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有兩種功能:一個是覺察自己的錯誤,改過遷善,不再重蹈覆轍;一個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心平氣和,勇敢承擔一切責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錯誤的、醜陋的、不檢點的事,忘得特別快。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時時懺悔,懺悔什麼呢?懺悔那些已經忘記的、還未忘記的、已經覺察到的、還未覺察到的過錯。縱使經過了千秋萬世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過失,我們也要一併懺悔,歡喜承擔應負的責任。


  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說:「我的行事作為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沒有什麼好懺悔的。」世間固然有許多行事正當、舉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拋開不可考的過去世不談,就在眼前當下起心動念間,我們不也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犯下許多錯誤?因為,我們的習性裡潛伏著貪、瞋、癡、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上,不僅傷害了身邊的人,也傷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為行善。所以,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爺不長眼睛、善惡不分、清濁莫辨;結果,不是灰心喪志,就是憤世嫉俗。肯懺悔,就能心平氣和的承擔災難,並且藉著災難,鍛煉更恭敬、更謙遜的心態,即使經過再多的打擊,也還能保持對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說,所謂:「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照這麼說,懺悔可使重罪輕受,只要天天拜佛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免除不受果報的責任義務,豈不是太方便了?拜佛懺悔,對消除業障的確有幫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為佛菩薩看你真有改過遷善的決心及誠心,出面替你擔保,讓你暫時不要受報;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樣,逐次攤還。就像一個欠債纍纍的人,躲債躲到一個大富翁家裡,這個大富翁出面向債主擔保,請求大家給這個人一些時間,保證他一定會慢慢還債,請債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樣的,佛菩薩只是做我們的擔保人,並不幫我們還債,所有債務,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一分一毫慢慢的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譭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一九五四年,我二十七歲,開始撰寫佛陀傳記,在《佛遺教經》中看到這麼一段話時,心中感觸甚深,我檢視過去顛沛流離的歲月,自忖若非憑仗忍耐作為舟航,如何能安然度過苦難連連的時光?我又見未來複雜多變的社會,人我是非的生存,自覺更需堅此百忍,方足以應付萬難。從此,我時時刻刻以「忍耐」作為我為人處事的圭臬。多年後的今天,回顧往事,我深深感到:「忍耐」,實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我出身貧窮的蘇北,十二歲出家以後,生活更是清苦,然而貧寒足以勵志,我刻苦耐勞的性格就是在這個時候孕育而成。二十三歲那年,我遷居台,在兵荒馬亂之中,所攜帶的包袱不慎遺失,我身邊一無長物,當時的寺廟又不接受外省人掛單,我只得過著四處飄泊,風餐露宿的日子。記得我曾經在狂風暴雨中,摔到溝圳裡,被水沖走了好一段路;也曾經在烈日當空下,曬得汗流浹背,頭皮發麻。最後好不容易從台南走到台中,感謝寶覺寺林錦東先生肯留我小住數日。


  後來,我從中壢、新竹又輾轉來到宜蘭雷音寺弘法,之後的十餘年,我的經濟都非常拮据。其間曾經有人要認我作母子兄弟眷屬,甚至還有人希望我能繼承他的地產家業,都被我嚴辭拒絕。這時我卻聽說一些同道因為生活艱難,紛紛另謀出路。如果當時我不能忍饑耐貧,豈不也是隨俗流轉,又那裡能在日後發展弘法利生的抱負呢?所以,「忍耐」並不是膽怯,而是在面對生死存亡、榮辱毀譽時,還能夠打從心裡發出一種無比的勇氣,堅守自己的理想。


  記得在叢林參學十載,為了服務大眾,除了平常的勞動出坡以外,我自願發心典座煮飯兩年、飯菜行堂六年、擔水司茶一年半。初來台灣,為了報答寺院收留之恩,除了上課教書以外,我發心做一切苦役,每天打六百桶井水,清掃數小時落葉、水溝、茅廁,每天還要拉車到十餘里外的市場,購買八十餘眾的油鹽柴米。雖然與當地住眾、信徒言語不通,勤快的工作倒也博得大眾的好感。只是有誰知道,我常常因為體力透支而暈眩嘔吐,往往一陣天旋地轉後,我又默默地咬緊牙關,繼續未竟的工作。


  後來,我以文字般若來弘揚佛法,開始搜索枯腸,熬夜筆耕。一九五三年,我走入社會,說法布教,為了準備講辭,我經年累月費心思量,有時竟通宵未眠。佛光山開山初期,我又與山崩洪水日夜搏鬥。近十年來,我馬不停蹄地在海內外講經度眾,建寺安僧,每天分秒必爭地和有限的時間賽跑。數十年來,無不是在「忍耐」忙碌、「忍耐」奔波、「忍耐」勞累、「忍耐」疲憊中度過,然而我不以為辛苦,因為「忍耐」是為了要積極地開拓人生,創造佛教遠大的前程。


  「英雄只怕病來磨」,我素來身體結實,然而也有好幾次病痛的經驗讓我苦不堪言,在叢林參學十載,我曾經生爛瘡,發瘧疾,雖然辛苦難耐,足以致死,但是從來沒有尋醫就診,為的是已將「色身歸於常住,性命付予龍天」,只好用信仰和時間治療。不知是諸佛菩薩的加被,抑是忍耐力量所致,我都能不藥而癒。其它如感冒、牙疼、眼痛、腦熱,就更算不上什麼毛病了。所以及至年長,遇到再厲害的感冒,再嚴重的病痛,我也慣於忍住苦楚,繼續弘法寫作,常常等到工作告一個段落時,才發覺自己也奇跡似地恢復了健康。


