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破我執,沒有去掉我愛,無論我們為父母、為兒女付出多少,都不是真心,都是自私自利。我執我愛,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發心動機很重要。你心正了,心靜了,所做的一切都是善事,只會有善報,不會有惡報。如果你的發心不正確,動機不清淨,即使你為父母、兒女付出得再多,這也都是惡業,只能得到惡報。



  學佛修行不是不讓你成家,不是不讓你生孩子,也不是不讓你照顧父母,撫養兒女;但是你念得轉過來,不要總是摻雜著「我」。因為是「我的」父母,「我的」兒女,才關愛、照顧。儘管你為他們付出了很多,但這都不是真心的,不是真正為他們好,始終有個「我」摻雜在裏面。



  我們都是信佛、學佛的人,最起碼也要相信輪回,相信因果。你為什麼那麼愛父母、愛兒女,那麼關心他們?因為是「我的」父母,「我的」兒女,沒有別的原因。一樣,所有的眾生都是你的兒女,所有的眾生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這麼說?輪回是無始無終的,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我們生過無數次,死過無數次,我們生的時候都是靠父母生的。佛在經中講,每一個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而且不是一次,是無數次!連你最討厭的蒼蠅和螞蟻都做過你的父母!



  既然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的,那我是不是不要照顧父母啊?是不是不要撫養兒女啊?不是!我們該為他們做的照樣要做。「不都是平等的嗎?都是我的父母、兒女啊,我應該為所有的眾生付出,而不應該偏愛今生的父母、兒女。」所有的眾生都做過你的父母、兒女,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你要有這個見解。但是對於今生今世來說,他們是與你緣分最近的眾生,最需要你的眾生。如果你不為他們付出,他們就會受到傷害,會煩惱,會痛苦,也會因此而造業。



  我們應該慈悲所有的眾生,但是我們更要善待父母、兒女、親朋好友。如果你能這樣想的話,這就是個正念,也是完全清淨的心;完全是正知正見,沒有一點點私心雜念。



  佛菩薩是沒有分別的,但是他們度化眾生的時候,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攝受的,攝受的是有緣的眾生。你們也是,首先把身邊有緣的眾生照顧好。這樣的話,你們的心是菩薩心,行是菩薩行,在這樣的知見中,好好地跟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一起穿,快快樂樂的過日子,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也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方法。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智度論》卷二七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簡單的說,所謂大慈悲心,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薩們才有,我們凡夫俗子,人人本來都有一顆大慈悲心。這跟孟子以梁惠王「不忍見其觳觫」、一般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說明人人心中都有「仁」的根苗,想法是一樣的。只不過凡夫的慈悲心容易受到自我蒙蔽,一不小心就落在自私自利的圈套裏;所以,我們要時常從起心動念處檢討自己的行為。



  比方說,我們看到地上有一根針,心裏會想:「啊!幸好被我看見了!」為什麼幸好被你看見?你是擔心自己踩到呢?還是擔心別人踩到?擔心自己,就是自私心;擔心別人,就是利他的慈悲心了。所以,同樣是把針撿起來的動作,念頭不一樣,慈悲與否是當下分明的。



  慈悲心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湧現的。看到一個水果,想到其中有多少辛苦耕耘的血汗,因而產生愛物惜福的感恩之心,那就是慈悲;看到別人遭遇不幸,心生憐憫,固然是慈悲;看到別人春風得意,心中默禱但願他好生處之,不要得意忘形,以免樂極生悲,這也是慈悲。



  也有人問,在野外看到會致人於死的虎頭蜂,要怎麼做才算是慈悲?最圓滿的作法當然是警告別人切勿靠近,一方面保護人的安全,同時也保全了虎頭蜂的生存權;但是如果有人受到虎頭蜂的攻擊,危在旦夕,當然以保護人身安全為先。



