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邪淫的十四種方法
時代變遷迅速,以往農業時代的色情場所,僅限於城市中幾家妓院、茶室而已,而且僅限於固定小街定點區域。但是如今工商業時代,重利輕義、道德不被重視,導致邪淫之風漫流。不但各大都市中,每隔三步就有一家變相經營的色情行業,甚至偏遠鄉村也無法幸免。令人深深慨歎,世風墮落如此嚴重!在這種大環境中,許多青年男女,乃至於高中生、國中生等的名節清白,都令人相當憂慮。也因此,這個社會需要有各方仁人善士,來大力提倡戒淫,以消弭頹風、挽救子孫也挽救自己。為了不讓青少年男女因對社會的險惡茫然無知,而誤陷於淫海的陷阱,譯者乃針對現時社會的狀況,及綜合前賢大德的戒淫法,匯編了下列的戒淫十三法,但願能幫助讀者們戒除邪淫,及認知如何避開邪淫的旋渦。如有誤差疏漏處,並祈各方仁君原諒賜正。
1.念懼惡法
萬惡淫為首,邪淫乃犯深重罪惡,而且邪淫惡業,纏累多世,不易消除,故不可邪淫。
2.念前途法
邪淫最損陰德,容易折減福祿壽,導致前途黯淡無光,為前途計,故不可邪淫。
3.念身病法
邪淫會招來許多可怕的孽病,例如愛滋病、梅毒、疱疹毒、瘡瘤毒等,一旦纏身,難救可怕,故不可犯邪淫。
4.念報應法
經營色情行業或身犯奸淫,會危害別人的名節生命身體,必受冤魂慘烈附身、及地獄嚴刑報應。故絕對不可經營淫業,絕不可身犯奸淫。
5.不近不入避開法
大家都知道妓院是色情場所,故能告誡子女遠離莫近。但是現今社會卻到處充斥著掛羊頭賣狗肉的變相色情行業,這些行業名目相當多,做家長的不可不知、青年男女更不可不知。舉凡如有色情活動的理容院、三溫暖、指壓中心、休閒中心、舞廳、酒家、色情電影院、KTV、卡拉OK等,以上場所,除非確定是單純正當營業,否則這些場所都滿布色情陷阱,讀者們絕對不可好奇進入。無知而入,必將失足於淫海漩渦,成千古之恨,悔之莫及。但願家長們都能先告誡子女,讀者們能勸戒朋友,對以上色情場所,不可近!不可入!絕對要避開!禍福只一念間,願讀者們慎重三思!
6.切斷一切邪淫渠道法
狠下決心燒毀一切和邪淫有關的光碟和書籍;刪除一切和邪淫有關的電視劇、電影、圖片、歌曲;不登陸任何和邪淫有關的網站;從而從根本上切斷一切可能會引起你產生邪淫思想的渠道。
7.念“不要”法
出門在外,盡量把握時間,提前回家。如果不得已,投宿飯店、旅店、賓館時,一定要拒絕應召,必須毫不遲疑的、立刻說‘不要’,以免一念之差,害自己敗德喪行、痛悔終身。
8.想自己家人將心比心法
見女相時,把對方想成是自己家中的母親、姐妹、女兒;見男相時,把對方想成是自己家中的父親、兄弟、兒子。將一切男女,想成自己家人,尊重對待。則將心比心,淫念即除,內心便能清淨。
9.不看不談法
戒淫先戒心,戒心先戒目。眼睛不看美色,不看為淨。嘴巴不談淫色,不談為淨。讓心口目遠離誘因,,則漸得清淨。
10.想腐屍清心法
見外色而生淫念時,立刻閉目,觀想對方死亡的屍相,臉肉腐臭流膿,全身皮膚瘡痘潰爛,很多蛆蟲在屍體中鑽行爬動,十分可怕!此刻欲火全消,內心清淨。(平時常作九想觀,則本法定能有效應用)
11.念無常法
常念生命短暫,人身無常有如朝露有如閃電,一瞬即逝。再好的美色,轉眼亦將老死,只剩臭骨一堆。美色人生,其實只是夢幻泡影的假相,絕不可執著,不能認假為真。
12.念地獄法
邪淫障礙光明心,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受苦受難的原因,故不可邪淫。
13.忏悔發願法
淫念重的人,常會感到戒淫的不易,此時,必須每日至少一次,在佛菩薩或聖神仙君像前忏悔前世至今世的業障,如果不方便,面對天空,向空中諸佛神聖,合掌忏悔亦可。忏悔後,並真心發清淨願,內心默念:“願我盡形壽,乃至生生世世,常生清淨心、常生清淨念、常行清淨行。”忏悔發願,如能真心誠意,對戒淫定然有效,。譯者本身很慚愧,以往睡夢中偶會犯淫,故於每晚睡前,都會發清淨願,深覺有效。敬此提供出來,供讀者們參考應用。
14.念佛行善並重法
如果您覺得前十三種方法,對您戒除邪淫的效果上,依然無法徹底戒斷。也萬不可自暴自棄,請常念聖號,祈求南無觀世音菩薩護佑加被。佛經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聖號若能每日常念,效果定會彰顯。或者直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邪淫來時立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可瞬間壓住乃至消除淫欲。此外也須力行善事(善事的種類,可參考《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和《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幾本公認的善書及其白話文),從而棄惡從善並廣積陰德。相信只要您的努力,日積月累,戒淫的功效將越來越好,內心也愈來愈清淨。最後,一定能完全徹底的戒除惡習。
|
|
|
- Oct 15 Tue 2013 15:52
戒除邪淫的十四種方法
- Oct 15 Tue 2013 15:50
世尊的開示:女色、女身之過患,警醒吧!(經典匯集)
