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邪淫的十四種方法

 

時代變遷迅速,以往農業時代的色情場所,僅限於城市中幾家妓院、茶室而已,而且僅限於固定小街定點區域。但是如今工商業時代,重利輕義、道德不被重視,導致邪淫之風漫流。不但各大都市中,每隔三步就有一家變相經營的色情行業,甚至偏遠鄉村也無法幸免。令人深深慨歎,世風墮落如此嚴重!在這種大環境中,許多青年男女,乃至於高中生、國中生等的名節清白,都令人相當憂慮。也因此,這個社會需要有各方仁人善士,來大力提倡戒淫,以消弭頹風、挽救子孫也挽救自己。為了不讓青少年男女因對社會的險惡茫然無知,而誤陷於淫海的陷阱,譯者乃針對現時社會的狀況,及綜合前賢大德的戒淫法,匯編了下列的戒淫十三法,但願能幫助讀者們戒除邪淫,及認知如何避開邪淫的旋渦。如有誤差疏漏處,並祈各方仁君原諒賜正。

 

1.念懼惡法

 

萬惡淫為首,邪淫乃犯深重罪惡,而且邪淫惡業,纏累多世,不易消除,故不可邪淫。

 

2.念前途法

 

邪淫最損陰德,容易折減福祿壽,導致前途黯淡無光,為前途計,故不可邪淫。

 

3.念身病法

 

邪淫會招來許多可怕的孽病,例如愛滋病、梅毒、疱疹毒、瘡瘤毒等,一旦纏身,難救可怕,故不可犯邪淫。

 

4.念報應法

 

經營色情行業或身犯奸淫,會危害別人的名節生命身體,必受冤魂慘烈附身、及地獄嚴刑報應。故絕對不可經營淫業,絕不可身犯奸淫。

 

5.不近不入避開法

 

大家都知道妓院是色情場所,故能告誡子女遠離莫近。但是現今社會卻到處充斥著掛羊頭賣狗肉的變相色情行業,這些行業名目相當多,做家長的不可不知、青年男女更不可不知。舉凡如有色情活動的理容院、三溫暖、指壓中心、休閒中心、舞廳、酒家、色情電影院、KTV、卡拉OK等,以上場所,除非確定是單純正當營業,否則這些場所都滿布色情陷阱,讀者們絕對不可好奇進入。無知而入,必將失足於淫海漩渦,成千古之恨,悔之莫及。但願家長們都能先告誡子女,讀者們能勸戒朋友,對以上色情場所,不可近!不可入!絕對要避開!禍福只一念間,願讀者們慎重三思!

 

6.切斷一切邪淫渠道法

 

狠下決心燒毀一切和邪淫有關的光碟和書籍;刪除一切和邪淫有關的電視劇、電影、圖片、歌曲;不登陸任何和邪淫有關的網站;從而從根本上切斷一切可能會引起你產生邪淫思想的渠道。

 

7.念“不要”法

 

出門在外,盡量把握時間,提前回家。如果不得已,投宿飯店、旅店、賓館時,一定要拒絕應召,必須毫不遲疑的、立刻說‘不要’,以免一念之差,害自己敗德喪行、痛悔終身。

 

8.想自己家人將心比心法

 

見女相時,把對方想成是自己家中的母親、姐妹、女兒;見男相時,把對方想成是自己家中的父親、兄弟、兒子。將一切男女,想成自己家人,尊重對待。則將心比心,淫念即除,內心便能清淨。

 

9.不看不談法

 

戒淫先戒心,戒心先戒目。眼睛不看美色,不看為淨。嘴巴不談淫色,不談為淨。讓心口目遠離誘因,,則漸得清淨。

 

10.想腐屍清心法

 

見外色而生淫念時,立刻閉目,觀想對方死亡的屍相,臉肉腐臭流膿,全身皮膚瘡痘潰爛,很多蛆蟲在屍體中鑽行爬動,十分可怕!此刻欲火全消,內心清淨。(平時常作九想觀,則本法定能有效應用)

 

11.念無常法

 

常念生命短暫,人身無常有如朝露有如閃電,一瞬即逝。再好的美色,轉眼亦將老死,只剩臭骨一堆。美色人生,其實只是夢幻泡影的假相,絕不可執著,不能認假為真。

 

12.念地獄法

 

邪淫障礙光明心,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受苦受難的原因,故不可邪淫。

 

13.忏悔發願法

 

淫念重的人,常會感到戒淫的不易,此時,必須每日至少一次,在佛菩薩或聖神仙君像前忏悔前世至今世的業障,如果不方便,面對天空,向空中諸佛神聖,合掌忏悔亦可。忏悔後,並真心發清淨願,內心默念:“願我盡形壽,乃至生生世世,常生清淨心、常生清淨念、常行清淨行。”忏悔發願,如能真心誠意,對戒淫定然有效,。譯者本身很慚愧,以往睡夢中偶會犯淫,故於每晚睡前,都會發清淨願,深覺有效。敬此提供出來,供讀者們參考應用。

 

14.念佛行善並重法

 

如果您覺得前十三種方法,對您戒除邪淫的效果上,依然無法徹底戒斷。也萬不可自暴自棄,請常念聖號,祈求南無觀世音菩薩護佑加被。佛經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聖號若能每日常念,效果定會彰顯。或者直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邪淫來時立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可瞬間壓住乃至消除淫欲。此外也須力行善事(善事的種類,可參考《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和《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幾本公認的善書及其白話文),從而棄惡從善並廣積陰德。相信只要您的努力,日積月累,戒淫的功效將越來越好,內心也愈來愈清淨。最後,一定能完全徹底的戒除惡習。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菩薩诃色欲法經》節錄: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生。

 

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

 

智者愍之,如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

 

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呋質寸斬,鋒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是過也。

 

行者若能棄之不願,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

 

譬如停淵澄鏡,而蛟龍居之;

 

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

 

室家不和,婦人之由;

 

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亦是獵圍,鮮得出者。

 

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

 

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肌;

 

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

 

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正法念處經》節錄:

 

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何以故?

 

女人之性,心多妒嫉,丈夫未隨,便起妒意。以是因緣,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如是婦人,诳夫吝財,而不布施,身壞命終,墮於針口餓鬼之中。

 

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

 

何以故?

