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福要先從家庭種起,然後再種到外面,不要專門在外邊種福,而忘了自己的家人。


        因為家庭和睦是人生的一大福氣,只有夫妻兩人的小家庭,如果誰也不理誰,日子就很難過了;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如果彼此間口角不斷,家中便不得安寧。


  貧賤夫妻不一定百事哀的,貧賤而能夠和樂,就可以安貧樂道。不管環境再怎麼糟糕,夫妻兩人還是不分你我一條心,這種和樂就最大的幸福。


  照顧家人,不是指兩個人一天到晚黏在一起看電視,而是要讓家人感覺溫馨、受到尊重,對家產生安全感,這就是與家人結緣、對家人種福。 ——本文摘自《人生、福氣啦! 》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者:覺敏


    師父說:你們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嗎? 就是回家孝敬父母去。你要是發現自己沒有福報了, 你趕緊買點好吃好穿的給父母送去, 你就會發現, 你的福報立即升起來了。
    大家若是倒過來,讓父母哪怕為自己倒一小杯水,也是極損福報的。
    大家喜歡穿質地好的衣服,也要注意自己想穿100塊錢的衣服,就要讓父母穿101塊錢的衣服。積福人,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是把本該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可想而知。
    如果非要支使父母為自己做家務,請務必畢恭畢敬感恩,知道自己受不起,百般孝順,否則福報每天削,削得比聽般若法會增長福報還快。
    讓尊者走六步福報削到丟王位,每天享受兩尊大佛跑路為自己端水上飯洗衣,福報削多大?
    給父母倒洗腳水增大福報,反過來,讓父母給自己倒水端飯抽筷洗衣做飯,削福報也快
    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皇帝, 習慣性的招呼父母給自己倒水, 父母給自己端飯菜, 父母給自己拿東西...
    給大家講個故事—— 以國王的福報,讓尊者走六步,果報是六個月失去王位。
    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忏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
    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事情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這裡只是尊者,而佛受不起的供養,父母也能受——


一缽飯,佛都不能消受,父母能消受
    摘自善導大師所著《觀經四貼疏》之《觀經序分義》卷第二“淨業三福之孝養父母”(白話譯文)
    我們的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間最大的福田。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年遇到饑餓災荒,許多人都餓死了,到處都是白骨,比丘們都很難乞到食物。當時世尊等待比丘們都出去乞食後,獨自一人到城中乞食,但是從早上一直到中午,挨家挨戶乞食,都沒有乞到食物,世尊只有空缽而返,第二天再去,但第二天仍然沒有乞到食物,第三天同樣乞食同樣沒有得到,這天忽然有一位比丘,在路上見到世尊,看到世尊的面色異常,好像很饑餓的樣子,就對世尊說:“世尊,今天乞到食物了嗎?”,世尊對比丘說:“我三天以來,乞食沒有乞到一匙,我今天饑餓虛弱,沒有力氣和你說話”,比丘聽佛這麼說,悲傷流淚不能控制,即自己想到:“世尊是無上福田,眾生覆護之處,我自己的三衣就賣掉,再買取一缽飯,侍奉給世尊,現在正是時候”,比丘如此想完,就取賣衣買了一缽飯,趕緊給世尊拿去,世尊已經知道了這一情況故對比丘說:“比丘啊,現在恰逢災荒,人們都餓死了,你在什麼地方得到這一缽白白的大米飯的?”,比丘就一五一十的給佛說了整個情況,世尊又說:“比丘啊,出家人的三衣,即是三世諸佛的幢相啊,這衣服的因緣,極尊、極重、極恩啊,你今天用這三衣換得一缽飯給我,我完全領受了你的好心,但是我消受不起這缽飯啊。”
    比丘又對佛說:“世尊您是三界的福田,聖中之極,都說不能消受,那除了佛之外,誰還能消受呢?”,世尊說:“比丘啊,你有父母嗎?”,比丘答說:“有”,世尊就說:“你拿這缽飯供養你的父母去吧”,比丘說:“世尊您都不能夠消受,我的父母有豈能消受呢?”,世尊說道:“你的父母能消受,為什麼呢?父母生育了你的身體,對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消受”,世尊又問:“比丘,你的父母信佛嗎?”,比丘答言:“我的父母對佛都不信”,世尊說:“你的父母他們今天會對佛有信心的,見到你供養他們飯,會大生歡喜,因為這樣而大發信心,然後你就教受他們三皈依,就可以吃這缽飯了”,這位比丘就按照佛的教誨,愍仰而去。以此義故,大須孝養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經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後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為報十月懷胎之恩。佛尚自收恩孝養父母,何況凡夫而不孝養。
故知父母恩深極重也。