  近幾年來,精力不復以往,糖尿病、高血壓、眼疾、腿傷接踵而至,四肢五根也日漸衰朽退化,所幸頭腦清晰如常,故而依然四處雲遊,弘法利生不斷。多年來的經驗使我深深感到: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們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擔一切病苦,而在病時不覺病,苦時不覺苦,自覺「忍耐的力量」可以應付一切。


  過去大陸的叢林教育非常傳統,在聆聽長老開示時,必須雙手合十,如果講話開示好幾個鐘點,等到放掌時,手已僵硬不堪。訓練最嚴格的時期要算是在受戒的時候,我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石子地上一跪就是五、六個小時,起身時,地上的小石子都深深地嵌進肉裡,兩腳酸麻就更不在話下了。糾察師手拿楊枝,如影隨形地跟在我們後面,一個動作不合標準,便是一頓鞭笞。試問今天的學子是否也能忍受這種嚴格的教育?而在平常,打罵棒喝也時常發生,可是從來沒聽過有人埋怨叫苦。


  記得有一回,我向家師稟告學院一位教授推薦我去讀「國立教育學院」,家師聽罷,罵我:「混蛋!怎可到社會唸書?」還給了我兩個耳光。事後我絲毫不感到生氣,想想自己也的確混蛋,怎麼會想到社會上去唸書。反觀時下許多青年貢高我慢,動輒反抗,真是令人擔心他們如何在大時代中迎接各種挑戰呢?要想成大器,必須先在生活上學習「忍耐」。「欲成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對於逆境,先忍之於口,是為下忍;再忍之於面,是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動心,那才是上忍。


  我初入佛學院讀書時,既不擅長梵唄,又不通曉經文,因此,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歧視,甚至師長們也認為我不堪造就,往往安排工作時,我都除名在外;有時佛事開牌有份,臨時又被取消;作文被老師批評得一無是處,偶有佳作,卻被懷疑是抄襲而來;一位職事甚至當眾說:如果我能有出息,太陽會打西邊出來。其它的冤枉委屈更是不計其數,而我覺得這一切一切都是「當然的」,不值得計較,因為未來的時日還長,現在誰能知道呢?


  乃至初到台灣弘法布教,由於當時正信佛教並不普遍,再加上我是外省人氏,常有人不懷好意地對我指指點點,甚至從中阻攔一些好因好緣;也曾有人故意騷擾說法,乃至糾眾持棍,怒目以對。對於這些差別待遇,對於這些誤會滋擾,我從來未曾怨恨,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出家人的本分,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誠意,以靜默來回應一切的動亂。所以,「忍耐」並不是退縮,而是用平常心去對待人間一些不平的境界。


  體膚的饑寒、筋骨的勞苦可以藉意志力來克服,心中的委屈、他人的誤解也可以用平常心來對治。一般人最難忍受的還是名節的無端受損、人為的故意抹黑,然而在幾十年間,這些我全部都遭遇到了。我在大陸時,共產黨說我是國民黨的特務,要將我殺害;來到台灣以後,國民黨又說我是共產黨的間諜,要將我槍斃。弘法初期,由於辦了許多創新的佛教活動,而被社會誤解,被同門批評;有時為你戴紅帽子,有時又為你戴黃帽子,紅帽子是解嚴以前的台灣可以砍頭的罪名,黃帽子是在佛教裡置你於死地的居心,然而我並不急於爭辯,只是盡己所能,為所當為。


  早年因我為佛教勇於建言,我多次被教界人士議論為異端分子,後來由於軍工商各界官員來向我請益佛法,我又被新聞媒體說成與政治掛鉤,凡此都是打擊傷害的話題,然而我並不予以理會,只是淡泊處之,默然以對。果然事實的發展證明了我理念正確,時間的遞嬗也還給我清白公道。所以,忍耐並不是懦弱無能,而是面對譭謗譏諷,還能擇善固執,無怨無悔。


  有人見我常雲遊弘法,行腳名都大邑,欣羨萬分,其實個人的辛苦鮮為人知。我常常為了一場演說,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一夜;為了一句承諾,在天空中飛行十餘小時。近十年來,弘法邀約不斷,往往由於行程緊湊,汗濕衣襟,卻來不及更換,只得任著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身體的溫度也隨著室內室外的冷氣熱流忽冷忽熱。一趟海外之旅下來,走訪五、六個國家是常有的事,有時從熱帶到寒帶,有時繞著地球走了一圈,舟車勞頓固然辛苦,適應不同的時差、天候、風土、人情更是艱困。


  記得一九六三年首次訪問印度新德里,天氣酷熱無比,每晚睡不著覺,只得趴在地上寫日記,《海天遊蹤》一書就是這樣完成的。一九九三年七月,我第七次走訪印度,來到北邊的拉達克山區,我明知罹患了足以致命的高山症,仍然強忍著頭痛臉腫與呼吸困難,主持法會,會晤訪客達一星期之久。類似這種經驗不一而足,然而我還是樂此不疲,因為忍耐有時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利益別人,自忖菩薩發心,猶能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我這一點小小的奉獻犧牲實在微不足道。


