地,這叫智慧。你看學習經典就學這個,這個沒辦法教,“向上一著,千聖不傳”,這沒辦法教的。

    所以誰聽到了?這個話泰伯聽到了。泰伯就在想,大家能夠看到“父母呼,應勿緩”,我們就能夠知道泰伯心裡在想什麼。你看將來興我周家的就是這個孫子,泰伯在想什麼?如果我繼承了王位,這個孫子能繼位嗎?就不行了,繼承王位就是我的長子了,他就不可能繼位了。而他不可能繼位,周家可能就不能興盛。所以父親的這一句話,聽在泰伯的耳裡,他聽懂了沒有?他聽懂了。你看父母有沒有呼?父母沒有呼,泰伯應了,這了不起。你看,古公亶父跟泰伯父子之間這個默契就形成了。什麼默契?讓國的默契就形成了,這句話就形成了。父親沒有暗示他,也沒有明示他,結果泰伯他就知道了。趁著父親生病的時候,他告訴父親,我要去采藥了,“出必告,返必面”,告訴父親,我要到江南去采藥。父親答應了,為什麼?父子之間有默契,心照不宣,老大就走了。

    老大走了,我們要注意,老二難道是書呆子嗎?老二說,老大走了,這個王位落在誰身上?那不是落在我身上了嗎?老二也走了,“出必告,返必面”,跟父王禀報,我陪哥哥去采藥了。古公亶父點頭,去吧。兄弟兩個人就去了。老三難道是書呆子嗎?老三為什麼不走?老三不能走,因為古公就三個孩子,老三要留下來怎麼樣?侍奉父親。你看這一招高,沒有理由,你老三不能走。老三就被留下來了。老三心裡怎麼樣?老三心裡明白,可是有苦難言。

    到了古公亶父病危的時候,他就告訴季歷,他說把你兩個哥哥找回來,找回來做什麼?奔喪。大家曉得,父子有默契的,找回來他還是要讓國。怎麼讓?確實發喪了,兩個哥哥回來了,回來之後一看,這兩個哥哥斷發紋身。什麼叫斷發紋身?江南一帶我們叫蠻夷之地,文明沒有開發的地方,沒有開發的地方我們就叫野蠻之處,他的衣著,他的整個打扮,跟文明的地方不一樣。我們中原是什麼?把頭發束起來,他那邊是什麼?剪短頭發,斷發就是剪短頭發,他不是把頭發束起來,所以披頭散發。紋身就是在身體上、在臉上有紋身的這些花紋。就像我們高山族原住民他們也有這種黥面人這樣的一種風俗,這在古代都有。但是就中原的角度來講,只有什麼人才紋身?罪犯。在五刑當中有一個墨刑,這個就是紋身,在臉上刺字。

    結果回來之後,三弟就告訴大哥說,大哥,我一定要讓你繼位。大哥說我不能再繼位了。為什麼?因為我斷發紋身。那你說你為什麼要斷發紋身?這不是我願意的,這是我到了江南一帶,發現什麼?那裡的人需要教化,如果我是用一個中原人的打扮,文明人的打扮,他無法接受,我要現同類身,他才能接受。就像我們看到新加坡的一個慈善家,許哲女士,她一百多歲了,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她穿的那個衣服破破爛爛的。記者說,妳這個衣服怎麼這麼破?她說我是從垃圾堆撿來的。為什麼妳穿這麼破的衣服?許哲女士就說了,她說我如果沒有穿得這麼的破,被我服務的那些人都是窮人,他們無法接受。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我穿著高級布料的衣服我去服務他們,他們無法接受,這樣對他們不敬。你看這個是仁者的思想。泰伯就是本著這個思想,他現同類身,我沒有比你更高,在同事的過程當中,把好的、文明的思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孝悌忠信的思想,傳播到夷狄的這個地方去。所以我一定要斷發紋身。

    所以你看這個理由好不好?太好了,找不到破綻。為什麼不讓人家找到破綻?這就是仁者之心。你看他讓國讓得一點痕跡都沒有。讓國,在古公,就是他爸爸的立場上,能不能講?不能講。為什麼?因為這是祖制,這是祖先的遺制。再來對他的三弟來講,三弟心裡難受。你看,他們都是聖人,平白無故我得到這個天下,難受,他不願意。這個天下是哥哥的,我怎麼能平白無故的拿到手?所以哥哥讓弟弟怎麼樣?心裡一點罣礙都沒有,讓爸爸一點罣礙都沒有,孝道。你看他讓國讓得這麼樣的自然,而且歷史上一句話都沒有記載,為什麼一句話都沒有記載?講老實話,這個就是我們的學處,一般我們對人家好,我們要付出,我們總希望別人記住我們,有沒有?所以送人家一個禮物,還要跟人家叮咛一下,這是我上次出國專門給你帶回來的,人情。可是泰伯讓國,歷史卻一點記載都沒有,為什麼?他沒掛在嘴裡,他什麼話都沒講,讓得一點痕跡都沒有,讓人家不著痕跡,了不起。在爸爸的心裡面,你看沒有負擔,在弟弟的心裡面也沒負擔。

    末學告訴大家,我們讀到這些故事,真講老實話,才知道什麼叫孝道。我們今天讓父母心裡有一點點的罣礙,我們都是不敬,那個敬不夠。為什麼會讓父母心裡有負擔?我們智慧還是不夠。你看泰伯這個智慧,還有古公亶父的智慧,你看對這個兒子他有信心,兩個怎麼樣?心心相印,這叫父子關系。我們看看,這個在周朝,可以想而知,周朝的開國是這樣開國的,你看看難怪它八百年,這個叫家和萬事興,他一家和,你看一國就和了。一家讓,一國興讓。可是反過來,一人貪戾,一國作亂。這個都是在指導我們如何來經營一個家庭,經營一個團體,這個是教育的開始。所以這裡我們看到泰伯采藥,就能夠知道什麼叫“父母呼,應勿緩”,我們就了解,什麼叫“父母命,行勿懶”,我們就清楚了。所以這個敬意不是掛在嘴邊的,而是他能夠做到無所不讓,沒有爭執的。所以我們後面“出則弟”會看到一句話叫做“兄弟睦,孝在中”,從泰伯這裡我們統統都看到了,他的孝道、他的悌道做到了圓滿,非常的圓滿。所以這個敬,泰伯無愧於這個敬字。這個是我們的學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