(所以,大家勞動父母為自己做什麼,這就和支使佛為自己做雜事一樣削福報。)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位朋友,你現在拿到一顆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個會想到誰?我們剛剛講人要誠信。第一個想到誰?好,我在一次課程裡面,剛好有三個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說「趕快吃下去」,他很老實。後面兩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幾歲,她說「留給孩子吃」。再後面一點,有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他說「先給父母吃」。諸位朋友,哪一個人有文化涵養?哪一個?三十幾歲還是四十幾歲,還是六十幾歲的?六十幾歲。可是六十幾歲的人可能不識字,三十幾歲的人可能是大學畢業。所以學歷愈高不代表他有文化,不代表他懂得做人。

  我常會跟小朋友說,我說大學畢業有沒有文化?他們馬上說有。我說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說沒有。我說大學畢業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答不出來,被我騙了。所以人的認知錯誤了,真正的文化、道德涵養就在你的一念之間就見分曉。三十幾歲,第一個念頭想自己,所以自私。四十幾歲,想孩子,對不對?現在人慷慨激昂,對!您假如回到兩百年前,你可不要這樣講,你會被人家笑,人家會覺得你沒有智慧。因為當你拿到好吃的東西是先給孩子,你已經給孩子錯誤的示范,他會想到誰最重要?我最重要。你已經在長養他的自私。但是你這塊巧克力假如是拿給爺爺奶奶,這孩子在旁邊看爺爺奶奶笑得這麼燦爛,他會很感動,你種了他為人子之道。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 -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主講  (第二集)  2005/2/15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2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我們看到蚊蟲,有意無意,一巴掌就把它打死;我們看到螞蟻,一伸手就把它捏死,殘害眾生的事,我們是天天在干,常常在干。

2 佛教給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不可以有一個惡念。我們今天學佛,要學在起心動念之處,念念利益眾生,絕不侵害眾生,絕不傷害眾生。

3 蚊子叮我們,在過去一定是一巴掌把它打死,學佛之後,我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改變了,蚊子叮我們,不但不趕走它,我們還歡喜,布施供養,跟它結個緣。

4 我跟它結緣,我供養它,我就不會去殺害它。說實在話,凡事都離不開因果,這只蚊子叮我,為什麼不叮他?他沒有欠它的,我欠它的。

5 過去,我作蚊子時,也曾經叮過它。現在它來叮我,我正好還債;我要把它打死,還欠它一條命,以後我還要去償命,這個很麻煩!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6 一切有情眾生,哪一個不貪生怕死?今天我們大,它小,我們有力量,它沒有反抗的能力,可是你要曉得,輪回流轉是個事實。

7 我們是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輪回流轉,說不定我們來生變成了畜生,將來它畜生那個罪報受完了,它得了人身,他又來欺負我們,這樣生生世世恩怨酬償,沒完沒了,可悲!