***《菩薩诃色欲法經》節錄: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生。
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
智者愍之,如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
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呋質寸斬,鋒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是過也。
行者若能棄之不願,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
譬如停淵澄鏡,而蛟龍居之;
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
室家不和,婦人之由;
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亦是獵圍,鮮得出者。
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
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肌;
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
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正法念處經》節錄:
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何以故?
女人之性,心多妒嫉,丈夫未隨,便起妒意。以是因緣,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如是婦人,诳夫吝財,而不布施,身壞命終,墮於針口餓鬼之中。
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
何以故?
女人貪欲,妒嫉多故,不及丈夫。
吝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
以是因緣,生餓鬼中。
乃至嫉妒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
***《淨心誡觀法》節錄:
女人十惡者,具說難窮,今略言之,令生厭離。
一者、貪淫無量無厭。
經雲:十方國土,有女人處,即有地獄。
二者、嫉妒心如毒蛇。
家有婦類,悉生憎垢,口似相親,心如冤家。
三者、谄曲詐親。
凡見人時,未語先笑,口雲憶念,心懷嫌恨。
四者、放逸。
但念彩衣,裝粉钗钏,修治面目,望他愛念。
五者、口多惡業,出言虛诳,實情難得,凡所論說,虛多實少。
六者、厭背夫主。
七者、一切女人多懷谄曲,實情難得。
八者、貪財不顧恩義。
九者、欲火燒心。
十者、女身臭惡,不淨常流。春夏熱時,蟲血雜下。
***《增一阿含經》節錄:
寧以火燒鐵錐而烙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當雲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與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夫為女人,有九惡法。
雲何為九?
一者、女人臭穢不淨,
二者、女人惡口,
三者、女人無反復,
四者、女人嫉妒,
五者、女人悭嫉,
六者、女人多喜游行,
七者、女人多嗔恚,
八者、女人多妄語,
九者、女人所言輕舉。
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
雲何為五?
一者色力,
二者親族之力,
三者田業之力,
四者兒力,
五者自守力。
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
設復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
雲何為一力?
所謂富貴力也。
夫人以貴,色力不如,親族、田業、兒自守,盡不如也。皆由一力,勝爾許力也!
女人有五欲想。
雲何為五?
一者、生豪貴之家,
二者、嫁適富貴之家,
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
四者、多有兒息,
五者、在家獨得由己。
是謂,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節錄:
寧當依附千逾繕量大熱鐵床,是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
捨利子!
當知婦人,
是眾苦本、是障礙本、
是殺害本、是系縛本、
是憂愁本、是怨對本、
是生盲本,
當知婦人,滅聖慧眼,
當知婦人,是熱鐵花,散布於地,足蹈其上,
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
捨利子!
