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看到蚊蟲,有意無意,一巴掌就把它打死;我們看到螞蟻,一伸手就把它捏死,殘害眾生的事,我們是天天在幹,常常在幹。



2 佛教給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不可以有一個惡念。我們今天學佛,要學在起心動念之處,念念利益眾生,絕不侵害眾生,絕不傷害眾生。



3 蚊子叮我們,在過去一定是一巴掌把它打死,學佛之後,我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改變了,蚊子叮我們,不但不趕走它,我們還歡喜,佈施供養,跟它結個緣。



4 我跟它結緣,我供養它,我就不會去殺害它。說實在話,凡事都離不開因果,這只蚊子叮我,為什麼不叮他?他沒有欠它的,我欠它的。



5 過去,我作蚊子時,也曾經叮過它。現在它來叮我,我正好還債;我要把它打死,還欠它一條命,以後我還要去償命,這個很麻煩!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6 一切有情眾生,哪一個不貪生怕死?今天我們大,它小,我們有力量,它沒有反抗的能力,可是你要曉得,輪回流轉是個事實。



7 我們是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在六道裏面輪回流轉,說不定我們來生變成了畜生,將來它畜生那個罪報受完了,它得了人身,他又來欺負我們,這樣生生世世恩怨酬償,沒完沒了,可悲!



8 覺悟的人,在這一生當中還債,了了;來生再遇到的時候,好同參,好道友。過去的恩怨一筆勾銷,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真正覺悟,你說這多快樂!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



每個人就自身而言,最關心、最難捉摸的問題,莫過於命運。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無數聖賢哲士對命運這一主題進行過思考,創立了許多關於命運的學說,其中,最具代表性有兩種:一種是說,命運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變命運只有依靠神靈;另一種則認為,人的命運早已前定,無可更改,人只有聽從命運的擺佈。



佛教的命運觀則不同,佛陀是無上覺者,他具有圓滿的智慧,洞察到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命運的規律,以及掌握、改變命運的方法。佛教認為:人的命運遵循著因果的規律,經常被這樣表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獲得什麼樣的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因果的法則貫通於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經裏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我們推定人生三世因果並駕馭自己命運的最簡單的原理。



根據佛教因果法則,我們今生的許多遭遇源於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而未來卻取決於現在的努力。由此,我們獲得了掌握命運的信心和勇氣,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說到底,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要轉變命運,只有轉變自己,轉變自己的思想行為,轉變自己的貪欲、嗔恨、自私,轉變自己先天的種種習氣毛病。當然,最徹底、最根本的轉變是轉迷失為覺悟,轉凡夫成覺者,這時命運也就完全操之在我了。



我們只要認識了這個法則,並按佛陀的教誨,不斷修正自己,生命之樹就會開出最燦爛的花、結出最豐碩的果。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自私心,也就沒有恐懼心。



  ◎一九九?年十月十日開示於英國Chithurst



  日日說真話 不怕打與罵



  殺我吾不畏 解脫有何掛



每天都要說真話,不打妄語。直心說真話,不怕誰打罵我,我也要說真話。就有人把我殺了,我也不怕的,怕什麼?真解脫有什麼掛礙的?有什麼可怕的?  



問:請問上人應該如何用方便法控制克服淫欲心、恐懼心、懷疑心?



上人:不吃肉、不吃蔥、不吃蒜,不吃一切刺激性的東西。觀想「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人皆是我母」,這樣一想,淫欲心也不會生了。



有憂愁才有恐懼,沒有憂愁,就沒有什麼恐懼。沒有自私心,也就沒有恐懼心。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樣就不需要怕了。



為什麼有懷疑心,就是因為沒有信心,將信將疑才有懷疑。《華嚴經》「賢首品」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一切眾生本有的智慧,這就是不懷疑。  



問:有些在家居士會來問我們說:「業障來了,不能再進步,想退了。」這如果是定業,應如何答覆?是否應勉強他們繼續精進?



