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在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前提出來,為了大家容易明了,不至於疑惑,我們用本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真誠,我們一定要學習用真誠心生活。真誠的反面是虛妄,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再用虛情假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真能不用嗎?很難。為什麼?妄心就是虛情假意。什麼叫妄心?分別心是妄心,執著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自己對自己都控制不了。所以一定要學真誠,就是老實,從哪裡開始?從對自己開始。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一定先這樣對別人,從這裡下手;我不喜歡的,我相信別人也不願意。古人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天天要反省,天天要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很重要。別人對我們贊歎、恭維未必是真的,別人對我們的指責、批評那不是假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恭敬、贊歎,很可能是一種虛假的、不實在的,客套;指責是他對我們一定有所不滿,我們要認真反省,我什麼地方得罪了,什麼地方做錯了。要學會改過,要學會反省、自新,那對我們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感恩,特別是對指責我的人,無論是有意、無意,是善意、惡意的,統統要感恩,這些人對我們的修學會大有幫助。諸佛菩薩之所以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沒有別的,他就是懂得一個事實真相,《還源觀》上三種周遍的第三種,「含容空有」,知道這個事實。這句話說什麼?這句話說我們本來的心量,心量多大!含是包含,包含宇宙、包含太空;容是空納,容納萬有。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為什麼現在一點點都不能夠包容?我們的苦就吃在這個地方,迷就迷在這個地方,造業也就在此地,受果報還是它。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像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心量,都是包虛空容納法界的,容法界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學,工作裡面去學,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學,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學佛,這樣的人當然是住正定聚。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八二集) 2011/4/22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382
|
|
|
- Nov 17 Sun 2013 08:39
淨空法師:天天要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很重要
- Nov 08 Fri 2013 07:44
濟群法師:人間處處是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獲。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 收獲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才會有感激的心情;聽到鳥兒鳴叫時才會有欣喜的感受,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 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升華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裡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來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
|
|
- Nov 08 Fri 2013 07:43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
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一位年輕人上山,向老和尚閒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後,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香燈某某師,正為一些事情,與執事人大起煩惱,老和尚在客堂見此,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俗家人分別善人惡人而起憎愛,而出家人對善人是如此,對惡人也是如此,一律平等慈心,於好不起貪著心,於惡不起憎惡心。那些刺激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入寺沒刺激,便沒修沒行。”