何因緣故,名為婦人?
所言婦者,名加重擔。
何以故?
能使眾生,負於重擔。
……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
何以故?
……彼無智者,為於男女、妻妾諸女色等,所纏縛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節錄:
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
佛言:用四因緣故。
一者、貪珍寶物、衣被欲得多故;
二者、相嫉妒;
三者、多口舌;
四者、作姿態淫多。
以是故,墮地獄中多耳!、
***“五漏”、“五障”,應急出離
一般人誤解了,誤認為佛教“輕視女性”。常引小乘經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說女性是”五漏之身”,不能成佛道,在《中阿含經》的《瞿昙彌經》中就說:“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帝釋,魔王,大梵天等終無是理。”
什麼是五障?五漏呢?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釋,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轉聖王,五不能成佛道。
為什麼?因為:
一、梵王是淨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釋是少欲,而女人多欲。
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煩惱具足。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
五障、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礙,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也不是女人所專有,男人也多的是。
如果從精神觀點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這些習氣,就成為“丈夫”了。
***從法身而不從肉體來分男女,是佛陀對男女真實的見解,在《涅槃經》裡,佛陀說 :“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 在《大毗婆沙淪》一四五章中,佛陀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
“汝等谛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誰是女人?誰是丈夫?誰是男子?誰又是女身呢?
一個人具有女人的身體,但能除去精神的弱點,走向成佛的偉大事業,就是男子!
而一個人雖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點,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輩是女人!
這是多麼澄明而平等的見解,千百年後讀來依然蕩氣回腸。
|
|
|
- Oct 09 Wed 2013 10:24
婚前性行為的嚴重不良後果—女孩必讀
准備婚前性行為的女孩應該知道的
綜上所述:
|
|
|
- Oct 09 Wed 2013 10:23
幸福在於心態,快樂在於充實
1、庸人敗於惰,能人敗於傲 世上兩種人必定慘敗,一種是懶惰之人,另一種是驕傲之人。前者什麼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結果總是一事無成;後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認為自己最聰明,常常招來他人的不滿和怨恨,於是往往受人诋毀、咒罵,最後被惡意的誹謗所吞沒。 2、不必一味討好別人 討好每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討好每一個人,等於得罪每一個人。刻意去討好別人,只會使別人產生厭惡。親近別人要自然,“投機”心態要改變。有時間討好,不如踏踏實實做事,討好別人總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實實在在。 3、好心境是自己創造的 我們常常無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恰恰只有我們自己。壞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變好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裡,放棄我們的怨恨和歎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們主觀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觀上卻沒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總想等待別人來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變別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4、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哪有心思去浪費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經說過:“大街上有人罵我,我是連頭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這個無聊之人!”我們既不要去傷害人家,也不要被別人的批評左右,還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先踏踏實實學好本領再說。特別在少年時要全力以赴學本領,不要分心。 5、別總是跟自己過不去 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於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給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給自己一點愉快,自己給自己一臉微笑,何愁沒有人生的快樂呢?!經常要自己給自己過節,學會尋找愉悅的心情。 6、不要追逐世俗的榮譽 終生尋找所謂別人認可的東西,會永遠痛失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庸俗的評論會湮滅自己的個性,世俗的指點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錢而錢會使自己六親不認,為權而權會使自己膽大妄為,為名而名會使自己巧取強奪。真實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會變成一張張碎片隨風飄揚,世俗的我已變得面目可憎。 7、極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為憂慮過度,而導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卻因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前者常為尋找理性而痛苦,因聰明過頭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於什麼都懊悔。後者不知悔恨為何物,整天稀裡糊塗地生活,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區別。 8、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傷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樂自己感受。也許自己眼中的地獄,卻是別人眼中的天堂;也許自己眼中的天堂,卻是別人眼中的地獄。生活就是這般的滑稽。不要總疑春色在人家,關鍵在於自己心態的調整。 9、喜歡自己才會擁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驕傲無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棄,是消極悲觀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困難,喜歡自己比喜歡別人更不容易。擁有健康的恰當的自尊心理,面對挫折會表現得格外堅強。不為外界的誘惑而丟失自我,不為一時的挫折否定自己。時時客觀冷靜地評價自己,每每樂觀中肯地贊賞自己。