  上人:這要看當時情形,因人施藥,因病下藥。煩惱菩提如冰與水,煩惱即菩提。置之死地而後生,在不能忍的地方要能忍,不能過關的地方要過關,那才是。不需要鑽牛角尖,沒有死路,車到山前必有路。



  我記得七、八年以前,紐約有一位居士。他請出家人住在他廟內,但他常常和出家人吵架,這出家人就跑了,不再住在廟裏。這廟是在家人造的,可是他要拿出家人來做招牌,來號召,於是乎就想管著出家人。這出家人初到他那兒後,就有點不願意被在家人管,因此常常吵架,後來這出家人就跑了。這在家居士很失望,打電話給我,說他要把這個佛教門關了,要退心了。他問我這個問題,向我來訴苦,無非是想要我站在他這一邊,說這個出家人不好。那麼,他好像就勝利似地而有所恃。我卻叫他把門關了,我說:「你早就應該關了!」他一聽,在電話上大約過了十分鐘沒有話講。



  我聽他沒有話講,就說:「你呀!沒有錢的時候,借了佛教名義來弄錢,也發財了。今天有了這麼多錢,當然要把佛教的門關了,你應該過橋拉板,把佛教對你的恩忘了。如果你不忘,就要報恩。你若忘了,就不需要報恩。所以你關佛教的門,這是自己招來的。」我這樣罵了他一頓,到現在他這佛教的門還沒關。



  問:在修行時生抗拒心,因此造成障礙,應如何對治?



  上人:老虎來了要吃你,你是不是也要吃老虎?這是抗拒,你可不可以這樣做?



  問:我們常討論羅漢和菩薩的果位,兩者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請上人開示:關於羅漢和菩薩果位有什麼不同之處?



  上人:羅漢、菩薩都是個名詞,這是人智慧的不同。菩薩是要利人,羅漢只修持自己,這是修行的階段。你在做凡夫的時候,不知道羅漢的境界是什麼樣子,你在那兒算來算去,推度想像,把光陰都浪費掉了。你想像菩薩是什麼樣子?羅漢是什麼樣子?你怎樣想也達不到那個境界。



  就好像讀書,沒有入學的時候,你想:「我入學後,要怎樣讀書?中學又讀什麼書?大學又讀什麼書?」你只是想而不努力,想到什麼時候你也不能畢業。若你不想中學讀什麼書,大學讀什麼書,就是到學堂裏,天天努力學習。到達那境界時,你讀到那書,自然就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現在揣測是浪費精神,也就好像吃飽飯沒事幹,沒有工作做,要找一點沒有價值的工作做,這是我的看法。



  所以我們出家凡夫,先要做個好比丘,把比丘做好了。比丘比如小學,把小學的書都讀好了,當然就可以入中學。到了中學不必想像博士畢業時該怎麼樣,雖然要有這個計畫,但這是還沒有到來的事,雖有計畫了,卻不一定成事實。所以先把比丘做好了,比研究羅漢、研究菩薩更好。



  問:我父母不贊成我出家,認為出家是不好的事情。我自己很想用佛教來感化父母親,但出家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反感,所以請師父開示一個方法,使他們慢慢接受佛教和打坐。



  上人:可以,很容易地可使你父母不反對你出家。以前在馬來西亞有一位出家人,他看我們萬佛城的出家人搭衣,他也要搭衣。可是他的師父無論如何不許可他搭衣,說出家人不需要搭衣。他問我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對師父說,你若搭上衣就知道自己是出家人,就不生淫欲心。若不搭衣,就總想要去找女人,問問你師父怎麼辦?他是許可你搭衣,或不許可你搭衣?」他回去問他師父,他師父聽他這麼一說,就不阻止他搭衣了。



  你這個問題,可以對父母說:「我如果不出家,就想去吃、喝、嫖、賭、吸毒、殺人、放火,什麼都想幹。出家了因為戒殺放生,就自然而然不要幹這些黑暗的事情。」你問問父母怎麼辦?是不出家好?還是出家好?



  問:念佛法門,南傳佛教比較少用,想請問上人應修何種法門,來發起信仰心?



  上人:信仰好像五味似的。佛所說的各種法門也就好像味道似的。酸甜苦辣鹹,你不能說酸的是第一,也不能說甜的是第一,不能說苦的是第一,也不能說辣的是第一,也不能說鹹的是第一,這是人各有所好。好吃酸的就說酸的對他好,好吃甜的就說甜的對他好,好吃苦的就覺得苦的對他好,好吃辣的,沒有辣的就吃不下飯。我們無論信仰哪一個法門,若用得適當,自然就會相應。用得不當,就不相應,這是看個人的根性。



