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客都有爬山的經驗,陡峭的高山,直上很難,必須要迂回轉折,才能登上峰頂。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心一轉,不但山呀、路呀,境界都跟著我們所轉;宇宙人生,窮通禍福,也會隨著我人的心而轉。

心是人體的主宰,迷惑的人生,心可以把它轉成智慧的人生;邪見的觀念,心可以把它轉成正當的見解;愚癡的行為,心可以把它轉成明理的風范;顛倒妄想的執著,都可以靠著心念的一轉,頓然就是一個開闊明朗的天地。所謂「心能轉境」,誠信然也!

現在社會上失業率驟升,主雇之間陷於無奈,一片愁雲慘霧迷漫了社會;這時候固然可以從多方面來改進目前的處境,例如因緣可以轉境,但是吾人的心力,也可以轉境。例如,過去是高級干部,現在假如你能放下身段,擺個小攤位,也不是無以謀生;過去是公司的高階主管,現在可以打些零工,還是能夠生存;過去是合格的大學教授,現在可以為青少年兒童作家庭教師;過去是有車階級,現在轉業為計程車司機,也能日有所進;過去是人家求我,現在不妨謙下的求助於人,也會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

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在校讀書的學生,你也可以把學校的老師、同學,轉成良師益友;你對他們心存感激,你的心境一轉,學校何其壯麗,師生無比和諧,多麼美好的學習環境呀!如果你是居家的份子,你心念一轉,父母的慈愛,兄弟姊妹的友好,家庭的溫馨,飲食的美味;如此一想,就算失業,居家一段時間,也是非常的可貴。

如果你正當被裁員的時候,你應該心平氣和的感激長官、雇主,大家好聚好散,不留下任何糾葛,也不拖泥帶水;如此風度,雖然是失業,也能峰回路轉,人生還是會有另一個桃紅柳綠的春天。

唯識家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都是由心所生起。心能轉樂為苦,心也能轉苦為樂;心中天天有外境的塵勞罣礙,有人情金錢的壓力,有欲望煩惱的擾人,自己的心裡脆弱,沒有正念,沒有好心,沒有善意,又如何能轉境呢?

世間的山河大地,好像是一塊大染布,只要我心中有淨水,會把人間的染污給予漂白。你心中的平等,可以把世間的差別擺平;你心中有慈悲,世間萬物也可以作為你的子弟。假如你有智慧,你可以洞察世間的來龍去脈;你有禅定,你可以安定世間的動亂;你有菩提力量,自然可以處理世間的憂悲得失。總之,你要讓世間萬物都受你所用,你的心不能隨萬物而轉;只要你心能轉境,還有什麼苦樂得失不能轉的呢?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修行人為什麼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呢?就是放不下親人、財物。有一位出家人,非常喜歡自己吃飯用的缽,臨終時還貪執這個缽,死後轉生為一條毒蛇,仍然纏繞著這個缽。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公案,因為臨終時心裡捨不掉家人,而轉生為魔鬼,經常好意地回家看看,但每看一次,家裡就會出一次事。這些貪戀對家人只有害處,沒有好處。我們現在好好修行,真正懂得了諸法無常、諸法性空的道理,就不會再貪著了。 

    無論是家人、親朋還是同修道友,都不要太貪戀了。關系太近了,臨終時會留戀,對往生是種障礙,對雙方都有傷害。包括對父母也是一樣,可以孝順,但是不能貪執;對愛人和兒女可以關心照顧,但也不能貪戀。 

    我對我的父母說過,我現在把你們送到喇榮佛學院,你們要好好修行;我們不一定誰先走,如果我先走了,我不會留戀你們;你們先走了,也不要留戀我。

    我為什麼把父母送到學院?是為了他們能學法修行,臨終能往生淨土。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孝順。送父母吃的、穿的,解決不了什麼問題,讓父母學佛修行才能斷煩惱。我現在一見到他們,就勸他們從心裡學,從心裡修,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現在很多人學修都是停留在表面上。

    我沒有時間經常去探望父母,也沒有經常給父母打電話,我知道他們的情況就可以了,若是接觸多了也沒有好處。父母的心和兒女的心不一樣。我跟父母也講過,若我經常跟他們聯系,他們會更貪戀我,到時候會變成障礙。從世間的角度來說,父母是我最親的人,應該是我最在意、最牽掛的人。但我跟父母講過,我這樣做是為了他們,希望他們臨終的時候沒有任何牽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作為修行人,對父母、兒女,應該以智慧去利益他們、救度他們,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不要以愚癡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這樣沒有多大意義。現在很多人對父母雖然也有一點孝心,送魚蝦,送衣服,送錢財,讓他們到處旅游,心處在散亂當中。孝順父母是對的,但是以這種孝順的方式不是最究竟的。