若連自己都不愛,還能愛別人嗎?喜歡自己吧! 10、福中有禍,禍中有福 莫被一時之得失沖昏頭腦,一味陶醉於暫時的勝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勝利,意味著駐足停頓,陶醉勝利,意味著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勝利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路標。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為一時之得所迷惑,誰笑得最晚,誰笑得最開心。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實 把每一天過好是最大的幸福,快樂源於每天的感覺良好。總憂慮明天的風險,總抹不去昨天的陰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總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總幻想那些不能實現的,今天的心靈怎能安靜?任何不切實際的東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殺手是憂愁和焦慮。痛苦源於不充實,生活充實就不會胡思亂想。 12、愉悅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總是將人生的愉悅,寄托在外界的事務上,依附於世俗的認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財產,以及待遇、名譽等東西,自己一旦失去這些,便是沉重的打擊,常會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樂的根基也隨之毀滅。假如自己真是這樣過生活,那麼快樂離我們是相當遙遠的。為什麼要讓別人來評價自己的快樂程度,把握好自己。 13、感覺幸福就是幸福 許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幸福;有的雖然得到了,其代價卻巨大無比。許多哲人都說,幸福是種感覺,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遞減,與人的心境、心態密切相關。先哲們說: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不會幸福,知足者常樂! 14、別人的恩澤要牢記 目光短淺的人總是“忘恩負義”,危機時到處求助,事成之後再不露面。求人時信誓旦旦,得逞後胡作非為。這種人最被人鄙視。“忘恩負義”讓朋友傷心,“忘恩負義”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忘恩負義”只得益於一時,卻會永遠失信於人。切忌過河拆橋,過河拆橋會斷了自己的後路。 15、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種人”。第一種是能夠理解、欣賞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種是曲解、中傷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種人是與自己毫無關系、無關痛癢的人。第一種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應當尊為師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第二種人對自己造成深深的傷害,需要智慧地遠離,而不是煩惱和計較。對於第三種人要以禮相待、和平共處。了解不同的人,區別對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1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於人,於己於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嚴強加自己的意志,別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執強加自己的意志,別人僅是默忍或是隱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與社會和諧,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認同。人與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為中心。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 身處順境必須格外謹慎,否則容易樂極生悲。人生得意的時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於是惡念和惡行就會趁隙而入。身處逆境必須格外忍耐,否則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時候容易失態,一失態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於是消極和絕望就會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8、人生應當歡樂有度 適當的娛樂活動能調節情緒,無休無止的歡樂卻易轉益為害。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大凡快意處,即是多病處。”“棋可遣閒,易動心火---”一味狂歡盡興是膚淺的人生,換來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盡興有度是達觀的人生。樂極生悲不局限於娛樂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歡樂與悲哀是伴生的,歡樂有度會使歡樂常伴。 19、一味忍讓不可取 一味忍讓,意味著喪失原則;一味忍讓,意味著沒有人格;一味忍讓,意味著軟弱可欺;一味忍讓,意味著面臨步步進逼的危險;一味忍讓,意味著將走入絕路。有時候挺身而起、奮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進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計策,一再忍讓反而助長其囂張氣焰。該出手時就出手,給點厲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對得寸進尺者該迎頭痛擊,忍讓不一定是好事。 20、多理性而為少意氣用事 做事不能只憑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憑自己的感覺,意氣用事必有麻煩。有時自己的知覺是錯的,事情並不是想象的這般簡單,表象總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於反復折騰,理性做事不會出現大的差錯,理性做事才不會使自己後悔莫及。切記:凡事都不能太沖動!不能只跟著感覺走,多思考才能不後悔。 |
|
|
- Oct 09 Wed 2013 10:22
其實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文:轉載) |
|
|
- Oct 09 Wed 2013 10:22
淨空法師法語:斷人慧命罪最重
1 佛法對老師比父母看得還重,父母生我這個身體,我的身命是得自於父母;智慧叫慧命,我的慧命是得自於老師。為什麼慧命比身命重要?因為慧命是永恆的,身命是有生滅的,你說哪個重要? 2 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曉得,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寶,我們要珍惜。世間一切財物可以維系我們的身命,身命不是寶,身命非常脆弱,隨時可以失掉,這哪裡叫寶? 3 慧命是寶,它永遠跟著你走,它不會失掉。身命是幻相,慧命是真我;身命有生滅,慧命沒有生滅。世出世間無比的功德是什麼?續佛慧命。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續佛慧命是第一等的事業。續佛慧命是靠學佛,不是靠佛學,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4 佛在經上常講:“寧可斷人身命,不能斷人法身慧命。”你斷他的身命,他來世投生,很快又得一個身;法身慧命是學佛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你怎麼能忍心把人家學佛的機會斷掉?佛講斷人慧命的罪最重,果報在阿鼻地獄!