好像各有各的因緣,無論哪個法門,你若能專一,都有感應,也就是相應。你修哪一個法門,譬如念佛,又省工,又省錢,又不障礙其他的事情,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這個法門對於一般人是相應的。你若不專一,那麼也有不相應的時候。有句話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因此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要生出信心來,「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為什麼信心不堅固?就因為根紮得淺,對佛教不能深入,這時要怎麼樣?就要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幫助他人。立德是默默中幫助旁人,不一定叫旁人知道。立言,我們:「慈悲口,方便舌,有錢沒錢多作德」。



我們能說真話,不打妄語,說得實實在在,這樣經過千錘百煉,我們這個道理講出來,任何人都推不倒這個真理。因為真理是不變的,是隨緣的,是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這就是真理和虛偽的道理不同的地方。你若認識真理了,天天去研究這個真理,自然就生出信心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名念佛有三個秘訣,這個秘訣就寫在下麵,第一個,決定不能懷疑;第二個,決定不能間斷。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最好能夠說保持二六時中(我們講日夜)心裏面有阿彌陀佛。口裏面斷沒有關係,口念久了會累,可以休息休息,心裏面不能斷。功夫好的人,他睡覺作夢也會念佛,那是最好的,我們現在初學的人還做不到。所以,你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我們把佛號放下,專心去做工;工作做完了,佛號馬上就提起來。這個法門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隨時隨地可以修,沒有拘束,行住坐臥都可以念,站著可以念,走著可以念,坐著可以念,睡在床上也可以念,你看這個多方便;其他的法門修學沒有這麼方便。但是睡在床上的時候,念佛不要念出聲音,因為睡在床上念出聲音會傷氣、傷身體;可以心裏念,默念,或者可以放錄音帶聽,心裏面跟著念,不要出聲音。所以這個法門,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場所,統統沒有障礙,這是這個法門之殊勝,不間斷!



  第三個秘訣是不夾雜,所以它要專、要純。夾雜,我們後面會跟諸位詳細報告,我又念佛、又念咒、又參禪,又研教,甚至於又做法會,這些都叫做夾雜。夾雜,我們的功夫必然就間斷,一定就不專、不純。真正能夠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做到這九個字,沒有不成就的。而且這個成就不必多,上次也跟諸位報告過,我相信現在有不少同修你們已經得到法喜,這就是初步的效果。你要真正用這個方法修三個月,你就法喜充滿,就得到初步的效果,確實心清淨,煩惱少,智慧增長,身心安樂。繼續不斷修學三年、五年,給諸位說,就能夠達到生死自在。你想想看,哪個法門能有這麼快?短短三、五年當中可以做到生死自在,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確實任何一個法門做不到的。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一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4-0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我們佛門常講,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佛門也盛傳,「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2 有很多人他學佛法學呆了、學死了,佛法教他要大慈大悲,他很好,一天到晚都慈悲,惹了一身的麻煩!



3 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不擇手段地去欺騙人,那個慈悲的人就太好騙了。



4 你被人家騙了,自己還以為自己在修慈悲,這個冤枉!要知道,慈悲喜舍,是建立在定慧的基礎上。



5 你沒有定慧的基礎,那個「慈悲喜舍」麻煩就大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修學的次第就知道了,先修止觀要緊。



6 「止」,就是把你的妄想煩惱習氣伏下去;「觀」,就是保持頭腦清醒。教下講「止觀」,念佛人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7 說實在地,你的定慧沒有成就,你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定慧成就之後,這個慈悲就變成大慈大悲,為什麼?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



8 你把這個世間一切人與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誰也騙不了你,誰也瞞不了你,這個時候才能行大慈悲、大喜舍。



9 現在這個時代,的確也有一些好心人,可惜沒有福報,沒有智慧。聽到一點佛法,要喜舍,把他的錢財都舍了,都送給別人,別人幹的什麼事情,他不曉得。



10 如果那個人是個邪門歪道,換句話說,你這個舍財幫助他造惡。他沒有財,他造惡有限,他財多了,造的業更重,將來他是禍首,你是從犯。這個舍就舍壞了,就舍錯了。



11 另有一些學佛的人,他一天到晚都板著面孔,人家看到他這個人面孔都沒有表情,學佛學呆了。你看,學佛學得呆頭呆腦的,這不得了,佛不能學。



12 所以,我們遇到歡喜的境界,還得要表示笑笑,也歡喜歡喜;遇到不順的境界也要表示不痛快,生生氣。



13 那是什麼?那是表演,皮肉笑,心裏清淨,那是叫逢場作戲。這就叫什麼?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14 內裏清淨平等,外面逢場作戲,你歡喜我也覺得很歡喜,你不高興我也表示很不高興,同情你。其實什麼?其實是假的,你搞的是真的,我搞的是假的。