  忍貧、忍饑、忍病、忍苦、忍勞、忍打、忍罵還算容易,唯有忍氣、忍恨的掙扎最難消解。


  記得八、九歲那年,家鄉缺水,鄉民為了爭水鬧得不可開交,正巧一位解姓鄰居在我家門前的水溝跌死,他的兒子解仁保遂來鬧事,硬說是我家將他父親害死,要求我家理賠後事。敦厚誠實的家父隨即被官府逮捕,後來幸因解仁保不敢出庭審訊,才使得家父無罪開釋。一場無妄之災雖告結束,我幼小的心靈卻始終無法排除怨恨,直到出家以後,聽說解仁保失業,無法維生,我心生惻隱,還是忍住怨恨,要求恩師幫他介紹一份工作,解決他一家的生活問題。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了,美麗的河山在日本鐵蹄的蹂躪下變得殘破不堪,溫馨的家園付之一炬,家父也在經商途中失蹤,根據研判,應該是犧牲在日軍的槍口下。十一歲時,我曾隨著寡母四處尋父,所經之處無不是瓦礫殘垣,屍首遍野,更加深我心中的仇日意識。及至成人,我雖然有數次赴日深造的機會,終因國仇家恨不共戴天而毅然放棄。一九七三年,在政府的一再邀請下,為了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我強忍多年來心頭的痛楚,出任「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一職。畢竟「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的歷史固然不容抹殺,一味的尋仇,只有加深恨意,唯有前瞻性的記取教訓,防微杜漸,根本上促進彼此瞭解,互助合作,才是長久相安之道。


  君不見東西德打破了聳立已久的柏林圍牆,互相交流;歐洲各國也紛紛袪除過去的成見,為設立共同市場而孜孜努力,甚至以、阿之間多年仇恨,也因拉賓等人的一念之間而獲化解。「忍耐」,實在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忍耐」,誠然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


  在海內外,我的在家信眾多達百萬;在佛光山,我的出家弟子也不下千人,他們固然對我恭敬孝順,我也奉獻了許多精力心血,大處不提,就瑣事而言,我容忍他們的差異性格,耐煩地循循善誘;我容忍他們的情緒用事,耐煩地諄諄教導;我容忍他們的不同意見,耐煩地從中調和;我容忍他們的不守時間,耐煩地予以等候。「忍耐」,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能,更是一種藝術。由於我肯付出容忍耐煩,才能攝受他們來到佛門為大眾服務。


  幼兒以啼哭為力,然而一旦流出眼淚,力氣也耗盡了;婦女以嬌媚為力,然而一旦使出嬌媚,氣勢也消失了;莽夫以拳頭為力,然而一旦伸出拳頭,正氣也瓦解了。唯有真正的菩薩行者,他們以「忍耐」為力,以慈悲為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能一鼓作氣,排除萬難,成就福國利民,饒益眾生的豐功偉業。


  雖說我一向推許「忍耐」,但自念也有不能忍耐的時候,例如:當我在台上演講,看到台下前面還有空位,而後面的人卻沒有位子可坐時,我會掛礙難忍;當知道別人受到侵犯的時候,我也會義憤填膺;當弟子怠慢客人,令人不喜時,我會上前指責;見聞好事,不即刻參與,我也會坐立難安。我以為:一成不變的忍氣吞聲,姑息縱容,並非「忍耐」之道。真正的忍耐應該是當仁不讓,顧全大局,為眾謀福。


  我今已年近古稀,自愧還是在忍耐上不斷學習、突破,在生活當中,對於佛說「忍」的三種境界體會頗多,我以為:「生忍」,是為要生存在人間醞釀的耐力;「法忍」,是在轉識成智,用佛法所產生的智能;「無生法忍」,則是隨緣隨處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滅的自在境界。能夠擁有「生忍」,就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能夠擁有「法忍」,就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能夠擁有「無生法忍」,則在在處處,無不是桃源淨土、自由自在的世界。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十種的利益,第一種叫「安住儀式」。你天天參禪打坐總有個樣子,這個樣子就是個儀式。你天天參,月月參,年年參,時時參,刻刻參,都有一定的儀式。你行跑香,在禪堂裡要跑香的時候,就叫說:「行起來!」就是跑;在裡邊跑得甚至於身上都出汗了,跑得天昏地暗,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道有人,就是不知道有我了,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了。一跑到這個無我無人的時候,就觀自在了;沒有我,也沒有人。既然沒有我,也沒有我的妄想了;沒有人,也不打人的妄想了,這個時候就是觀自在了。「非空非色見如來」,那個佛也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既非空又非有,所以如來的法身是非空非有的,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這是安住儀式。


  第二種利益叫「行慈境界」。這種行慈境界,不一定要說是對人好。遇著應該慈的,就用慈悲來教化他,這叫攝受門;遇著某一種的眾生,你應該罵他一頓或者打他一頓,他才能覺悟,那麼你就要用你這個慈悲心來打他、罵他,罵得他開悟了,或者打他幾香板,把他打開悟了。在禪堂裡頭常常有打人的,這個打人和一般打人不同,是想開悟,想他好,想他守規矩,想他不打妄想,所以這叫行慈境界。


  第三叫「無悔熱」。悔熱就是煩惱。悔就是後悔,後悔就心裡生出煩惱,這叫熱。沒有煩惱,這是第三。


  第四「守護諸根」。守護這六根。六根怎麼要守護?你不守著它,它就跑了,眼睛,就跟著色塵跑;耳朵,就跟著聲塵跑了;鼻子,就跟著香塵跑了;舌,跟著味塵跑了;身,就跟著觸塵跑了;意,就跟著法塵跑了,所以就要守護六根,就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怎麼放光呢?放光就是都不打妄想,都生出本有的智慧來;智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這叫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第五,參禪的人就會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叫「得無食喜」,不吃東西也歡喜。你誰要能參禪參得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餓了,還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就得到第五種的利益。這叫「得無食喜」,沒吃飯也歡喜,只要有參禪就可以了。