  所謂「物傷其類」,慈悲心的立基點,還是從人開始的。不過,看見蟲子在吃你辛苦栽種的玫瑰花,你該不該殺蟲子以保全玫瑰呢?我想,最根本的辦法,是杜絕蟲子孳生的機會,因為制止生命狀態的發生,並不算是殺生。如果蟲害的範圍很小,不過吃掉幾片葉子,不致影響玫瑰花的生長,這是自然生態本有的現象,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控制蟲害,表示這個環境根本就不適合栽培玫瑰,我看還是改種其他的花卉吧!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抉擇了身心世界的剎那性,就是抉擇到一切由因緣造作的有為法都是剎那滅的體性。回到具體的現象上來,像功名、富貴、壽命,都是有為法,都是身心剎那性的顯現。以功名來說,功名是以因緣造作的有為法,剎那生滅,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功名,而且它隨著不同因緣會產生增減變化。怎樣變呢?就是造惡削減功名,行善增長功名。



  古代有個叫丁湜的人,相士看他能大魁天下(就是會做狀元),後來再遇相士時,相士大驚說:「你做了什麼事,功名已經奪去了。」



  丁湜想起曾經用方法拉人來賭錢,贏了六百萬,就告訴相士實情。相士說:「你造這個惡業,把功名都削掉了。」



  丁湜很後悔,急忙還掉所贏的錢來作贖罪,結果勉強落到了榜尾。



  從這個公案,我們知道,功名是有為法,它是可以創造也可以削減的。為什麼是有為法?因為它是福德因緣的產物。創造相應的因緣,才會得到;沒有因緣,單單空想也不會產生;前面有因緣,後來造了惡業,也會立即變化。功名是剎那滅的法,它沒有常住、沒有實質,就看你積聚什麼因緣。丁湜造了惡業,狀元功名完全消盡。



  《壽康寶鑒》上講有個李登十八歲考上解元(省級考試第一名),後來到五十歲都一直沒考取,他就到一位法師那裡去請問原因。



  法師代他祈禱文昌帝君(帝君專管人間的科舉功名),帝君叫官吏檢查善惡記錄薄,上面寫著,在李登降生時,天帝賜給玉印,他18歲中解元,19歲中狀元,52歲做宰相。因為他考中解元後,想調戲鄰居的女兒,事情沒有得手,他又誣告鄰居,把他關起來,他因此而錄取推遲十年,功名降低到二甲。



  後來又因為侵佔哥哥的屋基,打官司,又推遲十年,功名降為三甲。再後來,在長安旅店姦淫了良家婦女,又推遲十年。現在又強暴鄰居的女兒,做了很多惡事還不知悔改,他的福祿已經消盡了,死期就快到來。



  法師把情況轉告他,李登在慚愧、悔恨的心態中死去。



  李登的一生,就是一步步墮落下去的。隨著他不斷造惡,他的功名也不斷削減,最後完全消盡。



  其實,我們這個五蘊身心是剎那滅的現象,剎那剎那都在發生變化,隨著自己的起心動念、造作行動,在福德上時時有加減乘除,如果在噁心惡行上造多了,變異積累到一定程度,大的變相就會顯現。所以人是會變的,上半生是大官的命,下半生會成乞丐;或者上半生是出家人,下半生會成在家人,都是無常的表現。



  河南潘解元跟兩個朋友到省裡參加鄉試。旅店有個相士,偷偷告訴那兩個朋友說:「潘君會有大難,你們趕快避開他。」



  兩個朋友對潘說房屋太小住不下,然後每人送給他二金,讓他另外去找房子住。他就借住到一個小店裡。



  到晚上,他走到河邊,看見一個婦女要跳河自殺,就問她是什麼原因。她說:「我丈夫買棉花織布,積了很多匹。丈夫出門之後,我賣了得到四金,沒想到是假銀子。丈夫回來一定會責難我,所以我才尋死。」