15 像唱戲一樣,唱到那個地方,叫你哈哈大笑,你不能不笑,劇本上寫好的,到你的時候你非笑不可;到那個地方要哭,你就得乖乖地哭,註定的,寫好的。



16 你是不是真的要笑要哭?不是的,你要表演給大家看。學佛的人處處在這個世間跟大眾接觸,表演給他們看,內裏面清淨平等覺,這是個念佛人。



17 佛法在世間,的確形式上活活潑潑,內心清淨平等,這叫功夫。



18 你外面和光同塵,能夠叫大家讚歎佛法,叫大家接受佛法,佛法才能普遍弘揚、利益眾生。



19 內裏面清淨平等,是自利,自己得利益,是自利;外面和光同塵,是利他。



20 所以,外面你一生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演戲,統統是表演,那就沒錯了。



21 我們凡夫之人,眼見色,耳聞聲,順自己心意的就起了貪愛,貪愛是染汙;不合自己的意思,討厭,討厭也是染汙。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都被外面境界染汙了。



22 佛教給我們要淨而不染,看得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功。你有定有慧,你就不染著。



23 心,要做到真的清淨;心真清淨了,在一切法裏面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24 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這個人是不是變成麻木不仁?人家笑板起面孔,人家哭也板起面孔,像個木頭人一樣,那這個佛也學錯了。



25 人家笑我也笑,人家哭我也哭,這是「恒順眾生」。他們笑、他們哭,動感情;我這個笑、我這個哭是智慧,不是感情,差別在此地。



26 他有笑有哭,他是被污染了;我這個有笑有哭,沒有被污染。



27 永嘉大師講「分別亦非意」,意就污染了。佛菩薩分別是智慧不是意,人家高明的地方在此地!我們要學的,就學這個,大學問,真功夫!



28 我們學永嘉大師「分別亦非意」,這就對了。我們跟大家往來,表現的也是七情五欲,但那是表演,不是真的。



29 世間人是搞真的,學佛的人是表演,不是真的。



30 我們前面說過,學佛的人就像在戲台上唱戲一樣,那個劇本編在這裏叫你哭,到時候你就要哭一下;那個地方編成叫你笑,那你就得笑一下。



31 不是你自己想笑想哭,劇本上這樣寫的,到時候就得這麼演,而且還要演得很逼真!



32 所以,覺悟的人跟沒有覺悟的人在一起,覺悟的人是佛菩薩,叫遊戲神通。



33 為什麼要用這些方法?不用這些方法,就沒有辦法跟世間人接觸。



34 那世間人一看,「你們是木頭人,沒有感情的人」,他怎麼會跟你往來?所以你一定要演戲給他看。



35 經上常常教給我們「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為別人表演,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才能夠度化眾生。



36 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要曆事練心,練到心裏頭確確實實不動心,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37 我們在生活裏頭練,對自己確實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別人要演得很逼真。沒有這個本事,怎麼能成就自己?怎麼能夠幫助別人?



38 我們真正修行人,外面要隨緣,恒順眾生,裏面要如如不動。



39 外面見到人家歡喜,我們也歡喜,恭喜人家,我們自己心清淨的,所以外面隨緣,佛法是圓融的。



40 遇到不好的事情,偶然也可以發個脾氣,生一下氣,那是表面的,裏面沒有,裏面是清淨的。



41 所以說個老實話,學佛的人要像在戲台上表演一樣,咱們表演依據劇本來表演,不是自己,自己根本沒有。



42 像舞臺上,叫你笑,你就得笑一下;叫你哭,你就哭一下。自己心裏頭真的沒有,沒有哭,也沒有笑。



43 凡夫的麻煩事情在哪里?他外面笑,他裏面也笑;外面哭,裏頭也哭,這糟糕,這就不得了。



44 所以外表和光同塵跟大家一樣,歡歡喜喜、快快樂樂,裏面清清淨淨一塵不染,這叫功夫。



45 絕對不是我裏頭不動,外表也不動,變成木頭人,這樣子你自己固然得到利益,佛法從此可能就變成障礙。



46 別人一看,佛不能學,你看學了佛就像他一樣,木頭人一樣!你變成木頭人,你把一切眾生學佛的緣斷掉。



47 學佛,我們要想影響眾生,一定要表現非常地快樂,非常的自在。「這個人是學佛的,他那麼快樂,我們要向他討教如何離苦得樂」,接引眾生的因緣就成熟了。



48 佛法實在是活活潑潑,不但佛法是活潑,每條戒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所以要有智慧去運用,這樣才能夠普度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謹提議以 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後?