  第六種的利益是「離愛慾」。離開愛慾心,這就是清淨心。愛慾就是染污,染污也就是生死。我們一般人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愛慾不斷。一般人為什麼在這個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這個生死不了,也就因為有這個愛慾心,也就因為這種愛慾總也斷不了。你斷不了愛慾,生死就不能了;生死不能了,那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頭轉來轉去的。你參禪的人能離開愛慾心,沒有愛慾心了,這個地獄門就關了,不會墮地獄了。這第六種利益。


  第七種利益是「修禪不空」。什麼叫修禪不空?就是只怕你不修,你修就不會空過的。你坐禪坐一個鐘頭,你的慧命就增長一個鐘頭;你坐兩個鐘頭,你的慧命就增長了兩個鐘頭;你時時刻刻來參禪,日日月月來參禪,年年參禪,這你一定會開大智慧的。所以這個修禪不空,只要你修,它就不會空過的。


  第八叫「解脫魔業」。這個魔的業力都可以得到一種解脫。魔的業障可以解脫,那個魔他沒有法子來障礙你。


  第九是「安住佛境」。你能常常參,就是得到第九種的利益,就是安住在這個佛的境界上。


  第十種「解脫成熟」,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種好處。解脫成熟就是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就是清淨法身,這是第十種的參禪的利益。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破放下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痛苦的過程,當你真正放下了越放下越快樂,我在放下的過程中收集了些大德的法語,這些法語對我的修行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拿來供養大家,希望有所幫助.


【兒孫】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蓮池大師
    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兒孫各有各的因緣果報,各人的因果各人了。---淨空法師 劉素雲老師 
    要真正能往生,沒有別的,很簡單,把這個世緣、親情要放下,不能放在心上。對你的兒孫不是不愛護,愛護,好好教導他,自己往生極樂世界比愛護兒孫更重要,因為你怎麼樣愛護兒孫,你都沒有辦法跟他長期在一起,你會老死,你死了以後不能照顧他。如果你要生到極樂世界的話,你在極樂世界成佛了,你的兒孫無論在哪一道,你都能看得到,你有天眼通,他現在是什麼狀況,清清楚楚,什麼時候你去幫他,他能接受,你自然就會去了,這才叫真正利益眾生,真正叫愛護兒孫。 ---淨空法師
    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如此,一世一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而出家乃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回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廣欽老和尚
    夫妻是緣,是善緣是孽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是討債是還債無債不來。 
    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干干淨淨。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只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續)印光大師示周余志蓮法語 
    親情、世緣通通放下徹底靠倒在彌陀名號大誓願海裡,不再管了不再煩了,我自己包括兒孫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去安排。---劉素雲老師

【父母】
    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如此,一世一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而出家乃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回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否則,父母未度,這點恩情,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實則無始以來,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因隔世相遠而忘失,今生為父母兄弟,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有的甚或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所以,我們度眾生,必須怨親平等,慈悲一切,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親眷,故要發大悲心,誓度一切眾生,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廣欽老和尚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廣欽老和尚
    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你要知道,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回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彼此相殘,如是相生相殘,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父母親眷就是我們輪回的伴侶。---廣欽老和尚
    父母對我們越好,越是有恩怨。出家與社會是相反的,越疼我們的,到臨終時,越放不下。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應專心於道上,否則又是愛別離苦,生死輪回的路真危險。---廣欽老和尚
    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
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這是生死念頭。---廣欽老和尚

【是非忍辱】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廣欽老和尚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夠忍辱吃虧的人。---廣欽老和尚
   
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智慧,延長我們的壽命。---廣欽老和尚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萬事得成於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 ---蓮池大師

【名利】
   
人生如夢,百年剎那,一彈指就過去了。富貴榮華,能幾時,猶如過眼煙雲。爭名逐利,黃梁一夢,一笑無何有。石崇未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士面謀。且人生終是苦多樂少,即使盡是快樂,而草草光陰,不過數十寒暑耳。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總是空,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還有什麼好爭的好求的?!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沉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 ---廣欽老和尚
    至於現在工業社會,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顧如何賺錢,在功名事業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羨其能干,稱譽備至,其實此種人最可憐憫。縱能在今世富貴雙全,豈能保持永久?富貴榮華能幾時?!清音俗世流,紛爭何時休,誰能破名利,太虛任遨游。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一切都會過去的!光榮輝煌、恥辱失敗、財富名利,眼前所出現的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有了特別好的名聲和眾人恭敬時,不要起傲慢心,因為這個會過去的;淪落到窮困潦倒時,不要痛苦絕望,這個也會過去的,人生只是一場夢而已。什麼都不要執著!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安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生死事大。人命在呼吸之間,哪有時間學世俗學問,哪有心思求虛幻的富貴榮華。稍有錯過,便成來世。那時再想出離,比登天還難呢。 ---省庵大師
   
該是我的少不了,不該是我的得不到。人一生的際遇、掙的錢都是定數。---淨空法師  
    用心計手段方法得來的都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決計得不到;不用心計手段,機緣成熟了,福報也會慢慢享用;用了這些手段,只是提前享用,做個增上緣而已;而且因為造作罪業福報還會打折;而且提前享用福報,壽命還會縮短。 ---淨空法師
    命中有時終會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美色】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谛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花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印光大師