8 覺悟的人,在這一生當中還債,了了;來生再遇到的時候,好同參,好道友。過去的恩怨一筆勾銷,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真正覺悟,你說這多快樂!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長命。無奈事與願違,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諸事不順、災厄不斷的遭遇下,很多人會開始嘗試“算命”,希望藉由相命來尋求“改運”。因此,求神問卦、問乩童、問簽詩、問簽杯、貼咒語、喝符水、改風水、改名……等等方法無所不用其極。此時,外道以神通、感應等迷信的民間信仰來為人消災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歡談玄說妙、知見不正的人去附和。

學佛者不講命運,講業力。善業多則福報大,福報大則諸事順利,趨吉避凶。惡業多則福報淺,福報不足則諸事不順,災厄偏多。命的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是操縱在自己手中,不是讓別人算,別人也沒辦法幫我們改運,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積善業。這是以福轉業,讓重業輕報,輕報化無,而得順遂的人生。

命運的好壞除了與“福報”有關之外,一個人的心念也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幸福快樂與否,不是擁有多少或擁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想的是什麼,此即“心念”與“心態”。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心態則決定什麼樣的遭遇。

例如,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常存抱怨的心態,久而久之,“抱怨”便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日積月累終成為他的專長,而此專長無形中決定了哀聲歎氣、怨天尤人的個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滿乖戾與頹喪。

一個愛批評的人,因為常存批判的心態,久而久之會培養出“看人不順眼”的習性,形成言談愛說負面,做事偏愛挑剔,做人愛看缺點的個性,如此則造成一個不懂得包容與善解的苦悶人生。

一個愛說是非的人,因為常存說長論短的心態,以致“說是非”成為他的專長,搬弄是非也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久而久之,“愛說是非”、“愛聽是非”與兩舌惡口相呼應,造成生活周遭布滿“道聽途說”與“危言聳聽”的論調。如此,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輕安,生活不輕安也是一種苦,而是非纏身、煩惱攻心更是不幸與悲哀的人生。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

所以說,“命”不用給別人算,“運”也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改,要好命就得學會“運命”,用正信與智信的人生觀來破除迷信與邪信的邪知邪見。

佛法告訴我們:“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均無不是業”。業力牽引向善,則人生光明燦爛,業力牽引向惡,則人生哀愁黯淡。善業要靠善念來啟發,惡業更要藉善念來戒除。

生命過程中,心念時時刻刻與我們長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種子,會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讓我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惡的種子,會開出厄運的果實,讓我們嘗盡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們說:“心念可以決定每一個人不同的命運。”

證嚴上人靜思語有言:“凡夫被命運操縱,而智者卻操縱命運”。又言:“人要運命,不要命運”。亦即告訴我們,命運雖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頂。

“一念心轉”則心開意解福就來,“一念清淨”則心誠意正運就通,“一心正向”則心正氣盛邪不侵,“一心向善”則一念善心破千災。扭轉命運的貴人不在遠方,“正念”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的貴人。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修道的人,貪念不多,而且非常精進用功。但是,如果沒有調好自己的心,就很容易產生瞋念。


所謂「嫉惡如仇」,遇到看不慣的人事物,馬上會起瞋恨心,口出惡言,指責批評,甚至於毒罵;這種修行人,是缺少忍的工夫,也可說是沒有智慧、沒有慈悲的人。


雖然他是精進行道的人,但心卻如猛火般剛烈,碰到什麼都會燃燒,不但將自己的功德、人緣都燒掉,甚至連三寶的形象也會被燒毀,所以佛陀要在談戒貪之後,特別接著談戒瞋。


在家居士貪著五欲,當然也會有強烈的瞋心,不過瞋心卻不一定和貪心成正比,特別是有些人會為了貪而不讓瞋心顯露出來。倒是剛愎自用、守身如玉、孤芳自賞的人,很容易表現出瞋恨心的習氣。


一個修行的人,如果變成這樣---貪心不強卻瞋心猛烈,那是很可惜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看到自己超過別人時, 又會產生傲慢自大的心。自卑心容易讓我們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嫉妒心;傲慢心容易令我們迷失方向,聽不進別人的善意勸告。這兩種極端的心態反復出現,把我們折磨得疲憊不堪。其實,人各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秉性,那麼誰都不是完美的。既然這樣,又何須互相比較呢?