  一.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二.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1.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2.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裏,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3.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4.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 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5.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6.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份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佈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 敬勸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萬法平等,一切眾生平等!我們看到眾生的智慧、財富、才藝、德能都有高低,這個高低從哪里來的?從迷悟不同來的。迷得重,就顯得低;迷得輕,就顯得高,就這麼回事情。



2 我們今天沒見性,這就叫迷,見性才叫悟。見了性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法性,統統是自性。人要到這個境界,他的心在一切萬法裏面自然就平等了。



3 我們自性裏的財富無量無邊,你沒有見性,你拿不出來;你見性就得大自在,你可以遍施法界一切眾生,你有這個能力。



4 佛門裏面施食供養鬼神,施食什麼?七粒米。你心裏發個願,「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這七粒米隨著你的意念在變化,變化到無量無邊,供養十方所有一切鬼神,他統統享受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5 可是現在我們一般人念這個咒子,沒有這個能力,什麼原因?你的心不誠,你的心不清淨,雖念沒那麼大的效果;如果你是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心,就很靈。



6 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心,是遍法界虛空界,這話你應該明白!有了妄想,這個心量就縮小,縮了一半;再有分別,一半裏又縮一半;再有執著,那個一半裏頭又再縮一半,心量變得這麼小,我們的能量就受了局限。



7 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能恢復圓滿的自性,那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現在我們曉得,這個關鍵是在覺、在迷,我們是迷而不覺。



8 如何轉迷為覺,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樁大事,怎麼轉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放下。我們凡夫迷惑顛倒,就是放不下!可是要知道,放不下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要是放不下,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沒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這一位居士他用的妙音,他的問題,他說我是個在家居士,想請法師慈悲開示。大概兩年前我家來了很多蟑螂,到處都是,甚至於爬到桌上,以至於小孩受到驚嚇。據葉居士說,可以提前三天跟蟑螂說,讓它們搬走之後再噴藥。後來我依照他們所說的,提前三天講了以後,蟑螂還是沒有搬走。無奈之下只好噴藥,結果蟑螂死的死,活下來的也不知去向,但是家裏從此就沒有蟑螂了。而後不久我就懷上一個小孩,不過小孩生下來很健康,也很聰明。但對蟑螂事件我就一直心存愧疚,我覺得我沒有慈悲,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以致內心一直不安。想請問法師,是不是前世我指使過人殺蟑螂,所以今世才有這種業報?另外這件事情對我小孩有沒有影響?



淨空法師答:人在世間,凡事都不出於因果的定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縱然對這些小動物,為什麼人家有感應,我們沒有感應,原因在哪里?誠心!沒有感應是我們誠意不夠,大概到百分之八十、九十的誠意就能感動;我們的誠意才有個三分、五分,這不能感動。真誠的愛心!我們同學當中學這個方法的人很多,都有感應。為什麼我們沒有?所以還是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反省,用真誠心跟這些小動物溝通。尤其是這些小動物來太多了,一殺殺太多,在這個情形之下,我們要用真誠心,我們對小動物要尊重它。我們對它尊重,它對我們尊重,我們對它敬愛,它對我們也敬愛。



  我們對於螞蟻、蚊蟲、蒼蠅、蟑螂,我們跟它溝通都是誠誠懇懇像對佛菩薩一樣,合掌禮敬,稱它菩薩,蟑螂菩薩,螞蟻菩薩,聽話,不能用輕慢心。我們跟它溝通之後,然後回避,一、兩個小時它一定都走了,都散掉了。所以跟對人一樣,要尊重,不能夠輕慢,不能夠無禮,也不能夠威脅、要脅,都不可以,要很尊重。它們到這邊來,當然有很多都是找食物的,我們把食物放在院子裏,放在戶外,供養它們,會合作的。一切眾生都有靈性,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定要用真誠懇切你才能感動這些小動物。在過去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傷害了它們,我們常常懺悔,我們自己誦經、念佛給它回向。我們這個佛堂裏面都供養著小畜生的牌位,你們仔細去看看,你就曉得,我們天天不忘記它們,我們天天感謝它跟我們的合作。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黃博郎/台南報導〕影印身分證給人,記得遮蓋兩個號碼!戶政機關表示,身分證上除了身分證統一編號,尚有2組號碼,一是空白證號碼,另一為雷射膠膜號碼,目的在防止遭人偽、變造,每張身分證上的這兩組號碼都不一樣,一核對即知是否為偽證。