【身體】
    身體有病,吃什麼藥也沒有用,念佛沒事就好了,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身體不好,不要太去理它,說它有病就有病,說沒有病就沒有什麼事了,不要為病苦生煩惱,肉體不去理它,也就是了,貪嗔癡才屬大病,肉體的病乃是小病。不要太愛惜身體,生病時不要去理它,這是一種考驗,理了它就被考倒。說它有病就有病,說沒病,就沒什麼事了。修行人不要太愛惜這個假體,它終有一天會爛掉的,不要太縱容它。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我們要將這假體放下,不要太愛惜它,愈愛惜它,它愈壞,不要被它利用了,畢竟它是幻化的,但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修行,我們要的是那個靈靈覺知,不生不滅的東西。不要為病苦生煩惱,遇到病痛時,更應體會出人生無常,難免生老病死苦,更應加倍努力修行。縱然活到120歲,如果不能了生死又有何意義! ---廣欽老和尚
   
不要怕死。生死只是換個身體而已,就象換一件衣服一樣。 ---淨空法師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將死想,一心念佛。壽若未盡,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則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難感佛。---印光大師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傥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印光大師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因無信願);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 ---印光大師
   
念佛法門,此金仙氏之長生也。---蓮池大師

【世緣】
    所謂放下一切,是放下甚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愛、毀譽、得失,乃至一切財物、性命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為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電如泡,無可留戀,執之即成障道因緣。故統要放下,連此放下之念亦無,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時放下、永久放下、盡未來際都放下,如此放下干淨了、長永了,本妙明心顯現,即與諸佛無異。 ---虛雲老和尚
    一切世間一切萬象,皆因緣所生,幻化而有。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緣聚則幻有,緣散則幻無。是故古往今來一切事物,無非水月鏡花,猶如夢幻泡影,皆是石火電光,亦似過眼雲煙。身若浮泡,幻質非堅,老衰病死,苦空無常,這是必然的生滅變易的軌則,遷流而剎那不住的。故人生的旅途,亦自必有其終站,誰都無法幸免的,世界正如旅館客棧,我乃短暫過客而已。人生數十年,不但已在名利物欲、得失窮通、悲歡離合、憎會愛別、天災人禍、生活壓迫、煩惱憂慮、役形勞心之中打過滾,而且還要生生世世、捨身受身、因果旋轉、長劫漂流、出沒四生、沉淪五趣、生死夢中、萬苦交煎、虛受如此身心大苦,而不覺知。
    不要太認真,得過且過,無所謂,不貪戀,什麼都不管不問不求,全部都捨掉。
    未來勿將迎,已過勿留滯,專顧現前一句,字字分明。---夏蓮居
    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的話。過去就過去了,既成事實無法改變,想了也無濟於事,而且自尋煩惱。明天還沒來,想了干嗎,無法預料,想了也白想。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假的,不值得留戀,何必太認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有什麼好煩的好想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當年淨空法師問章嘉活佛:“什麼是學佛的秘訣?”章嘉活佛答曰:“看破放下。”此四字可謂盡括三藏十二部。老子亦言:“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而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可見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看破放下既是入道的前行,也是悟道之根本。因為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唯心所現,大夢醒來,才是真我。
    你要放下一切,今天脫下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 ---劉素雲老師
   
凡是帶不走的,統統放下。 ---劉素雲老師
    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方生至誠懇切心。印祖的死字可以引申為三種含義,常作此想則世緣自淡. 
    ①我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煩的,什麼都不管了,任人所為,絕不相爭,一切境緣都與我無關;
    ②我馬上就要死了,病痛折磨我萬分痛苦,水淹我火燒我,沒有人救援,急切念佛懇請佛菩薩救我;
    ③我馬上就要死了,一口氣不來下地獄,刀山火海、抱火柱、下油鍋,太慘痛了,急切念佛尋求出離。

【生死】
   
生死事大痛念無常。對佛菩薩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寧可粉身碎骨不失正念,不顧生死不計成敗,老實真干把念佛當作命根,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生至誠懇切心,生大勇猛心,立決定志,殺出一條血路,拼了命念佛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生死事大。世間哪件事情能代替生死,能跟了生死相比。
    無常迅速,輪回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


    一旦無常至,方知夢中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光陰易移,早辦前程。


    生死事大,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即成過去,什麼都帶不走,趕緊念佛。
    生死無常,一旦無常至,措手不及,痛悔不已,故應早辦前程,趁年輕,早下工夫。生死事大,要隨時放下可以走。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現代科學已經證明自慰是無害的,現代醫學也認為這種行為只要有節制不過度對身體是無害的......”這只能說明現代科學和醫學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全面、不徹底、不究竟。


1、男精、女炁都是人體生理上的精華,即使不過度,也會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費和人體精華的流失。


2、自慰只是召感你一時的觸覺享受,卻會造成你對觸感的貪著、並在不滿足的空虛中不斷地增上貪著心,讓你更加空虛、苦悶、煩惱,走向精神上惡性循環和身體健康的大滑坡,乃至在陽亢和陰虧的極端處短命而亡。


3、自慰者無論男女,都會陽亢、都會陰虧,並會產生男科或婦科的相關疾病或症狀,即使眾多補品也是補不過來的。


但願,人們都能珍惜自己的身體、都能珍惜自己的精神安寧和衛生,不要被一管之見的學說所誤導。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學問的人不跟人對立,不輕慢別人,不瞧不起人。而他這份態度取決於什麼?取決於他對人生的體悟,因為他了解人之初,性本善,當他有這樣的認知,他會尊敬一切人。當然人家做錯事,他不會說他做對了,那他就顛倒了。他的內心會覺得這個人是遇不到聖賢教誨,遇不到好的緣,所以他墮落了;假如有好的緣,他應該可以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讀書人重要的,是去變成人家可以聞聖賢教誨的緣分,我要演好,我不應該瞧不起他,跟他沖突。他以這樣平等的心對待他,哪有可能會起沖突!