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他不懂的知識和不擅長的地方,再普通的人也會有他與眾不同之的地方。一個位高權重的總統做的面條或許就沒有一個小廚子做得美味出色。所以,當我們獲得一點成就時,無須得意忘形。牛頓獲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時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我們所獲得的成就,根本就不值得炫耀。不炫耀,不驕傲,不等於沒自信,相反,平和的心態會讓我們更加冷靜,清醒的看待一切,為今天獲得更大的成就奠定基礎。


同樣,當我們哀歎不如人時,不妨想想自己的長處,這樣就不會喪失自信,悶悶不樂。一人一世界:小草有小草的世界,花有花的世界,大樹有大樹的世界,何必強求改變自己的世界?這個世間,因為有小草,花,大樹,生活才生機勃勃,精彩萬分。假設都變成了大樹,那麼這個世界該變得多麼乏味單調。一味的用單一的衡量標准來衡量自己和別人,生活就失去了樂趣。房子,車子,名聲,地位,相貌等等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各有活法,何必強求自己和別人一樣?


人活在世上,應該充滿信心的活著,而不是夾雜著自卑和自大。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生活自然充滿陽光和樂趣。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問:現在的人淫欲心都比較重,應該如何降伏這顆淫欲熾盛的心呢?請法師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是呀,現在眾生的業障重呀,這是一個很大的煩惱,首先在觀念上我們要認識到這個淫欲他是煩惱最根本的六道輪回的根本,要認識到他的污穢,他的可惡,他遮蔽我們佛性的這種巨大的障礙,在世間法會把這個淫欲的滿足做為他所謂快樂幸福的源泉,在佛法冷靜來看,他就,這個煩惱最重,障道最嚴重,離開他就顯得更困難,但我們一定要對治他,當然這裡面要求出家眾和在家眾還有所不同,對出家眾,他即然是出家了,修清淨梵行了,要荷擔如來家業了,對他的要求要很高,要離開一些淫欲的行為,獨身。


  在家居士我們只是要求不邪淫,允許正淫,那麼現在有些居士就是他已經能夠有一個夫妻,能滿足淫欲,他還守不住不邪淫戒,那真是很糟糕的現象,那麼這跟社會上的一種價值觀念有關系,他認為,哎呀,現在能夠搞點婚外戀呀,找個情人呀,包個二奶呀,有本事呀,說你這個人就是一個老婆啊,你太沒有本事了,他就這樣的價值觀,於是他朋友在一起就炫耀著又找了個什麼什麼,我又找了個什麼什麼,顯得他有本事,這完全是顛倒,所以在這種價值觀顛倒,首先是觀念問題,然後外部的誘惑太大,各種影視啊,報刊雜志啊,電影啊,光碟啊,他都在這方面,蜂湧地膨脹。