 

女人貪欲,妒嫉多故,不及丈夫。

 

吝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

 

以是因緣,生餓鬼中。

 

乃至嫉妒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

 

***《淨心誡觀法》節錄:

 

女人十惡者,具說難窮,今略言之,令生厭離。

 

一者、貪淫無量無厭。

 

經雲:十方國土,有女人處,即有地獄。

 

二者、嫉妒心如毒蛇。

 

家有婦類,悉生憎垢,口似相親,心如冤家。

 

三者、谄曲詐親。

 

凡見人時,未語先笑,口雲憶念,心懷嫌恨。

 

四者、放逸。

 

但念彩衣,裝粉钗钏,修治面目,望他愛念。

 

五者、口多惡業,出言虛诳,實情難得,凡所論說,虛多實少。

 

六者、厭背夫主。

 

七者、一切女人多懷谄曲,實情難得。

 

八者、貪財不顧恩義。

 

九者、欲火燒心。

 

十者、女身臭惡,不淨常流。春夏熱時,蟲血雜下。

 

***《增一阿含經》節錄:

 

寧以火燒鐵錐而烙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當雲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與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夫為女人,有九惡法。

 

雲何為九?

 

一者、女人臭穢不淨,

 

二者、女人惡口,

 

三者、女人無反復,

 

四者、女人嫉妒,

 

五者、女人悭嫉,

 

六者、女人多喜游行,

 

七者、女人多嗔恚,

 

八者、女人多妄語,

 

九者、女人所言輕舉。

 

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

 

雲何為五?

 

一者色力,

 

二者親族之力,

 

三者田業之力,

 

四者兒力,

 

五者自守力。

 

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

 

設復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

 

雲何為一力?

 

所謂富貴力也。

 

夫人以貴,色力不如,親族、田業、兒自守,盡不如也。皆由一力,勝爾許力也!

 

女人有五欲想。

 

雲何為五?

 

一者、生豪貴之家,

 

二者、嫁適富貴之家,

 

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

 

四者、多有兒息,

 

五者、在家獨得由己。

 

是謂,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節錄:

 

寧當依附千逾繕量大熱鐵床,是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

 

捨利子!

 

當知婦人,

 

是眾苦本、是障礙本、

 

是殺害本、是系縛本、

 

是憂愁本、是怨對本、

 

是生盲本,

 

當知婦人,滅聖慧眼,

 

當知婦人,是熱鐵花,散布於地,足蹈其上,

 

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

 

捨利子!

 

何因緣故,名為婦人?

 

所言婦者,名加重擔。

 

何以故?

 

能使眾生,負於重擔。

 

……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

 

何以故?

 

……彼無智者,為於男女、妻妾諸女色等,所纏縛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節錄:

 

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

 

佛言:用四因緣故。

 

一者、貪珍寶物、衣被欲得多故;

 

二者、相嫉妒;

 

三者、多口舌;

 

四者、作姿態淫多。

 

以是故,墮地獄中多耳!、

 

***“五漏”、“五障”,應急出離

 

一般人誤解了,誤認為佛教“輕視女性”。常引小乘經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說女性是”五漏之身”,不能成佛道,在《中阿含經》的《瞿昙彌經》中就說:“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帝釋,魔王,大梵天等終無是理。”

 

什麼是五障?五漏呢?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釋,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轉聖王,五不能成佛道。

 

為什麼?因為:

 

一、梵王是淨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釋是少欲,而女人多欲。

 

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煩惱具足。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

 

五障、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礙,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也不是女人所專有,男人也多的是。

 

如果從精神觀點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這些習氣,就成為“丈夫”了。

 

***從法身而不從肉體來分男女,是佛陀對男女真實的見解,在《涅槃經》裡,佛陀說 :“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  在《大毗婆沙淪》一四五章中,佛陀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

 

“汝等谛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誰是女人?誰是丈夫?誰是男子?誰又是女身呢?

 

一個人具有女人的身體,但能除去精神的弱點,走向成佛的偉大事業,就是男子!

 

而一個人雖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點,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輩是女人!

 

這是多麼澄明而平等的見解,千百年後讀來依然蕩氣回腸。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准備婚前性行為的女孩應該知道的 

性生活應該是夫妻之間傳播愛的訊息的一種手段,是男女雙方愛情的升華,是人們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繁衍後代需要的必要途徑。人們在和諧的夫妻性生活中享受了極大的樂趣,這是健康的,正常的,必要的,它是夫妻雙方的權利,為社會制度所認可,為道德和法律所保護。但是,如果把這事放在婚前做了,就是錯誤的了。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時代,對婚前性行為從來就是抱著一種不贊成和反對態度的。這不是由於我們的社會觀念和性觀念受封建文化的影響很深,也不是因為僅強調道德而不重視感情,而是因為婚前性行為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婚前性行為的禁果很少不是苦澀的,行為雙方為了一時之快可能不得不承受終身的苦楚。可是,近年來,婚前性行為之風還是越刮越烈。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有些男女總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大家雙方自願發生的,這是愛情驅動的,是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社會不應該干涉。這種認識當然是不對的。人不僅有感情,而且還有理智;不僅有本能,而且還有自我控制;性行為不僅有其自然屬性,而且其還具有社會屬性。兩個人如果光圖一時之快,不顧其他一切,能行嗎?馬連柯在《父母必讀》中寫到:“愛情不能單從動物的性吸引中培養出來。愛情的愛的力量只在人類的非性欲的愛情素養中存在。”正是這種“非性欲的愛情素養”使人們的性行為要符合正確的社會規范,不能僅憑自己的原始感覺隨心所欲的亂來;也正是由於這種“非性欲的愛情素養”決定了真正的愛情不是激情,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逝,也不會隨著配偶容顏的衰老而淡漠。 