  所以起沖突是結果,要從原因上找出來。儒家很強調一句話,「行有不得」,要反省自己,原因在哪?因,你說脾氣不好,誰害的?遇到讓你生氣的人、事,是緣,因在哪?因在我們內心有瞋,脾氣很大,有這個因在,遇這個緣才會發脾氣。一個人假如沒瞋恨心了,身旁再多的惡人,他也不生氣,他也不會被影響。所以我們不要把責任推到外面去,推到外面去,那叫不理智,沒智慧。


  而假如說一個人,從今以後,我的人生不可能再生氣、發脾氣了,你的日子很好過!你會覺得一個人最有成就感的,是你戰勝自己;戰勝別人一百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一個人能克服自己的習性、壞習慣,你的信心才能真正建立,這是根源問題。經典上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在思想,我們有沒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跟態度;你有了人生正確的價值觀、態度,你的日子一定好過,你一定會青春永駐。


  我們宋朝有個高僧叫布袋和尚,跟秦桧、岳飛同一個朝代,同一個時代。他有段話很值得大家思考看看,他說「涕唾在臉上」,今天有個人對他吐口水,黏到他的臉上。諸位同學,你會怎麼做?你看功夫!「涕唾在臉上,隨他自干了」,就讓它蒸發掉吧!再看下一句,「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你看妙不妙?對!他吐過來,跟你挑釁,然後你說「你想怎麼樣」?就打起來了。他吐過來,你沒有反應,笑一笑,他下一步就上不來,所謂「伸手不打笑面人」。你這個緣就接不上,就不會造成惡果,「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因為擦還要提起手臂來,也很累,「他也無煩惱」。


  而且說實在的,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喜悅在哪?在你提升了自己的智慧跟能耐。假如我們今天沒有修養,擦掉以後,開始打起來,你會不會快樂?不會快樂,你會氣好幾天。以後你看到他就有氣,不用看到他就有氣。是不是?你說一個人生氣,哪是看到人生氣,腦海裡有好多的人浮起來就生氣,不用等看到他們。所以憂能使人老,人有寬恕的心才能年輕。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5/9/22  中國北京中醫藥大學  檔名:52-147-0002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律為什麼做不到?《弟子規》是根本戒,根本的根本,為什麼做不到?煩惱、習氣太重。煩惱、習氣是多生多劫累積下來的,這一生沒有能力斷掉,佛菩薩會原諒你。你到極樂世界再好好的修,修成之後再滿你自己的願望,你再住持正法、弘法利生。所以自己,古人講得好,量力行事,我自己要衡量一下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德行、多大的能力,自己知道,超過了是絕對做不到的。真正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說那四個根多重要,怎麼樣也得把它落實,真正做到。我把四個根做到了,我能不能往生?你要是真信、真願,你一生就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別人不知道你,佛菩薩知道你,阿彌陀佛知道,你那個一念等於別人念一輩子,一念相應一念佛。你的功德大,你救了佛教,你救了正法,諸佛菩薩都感謝你,這真的不是假的。你確實做出了個好榜樣,這個榜樣可以復興佛法,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還有什麼問題!但這真難修,佛法講講容易,做太難了。《弟子規》幾個人做到?今天把《弟子規》做到那就是聖人。《弟子規》是戒,落實在生活叫儀,就是三教基本的律儀,決定不能忽視。


  要用智慧去解釋,《弟子規》文字不多,看起來好像不深,實際上是博大精深。頭一句,這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父母呼,應勿緩」,這什麼意思?父母是個代表的,是個代表的人,他叫我,我趕快答應,這表示恭敬。父母指誰?大乘《菩薩戒經》裡面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就擴大了,所有一切眾生呼我,我就要用對父母呼我的態度去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老祖宗說的是「本性本善」。前面我們讀過,十善業道,大乘菩薩展開來八萬四千法門,《弟子規》展開是不是八萬四千法門?是!一點都沒錯。小乘展開是三千威儀。你就曉得,《弟子規》字字句句都充滿八萬四千法門、都充滿無量法門,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在它之外,你才真正體會到它不可思議。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三五集)  2012/3/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35


  普賢菩薩教人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在哪裡?現前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而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為什麼?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個意思廣!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要恭敬,為什麼?法性變的,法性是佛,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人在這個地方培養自己的真誠、恭敬心。真誠、恭敬心是性德,你要是明心見性,你本來就是這樣子,性德自然的流露,真的,他不是學的。


  我們現在是迷失自性,把性德忽略了,現在佛教給我們,我們要把性德找回來。從什麼地方找回來?從持戒。戒律裡面頭一個就是要尊重別人,要尊重萬事萬物,決定不能夠輕慢。你要問這是哪條戒?這是根本戒,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感應篇》。今天你戒律再嚴格,你不能落實到弟子規,不能落實到感應篇,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六0卷)  2006/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60