  包括網絡啊,我不知道網絡是什麼情況,但據說很多青少年深受其害的是上網,應該說網絡裡面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的,我是不知道,我是從來不上網絡的,電腦盲,我也不想去上網絡,但有時候我們會聽一些上網絡的一些負面的東西,他人一上網,他控制不住啊,特別是青少年啊,正好很順利的,按一個就能到什麼去訪問一下,一看那麼富麗堂皇,不是富麗堂皇,就是那種很有誘惑力的鏡頭一來,他陷進去就出不來了,越渴越想喝。所以現在的各種,由於這個淫欲,給我們現在眾生的傷害到什麼程度,可以說現在的很多的疾病,包括提前死亡,有百分之四十是由於這個問題導致的,然而他命中本來可以有什麼福報,創造什麼事業,就由於他犯了這一點,邪淫,他什麼福報都沒有了,冥冥當中對這個萬惡淫為首,他一定是報的絲毫不爽的,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非常污穢的事情,正人君子都不能去啊,更何況修行佛法的人,所以視淫欲如火坑啊,我們出家人在學戒律的時候,都常常要講這種觀想,跟女人的手接觸一下,寧可手抓著這個火,也不能跟女人手接觸一下,把手燒焦了,只是這一劫的生命,你跟女人接觸所產生的煩惱或者怎麼回事,你法身慧命永結塵緣啊,所以你在這個外部方面,像儒家文化說的,這個顏回視物,非禮不視,非禮不動,非禮不言,你離開這些誘惑,這些紅燈區啊,這些什麼什麼導淫的東西啊,包括什麼什麼表演啊,這些場所,包括那個卡拉OK啊,這些場所,都是,桑拿啊,表面上,理發廳啊,游泳池啊,這個裡面都包含著這個內容,他有些東西,他不搞這個色情一點的東西,哪賺得到錢,那個演員是胡椒粉啊,這個裡面不撒點胡椒粉沒有味道啊,這個眾生就這個樣子,所以這些東西離開他,我們每天看古聖先賢的這些佛言法語,我們常常去念佛,去禮佛,知道這個淫欲對我的傷害之重,一定要遠離他,慢慢地才能把他熾盛的淫欲心降伏下來,看到一切女人,怎麼去觀想她,你看看聊齋志異的那個畫皮,很美的一個美女,實際上就是一張畫皮,裡面是凶惡的很的羅剎,而且非常污穢,就是一張皮,裡面污穢之極啊,種種骯髒啊,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啊,你看到那個看都不想看,怎麼還想有那種行為呢,不淨觀,然後再觀想一切女人是自己的母親,是自己的姊妹,是自己的女兒,這個心他也能夠淡化,慢慢地,首先要有這個持戒意識,你如果受了五戒,就得發一個大願,每天在佛面前發願,寧可守戒而死,不能破戒而生。那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沙彌,他這個托缽,為師父托缽的時候,正好到一個大長者家裡,那個長者的女兒一看這個沙彌長的很英俊,對他產生了染污的心,就要跟他來過那個性生活,沙彌是一個很持戒的,這時候呢,就不肯,不肯,這個女孩子就說,你如果不肯,我就到國王那裡去,說你是對我強暴怎麼回事,還故意制造這樣那樣情節,這時候沙彌看到這樣情況,他說好好,我答應你的要求,你等我一下,你到外面這個先等一下,他就在屋裡面,他帶了刀,他自己自殺了。這一自殺,這女孩子一下子就害怕了,害怕,等他的父親來了一看這沙彌死了,怎麼回事,最後她也不得不說這個真實情況。那麼這個事情連國王都很贊歎啊,寧可守戒而死,不能破戒而生。


  所以這個時代對這個煩惱比較重的情況,就是每天要發這個誓言,這個誓言一發出來,一定要在現實當中體現出來,碰到這樣的境界現前,我就選擇死亡,修道啊,不把生命做為賭注,這種煩惱就擊退不了,這就是用生命跟他做賭注的。我們這個戒才能把他持好,這條戒一定要持好,這條戒持不好,對出家人來說他喪失了出家比丘的資格,對在家人來說他這條戒沒有持好修行的功夫也完全沒有,這不是開玩笑的。一個人是不是持戒,你盡管很保密,很保密,佛菩薩你保不了密啊,你自己內心保不了密啊,一旦犯了這個戒的人肯定行為當中,或者在大眾場合當中,他會表現的畏縮、膽怯。只有持戒持的好的人,他無畏啊,坦蕩啊,然後他修道才能進步,直心是道場啊,無欲則鋼啊,沒有這個欲,那其它欲都下去了。


  有這個淫欲的心,他財富就對他很重要,這個外面的穿著打扮就對他很重要了,他的排場就很重要了,因為要吸引異性,所有的都來了,如果這個一旦下去,他什麼都清涼的多了,確實這是真的。也不需要高消費,也不需要吃那麼多的滋養品,好好持好這個戒,確實現在社會是否持戒,持的怎麼樣,這條戒可能是第一標准,把生命做為賭注,唯有破釜沉舟,才能夠把這個淫欲的魔力把他擊退。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妒忌,妒是表現在外面,忌雖然沒有表現在外面,心行不善。