  潘君急忙從袖子裡拿出四金錢送給她,回到旅店,因為沒有住宿的錢,店主罵著把他趕出來,他只好借宿在一所寺廟裡。



  寺廟有個僧人在當天晚上夢到很多神打鼓、吹號降下來。有一個神說:「錄取名單已經定了,原定的解元最近做了損德的事,他已經被除名,還沒有人代替。」


  另一位神說:「這寺廟裡的潘生可以。」



  又有神說:「他的命相該遭受橫死,怎麼可以作解元?」



  那位神就用兩手摸了摸潘的面容說:「你看看,這不是中解元的相嗎?」



  僧人心裡記住了這個夢,很好地款待潘君。考試結束了,潘君到兩位朋友那裡表示感謝。相士一看他,大驚說:「你作了什麼陰德,變成這種非凡的相,現在你超出眾人,是第一名了。」到發榜時,果然如此。



  公案裡,潘君本來沒有功名,後該遭受橫死。這是一種過去業力所造成的結果,但我們不能看死了,雖然沒有新的因緣和合時,會按原來的結果顯現,但是有很強的善業,就可以轉變。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是剎那性的有為法,加上新的因素,不可能不變化。



  懂得一切有為法都只是緣起生的剎那法之後,對於人生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心裡也會明確,只要在世間,現世或者來世的顯現,都只是一剎那緣起的現象,一剎那一剎那相續下去,就叫做身心相續。我們要想自己好,確實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行善積德念佛、改過自新,這是唯一的路,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隨喜功德



佛陀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這是講隨喜功德的殊勝。我們見人修善,最低限度要歡喜讚歎,需要幫忙就幫忙;即使他不請我幫忙,我還是主動做 不請之友,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助之成就,使好上加好。這就是大乘經上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以增加福慧。



發這個心惠而不費喔!不費一個錢還能得大福德,這就要有智慧啦!如果大家都是善人聚會一處,要做到就不是什麼難的,只要做利益人的事情,全體都會來協助的!



記得五十年前大陸靈岩山寺的住眾,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外省那個冷,是冷到零下二、三十度!早上上殿,從膝蓋到腳底下都凍得完全無知覺!冰天雪地的日子,也 沒有什麼現代的暖氣來調節,晚上就要用點熱水洗一下腳;如果不洗腳,腳會凍得破裂受不了。



為什麼講這一點小事?希望我們也能學習。他們不論是念佛堂、外寮或其他的人,只要有人到大寮裏打一桶熱水來,大家就忙著拿盆啦、拿手巾啦、拿板凳啦!這都是搶著做的,沒有一個人懶惰!都是頂好的人!



洗好了的髒水,當然是最後一個洗的人倒,但很多人腳洗好後,還等待搶著倒水,不願意損一點福,「呀!我不要人家做好了,自己來享受。」大家都是精進向上、都是搶著這樣做,不會有事無人做!這是我們要學的啊!



要是愚蠢懶惰的人這時是怎樣?絕對不會利益他人一點、不會伸一點手來做,好像人家就應該服侍他!這種人不求福只是折福。還有一種人-你做善事,他不暗地搗 鬼已是好的了,你還想叫他協助?不可能的!世間就有這些人!愚癡的眾生不知修福,只是造惡業障,多麼苦啊!



另有一種愚昧思想的人-小心眼、小聰明,錯誤地想:「我做好事時,若大家都來協助,是否把我面子分去了?」不是這樣喔!你一人做事,大家歡喜來協助,你的 功德就更大,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嘛!而且大家都來做,你的福德既不會少,還更加多!這就是大量有大福。



就像黑暗中你點燃一盞燈,但這一盞燈不可能全照明黑暗;這時大家的燈,在你這盞燈上點火,這樣有了百千盞燈,那光明多麼大!一百人、一千人都來你這盞燈點 火,你的光有沒有少呢?一點都沒有少!大家把燈點亮了,還增加你的光明呢!沒有百千盞燈,能照破這黑暗世界嗎?不行嘛!所以功德大家一起做就更加大。你若 說:「我的燈不給人點火!」那黑暗就永黑暗了!道理就是如此。



修行人心量要廣大,不要有凡情人那種小聰明、小心眼;那些完全要舍掉!否則你永遠培不上大福德,有福也不會安樂。世俗有財富的人是否就安樂?沒福的人因財 富而受苦。貴的人是否就高高在上?別人不一定看得起他的貴,面上給他一點光彩,那是假的,內心不是真正對他恭敬;做人做得這樣,多麼可憐!我們要自強啊!