    我們必須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仔細地想過:讓父母學佛修行,讓他們得度,是最好的報答方式,也是最究竟的孝道。我現在心裡非常踏實,我已經盡孝心了,已經幫助了我的父母。

    我希望大家,若是有這個能力與機緣,多勸父母、愛人、兒女等學佛修行,讓他們明白道理,進而覺悟、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幫助和救度。給他們吃的、穿的,給他們好的生活,也解決不了他們內心的煩惱痛苦。 

    我現在特別注意人際關系,不能與人走得太近,不能有所牽掛。假使我自己今天突然死了,也不會留戀任何一樣東西,不會留戀任何一個人;這是我非常注意並為之修持過的,不是隨便說的。希望大家也能這樣。這樣,臨終的時候,就能直接到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那時業障也消除了,可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行,還能保佑在世的親人,等到他們臨終的時候引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多好啊!若是自己經常牽掛他們,死亡以後由於貪心轉生為餓鬼,去看望他們,對他們只有害處。所以一定要完全斷除這種貪戀。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因為有很多問題,就成了很多人不願意孝順父母的理由。
  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貧窮,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拋棄了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身體不健全,有的父母可能也不孝敬他們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髒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氣更壞了,等等等等不一一列舉。
  父母是我們修行的最初對象,我們每個人,要從父母這裡開始,學會包容與愛。無論父母如何,我們都要去愛他,孝敬他,尊重他。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試想,一個連父母也不能包容的人,哪來氣量包容兄弟姐妹、伴侶、伴侶的父母、朋友、同事、同修。。。  
  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計較、眦牙必報、不大氣的“小人”。沒有大氣,何以成大事?所以以前皇帝選撥官員會把有孝心放在第一位。
  那麼,正在選擇伴侶的人,一定要把是否有孝心放在第一位,男孩對父母是否有責任感,女孩對父母是否溫順,對父母是索取還是報恩。否則,連父母都不包容的人,將來不可能會包容你的缺點、你父母的缺點,在社會上,他(她)的人緣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為人父母的都會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什麼樣,都會去愛他,養他,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一生平安順利快樂幸福。然而,如果做父母的連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沒有,自己養的孩子耳濡目染,又哪來一顆寬廣的心?沒有寬廣的心胸,人生處處皆障礙,又哪來的出息?哪來快樂幸福?將來孩子大了,父母年邁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跟父母斤斤計較了。。。
  佛經中的《地藏經》教人孝道,這就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因為我們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為人父母的,如果想要孩子擁有幸福快樂、順利的人生,自己就要好好孝敬年邁的父母;胸懷大志的人,首先要從容得下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修行的人,要容得下父母的固執,耐心細致的照顧好父母,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孩子從一生下來,他們沒被染污的心很清靜。然而真正的修行人不是把這一生停留在孩子階段,每個人的這一生不是白白經歷的,要從經歷中,把各種各樣的煩惱痛苦轉為菩提,也就是智慧。
  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行的助緣,是我們進步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就去快樂的生活、快樂的經歷吧,人生的每一刻都是那麼奇妙、充滿生命的魅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和諧、更美滿、更有朝氣、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並使他人樂意來接受自己的影響。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要體貼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

  家庭和樂,主要是建立在夫婦之間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賴於經濟收支的平衡。居士應當從事各種正當的職業,來謀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業(包括漁業及葷菜館等)、盜業(包括賭業及走私等)、淫業(包括酒家、舞場、妓院等),其他的或農、或工、或經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選擇的。有了收入,必須量入為出,在《善生經》中,佛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份來處理:一份為飲食(家計的生活),一份為田業(營業的資本),一份為貯藏(家中的儲蓄),一份為給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潤)。以這樣的經濟計畫,來計畫家庭的經濟,實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學的分配。

  但是,經濟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達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責斥收入超過支出的守財奴,把他們喻為餓死狗;更責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們喻為沒有種子的優昙鉢果。

  先把家庭經濟的基礎鞏固了以後,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馀力的話,就該用於家庭以外的福德──供養三寶及公益慈善等的事業中去了。所以《雜阿含經》中也說,居士的財產,應該分作三種用途:一是供養父母;二是養育妻子兒女乃至賙濟親屬、朋友、僕從等;三是供養沙門、婆羅門(三寶即在其中)。