凡夫最大的業障是:嫉妒心重,不懂得隨喜功德。六道凡夫,說實在話,
嫉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好處,自己心裡就很難過。

別人勝過我,比我好的,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嫉妒。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業,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愛。

世間人嫉妒的煩惱與生俱來的,這不要學的、不要教的。

你看那個小朋友一、二歲,他還不懂事的時候,他就有嫉妒心,他看到你給糖,給另外一個小朋友,他就不高興了。你曉得他就有嗔恨、有嫉妒。

佛教給我們,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應當要學隨喜。不但不嫉妒,見到別人做好事情能生歡喜心。更進一步,我們還能夠盡心盡力,幫助他、促成他的好事。

別人的成就超過自己,那就太好了,我們不但沒有嫉妒,而且要生歡喜心。他的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強,這事情他辦好了,我就不必辦了,不必辦是享清福。

古人所謂是“能者多勞”,他很聰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為我們服務,他很辛苦。我們無能的人、無智慧的人只有享福,只有享受。

學佛的同修心量更應當要拓開,你看經上常講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量要大,絕對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

今天世界這樣混亂,用什麼方法能挽救這個世界?跟諸位說,沒有辦法。

這個世界上不管他是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想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法子!唯獨佛有方法,現在大家不相信,那有什麼辦法!

佛用什麼方法?佛把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事實真相告訴你,你心自然定了。我貧窮,我前世沒有修布施,沒種因!我這一生貧窮,活該!我心定了

貧窮人曉得,他富貴,過去世他種福,我貧窮,前生沒種福;我要想富貴,我現在種福,我來生享福。知道因果,就不會胡作妄為!

你不知道因果報應,別人發財了,得大財富了,
你對他有嫉妒心,想盡方法去破壞他,你將來的果報是什麼?生生世世貧窮。

貧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辦法去破壞障礙,這個造的罪業極重!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制造混亂。唯獨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佛法是勸善規過,讓大家都知道因果報應。如果每個人都遵守佛的教訓,都能守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積德,國家就會強盛,人民就會安樂。

給諸位說,世出世間法都講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了。所謂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理明白了,心就平了。

佛法裡面講三世果報!我這一世得富貴,前生修的,我這一生應當得到;我這一生貧賤,我過去生中沒修,我今天貧賤是應當的。

理明白了,對富貴人,也就不會羨慕、不會嫉妒、不會怨恨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

大家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我們心就安了,心安理得。我們貧賤能夠安於貧賤,富貴能夠安於富貴。

中國幾千年來,雖然貧富不均,這個社會上相安無事,道理在哪裡?就是接受儒家跟佛家的教化,大家都懂得因果報應。

我們一般凡夫最嚴重的習氣就是嫉妒、嗔恚、貪愛,看到別人稍稍比我自己有好一點的地方,嫉妒心就生起來,殊不知嫉妒、嗔恚、貪愛是三惡道的業因

雖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不斷,
你嫉妒、嗔恚、貪愛這三種心要是不斷,還念念增長,你雖念佛,將來你的果報在三途。

佛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的義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難了,這是我們要常常反省反省的!

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失掉人身,來生能得人身嗎?幾個人敢說他來生還會得人身?得不到了。

來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淨,我們能做到嗎?殺盜淫妄天天干,妄語、兩舌,貪嗔癡慢,用貪心學佛,用嗔恚心、嫉妒心來學佛,這樣的心態,來生不但成不了佛,你的果報在三途!