所以我們修行要聞法,你不聞法怎麼知道如何修行?不聞法又怎麼知道如何修福、增長智慧?你聞了法不修行,又怎麼得到真正的利益?善法好難聞喔!尤其出世的善法更是不容易聞得到。聞到了,就要好好奉行隨喜啊!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弟子住的地方,曾有虔誠的學佛人,甚至其他宗教領袖如牧師,慘遭橫死,為什麼?不是說佛菩薩或上帝會保佑嗎?由於這種示現,讓很多信徒不能接受,也無法產生信心。


 


淨空法師答:這是個人自己的業障、逆緣,看到這種情形,很好的學佛的人,或者是其他宗教虔誠的信徒,死還是橫死,這是他的業報。那麼他修行,表面上是虔誠,真正的功夫我們凡夫見不到。我們常常講,他自私自利有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有沒有放下?貪瞋癡慢有沒有放下?如果這些東西沒有放下,他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佛門裏面,佛門弟子修行得再好,我們要問,他戒律有沒有做到?威儀有沒有做到?佛門最低的是《沙彌律儀》,在家學佛的,《十善業道》、「淨業三福」他有沒有做到?如果他沒有做到,功夫也是不得力,那就是說他的業報他轉不過來,這個要知道。我們看到這個就退心,那是自己的業力,遇到這個逆緣,這一生跟佛緣結不上,還要搞生死輪回。如果明白這個道理,自己不但不退心,自己會更加努力,知道這些人學佛為什麼會有這個報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學佛要不認真的話,所以學佛我們常常講要紮三個根,《弟子規》做到沒有?《感應篇》做到沒有?十善業做到沒有?這三個根要是紮下去,真正做到了,肯定轉業報。所在之處,諸佛護念,善神擁護,怎麼會有災難發生?這個地方念佛的人多,這個地方就不遭難。我們有一次有些同修們在一塊聊天,談到現在災難多,這兒講有災難,東天目山沒災難,那個地方經常有四、五百人念佛,日夜不間斷。山東慶雲周邊有災難,它這個地方沒有災難,海島金山寺念佛聲音日夜不斷。我們在安徽,安徽我們這個地區周邊有災難,湯池鎮沒有災難,真的風調雨順。那個地方人人都行善,都把《弟子規》落實,這是事實,這不是偶然的。所以,看到這個就會退心的,那是自己善根淺薄,沒有其他的原因。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解決情緣的問題?



聖嚴法師 (四條守則、《斷情緣願文》)



1.斷所有情緣



每個人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到底有多少情緣存在?答案每人不同。



一般人若有願早脫三界了斷情緣,最好是出家。出家發願守戒,情緣現前時佛力會助他(她)消除(但若雙方都已為人身時,就要靠彼此的自我約束)。



在家居士,一旦發願要了斷過去情緣,則與其有緣的冤親債主,尤其已著淫樂的淫魔,都會前來了情債,幹擾將會不斷發生。因此,除了極少數人其情緣已很少,一般居士身的修行者,最好不要急著想了斷情緣。



我們目前比較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儘量減少再造新的情緣。



這要由戒律方面下手,試著作下列四條守則:



「勿凝神對視、勿肢體相碰、男女分坐、莊重言行。」



就是為了減少彼此間產生情緣的機會。



此外,要「消除表相癡業」與「放逸業障」,但這必須修行者有特殊條件才可以。



一般人要自己隨時提高警覺,要有「決心」不再造情緣。



隨時注意莊嚴自身不放逸。對攀緣心出現時,也要警覺到是否已對某人產生喜愛。



莊嚴自身,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尤其修「空」的人,認為「不必受束縛」,因此,經常忽略莊嚴身相之事。