老和尚又說:“不可起憎惡心,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不夠那個涵養來與人善處,錯是錯在自己的耳根眼根的分別業識,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 傳某師對一些人眾是非,頗為在意,一大早,大眾還在灑掃,便在大殿穿梭於人眾之間,東講西聽的,老和尚坐在客堂,靜靜地看在眼裡,便對傳某師開示說:“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灑掃畢,老和尚喚傳某師過去,對傳某師開示說:“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托,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老和尚又說:“戒行清淨,六根不染,是入禅的第一步基礎,要如龜縮頭,住於清淨無染。六根不淨,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禅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
|
|
- Nov 08 Fri 2013 07:43
淨空法師:現在大多數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我們看到這些真正能夠信解、能夠奉行的人,超出常流,常流是普通人、一般人,他超出,所以他能信、能解、能照做。《般若經》上的受持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是受持金剛般若,這個意思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明了。絕對不是說每天早晚把《金剛經》念一遍就是受持,不是那個,那個不是受持,你只要有一絲一毫放不下,般若的氣分你沒有。不要說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對於佛法裡面起了執著,法執。我執跟法執是一個執著,執著的對象不一樣而已,只要有執著,你就是造生死輪回業。執著就是做在佛法上,弘揚佛法也好,流通佛法也好,都是造六道輪回業。我相信你們這些同學們,都聽說梁武帝的故事,你們今天在佛法裡面做一點善事,你能跟梁武帝比嗎?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座寺廟,你們造幾個寺廟?梁武帝護持幾十萬出家眾,你護持幾個人?你怎麼能跟梁武帝比。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請教他: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搖搖頭,並無功德!你們今天做的是功德嗎?沒有功德,這個諸位要知道。 什麼叫做功德?清淨心上一絲不掛,那叫功德。你還在著相!著相修行,著相修福,你搞的是輪回業,這是我跟諸位同修講真話。這些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可以做,不能有心去做。佛法一切講隨緣,沒有叫你攀緣。今天你建個道場,你立個會,到處拉信徒,到處勸人來供養修福,這就是造輪回業。果報在哪裡?你仔細去看看佛教的經論,果報在三途,不在人天。你才曉得佛門當中修福不是容易事情。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修福都修不到,種福、種福田種到石頭上去了,哪裡能開花結果?到最後連種子都爛掉了。不認識什麼叫做福田,不認識!往往自以為是修了很大的福報,而不曉得將來果報在三途。這什麼原因?沒有般若、沒有智慧,愚癡!干的這個事情。真正修福的人,他真做,他名也不要。譬如印經,他拿了很多錢來印經,後面印個名字?不要,法師,不要名字,沒有人知道,這個福報是真的。他出錢建道場,那個數量也很可觀,要不要名?不要,沒有人知道,這是真正懂得修福的。大乘經自己讀誦,或者來聽經,他體會到了,他明白了,覺悟了,所以他能修真實的福報。唐朝龐居士告訴我們,"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第一德。 近代虛雲老和尚到處建廟,古老的廟破壞了,他去修復,有一些地方去興建,建好了找一個有修行的人來,馬上就交給他,他就走了,以後再也不來了,再也不問。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范,所謂是"作而無作"。老法師是參禅的,中國禅宗是以《金剛經》為最主要的依據,而《金剛經》上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到處建廟,生心;建完就交給人,再不過問,無住,他真做到無住生心。在新加坡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法師,很多人不知道,我也不能講,講了他要罵我。這個人心地清淨,護持佛法不要名,平常這個法師很窮,沒人供養,可是他拿出來的那些功德,那多嚇人,真正不可思議!這是這一代當中的奇人,希有難得!可是看他其貌不揚,看他沒有什麼了不起,好像不值得人尊敬。那是諸佛菩薩大人所尊敬的,不是凡夫,凡夫瞧不起,佛菩薩尊敬。凡夫尊敬的,佛菩薩那裡沒有名,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一定要記住,守住經典的教訓,認真努力去修學。這一段是說,為什麼他是第一希有?他已經離相,法相、非法相都離了。這一段是講不著有,不著法相,下面一段經文,不著非法相,不著空。 |
|
|
- Nov 08 Fri 2013 07:42
邪淫與“福氣”
(文:轉載) |
|
|
- Nov 08 Fri 2013 07:40
證嚴法師: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的意旨在告訴我們:財色對我們來說,造福少而傷害多。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財色”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的簡稱。“五欲”,是世間人所愛著、爭逐的,追求都來不及了,哪有人願意捨離呢? 就像一把刀口上沾有蜜汁的刀子,小孩子只知道蜜是甜的,卻不知刀口銳利;而他所貪著的那一點點蜜,是否足夠飽餐一頓或供給他充分的營養呢?不可能。但是凡夫因為貪著五欲,時時刻刻捨不得放棄,看到財色就團團轉,卻不知身後有個陷阱、深淵。這就是迷惘的眾生,像個不懂事的小孩,不知道利刃會割人舌頭,只知蜜是甜的,便用舌頭去舔刀口上的蜜,多麼危險啊! 看看世間人為了五欲,在世欲中流轉忙碌,起惑造業受苦;而學佛就是要推究造業的源頭,捨離果報。五欲,在世間人看來是享受,卻不知享受的背後,其實蘊藏著無窮的苦因。因此,我們要時時善自警惕,徹悟萬物皆是幻化,不要被五欲所迷惑了。 |