婚前性行為的嚴重不良後果 

如果不是這樣,發生婚前性行為,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1、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發生婚前性行為,男女雙方所產生的歡樂並不是真正的歡樂,因為這種事情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被認為是不正當,不名譽的事情,所以只能偷偷地發生,就好象是小偷一樣,偷東西時提心吊膽地怕被人捉住。因此,婚前性行為常常在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進行,一方面,雙方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偷偷地品嘗“禁果”;另一方面,在性生活過程中和在這以後有害怕懷孕,擔心暴露,這就使許多人在婚前性行為的快感中攙雜了性負罪的成分,後者有時甚至占有主要地位,女方在這方面的心理負擔尤為突出。而心理學家指出這種性負罪感會使愛的熱情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條件反射使性生活只能在緊張和不安的氣氛中進行。性負罪感和悔恨情緒還會使人產生性心理變態:如女子厭惡男子,厭惡過性生活,而造成性欲減退,性敏感度降低和性冷淡,性厭惡等。 

2、可能造成受孕的嚴重後果 

男女發生性交行為的直接後果是懷孕,生育。由於婚前性關系不是合法的關系,所以其孩子也沒有合法地位,這會給男女雙方帶來很大的痛苦和生活上很大的困難。如果女方進行人工流產,會影響工作,學習而且不利於身體健康。有些由於發生婚前性行為而致孕的女性,為了不想讓人知道,偷偷摸摸地去進行人流 ,對健康影響很大。有的女性怕工作單位發現,不敢去醫院流產,而去找江湖醫生,在極不科學的情況下進行人流,有的生殖器官受到很大損害,有的甚至不辛送了命。有的還受到品行惡劣的江湖醫生的污辱,因為這些壞家伙掌握了這些女性私自墮胎,羞於聲張的心理特點,敢於為所欲為。 

3、在
婚姻問題上造成左右為難的境地 

A、女子如果在婚前失身了,往往會給婚姻這一終身大事帶來陰影,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如果遇到一個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或是忘恩負義之徒,失身以後就被遺棄了,那就會吞咽很大的苦果,她以後總要另尋歸宿,那麼是不是讓以後的男友或丈夫知道呢?不說吧,總覺得心虛,似乎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對不起他的愛;說吧,誰知道他會怎麼看呢?畢竟在社會生活中,豁達大度、思想開朗的男子畢竟不多,於是,戀愛婚姻又會告吹,即使不告吹,籠罩在夫妻關系中的這麼一個疙瘩也許會使雙方別扭一輩子。這在現實生活中,包括在這評論裡都有很多證明。 

B、那麼,如果發生了婚前性行為,男方並沒有遺棄女方呢?那也要在婚姻這一終身大事上冒很大風險。婚前性行為往往是在一時沖動的情況下發生的,等到頭腦清醒過來以後,等到和男方交往一段時間以後,如果發現他並不是理想的配偶時,卻是“生米煮成了熟飯”,不得不委曲求全、盡快成婚,這種婚姻能幸福嗎?人在婚前擇偶的機會不止一個,如果對一個男人草率地以身相許,那麼以後再遇到理想的男子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從自己的身邊走過。而且,有的男子是有預謀地采取一半暴力,一半誘惑的方法和戀愛對象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怕女方飛走,以次來拴住女方。如果和這樣的男子共同生活一輩子,其後果是不堪想象的。 

4、破壞了男女之間正常的愛情 

有的女性朋友認為在婚前發生性關系會使雙方的愛情更加鞏固,這是大謬而不然的。即使雙方都不是流氓或忘恩負義之徒,沒有遺棄女方;即使對方是比較理想的意中人,沒有什麼重大缺陷,發生婚前性行為只會對雙方的愛情鞏固起負作用。這主要表現在男方會在這方面產生許多心理變化:例如,有的男子本來就缺乏性體驗,認為兩性關系很神秘,現在嘗到滋味了,感到也不過如此,沒意思,從而減少了對女方的興趣。又如,本來男方很遷就女方,處處殷勤,奉如公主,但自從女方委身於男方以後會認為“自己已經是他的人了”,“已經非他莫屬了”,於是對男方十分遷就,但越是這樣,男方可能越是感到女方失去了她過去的光彩,不值錢了,最後可能感情破裂。再如,發生了婚前性行為以後,即使以後結婚了,有的男子反而對自己妻子的品德作風發生懷疑,認為你過去很容易地就和我發生性關系,那麼證明你也許是個思想開放的女人,可能你婚後就能輕率地和別人發生關系。這樣,反而會造成夫妻之間的猜疑和隔膜,影響到夫妻之間的和睦、團結。 

5、永遠失去了新婚之夜的甜蜜 

新婚之夜是迷人的。男女雙方接受了親友美好的祝福,其一切性行為不但合乎兩個人感情發展的需要,遵循個人自然欲望,更被社會認可,並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在那個時候把你和他的靈和肉結合在一起,這是新鮮的、神秘的、永遠也值得回憶的。有人說:“這是一個使人興奮激動而又迷人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一切關於男性和女性的最後一帷輕紗都將被揭開,一切神秘的關於男性和女性的傳說都將被證實。唯其秘密,所以我們必須謹慎。以使新婚之夜的記憶永刻在相互心靈的豐碑中。神聖的新婚之夜也會極大地召喚男女雙方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明白自己在以後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為將來建立一個穩定和諧家庭打下基礎,這才是神聖“新婚之夜”最重要的使命。可是,對於發生婚前性行為的雙方來說,“新婚之夜”已經永遠喪失了。“生活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新鮮感和神秘感了。婚姻對他們來說已經程式化,甚至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而同居關系則為以後維護女方的正當權益埋下了禍根-----要知道,婚前同居可是你們自願的,沒人拿刀逼迫你,它也不會為社會認可,為法律所保護。如果你將來的正當利益受到了侵害,我們只能對你們報以同情,卻無法幫助你們。要知道,社會和法律認可並保護的是他的合法妻子。那些婚前性行為的男女偷偷摸摸,十分草率地撕去了男女之間的最後一層輕紗,但沒有條件讓你去仔細品嘗愛的甜蜜。他們的性欲匆匆來又匆匆去,除了留給他們一些原始的刺激和沉重的負罪感以外,什麼也沒有留下。這一切怎麼能和那朦胧的,溫柔的,蒙著玫瑰色輕紗的新婚之夜相比呢?他們實在是把應該加倍珍惜的東西給浪費了。 