例如,法會要依律著裝、佛前打坐衣著要整齊不可露背、弘法之時要整理儀容、說話作事要儀態端莊、吃飯要守飯桌禮儀、要隨時制心使心端正不生邪念等。



身相莊嚴,才能為眾生表率得眾生護持,尤其當住持或弘法之主事者,更當如此,隨時注意莊嚴自身,則放逸業障較不易顯現。



2.斷情緣願文



在了斷情緣過程中,若過去有情緣的債主前來,應該告訴他(她)們:



「過去情緣已是過去,今日我等已學佛想了生死,情緣乃痛苦之源,但願你能舍此情緣共同修習佛道。若你願意,我可求佛菩薩消去我們的情緣種子。若你真的執意不舍,那就等未來再敘,但今生請勿幹擾我的修行。」



這段告白,很有用處,請各位作為參考。



總之,要解決情緣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本師的戒律行事,也要如出家人般的隨時莊嚴自身。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心,總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則讓我們練習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沒什麼好追求的,到最後,內心無有恐懼,沒有什麼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風港,這才是最好的歸屬。換句話說,我這個「沒有歸屬的歸屬」,並不是在虛無縹緲之中尋找一處歸屬,而是現實生活之中,任何一時一處,都是我的歸屬,即使大風大浪,也是我的歸屬。 


人生的踏實感來自信仰



龍應台:法師您是否曾有寂寞的經驗?對您而言,什麼叫做寂寞?



聖嚴法師:寂寞有不同的層次,如思想上的寂寞、情感上的寂寞,和修行上的寂寞。



    思想的寂寞,就是思想、觀念上的知音難逢;情感的寂寞,是生活之中缺少伴侶,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或者沒有情感的伴侶,自己一個人孤單生活。



    另一種是修行的寂寞,譬如閉關修行,需要一個孤立寂寞的空間,不受外在環境幹擾,才能好好往內心去探索、體驗。這樣的修行,別人看起來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卻覺得很充實、踏實、安定,而且煩惱少。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也是寂寞的修行,這對修行人是必要的過程。現在的臺灣、西藏,以及泰國、緬甸,都不乏閉關的出家人,或者在森林中修行的法師,他們看起來似乎很寂寞,但他們的精神其實非常充實、愉快。



龍應台:您提到閉關修行,其實並不寂寞,反而很充實,但是如果沒有信仰,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聖嚴法師:沒有信仰的人生,就沒有落實感、踏實感,也沒有未來感,那樣的人生很空虛。



    空虛與寂寞,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沒有將來的希望,沒有生命的踏實感,沒有人生的著力點,所以空虛、寂寞。有了信仰以後,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而與諸佛菩薩常在一起。譬如我閉關的那六年,人家看我是獨自一人,對我來講,我是跟過去、現在的無量無數諸佛在一起。



    可能有人會說,當他閱讀之時,也與書中人物在一起。假設書裏的人物是孔子、孟子,那不就等於每天和孔子、孟子對話?可是,孔子、孟子會經常保護他,跟他在一起嗎?話雖如此,一般人實際上不會有這種感受。但是信仰確能讓我覺得,諸佛菩薩恒常跟我在一起,不管何時何處,我都覺得很安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龍應台:有沒有什麼時刻,您會對自己有所懷疑?譬如對自己的作為、處境,或者生存的狀態產生懷疑?