|
|
- Nov 08 Fri 2013 07:39
印光大師:對治色欲的絕妙方法
【原文】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白話】對美色的欲望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僅中等和下等根器的人,被美色所迷惑,就是上等根器的人,如果不努力約束自己,警惕觀照念頭,也難免被美色所迷惑。觀察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出類拔萃的英雄豪傑,本來足以成為聖人和賢人,只是由於打不破美色這一關,反而成為下愚和不肖的人,並且死後由於邪淫的罪業而永遠墮落到地獄、餓鬼和畜生三惡道中去,這樣的人可以說數不勝數。《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如果世界上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的眾生,他們的心不產生淫欲,那麼他們的生死輪回就不會持續。你們修證三昧,本來是為了脫離六道輪回。如果不消除淫欲心,那麼目標就無法實現。”學佛的人本來是為了解脫生死輪回,如果不徹底除掉色欲,那麼絕對難以解脫生死。雖然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如果淫欲的習氣太重,堅固地纏在心中,那就是自己與阿彌陀佛不相應,難以感應道交並往生西方淨土。
【原文】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花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白話】要想消除色欲的禍害,不如在見到一切女人的時候,都對她們作親人想、怨家想和不淨想。親人想就是看到年老的女人,就把她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想;年長的女人當作自己的親生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女人當作自己的親生妹妹想;年幼的女孩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想。縱然淫欲心強烈,也斷然不敢對母親、姐妹和女兒產生邪淫的念頭。看一切女人,總是作為自己的母親、姐妹和女兒,這樣理智戰勝情欲,情欲就無法產生了。怨想是這樣:如果見到美女,就產生了愛心,由於愛心,後來就墮入惡道,長劫受苦,不能解脫出來。這樣一來,所謂的美麗和嬌媚,就比劫匪、小偷、虎狼、毒蛇、蠍子、砒霜、鸩毒的禍害大百千倍。對於這樣極大的怨家,還戀戀不捨,那豈不是迷上加迷的人嗎!不淨觀是這樣的:動人的美貌,只是外面的一層薄皮罷了。如果把這層薄皮揭開,那你就不想看了。裡面骨肉膿血,屎尿毛發,亂七八糟地聚在一起,沒有一樣東西是討人喜愛的。但就因為薄皮蓋著,人們就對它產生了愛戀。花瓶裝上臭大糞,人們就不玩賞它。美人的薄皮就跟花瓶一樣,皮裡面所裝的東西,比大糞更髒。怎麼能愛戀她的外皮,而忘了她皮膚裡頭的各種髒東西,產生各種各樣的妄想呢?如果不戰戰兢兢,痛切地改掉愛戀美色的習氣毛病,那就會只看見她美麗的姿色,致使愛欲的箭深入骨髓,自己不能把它拔出來。平時這樣,要想死後不進入女人的子宮投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進入女人的子宮,那還可以將就。要是投進母畜生的子宮,那將怎麼辦呢?你試想一想這樣的結果,就會心驚肉跳、恐懼不安。然而,要想在見到女色的情況下不產生愛欲心,就必須在沒有見到女色的情況下,常作上面講的三種觀想。這樣等見到女色的境界時,就可以不被女色所誘惑。否則,縱然沒有見到女色,心裡面老想著女色,最終會被淫欲習氣所束縛。因此只有認真清洗心中愛美色的壞習氣,才有獲得解脫自由的可能。
【原文】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忏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法華經》雲:“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瞋恚、愚癡,亦然。是知能至誠念彌陀、觀音聖號者,貪瞋癡三惑,自可消除也。又現今乃患難世道,須於念佛外,加念觀音聖號,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轉回。庶不至宿業現前,無法躲脫耳。更宜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志正而外誘絕,淨業自可成就矣。勉之勉之。 【白話】每天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分內要做的事情外,專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早晨和晚上在佛前,竭誠盡敬,真心忏悔無始以來的宿業 ,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如果有眾生,淫欲很強烈,只要經常恭敬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解脫淫欲。” 瞋恚、愚癡多的眾生,只要經常恭敬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同樣能夠解脫。可見,只要能至誠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人,貪瞋癡三種煩惱,自然而然可以消除。另外,現在是充滿災難的世道,必須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外,加念觀音聖號,冥冥之中自會不可思議地轉禍為福。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宿業成熟時無法躲避報應。還應該經常閱讀講戒淫因果報應的書,遠離吃喝嫖賭下流的朋友,那麼內心樹立正志,外面斷絕誘惑,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業自然可以成就。希望你多多自勵。(印光法師) |