   我們現在都願意隨順性德,性德是什麼?告訴你《弟子規》是性德。聖人很了不起,具體給你舉出來,你隨順《弟子規》,你就其樂無窮,你隨順《感應篇》、隨順《十善業》,你走的是覺道,走的是佛道,把你的人生價值觀改變了。現在這個社會人生價值觀是什麼?錢,好像他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錢來的,拼命往裡面鑽。我們中國古人知道,所以在造字的時候,造的那個「錢」字,你想錢是什麼意思?這邊是黃金,一堆金,那邊是什麼?一個人拿一把刀子在斗,兩個人在搶,不是個好事情。中國從前做的,你看古代的銅錢,現在實在講最早的時候用的是黃金,金錢,以後做銀錢、銀元,最後就發展到銅錢。銅錢,圓的當中有個洞,有個方孔,那是什麼東西?古時候犯罪的枷鎖,告訴你看到這個錢,你就想到這個東西是枷鎖。它時時刻刻提醒你,這個東西是要用它,不能沒有,小心謹慎,不要去披枷戴鎖。太多了,太多了就披枷戴鎖,適可而止。這就是價值觀不一樣。古聖先賢給我們做的價值觀是道德、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特別拈出來仁愛、忠義。中國人講八德,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人生在世干什麼?落實八德,力行八德,以八德感化一切眾生,這是提升你自己的靈性,不斷向上提升,從凡夫提升到佛的境界,不是為錢來的。物質生活再貧窮無所謂,孔夫子贊歎他的學生顏回,顏回是他所有學生裡頭最貧窮的一個人,夫子對他特別贊歎,他什麼?他的價值觀不在物質生活,在精神生活。他貧,貧而樂!從來沒有看到顏回為物質生活而憂慮的,從來沒有過。箪食瓢飲,這是夫子形容他的生活,吃飯他連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個簍,用那個盛飯,喝水杯子都沒有,葫蘆挖個瓢,箪食瓢飲。一般人不能過的生活,可是顏回一天到晚快樂無比,他樂的是什麼?道!道業精進。換句話說,他天天有悟處,時時有悟處,就是我們此地跟你講的一真法界的恆沙性德,在哪裡?在一切法。他的孝悌忠信天天增長,仁愛和平天天增長,他怎麼會不快樂?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九三卷)  2008/10/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93


   用中國傳統的方式做標准,對父母不孝順,要知道這是障礙,這是大麻煩,所有一切麻煩的根。對老師、對長輩不尊重,這個東西要是不放下,出世間法永遠得不到。不但高層的得不到,小小之果,像須陀洹,你都得不到。有人修一輩子,不是不修,真修,就是這個沒做到,死了之後還要搞六道輪回。為什麼?那是輪回的因,輪回的因沒有除,他怎麼能離輪回?所以佛法的修行,孝養父母第一,奉事師長擺在第二。在中國傳統教學,也是把這兩個排在第一、第二。世出世法一樣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個我們要好好想想為什麼。於是我們就能想到,《弟子規》重要。《弟子規》是什麼?倫常道德的落實,煩惱業障習氣的放下。對父母不尊重、不孝順是業障,真的,要沒有業障,哪有不孝順父母的道理!天經地義,你肯定有業障,業障放下,自然就孝順,對人自然尊重。自己有業障,自己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眼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他們看得非常清楚。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48


   佛教是教育,諸位一定要明了。教育真正達到效果,是要把惡人教導他變成善人,壞人教導他變成好人,這才是教育。不是說惡人、壞人,開除他、不要他,這是失敗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要把壞人教導他變成好人,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他肯接受、肯聽話,他回頭得快;不能接受、不肯聽話,他回頭得慢,早晚都要幫助他回頭。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才叫做學佛。我們教不好人,不能改變別人的氣質,不能幫助人超凡入聖,自己常常要反省、要檢點、要忏悔,我們自己做得不夠,決定不可以怪對方。「對方業障深重,沒有善根」,這都是推卸自己責任的話,不負責任的話,真正負責任,是要自己冷靜認真去檢討。


  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那麼能夠感化人,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做不到的因素,實在講很簡單,智慧不夠、德行不夠。果然真有智慧、真有德行,實在講連動物都受感動,何況人?修養德行,求智慧,讀經、聽經能幫助我們開智慧。德行的建立,我們淨宗成立之後,提出五個科目,簡單。我在美國,印海法師對於我們的作法非常贊歎,他說:「你們修行的目標,這麼清楚、這麼簡單,讓大家都能夠記得,都能去做。」所以我們提倡要做的,都是佛教導我們最基礎的修學法,「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菩薩十願」,五個科目,好記。太多了,記都記不住,你怎麼學法?沒法子修。


  這五個科目裡面的條目,我們每一條都記得很清楚,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勉勵自己去做到。特別是三福,這叫福報,臨終頭腦清楚,這大福報!所以世尊,第一個就教我們修福。三種福報:第一種人天福報,第二種聲聞、緣覺的福報,第三種佛菩薩的福報。佛這樣教導我們,我們自己不肯修學,那怪誰?人天福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實在講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地區,無論是什麼樣的族群,都行得通,都沒有違背。各種不同的宗教,我們提倡孝養父母,大家都沒話說,天經地義;奉事師長,沒有人反對,大家都贊成的,我們修行要從這裡做起。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九九年早餐開示—孝養父母為先  (共一集)  1999/2/26  澳洲布裡斯本  檔名:20-014-0226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學習大乘的,學了六十年,我們知道,所有一切善念裡頭,最善的念頭,這一個善念可以抵一般一萬個善念,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個念頭是什麼?就是念阿彌陀佛。不是口念,口念沒用處,要心念。


心口一如,口念阿彌陀佛,心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你要想真正知道這句佛號功德,這句佛號的力量(科學家所講的能量,這個意念的能量),你得認真學習這部經。


這部經,這次我們講了一千多個小時,講了一千一百多個小時,我們這樣講下去,我估計全經講完,大概一千三百個小時可以講完。一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一部,真正用心聽,具足印光大師所說的條件,誠敬。我們能有十分的誠敬心,二十分的誠敬心,就能聽得懂。沒有誠敬心,聽不懂。