聖嚴法師:懷疑的原因,是自己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以及自己的未來沒有確定感,實際上就是沒有信心,對過去的價值沒有信心,對未來的自信也不足。



    已經過去的事,不需要後悔。後悔代表否定自己從前的作為、過往的價值,覺得不正確,如果是這樣,那麼對於現在熱切投入、非常堅定的事,可能幾年之後也會後悔。過去的錯誤,可以反省、可以懺悔,但不是後悔。懺悔是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自己從此不再犯;知道當時的環境就是那樣,不需要後悔,否則往前的路也會跨不出去。



    人對自己存疑是正常的,但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不往前走,那就永遠沒有出路。我還是鼓勵你繼續寫作,但信仰部分要加強。



龍應台:我自己有許多疑問,都與信仰相關,就是關於生死這門課。我感覺到,如果這個問題繼續追索,就會讓觀察社會、寫作文章這件事,顯得不重要,我覺得自己會因此停止寫作。因為一旦覺得生死才是真的課題,眼前所見的國家發展、社會現象,便會顯得無關緊要。我是一個作者,如果覺得這個議題無關緊要,是不可能會去寫的。把柴火拿掉,火是點不成的,我現在很接近這種狀態。不過既然要探索,就一定要繼續深入,我不可能為了保留寫作而停止探索。



聖嚴法師:如果是這樣,你會成為一個大修行人,以你的才華,可以有另一個面向的發揮,不是寫作現實層面的關懷,而是永恆的關懷。



龍應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旦你開始去探索永恆的關懷,那麼眼前你所做的一切都顯得虛假、次要。



聖嚴法師:現實的狀況是,你的時間就這麼多。當你選擇探索永恆的關懷時,現實的關懷就必須放棄。像我是個和尚,只能做和尚的本分工作,有些人希望我也能扮演其他角色,但對我來講心有餘而力不足。



 



信仰必須從實踐開始



 



龍應台:你現在弘法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弘法工作的成功,並不代表您個人面對這個大宇宙的修行功課已經做完了,對不對?



聖嚴法師:你這話是正確的。我們講修行菩薩道,一定是從體驗生命的本質開始,生命才能踏實。如果生命不踏實,去做社會關懷、社會工作,那會有問題的。



    我對生命的體驗,是跟修行的信心連在一起的,然後推及到各種社會關懷工作。與一般公益團體的做法不同,我們提供的是永恆的關懷。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運動,多半給予現實上的關懷,而我們重視的是,從現實生活到永恆的生命,都需要關懷。例如臨終關懷,我們會給予佛法,告訴臨終者和家屬永恆的生命是存在的。家屬接受這樣的觀念之後,對往生者會有懷念,但沒有恐懼,也不會有失落感。



龍應台:這還是屬於您為社會付出、對社會關懷的層面。以一般人來說,除了現實的社會層面,還有一種自己對於永恆的探索。譬如我的社會層面是寫文章、教書,或者辦基金會;對您而言,弘法、教育與臨終關?這些事,也還是屬於社會關懷的工作。我要問的是,您個人對於永恆探索的這一部分,所有的疑問都已經找到答案了嗎?



聖嚴法師:對我來講,這部分是不會有疑問的,因為我自己不會有懷疑。我只要一點通,就全部都通,這種經驗和感受是愈來愈深的。當然,我的信心也和服務人群有關。當社會上有愈來愈多人接觸到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而在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少一點煩惱,那就是最好的成果,這時候,我對自己的信心就會愈來愈強、愈來愈深。



龍應台:所以,您的探索不是一路愈走愈深,不是很多疑問一個一個解決,永無止境地,前面的問題會不斷地、持續地冒出來,而是「一點」通,全部通。突破一個點之後,就是一片平地了?



聖嚴法師:通了以後,還會有成長。通的意思,一種是佛法觀念的通徹,一種是修行經驗的通達。觀念的通,是我對基本佛法的認知;修行的通,則屬於內心的經驗。內心的經驗一旦通透以後,就不會消失,而是繼續地成長。



    因此,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讓其他人也得到利益,於是我的信心更加深了。跟人互動的時候,我自己的修行也在成長中,就是所謂「教學相長」。現在我辦教育,帶著我們的團體,我自己也在成長。如果我關起門來打坐、看書,不一定有這樣的成長。



龍應台:您這個「通」的境界,讓您在宇宙之中有種很安定、很清澈的歸屬感,是這樣的嗎?但是我想請教,這個清澈,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鄉下老農,他可能沒有很多疑問,生活中一樣感到安定的歸屬,其間的差別在哪里?