|
|
- Nov 08 Fri 2013 07:38
淨空法師:看這個人是不是有福報、有多大的福報,看他的心量
處順境、善緣,“順境”是我們的環境,一切很順利,很喜歡。“善緣”,都是好人,我們對這些人都喜歡,在這個環境裡,不生貪戀,這叫修行。沒有絲毫貪戀心,要用平等心、正直的心來處理事情。要處逆境,遇到惡緣,環境不好,處處都有人做障礙,來麻煩你,這曉得,這是我過去所做一切不善的果報現前,要歡喜接受,要忍受苦難,把它度過,不怨天不尤人。 要把自己心量拓開,量大福大,沒有心量的人他就沒有福報。我們看這個人是不是有福報、有多大的福報,看他的心量。一點點小事情斤斤計較,這人沒福。量大福大,慷慨布施。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時時刻刻都念著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福大。 阿彌陀佛福第一大,念念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從來沒有一念為自己想。建築了極樂世界,教化一切眾生,這些眾生有好教的,法身菩薩來的是好教;三賢菩薩、二乘人,也不錯;惡道眾生,魔道眾生,不好教,自己要做出榜樣、要做出示范,要真正能修忍辱波羅蜜。像釋迦摩尼佛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歌利王割截身體,是一個很小的誤會,引成這麼大的災難,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所表現的,臨死的時候告訴歌利王,我不怨恨你,我沒有怨恨心,我將來成佛了,第一個來度你。說話算話,有信用,“五常”最後一個字“信”,釋迦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500集 2013年11月4日講於香港
|
|
|
- Nov 08 Fri 2013 07:37
淨空法師法語: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1 中國的教育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換句話說,是人永遠保住人天的教育,我這一生作人,來生還到人道,日子比現在更好,福報比這一生更大,這是向上提升,但是你要曉得,這出不了三界。
2 我們這一生當中,心行能夠倫理道德相應,與五戒相應、與十善相應,這個人報盡了,還能夠得人天身,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樣的重視教育。
3 人要不受教育,他肯定會學壞,他要學壞了,這一生不錯,來生就完了。他來生到哪裡去?到三途去了。如果他這一生貪心重,貪愛、貪婪,這個煩惱重,來生就到鬼道去了;如果這一生嗔心重,脾氣很大,他就到地獄道;是非黑白搞不清楚,人雲亦雲,自己沒有智慧,他就到畜生道。
4 這個世間人迷惑顛倒,念念都是貪嗔癡,將來的果報決定是三途;要知道,覺悟的人,他心裡頭決定沒有貪嗔癡,所以佛陀教學的目的在哪裡?破迷開悟,讓一切眾生覺悟。覺悟,他就回頭了,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
|
|
- Nov 08 Fri 2013 07:36
宣化上人:做人的根本先要盡孝道
人要是沒有做好,都是不能成佛的。 一九九三年一月四日開示於台灣法界佛教印經會 我們做人,人要是沒有做好,都是不能成佛的,所以必須把基礎建立起來。什麼是做人的基礎?做人的基礎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欤。”那麼做人的根本先要盡孝道,先要敬老尊賢,看所有的老人都是等於我的父母一樣,中年人都像我的兄弟姊妹一樣,青年人則像我的子女一樣。能這樣看,這才是懂得怎麼樣做人。因為這個,古人才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尊賢,尊重賢人,再能恭敬有道的人,這是做人的根本。 “禮運大同篇”上說:“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古來古聖先王、有道的明君,都是這樣治理天下。文王發政施仁,必先周濟鳏寡孤獨這四類人,所以周朝人民享受太平。文王能以天下像一家似的,世界像一體,所以沒有彼此親疏遠近的分別,這叫大同世界的開始。 我們做人都要本著這種心理來學佛,你如果有這麼大的心量志願來學佛,佛一定會護持你;你要是不這樣去做,你就是念佛、拜佛,然後常常發脾氣,這也是無有是處的,於佛教得不到什麼利益。 我不會說什麼高談闊論,只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把脾氣布施出來,這是你真正的布施。你要是不能布施你的脾氣,這與佛道一定不相應的。 今天我頭一次到這兒來和你們各位見面談話。因為在飛機上沒有睡覺,昨天晚上也沒有睡覺,今天又有很多人來見我,所以覺得很累。我不多說了,說得太多,你們都忘了,也是沒有用的;說得少,你們記住一句,真能去躬行實踐,真能去認真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再加上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是把佛教的路邁出頭一步。第二步你們更應該努力勇猛精進,祝你們各位早成佛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