6、會引起許多矛盾和糾紛 

由於婚前性行為可能造成遺棄,未婚先孕,丟臉,怨恨,報復,暴露馬腳,受到懲罰等許多後果,這常常會引起某些意外事故。如有個女孩被“始亂終棄”以後,和另個青年結了婚,婚後由於內疚就向自己丈夫述說自己“受騙失身”的遭遇,年輕氣盛的丈夫怒不可遏,於是就帶上兄弟找那個人算帳,在爭執中刺死了那個男子,犯了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而那個女子又得面臨新一輪痛苦;還有個思想開放的男青年,使一個女子未婚懷孕以後。怕事情敗露,又怕承擔責任於己不利,就下毒手把女方殺害,沉屍河底,後來當然受到法律的嚴懲,即害了別人又害了自己;同樣有個女孩,在其18歲時就和一個男子同居,在其22歲並懷孕以後才知道她的男友其實早在一年前就和另一個女人結了婚,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不但如此她還賭氣不聽勸告堅持生下那個孩子,並還幻想和男友重溫舊夢。要知道,她自己都沒工作,以後拿什麼去撫養自己,承擔一個作母親的責任,以後不又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有個女孩由於和男方草率發生了性關系後,又被男友告之分手,悲憤交加的她,心存報復,於是在最後和男友發生完關系曾其熟睡之際用事先准備好的刀具將對方閹割,然後服下大量安眠藥並打開煤氣試圖和陷入昏迷狀態的男方一起殉情。雖然事後被人發現而獲救,但卻落下一方腦癱成為植物人,一方終生殘疾無法生育,給雙方家庭和社會造成痛苦和嚴重負擔的惡果........這些都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發生的案例,由此可見,婚前性行為等不負責任的性行為會引起多麼嚴重的後果,它是一種性錯誤,但在一定條件下,它就會導致犯罪,罪與錯往往是息息相關的。“愛到濃時方生恨,恨到烈時方顯狠”,有些人因感情問題犯罪時她也是不由自主的,真到了犯罪了以後再去後悔卻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婚前性行為它不單單是個人的事情,它還有可能成為社會問題,那種認為這是個人私事的想法,是很不正確的。 

 

綜上所述 

我們這個社會不贊成婚前等不負責任的性行為,這不是由於我們的封建意識在做怪,而是因為它的的確確能給當事人雙方,特別是給女方帶來不可預見的嚴重後果。如果你做了,那你以後生活不辛的可能因素將會增加。既然那個男子口口聲聲稱愛你,那他就要尊重你,就要和你結婚,給你一個可以依靠的將來,而不是光顧自己的感受,只爭朝夕----他說他這一輩子都愛你,為什麼連這幾天都等不及?要知道,要是我們的社會每個男人都能在得到你以後履行他作為男子漢的責任,我不反對你們在生理成熟的情況下發生表達你們互相愛意的行為。但我們社會恰恰就是各種各樣的男人都有,恰恰是我們的社會很復雜,所以,為了你們女孩以後的幸福生活,請大家三思。畢竟,在現今這個復雜,充滿誘惑和虛幻的社會裡,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和明辯是非的能力很重要。在婚前矜持一些,這沒有壞處,它可以幫助你更清楚地辨別他是不是一個可讓你依靠的男子:他是為一時之快,貪圖朝夕溫存?還是真心實意的愛你一輩子?這才是它最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女子總是責怪男人沒有責任心,但是你們可曾想到,你們的輕率和不自重正是男人責任心日缺重要的原因。想想吧,一個男子既然可以在婚前就可以以“愛”的名義和你上床,他為什麼還要娶你?是人都知道,婚姻是種責任和束縛。激情一過,他同樣可以以“不再愛”的理由來拋棄你。片面性解放和婚前性行為受傷的只能是女人。戀愛的過程不是上床發生性關系的過程,而是兩人在思想上溝通和感情融合的過程。戀愛就要發生性關系是人們對戀愛的誤解,婚前性關系為將來女方可能的不辛埋下了隱患。 

既然婚前性行為會造成那麼多的嚴重後果,為什麼有些男女還要發生婚前性行為呢?這就有主動和被動兩種原因:

被動的情況是:雙方在戀愛過程中過分地親昵,從而引起了性沖動,在一時頭腦發熱的情況下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同時,有時女方還由於男方的信誓旦旦,花言巧語的誘惑,心一軟就答應了。針對以上情況,就應該避免在戀愛過程過早的親昵行為,同時必須保持頭腦冷靜、理智、堅決。如果對方是個真正的男子漢,就應該在這方面自制;如果對方是真正地愛自己的,就應該維護雙方愛情的純潔,不要使愛情蒙受恥辱,不要給女方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如果對方不是這樣,而是自私地只顧眼前的一時之快,那麼這樣的男人就根本不值得愛。 

主動的情況是:認為這是“時代的戀愛方式”,男女談戀愛就應該如此,這當然是很大的誤解。社會越發展,人們在性問題上就應該是越文明,越健康,越高尚,個人需要就越要和社會需要相一致的,就越要求相愛的雙方特別是男方要為女方著想,尊重她的意願。個別的,少數的女性把以身相許看成是“拴住”男方的一種策略。要知道,這是很無知和幼稚的。這樣做,拴住的不是他,而是你們女人。不過,事實上是,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締結的婚姻不可能美滿,幸福。 

記住:“冬有冬的寧靜,春有春的生機”,別在冬天的時候提前揮霍著你的春天,這裡沒有必要超越時空。是冬就要安享冬的寧靜,是春就要享受春的花季。如果你在冬天就把春天給揮霍了,那你就有可能既得不到冬的滋潤,春的溫和,又得不到夏的火熱,更別說盼來秋的收獲了。提前結出的果實很可能會很苦澀。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集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等了老到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是我手心裡的寶。 

祝願全天下的女子都能找到一個真愛自己和自己真愛的人。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庸人敗於惰,能人敗於傲­

  世上兩種人必定慘敗,一種是懶惰之人,另一種是驕傲之人。前者什麼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結果總是一事無成;後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認為自己最聰明,常常招來他人的不滿和怨恨,於是往往受人诋毀、咒罵,最後被惡意的誹謗所吞沒。­