聖嚴法師:我是「沒有歸屬的歸屬」,不追求歸屬,就是最好的歸屬。以修行來講,初入門者是需要有歸屬感的,要有實踐的方法,所以法鼓山提供了長短期的念佛、打坐課程,從念佛、打坐的練習中,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



    我們的心,總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則讓我們練習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沒什麼好追求的,到最後,內心無有恐懼,沒有什麼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風港,這才是最好的歸屬。換句話說,我這個「沒有歸屬的歸屬」,並不是在虛無縹緲之中尋找一處歸屬,而是現實生活之中,任何一時一處,都是我的歸屬,即使大風大浪,也是我的歸屬。



    我還是要強調,信仰必須從實踐開始。實踐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身心反應,但不必在意,也不要執著。有了一定的修行體驗之後,身心反應也就無關緊要了。以我來講,現在我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當成是妄想、幻覺,因為我知道追求身心的反應,反而是一種累贅,這是你現在沒辦法瞭解的事。總之,信仰需要實踐,實踐就會有體驗。當你自己感覺到了,你不得不相信。



龍應台:您是要告訴我,像我這樣的人,一開始先要把所有理性的邏輯放下,去接受信仰,有了體驗之後再說,是這個意思嗎?



聖嚴法師:還是要試探,不要一下子左手放開,右手也接不上來。試試看吧﹗不要弄得兩邊都落空。



龍應台:現在許多知識份子都信佛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覺得我特別不開竅,沒有智慧。



聖嚴法師:知識份子很難開竅。



龍應台:因為知識份子的「我見」特別深、特別固執,是不是?



聖嚴法師:對知識份子來說,「我見」就是理性主義。中國的讀書人學佛的很少,特別是文史哲領域的學者,他們也許懂得很多佛學,但不會來學佛。



龍應台:這是知識份子的理性主義特別強,那西方的知識界呢?他們的態度是不是也一樣?



聖嚴法師:對於信仰,東西方知識份子的態度很不相同。中國的知識份子主要受儒家影響,對佛教保持距離,西方的知識份子則多數都有宗教信仰。還有,現在中國的知識份子之中,學理工的人反而容易學佛,因為他們重視實證,即使理論上可能還不通透,但是方法對他們有用,他們就會相信,譬如現任台大校長李嗣涔,他是一位科技人,但他對宗教不否定,而且有深入的體驗。



龍應台:是嗎?反而是學人文思想的人,不容易進入佛教﹗但是請師父不要「放棄」我,我對宗教的心是開放的。師父建議我怎麼開始探索宗教呢?



聖嚴法師:建議你先看幾本佛書,有機會也要開始實踐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寧以赤鐵,宛轉眼中


不以散心,邪視女色



——大智度論卷十四·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


 


 


  從字面看,這是說寧可把火熱的鐵塊放在眼睛裏,也不要以邪念去看女色,似乎是把女色看成極可怕的事物。佛教對女性如何定位,對兩性關係是否重男輕女呢?



  這是對出家比丘的教誡,因為出家人最重要的生活守則,便是禁絕男女的性行為,所以非關重男輕女的觀點。不過,如果已對佛法有了相當認識的一般人,已對菩薩精神能夠體會的在家居士,也會養成這種的人格修養。此處最要緊的是說,不應邪視女色,未說必須厭惡女性。



  一般人的經驗,眼中進入一粒砂子,都會痛苦不堪,更何況此偈是用燒紅了的鐵塊,在眼中轉來轉去,這種痛苦可想而知;而用散心邪念去看美麗的女人,其結果所受果報,可能更比赤鐵在眼中宛轉來得嚴重。這不是講女人不好,不是講女色罪惡,而是因為自己是修道的人,如果念頭不是放在利益眾生或關懷眾生的立足點,卻以邪念去看面前的美色,這是犯戒的行為,跟著來的可能發展出更可怕的結果;為了堅定持戒的誓願,所以要下如此的決心。