我們學佛能精進、能不退,這都是阿彌陀佛神力冥冥當中加持著的。我們的心一定要清淨,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我們用是非人我心、貪嗔癡慢心、嫉妒愚癡心學佛,這怎麼可能跟聖人感應道交?這不可能的事情。

不是說佛菩薩不來,不是的,是我們無法跟他起感應。我們還是自以為聰明,這樣學佛,這一生還是會空過,很難成就。

我們要真正保持這一生平平安安地度過,不遭大小橫事,那須要很大的福報,那須要真實的智慧。

要保住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曉得,第一、“斷一切惡緣,決定不造惡業”。

縱然過去生中,或者從前曾經造過惡因,我現在惡緣斷掉了,緣沒有,因就不會結果,所以“諸惡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緊了,這不是一句口號,要認真去做。

第二、“一定要眾善奉行”。為什麼?“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這個福德天天增長,縱然有冤家債主,看到你這個福報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來干擾你,想報復也不敢下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不遭到橫難。在一生當中,我們斷惡修善,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宣揚;刻意宣揚去作善,那就好名,又搞到名利裡頭去了。

名利要是多了,嫉妒障礙的人都來了,那些嫉妒障礙的人就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來的。

中國古人有兩句俗話說得很好:“為善莫盡名,為惡莫盡刑。”

你做“壞事”,刑法不會處罰你的,可見得那是小的壞事,不是大的。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礙,甚至還有陷害,麻煩就來了

這兩句話看你怎麼解釋,看你怎麼個用法?我們學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三輪體空,這就對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要有所求,這就壞了,那個就是很大的錯誤。

社會自古以來,不但是一般社會,連佛門也不例外,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嫉妒障礙、乃至於種種破壞陷害,這些事情都是很平常、決定不能避免的

你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就不服氣,用盡了心思想謀害釋迦牟尼佛,自己取而代之。

佛弟子當中有六群比丘,佛弟子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有聽佛的教誨、依教奉行的,也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的,在世尊那個時候就有。

諸位都看過《六祖壇經》,那個時候人心可以說還相當淳厚,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不服氣的人很多,甚至於不少人出去到處去找,想把衣缽再奪回來。

其中還有一些人,不僅是要把衣缽奪回來,還想要把惠能殺掉,這是唐朝時候,可見這個社會嫉妒障礙爭名奪利之事,在所不免。

我們是什麼人?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你要跟人爭,那叫自找苦吃。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

別人要的,我不要,這就沒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麼?我要老實念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他不要,他要名聞利養,名聞利養都給他。唯有這樣,自己一生安安穩穩,道業才能夠成就。

世間人所爭的,我們知道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老實念佛,是決定能得真實的利益,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個人如果沒有修養,沒有定力,就會變得很脆弱。常常會被外境所左右,會隨外境而動搖。一個有修養的人,凡事都能氣定神閒,不會輕易受到環境的牽引、動搖。


怎樣才能不動心呢?


第一,不為財動:有的人錢財很多,但有時候還是為錢出賣人格、出賣道德、出賣朋友,使得自已的人格、生命、節操都讓錢財控制,實在不值得。


第二,不為情動:有人常因人情難以違背,因此被情感誘惑,使自己的人格被情愛所控制,一生為情所苦。


第三,不為名動:名的誘惑很大,例如有人誘你以高位、金錢,讓你將義理、道德、操守棄置一旁,這個就是名利操控了我們的人格道德。


第四,不為謗動:我們不要輕易為毀謗所動。即使是一句閒話,幾句是非,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要隨便因毀謗而動搖自己。


第五,不為苦動:遇到一點艱難困苦,就退縮不前的人,一生的事業將會一無所成。


第六,不為難動:遇到艱難困苦時,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如果凡事被困難一阻礙便裹足不前,最後必定一事無成。


第七,不為力動:別人力氣比我大,權勢比我大,我怕他,我什麼事都不堅持,就喪失自尊和人格了。


第八,不為氣動:經常生氣的人,容易心浮氣躁,容易動心,所以我們不能讓嗔恚心左右自己。


能修養出“不動心”,就是一種禅心,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