  2、不必一味討好別人­

  討好每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討好每一個人,等於得罪每一個人。刻意去討好別人,只會使別人產生厭惡。親近別人要自然,“投機”心態要改變。有時間討好,不如踏踏實實做事,討好別人總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實實在在。­

  ­3、好心境是自己創造的­

  我們常常無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恰恰只有我們自己。壞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變好的金鑰匙不在別人手裡,放棄我們的怨恨和歎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們主觀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觀上卻沒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總想等待別人來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變別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4、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哪有心思去浪費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經說過:“大街上有人罵我,我是連頭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這個無聊之人!”我們既不要去傷害人家,也不要被別人的批評左右,還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先踏踏實實學好本領再說。特別在少年時要全力以赴學本領,不要分心。­

  ­5、別總是跟自己過不去­

  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於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給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給自己一點愉快,自己給自己一臉微笑,何愁沒有人生的快樂呢?!經常要自己給自己過節,學會尋找愉悅的心情。­

  ­6、不要追逐世俗的榮譽­

  終生尋找所謂別人認可的東西,會永遠痛失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庸俗的評論會湮滅自己的個性,世俗的指點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錢而錢會使自己六親不認,為權而權會使自己膽大妄為,為名而名會使自己巧取強奪。真實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會變成一張張碎片隨風飄揚,世俗的我已變得面目可憎。­

  ­7、極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為憂慮過度,而導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卻因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前者常為尋找理性而痛苦,因聰明過頭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於什麼都懊悔。後者不知悔恨為何物,整天稀裡糊塗地生活,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區別。­

  8、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傷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樂自己感受。也許自己眼中的地獄,卻是別人眼中的天堂;也許自己眼中的天堂,卻是別人眼中的地獄。生活就是這般的滑稽。不要總疑春色在人家,關鍵在於自己心態的調整。­

  ­9、喜歡自己才會擁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驕傲無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棄,是消極悲觀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困難,喜歡自己比喜歡別人更不容易。擁有健康的恰當的自尊心理,面對挫折會表現得格外堅強。不為外界的誘惑而丟失自我,不為一時的挫折否定自己。時時客觀冷靜地評價自己,每每樂觀中肯地贊賞自己。若連自己都不愛,還能愛別人嗎?喜歡自己吧!­

  ­10、福中有禍,禍中有福­

  莫被一時之得失沖昏頭腦,一味陶醉於暫時的勝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勝利,意味著駐足停頓,陶醉勝利,意味著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勝利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路標。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為一時之得所迷惑,誰笑得最晚,誰笑得最開心。­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實­

  把每一天過好是最大的幸福,快樂源於每天的感覺良好。總憂慮明天的風險,總抹不去昨天的陰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總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總幻想那些不能實現的,今天的心靈怎能安靜?任何不切實際的東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殺手是憂愁和焦慮。痛苦源於不充實,生活充實就不會胡思亂想。­

  ­12、愉悅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總是將人生的愉悅,寄托在外界的事務上,依附於世俗的認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財產,以及待遇、名譽等東西,自己一旦失去這些,便是沉重的打擊,常會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樂的根基也隨之毀滅。假如自己真是這樣過生活,那麼快樂離我們是相當遙遠的。為什麼要讓別人來評價自己的快樂程度,把握好自己。­

  13、感覺幸福就是幸福­

  許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幸福;有的雖然得到了,其代價卻巨大無比。許多哲人都說,幸福是種感覺,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遞減,與人的心境、心態密切相關。先哲們說: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不會幸福,知足者常樂!­

  ­14、別人的恩澤要牢記­

  目光短淺的人總是“忘恩負義”,危機時到處求助,事成之後再不露面。求人時信誓旦旦,得逞後胡作非為。這種人最被人鄙視。“忘恩負義”讓朋友傷心,“忘恩負義”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忘恩負義”只得益於一時,卻會永遠失信於人。切忌過河拆橋,過河拆橋會斷了自己的後路。­

  ­15、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種人”。第一種是能夠理解、欣賞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種是曲解、中傷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種人是與自己毫無關系、無關痛癢的人。第一種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應當尊為師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第二種人對自己造成深深的傷害,需要智慧地遠離,而不是煩惱和計較。對於第三種人要以禮相待、和平共處。了解不同的人,區別對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1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於人,於己於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嚴強加自己的意志,別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執強加自己的意志,別人僅是默忍或是隱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與社會和諧,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認同。人與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為中心。­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

  身處順境必須格外謹慎,否則容易樂極生悲。人生得意的時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於是惡念和惡行就會趁隙而入。身處逆境必須格外忍耐,否則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時候容易失態,一失態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於是消極和絕望就會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8、人生應當歡樂有度­

  適當的娛樂活動能調節情緒,無休無止的歡樂卻易轉益為害。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大凡快意處,即是多病處。”“棋可遣閒,易動心火---”一味狂歡盡興是膚淺的人生,換來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盡興有度是達觀的人生。樂極生悲不局限於娛樂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歡樂與悲哀是伴生的,歡樂有度會使歡樂常伴。­

  19、一味忍讓不可取­

  一味忍讓,意味著喪失原則;一味忍讓,意味著沒有人格;一味忍讓,意味著軟弱可欺;一味忍讓,意味著面臨步步進逼的危險;一味忍讓,意味著將走入絕路。有時候挺身而起、奮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進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計策,一再忍讓反而助長其囂張氣焰。該出手時就出手,給點厲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對得寸進尺者該迎頭痛擊,忍讓不一定是好事。­

  ­20、多理性而為少意氣用事­

  做事不能只憑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憑自己的感覺,意氣用事必有麻煩。有時自己的知覺是錯的,事情並不是想象的這般簡單,表象總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於反復折騰,理性做事不會出現大的差錯,理性做事才不會使自己後悔莫及。切記:凡事都不能太沖動!不能只跟著感覺走,多思考才能不後悔。­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轉載)

一件是「自己的事」,諸如:

上不上班、吃什麼東西、開不開心、結不結婚、要不要幫助人……

自己能安排的皆屬之。

一件是「別人的事」,諸如:

小張好吃懶做、小陳婚姻不幸福、老陳對我很不滿意、我幫助別人,別人卻不感激。

別人在主導的事情皆屬之。

一件是「老天爺的事」,諸如:

會不會刮風、地震、戰爭、開悟、成道……人能力范圍以外的事情,都屬於老天爺的管轄范圍。

人的煩惱就是來自於:

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

所以要輕松自在很簡單:

打理好「自己的事」,

不去管「別人的事」,

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這只是靜心在「哲學」上的诠釋,知道並不代表你能辦到。

除非你能進入「靜心狀態」去「觀照」,你就會「如實」發現……

天底下真的只有這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

下次心情不好時,趕快問自己,那件事到底是「誰」的事!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佛法對老師比父母看得還重,父母生我這個身體,我的身命是得自於父母;智慧叫慧命,我的慧命是得自於老師。為什麼慧命比身命重要?因為慧命是永恆的,身命是有生滅的,你說哪個重要?