空白證及雷射膠膜號碼 遮住再印



近來常有詐騙集團從金融機構、機關團體不法取得民眾個人資料,以民眾身分資料,加上擔任人頭帳戶者的照片,偽造身分證,申辦人頭帳戶詐財,讓不少無辜民眾不知不覺間被凍結帳戶,還得赴檢警單位說明,十分麻煩。



戶政機關指出,民眾為求自保,在申辦需要用到身分證影印本的事項時,例如向業務員申辦信用卡時,可將身分證背後右下方的空白證號碼和右上方的雷射膠膜號碼遮住影印,若資料外流遭詐騙集團或不肖人士冒用時,對方只知身分證字號,卻無法偽造這兩組號碼,一經核對必定露餡。



戶政機關輸入的身分證資料包括身分證字號、空白證號碼和雷射膠膜號碼,政府機關和金融機構只要連線核對這3組號碼,即可查知是否為偽造證件,並在第一時間會同警方逮捕持偽證者,預防犯罪。
















戶政機關提醒民眾,身分證背面紅線所框之處的兩組號碼,右上方是膠膜號碼,右下方是空白證號碼,必要時記得遮蓋。(記者黃博郎翻攝)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常說的「人緣」,日本話稱為「人氣」。例如,有的明星在戲裏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種特質,無形中會吸引許多影迷,很受大家歡迎;有的明星則沒有這種特質,但他的戲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還是會有許多戲迷、歌迷支持他,這是因為他透過美妙的歌聲、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與大家結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像我透過寫作、演講,也和很多人結了緣,因此我走在路上時,很多人見到我就會說:「你是聖嚴法師嗎?我看過你的書。」我雖然不是直接與讀者面對面,而是間接透過書本作媒介,也算是與大家結緣。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緣」。如果結的緣是好緣,別人自然會主動親近你,喜歡和你做朋友;如果結的緣是惡緣,別人就會討厭你,不願意和你合作。所以,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你,或許就表示你平時不願與人結善緣。



  彼此有緣的人相處在一起,必然感到親切、歡喜;遇到和自己無緣的人,光看對方的模樣就覺得討厭,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你不順眼、不喜歡,甚至連髮型和動作都可以嫌棄。



  其實問題並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因為喜歡或討厭是主觀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從小養成的觀念,有些則可能是過去的經驗在腦海裏留下的印象。例如,看到三角臉的人,就聯想到毒蛇的頭是三角形的,覺得很可怕;看到瘦長的臉又聯想到馬臉,覺得很難看;看到圓形臉,又認為是燒餅臉,不雅觀,無論看到哪一種臉型,都一樣有意見。又或者,某類型的人曾經在某個機緣下,帶給你很不舒服的感覺,從此以後,看到這類型的人你就覺得反感。



  由此可見,喜歡或不喜歡,可能起因於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在某一時刻停駐過心頭的記憶,也可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好惡,以至於見到某類型的人、聞到某種味道、聽到某種聲音,都會產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所以,如果某個人讓你覺得很討厭,可能是你過去世沒有和他結善緣,或根本結的就是惡緣;也可能是你在這一生中,沒有意願要與這類型的人結緣。但是,你討厭的人未必會真的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那只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面,漸漸地,自己就變得沒有人緣了。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不妨這麼想,就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和對方結善緣,所以這一生他老是來煩你、整你、讓你難過,但這些困擾可以讓你有更多磨練的機會、成長的空間,你反而應該感謝他。即使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與他結善緣,因為既然過去未曾與他結好緣,此生更應該與他結善緣。如果能有這種觀念,即使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會覺得對方是來成就自己的菩薩。



  所以,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要原諒他,這就是「廣結善緣」。如此堅持下去,別人便會逐漸被你的態度所轉變。



  也許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對方正面的回應,但還是要繼續和他結善緣,這種緣叫「來生緣」。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即使今生不轉變,來生也會轉變。所以,只要抱持著與他人結「來生緣」的信念,便不會覺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是件苦差事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