  同時,任何人若以神不守舍的心情,再以邪惡的眼光看人,便是不尊重自己的品格,也是對於對方的不敬,女性也是人,豈可以邪念邪視她們。倘若以邪念看女性,接下來可能對於當前的女性,造成更大的傷害;一個出家的比丘,到了這一地步,不僅他自己失去了出家人的身分,也對全體出家人的形象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即使是在家的男性,如果是有教養的君子,也不應以散心邪視女性,不論美醜,當以莊重禮貌的態度相待。為了防止欲念的衝動,在與美的女性相遇之時,不妨把年長於己者視作母親或胞姐,年少於己者視作女兒或胞妹,乃至將之看作是來救助自己的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就不致有邪思綺想了。其實,女人也愛看美色,不僅愛看俊男,也愛看美女。也有女性會以挑逗的眼神看男人。因此,如果釋迦牟尼佛教誡女性的出家弟子,應該也會說:「不以散心,邪視男色」了。



  問題不在於女色與男色,乃在於邪視與正視。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世間人為什麼會有「愛別離」?這是我們過去世自己造不善業,破壞別人的家庭,使別人家庭不能夠完聚,於是我們在這一生受到果報。



2 古時候,破壞人家的家庭的事情少,破壞畜生的家庭的事情多,都受這種果報。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什麼樣的果報,過去生中一定有因緣。



3 凡是破壞眾生的家庭,不能不受報應!我們最常見的,小鳥也有家庭,你去抓這個鳥,抓窩裏面的蛋,你破壞人家的家庭,你叫人家家破人亡,來生你得人身,也要有「家破人亡」的這個報應。



4 破壞別人的家庭,這個因果很重很重!佛經上講得很清楚,邪淫的罪過很重。你貪圖的只是片刻之歡,可是你後頭要受無量劫的罪報!一定要瞭解後果的嚴重,這個事情做不得!



5 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萬惡淫為首」,淫為首,你看看今天的社會,的確是排在第一,今天人不知道那是惡的根本!你看今天人的造作,這真的是古人所講的「造孽」!



6 破壞別人的家庭,這是「造孽」,這是惡事。你今天造作惡因惡業,你將來一定感惡報!「殺盜淫妄」,你只要搞上這個,果報決定在地獄,這是一定要警惕的!



7 佛在經論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淫欲是色,五欲裏面最嚴重的就是色,你淫欲不斷,你就不能超越輪回!



8 所以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如果我們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要超越六道輪回,那我們一定要把「淫欲」的念頭斷掉;否則的活,你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回向偈三


大慈菩薩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回向偈四


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



回向偈五


文殊菩薩發願偈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



回向偈六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普願盡法界。沉溺諸有情。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回向偈七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八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正法久住,法錀常轉。


災障消滅,禍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極樂。



回向偈九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哀攝受,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我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



回向偈十


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回向文十一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


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後附)



  備註:不論念經念佛,念完後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選適合自己的一個即可。(每句字數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長短不一,叫「回向文」。)上面是本站簡選的十一個回向偈(文),其中第一個最常見,其目的是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另外補充說明一點:如若以誦經念佛來超度自己的冤親債主時,應該用「傳地藏法門」網頁中所附注的專用回向文。(超度幽冥界眾生時最好誦讀《地藏經》,可以起到很好的開示作用,淨空法師在有關超度問答中已經提及:幽冥界眾生最喜歡聽的就是《地藏經》。對於法界眾生、仙眾等冤親債主也可以誦《金剛經》。)



  若向佛菩薩許願,例如求自己父母身體健康,疾病早日痊癒等願時,也無需再用上面的回向偈,只要酌情向佛菩薩陳述,表達清楚用意即可。例如:「願將此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給我的母親,願她能早日康復,不再受疾病之苦……」,並沒有固定的行文,只要誠心,無論你怎麼說,怎麼回向,佛菩薩都會感應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