2 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曉得,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寶,我們要珍惜。世間一切財物可以維系我們的身命,身命不是寶,身命非常脆弱,隨時可以失掉,這哪裡叫寶?

3 慧命是寶,它永遠跟著你走,它不會失掉。身命是幻相,慧命是真我;身命有生滅,慧命沒有生滅。世出世間無比的功德是什麼?續佛慧命。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續佛慧命是第一等的事業。續佛慧命是靠學佛,不是靠佛學,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4 佛在經上常講:“寧可斷人身命,不能斷人法身慧命。”你斷他的身命,他來世投生,很快又得一個身;法身慧命是學佛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你怎麼能忍心把人家學佛的機會斷掉?佛講斷人慧命的罪最重,果報在阿鼻地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在我們中國,從前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為社會、為眾生有真實的貢獻,父母有光彩,這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

2 中國人常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你滿足他的願望,這才叫真正孝養。所以從前讀書志在聖賢,父母希望兒女的成就,是作聖人、作賢人。

3 在佛法裡面講,聖人是佛,賢人是菩薩。你接受佛陀的教育,父母就希望你作佛、作菩薩,他有光彩,這是真孝順。

4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別的,也就是教個孝道,但是沒有佛講得那麼圓滿、那麼究竟。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雜阿含經》卷三三第九二七經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信仰的入門,便是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地汩沒在三寶的光輝與恩德之中,皈依三寶之後,便能從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

(二)戒具足

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淫(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媾)、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作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皈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學校登記注冊,而不真去上課求學,那只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之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一日一夜不可與異性交媾)。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俗稱持午,過日中之後,只許飲水,不得進食—這一條戒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律制生活》一書中的〈佛教的飲食規制)

有關八關戒齋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

如果修菩薩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薩戒,這雖不是《阿含經》中的規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確有受持菩薩戒的必要,因為受戒一事,相似於宣誓,且比宣誓的意義更莊嚴,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惡性極強的防腐劑。

菩薩戒的主要內容,請參閱《戒律學綱要》第七篇〈三世諸佛的搖籃〉。

(三)施具足

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四)聞具足

持戒、布施,是重於福德的培養與經營,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

看經也是聞法之一,但是,經義博大精深,親近善知識,“往詣塔寺,專心聽法”的點化講授,仍是必須。這也是居士進寺院的最大目的。

(五)慧具足

這是對於真谛的體會或領悟,也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佛陀時代,每對俗人說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聞法而見谛,證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段開示是南懷瑾老師在講解藥師經時的開示。與印光大師的開示“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十分一致。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這一段的重點就是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種佛法,只要有人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功的。所以說,只念一個佛的名號,只要至心受持就有如此大的功德。

什麼叫至心?至心等於四書孟子的盡心篇的題目一樣,什麼叫盡心?就是說,最誠懇的心達到了極點。這麼解釋,大家了不了解?如果講經說法,講教理,就要這樣解釋,最誠懇的心達到最高點,就叫至心。

怎麼叫最盡心呢?你形容形容看,你說我了解,你當然了解,我講的中國話,你也是中國人,那還聽不懂啊?什麼叫最盡心?譬如我們講最誠懇,什麼叫最誠懇?了解不了解?說我對你非常誠懇,是啊!不誠懇不是至心,至心就是誠懇,就是中庸所講的誠。

儒家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現在青年沒看過四書,總聽過吧。

怎麼樣叫作誠懇的誠呢?中庸上四個字:‘至誠無息’,不休息的息。怎麼叫至誠無息?學者注解來注解去,正如一些佛經也是注過來注過去。你懂了?我斷定你們不懂。問題在那裡?什麼是至心?講一件壞事,人到最傷心處,沒有眼淚,哭不出來了,也沒有妄想、雜念,傻了。那個時候,人等於無念,沒有念頭,空白了,那是傷心透頂的至心。

又如我們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這裡,乃至我們合掌或不合掌,在佛像面前一站,這一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沒有第二個心思,也沒有雜念妄想,都空了,這叫至心。你怎麼會懂呢?你都沒有經驗過,你傷心也役有到不掉淚的程度。

高興到了極點,七情六欲達到極點,人就無念了,懂了吧。這叫至心,也叫真誠。

你說我拿一支香拜下去,菩薩啊。佛啊。我求忏悔啊。痛哭流涕啊。痛哭流涕也是心,心在動念。這一念真忏悔下去,連我都沒有了,都忘記了。

譬如我們做了一件犯罪的事,要拖出去槍斃,到了法場,連路都走不動了,兩只腳是不是踩在地上也不知道,因為曉得下一秒鐘,‘碰’這麼一下,就沒了,就不在這個世間了。那個時候不是至心,是嚇昏了。反過來看正面,至心真誠,一念真誠忏悔,不管你信那一種宗教,尤其在佛前面一站,什麼雜念都沒有,非常誠懇,誠懇到連自己有沒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經是大拜了,這樣叫至心。特別注意啊!大家天天禮佛、拜佛、念佛,有沒有至心呢?至心就是盡心,就是誠懇到極點的誠,所以中庸叫‘至誠無息’。