那聽這部經,不能說沒好處,阿賴耶裡面種個善根,在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這是阿賴耶裡頭有種子,來生後世會起作用,不在這一生。這一生要具足十分誠敬,這一生就起作用,肯定幫助你,你意念的能量產生巨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改變自己,不但改變自己,可以改變我們居住的環境。


世界遭再大的災難,不是沒有方法解決,有!有非常圓滿解決的理論,有非常踏實的方法,你不相信,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最基礎的能量,有信心就能有成就;沒有信心,什麼成就都不可能。


現在這個世間的危機,真正的危機實在說是我們信心喪失掉了。我們問問周邊的人,你問他有沒有信心?他相不相信自己,他相不相信父母、相不相信兄弟、相不相信老師?都沒有信心。相信宗教嗎?不敢相信。相信聖人嗎?聖人過去了,說聖人那個東西不適合現在時代,跟不上時代了。


信心是真正的危機,馬雅災難預言不是真正危機,信心沒有了,比那個危機還要嚴重,不知道大多少倍。所以這個經文必須解釋清楚,隨順自性,「當孝於佛」,是你應當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你愛不愛自己?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真正自愛者,他能愛一切眾生。不愛一切眾生的人,絕對不愛自己,他那個愛自己全是自私自利,他不是愛,佛法叫情執,他不懂愛,完全迷失了性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八六集)2011/9/9 檔名:02-039-0586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受別人的害沒有關系,絕不可以害別人,這個道理要懂。古大德教導我們,我們今天在海外也是勸導大家,忠恕慈悲來化解社會的沖突。忠恕,儒家說的,孔孟之道,《論語》裡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佛法是慈悲,孔子講忠信,老子講三寶,第一個是慈,慈悲;第二個是儉,節儉,知足;第三個,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惹別人嫉妒障礙。


我們要是真正去學,報人之德,別人對我的好處念念不忘,要知道報恩;不報人之怨,別人對我怎麼不好,毀謗我、侮辱我、欺騙我、陷害我,一筆勾消,不要放在心上,反而感恩他。為什麼?他來考驗我,我有沒有忍辱的功夫、我心地清不清淨,要禁得起考驗,沒有怨恨、沒有嫉妒、沒有障礙,不報人的怨。


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跟人在一起共事,有過失我來承當,有功德推給別人,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我一生不辜負別人,可以承受別人辜負我;我不謗人,我可以承受別人來謗我。要以深心提拔人,看到這個人可以教,可以成就,全心全力幫助他。


跟人在一起共事,一定要熱情,盡可能不要引起別人對我的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實在說人只要真正學無我,別人對我嫉妒障礙全落空了,結罪不跟我結罪,跟誰結罪?要跟得利益的人結罪。


譬如講經教學,他們造謠生事把這個道場毀掉,跟我結不結罪?不結罪,跟誰結罪?跟這個道場有緣的聽眾,跟他們結罪,他們聽經聞法的機會沒有了,結罪從這一方面。這是什麼?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是一重罪;第二重罪,障礙如來正法住世,這兩種罪就是無間地獄。


他沒有害到我,我感激他,我還要把自己修學功德回向他,為什麼?他墮地獄,希望少受點苦,總是要用憐憫心待人,為什麼?他本性本善,他本來是佛,他做出這些胡塗事情是一時迷惑,一定要用憐憫心去看待他,不要計較,不要有報復。你會看得很清楚,他現在造的業他將來到哪裡去,你要看到果報的時候你會憐憫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八六集)2011/9/9 檔名:02-039-0586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長。


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谒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地罵著,最後才極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這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大怒。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等馬爾辛利解釋,那位議員已被折服,他心裡懊悔,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匯報時,只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以馬爾辛利的總統之尊,他完全可以給那個不懂禮數的議員一個深刻的教訓,但他卻只是平心靜氣、一聲不吭地示弱,示弱不但使馬爾辛利的解釋獲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使那位議員就此悔悟,為他的人格所折服。


北宋名臣韓琦曾經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並長期擔任宰相職務。有一年,他與同僚王拱辰、葉定基等人在開封府主持科舉考試,王、葉二人經常為考生卷子的優劣爭得面紅耳赤,而韓琦覺得偏袒哪一方都不合適,就只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坐在桌前專心判卷。


沒想到人不找事兒,事兒卻找人。有一次,王拱辰和葉定為了閱卷的事情又吵得不可開交,王拱辰氣韓琦不幫自己說話,跑過來對韓琦嚷道:我說你在這裡練習氣度哪?韓琦聽了這帶刺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趕緊好言好語地賠不是說:實在抱歉,都怪我這耳朵不頂事,不知道你們在爭論什麼事啊。這樣一來出乎王拱辰的意料,他沒想到韓琦居然給自己道歉,也就讪讪地無話可說了。事後,韓琦耐心地做了二人的工作,很容易就把事情給解決了。同僚們自此都對韓琦刮目相看、禮敬有加。


在王拱辰跳出來向他吹胡子瞪眼地找茬時,韓琦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采取示弱的策略向其賠不是,從而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糾紛,同時也贏得了同僚們的贊許與好感。


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適當的示弱其實是一種真誠接納的態度。示弱是消除隔膜,增進交流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但是示弱並不意味著退卻不前或軟弱可欺,更不是無原則的自我貶低和妥協,而是一種尊重、禮讓和寬容,是一種交際和處世的智慧。交際中巧妙示弱,能給你帶來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往往習慣於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強項、長處和優越,然而很多時候,放低位置、降低姿態、有意示弱,卻能收到令人驚喜的效果,為你的交際增輝添彩。


陳甲取/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