|
|
|
- Oct 09 Wed 2013 10:21
淨空法師法語:這是真孝順
1 在我們中國,從前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為社會、為眾生有真實的貢獻,父母有光彩,這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 |
||
|
- Oct 09 Wed 2013 10:20
聖嚴法師:在家居士應具足的五個條件
在《雜阿含經》卷三三第九二七經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信仰的入門,便是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地汩沒在三寶的光輝與恩德之中,皈依三寶之後,便能從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 (二)戒具足 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淫(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媾)、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作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皈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學校登記注冊,而不真去上課求學,那只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之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一日一夜不可與異性交媾)。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俗稱持午,過日中之後,只許飲水,不得進食—這一條戒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律制生活》一書中的〈佛教的飲食規制) 有關八關戒齋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 如果修菩薩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薩戒,這雖不是《阿含經》中的規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確有受持菩薩戒的必要,因為受戒一事,相似於宣誓,且比宣誓的意義更莊嚴,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惡性極強的防腐劑。 菩薩戒的主要內容,請參閱《戒律學綱要》第七篇〈三世諸佛的搖籃〉。 (三)施具足 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四)聞具足 持戒、布施,是重於福德的培養與經營,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 看經也是聞法之一,但是,經義博大精深,親近善知識,“往詣塔寺,專心聽法”的點化講授,仍是必須。這也是居士進寺院的最大目的。 (五)慧具足 這是對於真谛的體會或領悟,也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佛陀時代,每對俗人說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聞法而見谛,證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
|
|
- Oct 09 Wed 2013 10:19
南懷瑾:只要做到這八個字,必不墮惡趣。
此段開示是南懷瑾老師在講解藥師經時的開示。與印光大師的開示“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十分一致。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這一段的重點就是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種佛法,只要有人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功的。所以說,只念一個佛的名號,只要至心受持就有如此大的功德。 什麼叫至心?至心等於四書孟子的盡心篇的題目一樣,什麼叫盡心?就是說,最誠懇的心達到了極點。這麼解釋,大家了不了解?如果講經說法,講教理,就要這樣解釋,最誠懇的心達到最高點,就叫至心。 怎麼叫最盡心呢?你形容形容看,你說我了解,你當然了解,我講的中國話,你也是中國人,那還聽不懂啊?什麼叫最盡心?譬如我們講最誠懇,什麼叫最誠懇?了解不了解?說我對你非常誠懇,是啊!不誠懇不是至心,至心就是誠懇,就是中庸所講的誠。 儒家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現在青年沒看過四書,總聽過吧。 怎麼樣叫作誠懇的誠呢?中庸上四個字:‘至誠無息’,不休息的息。怎麼叫至誠無息?學者注解來注解去,正如一些佛經也是注過來注過去。你懂了?我斷定你們不懂。問題在那裡?什麼是至心?