那麼,中國文化常常有一句話:‘心香一瓣’,這是真正心的香了。你說燒一炷香,那是燒香,還是物質的。這個時候是心香一瓣,我們甚至看到古人誠懇到極點,手邊沒有香,看到佛,地上抓一把泥巴、沙子,在菩薩面前一放、在祖宗面前一放,就代表了這個香,那是真的,那比你花一萬塊錢買來的香還要珍貴,因為他至心誠懇。而你卻不一定是誠心,而且心裡還在想,你看我,買這麼貴的香來供佛!好像佛欠了你似的,還要加上利息,好像佛欠你一萬二,非得好好保佑你不可,那已經糟糕透了。

所以說,一個人至心接受,並且‘持’,什麼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這個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講‘至誠無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臥永遠保持清淨的心境,這才是正信。

如果來拜佛,燒了一炷香,供養了兩根香蕉,保佑太太好、先生好、全家都好,買彩券要中獎,買股票也要發財,樣樣都好,反正好的都是我的,那是功利心,兩根香蕉最後還吃到肚子裡去。這是不對的。至心是至誠無息,心香一瓣。

不生疑惑

‘不生疑惑’也很難。任何一個宗教徒,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什麼教,乃至我們在座的佛教徒,問問自己良心,當你作早晚課,當你念佛時,你心中真的相信佛嗎?據我所知,沒有,十個裡面找不出半個。往往一邊念佛,一邊在打妄想,甚至就在疑悔:唉呀!剛才都在打妄想,糟糕了,佛都白念了。唉呀。不對,這樣念下來恐怕沒有用吧?都是這樣的心理,對不對?

所以,貪嗔癡慢疑,疑,懷疑,悔,後悔,疑悔是眾生通常的心理,沒有辦法。不疑不悔才是正信。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前兩天精進得不得了,這下子我從此不悔了;過幾天,又是亂七八糟,煩惱一大堆,又在疑悔中,永遠在那裡輪回。

因此,只要這八個字做得到,‘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今生或來生,決不墮惡趣。所謂惡趣就是畜牲、地獄、餓鬼這下三道。如果有人至心受持,不生疑惑,還墮落到下三道的,‘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任何佛法,任何修持,都在這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父母呼”我們會應?因為恭敬。所以李夫子在這裡只是提出了兩條,第一條,我們看“科會”,第一條叫“服勤”,第二條叫“承訓”。服勤跟承訓就是,服勤當然就是幫父母代勞,“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當然這個是指對老師的,對父母亦復如是,對老師的恭敬和對父母的恭敬沒有兩樣。可是“曾是以為孝乎”,孔老夫子說,如果拿對老師的恭敬來對父母,這個孝道夠不夠?不夠。為什麼不夠?差在哪裡?差在親情。對老師,因為老師沒有血緣關系,所以那個恭敬是全然的恭敬,“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可是對父母還要再加上親情,這個重要。但是如果從長養慧命的角度來看,事實上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可是中國人講禮,因為父母跟我們有血緣關系,而且在我們沒有辦法自理,就是零歲到三歲無法自理的時候,父母全身心的照顧我們,這個恩德是第一大的恩德,所以父母之喪必須三年,以報父母這個恩德。父母之喪有喪服,可是老師之喪沒有喪服,一樣是三年,可是無服,沒有喪服,叫心喪三年,父母之喪是服喪三年。

    這個清楚之後,我們就知道服勤跟承訓這個是必要的,這兩條就是我們講孝順。孝表現在哪裡?表現在順,而順就講了兩條,第一條是服勤,第二條是承訓,就講這兩條。其實事實上不只包括這兩條,只要掌握到恭敬,敬這一條的綱領原則,我們就曉得不只這兩條,那太多太多了。什麼是敬?居則致其敬,誰敬?兒子要敬,兒女要敬。很多人說,我很恭敬,我非常的恭敬,到底恭敬是什麼,它有沒有標准?有標准。恭敬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讓,無所不讓。

    在周朝開國之前,有一個故事就是泰伯讓國的故事。大家知道,周朝的天下是我們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而這麼長的朝代,我們現在研究歷史,我們不得不把它拿出來做研究。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朝代這麼長的。我們現在來講,沒有一家公司開超過八百年的,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不懂得原理原則。周朝的天下八百年的歷史怎麼來的?以現在的教育來講,我們都認為是爭來的。可是末學告訴大家,周朝的天下不但不是爭來的,它是讓來的。所以爭不到,讓才能夠讓出長久的天下。

    在還沒有建國之前,周朝還沒建國之前,它是一個西方的小諸侯,一個很小的諸侯。它的始祖叫古公亶父,因為夷狄常常侵略他們的住所來掠奪食物、掠奪財寶,所以古公亶父決定把那個地方,那麼肥沃的土地讓給夷狄,他自己搬走,搬到比較貧瘠的土地,岐山之下。什麼時候搬走?因為怕人民不讓他走,他是一個仁君,他們舉家半夜遷走,我們就說逃走,像逃走一樣逃掉了。他跟他的人民,人民跟他講說,沒關系,我挺你,你跟他打仗沒有關系。他說,做一個君主,我怎麼能夠讓我的子民因為我的地位而失去了父親,而失去了兄長?他說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他逃走了。結果一早上起來,人民看到古公亶父逃走了,所有的人民都扶老攜幼的跟著他一起走,追上他,大家願意跟他一起吃苦。到了岐山底下,他們開始建立新的家園。

    古公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你看這樣的一個心行生出來的兒子會差嗎?三個都是聖人,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而依照當時的儲君的規矩,那是嫡長子繼承他國君的位子。可是就在這三個孩子都成家之後,季歷生了他的長子,這個長子,這是第三個孩子的長子出生了,就是我們後來的文王,我們叫姬昌,文王。這個文王一出生,古公去看這個孫子,他一不經意的就講出了一句話,他說以後興我周家的大概就是這個孩子。我們看歷史,講老實話我們要會看。古公亶父怎麼知道?這個不容易,一個孩子才剛出生而已,古公亶父他就預言,將來興我周家的就是這個孩子。古公亶父有沒有預言錯誤?沒有,我們看到後來的歷史,確實興周家的就是文王。他怎麼知道?我們怎麼不知道?你看這就是研究經典的意趣,這叫見地,這叫智慧。你看學習經典就學這個,這個沒辦法教,“向上一著,千聖不傳”,這沒辦法教的。