講一件壞事,人到最傷心處,沒有眼淚,哭不出來了,也沒有妄想、雜念,傻了。那個時候,人等於無念,沒有念頭,空白了,那是傷心透頂的至心。 又如我們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這裡,乃至我們合掌或不合掌,在佛像面前一站,這一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沒有第二個心思,也沒有雜念妄想,都空了,這叫至心。你怎麼會懂呢?你都沒有經驗過,你傷心也役有到不掉淚的程度。 高興到了極點,七情六欲達到極點,人就無念了,懂了吧。這叫至心,也叫真誠。 你說我拿一支香拜下去,菩薩啊。佛啊。我求忏悔啊。痛哭流涕啊。痛哭流涕也是心,心在動念。這一念真忏悔下去,連我都沒有了,都忘記了。 譬如我們做了一件犯罪的事,要拖出去槍斃,到了法場,連路都走不動了,兩只腳是不是踩在地上也不知道,因為曉得下一秒鐘,‘碰’這麼一下,就沒了,就不在這個世間了。那個時候不是至心,是嚇昏了。反過來看正面,至心真誠,一念真誠忏悔,不管你信那一種宗教,尤其在佛前面一站,什麼雜念都沒有,非常誠懇,誠懇到連自己有沒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經是大拜了,這樣叫至心。特別注意啊!大家天天禮佛、拜佛、念佛,有沒有至心呢?至心就是盡心,就是誠懇到極點的誠,所以中庸叫‘至誠無息’。 那麼,中國文化常常有一句話:‘心香一瓣’,這是真正心的香了。你說燒一炷香,那是燒香,還是物質的。這個時候是心香一瓣,我們甚至看到古人誠懇到極點,手邊沒有香,看到佛,地上抓一把泥巴、沙子,在菩薩面前一放、在祖宗面前一放,就代表了這個香,那是真的,那比你花一萬塊錢買來的香還要珍貴,因為他至心誠懇。而你卻不一定是誠心,而且心裡還在想,你看我,買這麼貴的香來供佛!好像佛欠了你似的,還要加上利息,好像佛欠你一萬二,非得好好保佑你不可,那已經糟糕透了。 所以說,一個人至心接受,並且‘持’,什麼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這個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講‘至誠無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臥永遠保持清淨的心境,這才是正信。 如果來拜佛,燒了一炷香,供養了兩根香蕉,保佑太太好、先生好、全家都好,買彩券要中獎,買股票也要發財,樣樣都好,反正好的都是我的,那是功利心,兩根香蕉最後還吃到肚子裡去。這是不對的。至心是至誠無息,心香一瓣。 不生疑惑 ‘不生疑惑’也很難。任何一個宗教徒,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什麼教,乃至我們在座的佛教徒,問問自己良心,當你作早晚課,當你念佛時,你心中真的相信佛嗎?據我所知,沒有,十個裡面找不出半個。往往一邊念佛,一邊在打妄想,甚至就在疑悔:唉呀!剛才都在打妄想,糟糕了,佛都白念了。唉呀。不對,這樣念下來恐怕沒有用吧?都是這樣的心理,對不對? 所以,貪嗔癡慢疑,疑,懷疑,悔,後悔,疑悔是眾生通常的心理,沒有辦法。不疑不悔才是正信。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前兩天精進得不得了,這下子我從此不悔了;過幾天,又是亂七八糟,煩惱一大堆,又在疑悔中,永遠在那裡輪回。 因此,只要這八個字做得到,‘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今生或來生,決不墮惡趣。所謂惡趣就是畜牲、地獄、餓鬼這下三道。如果有人至心受持,不生疑惑,還墮落到下三道的,‘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任何佛法,任何修持,都在這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
|
|
|
- Oct 09 Wed 2013 10:18
周泳杉老師: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為什麼“父母呼”我們會應?因為恭敬。所以李夫子在這裡只是提出了兩條,第一條,我們看“科會”,第一條叫“服勤”,第二條叫“承訓”。服勤跟承訓就是,服勤當然就是幫父母代勞,“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當然這個是指對老師的,對父母亦復如是,對老師的恭敬和對父母的恭敬沒有兩樣。可是“曾是以為孝乎”,孔老夫子說,如果拿對老師的恭敬來對父母,這個孝道夠不夠?不夠。為什麼不夠?差在哪裡?差在親情。對老師,因為老師沒有血緣關系,所以那個恭敬是全然的恭敬,“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可是對父母還要再加上親情,這個重要。但是如果從長養慧命的角度來看,事實上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可是中國人講禮,因為父母跟我們有血緣關系,而且在我們沒有辦法自理,就是零歲到三歲無法自理的時候,父母全身心的照顧我們,這個恩德是第一大的恩德,所以父母之喪必須三年,以報父母這個恩德。父母之喪有喪服,可是老師之喪沒有喪服,一樣是三年,可是無服,沒有喪服,叫心喪三年,父母之喪是服喪三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