    所以誰聽到了?這個話泰伯聽到了。泰伯就在想,大家能夠看到“父母呼,應勿緩”,我們就能夠知道泰伯心裡在想什麼。你看將來興我周家的就是這個孫子,泰伯在想什麼?如果我繼承了王位,這個孫子能繼位嗎?就不行了,繼承王位就是我的長子了,他就不可能繼位了。而他不可能繼位,周家可能就不能興盛。所以父親的這一句話,聽在泰伯的耳裡,他聽懂了沒有?他聽懂了。你看父母有沒有呼?父母沒有呼,泰伯應了,這了不起。你看,古公亶父跟泰伯父子之間這個默契就形成了。什麼默契?讓國的默契就形成了,這句話就形成了。父親沒有暗示他,也沒有明示他,結果泰伯他就知道了。趁著父親生病的時候,他告訴父親,我要去采藥了,“出必告,返必面”,告訴父親,我要到江南去采藥。父親答應了,為什麼?父子之間有默契,心照不宣,老大就走了。

    老大走了,我們要注意,老二難道是書呆子嗎?老二說,老大走了,這個王位落在誰身上?那不是落在我身上了嗎?老二也走了,“出必告,返必面”,跟父王禀報,我陪哥哥去采藥了。古公亶父點頭,去吧。兄弟兩個人就去了。老三難道是書呆子嗎?老三為什麼不走?老三不能走,因為古公就三個孩子,老三要留下來怎麼樣?侍奉父親。你看這一招高,沒有理由,你老三不能走。老三就被留下來了。老三心裡怎麼樣?老三心裡明白,可是有苦難言。

    到了古公亶父病危的時候,他就告訴季歷,他說把你兩個哥哥找回來,找回來做什麼?奔喪。大家曉得,父子有默契的,找回來他還是要讓國。怎麼讓?確實發喪了,兩個哥哥回來了,回來之後一看,這兩個哥哥斷發紋身。什麼叫斷發紋身?江南一帶我們叫蠻夷之地,文明沒有開發的地方,沒有開發的地方我們就叫野蠻之處,他的衣著,他的整個打扮,跟文明的地方不一樣。我們中原是什麼?把頭發束起來,他那邊是什麼?剪短頭發,斷發就是剪短頭發,他不是把頭發束起來,所以披頭散發。紋身就是在身體上、在臉上有紋身的這些花紋。就像我們高山族原住民他們也有這種黥面人這樣的一種風俗,這在古代都有。但是就中原的角度來講,只有什麼人才紋身?罪犯。在五刑當中有一個墨刑,這個就是紋身,在臉上刺字。

    結果回來之後,三弟就告訴大哥說,大哥,我一定要讓你繼位。大哥說我不能再繼位了。為什麼?因為我斷發紋身。那你說你為什麼要斷發紋身?這不是我願意的,這是我到了江南一帶,發現什麼?那裡的人需要教化,如果我是用一個中原人的打扮,文明人的打扮,他無法接受,我要現同類身,他才能接受。就像我們看到新加坡的一個慈善家,許哲女士,她一百多歲了,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她穿的那個衣服破破爛爛的。記者說,妳這個衣服怎麼這麼破?她說我是從垃圾堆撿來的。為什麼妳穿這麼破的衣服?許哲女士就說了,她說我如果沒有穿得這麼的破,被我服務的那些人都是窮人,他們無法接受。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我穿著高級布料的衣服我去服務他們,他們無法接受,這樣對他們不敬。你看這個是仁者的思想。泰伯就是本著這個思想,他現同類身,我沒有比你更高,在同事的過程當中,把好的、文明的思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孝悌忠信的思想,傳播到夷狄的這個地方去。所以我一定要斷發紋身。

    所以你看這個理由好不好?太好了,找不到破綻。為什麼不讓人家找到破綻?這就是仁者之心。你看他讓國讓得一點痕跡都沒有。讓國,在古公,就是他爸爸的立場上,能不能講?不能講。為什麼?因為這是祖制,這是祖先的遺制。再來對他的三弟來講,三弟心裡難受。你看,他們都是聖人,平白無故我得到這個天下,難受,他不願意。這個天下是哥哥的,我怎麼能平白無故的拿到手?所以哥哥讓弟弟怎麼樣?心裡一點罣礙都沒有,讓爸爸一點罣礙都沒有,孝道。你看他讓國讓得這麼樣的自然,而且歷史上一句話都沒有記載,為什麼一句話都沒有記載?講老實話,這個就是我們的學處,一般我們對人家好,我們要付出,我們總希望別人記住我們,有沒有?所以送人家一個禮物,還要跟人家叮咛一下,這是我上次出國專門給你帶回來的,人情。可是泰伯讓國,歷史卻一點記載都沒有,為什麼?他沒掛在嘴裡,他什麼話都沒講,讓得一點痕跡都沒有,讓人家不著痕跡,了不起。在爸爸的心裡面,你看沒有負擔,在弟弟的心裡面也沒負擔。

    末學告訴大家,我們讀到這些故事,真講老實話,才知道什麼叫孝道。我們今天讓父母心裡有一點點的罣礙,我們都是不敬,那個敬不夠。為什麼會讓父母心裡有負擔?我們智慧還是不夠。你看泰伯這個智慧,還有古公亶父的智慧,你看對這個兒子他有信心,兩個怎麼樣?心心相印,這叫父子關系。我們看看,這個在周朝,可以想而知,周朝的開國是這樣開國的,你看看難怪它八百年,這個叫家和萬事興,他一家和,你看一國就和了。一家讓,一國興讓。可是反過來,一人貪戾,一國作亂。這個都是在指導我們如何來經營一個家庭,經營一個團體,這個是教育的開始。所以這裡我們看到泰伯采藥,就能夠知道什麼叫“父母呼,應勿緩”,我們就了解,什麼叫“父母命,行勿懶”,我們就清楚了。所以這個敬意不是掛在嘴邊的,而是他能夠做到無所不讓,沒有爭執的。所以我們後面“出則弟”會看到一句話叫做“兄弟睦,孝在中”,從泰伯這裡我們統統都看到了,他的孝道、他的悌道做到了圓滿,非常的圓滿。所以這個敬,泰伯無愧於這個敬字。這個是我們的學處。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