  一個居士,應該時常親近三寶,但如不顧家庭的事務,放棄了對於父母子女及夫婦的責任,專來親近三寶,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經盡了對於家庭的責任。

  一個居士,應該無條件地供養三寶,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減少了子女的營養,節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費,降低了僕人的工資等等,拿來供養三寶,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對方的心許,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動。

  因為,一個居士,不能由於信佛而破壞了家庭的和樂,應該由於信了佛的緣故,而使家庭更加和樂起來。否則的話,你的家人,因為不滿你的不顧家庭而只顧三寶,他們不但對你起反感,也連帶著對佛教起反感。這樣一來,你本為了恭敬三寶,卻使你的親人變成了三寶的反對者,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前面說過,居士是理想的菩薩道實行者,菩薩是以救度眾生為要務。如今,你把自己的親人,拒之於三寶的千裡以外,還談什麽救度眾生呢?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大師

 

      世間萬物萬事沒有絕對的好壞、善惡、甘苦、冷熱,所謂“萬法唯心造”,差別對錯都是自我分別所呈現的。同樣,面對外境應有自己的主張,不可隨意為之牽動、擾攘。尤其更要積極地肯定自己,懷著“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的決心和氣魄,那麼盡管時代如何動蕩轉變,盡管人家如何罵你、唾你、污你、謗你、褒你、獎你,也能隨遇而安,不受束縛,自享一片風光霁月的心靈景致。

“有為法”是無常、無我的,是變異、變化,不實在的。人生當中遇到的種種人和事物,都是“有為法”。比方說,金錢賺了會花,感情來了又去,衣服穿了會舊,好好壞壞,無有定數。生活在“有為法”裡,我們感覺到不真實、不究竟,心常常隨之七上八下、起起伏伏,不得安寧。

一旦懂得“有為法”不究竟,便能找到自己的“無為法”。

樹立自己的形象,不被外境隨便動搖;表現自己的慈悲、道德、智慧;將自己的為人與種種設想讓人明白,那才稱得上是正人君子。一個人口裡經常說自己有修養、能明理,是沒有用的。所謂“道一丈,不如行一尺”,修學佛法,要真實做到,否則千經萬論也只是“數他人寶”,不管用啊!

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得人生茫然,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時時觀照自心,檢視自心,才能漸漸認識自己,充實自己,假以時日必能乍見本來面目,清朗透澈,一切完成。人生之路不能盲從。不盲從,尋真理,才能有智慧;不盲從,多思考,才能有創新;不盲從,認清楚,才能有立場;不盲從,慎選擇,才能不同流合污。希望人人都能不盲從,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個世界怎麼改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思,平添煩惱。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為捨心,化嗔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於刀口上舔蜜,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

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兩樣心情。有人憐惜好花飄零,有人卻喜花果將熟。常常,我們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間,我們的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們常常為了一句話耿耿於懷,為一件事坐困愁城,為一個人失魂落魄,為一念之差懊悔終生。

對外境增一分定力,就減去一分的痛苦,能放下一分的是非比較,即能遠離人事的煎熬。無心,日日如沐春風,時時清涼無憂。工作時,不在形象上計較,也不覺得自己有功勞,就不會覺得辛苦。如同我們有心,心可以不動,但是眼耳鼻舌身要動: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嘴巴能說、手腳能活動做事。

空無,並不是一無所有,減少對物質的依賴,反而能照見內心無限的寶藏。很多人背負家庭和事業的重擔,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來,因此,借著出國旅游來散心解悶。但是一味憑借旅行去澆愁解憂,終究不是上上之策。也許,生活簡單一點,心裡負荷的重量,自然減輕不少。

出走到遠方,眼前的繁華美景,不過是一眼的爛漫,與其辛苦更換一個環境,不如換一個心境,任人世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做個兩耳輕閒,天高野闊的無事人。外面的境界盡管有很多的誘惑、牽掛,只要我們不動心,無念於萬物,不自作多情,不去分別、攀緣,就不致惹下許多是是非非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想要明心見性,就該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

情欲的勢力像洪水猛獸,會淹沒吞噬我們的身心,使我們在千尺的愛河中載浮載沉。情欲像玫瑰,人們往往只看到它的艷麗,卻看不到它身上的針刺。菩薩名“覺有情”,即是透徹人間情愛無常幻化的本質,不再被心牢囚禁,而能隨緣自在。

什麼是快樂?“自在”是快樂,你能自在嗎?“放下”最快樂,你能放下世間的功名富貴、不當的欲求嗎?“結緣”很快樂,你願意廣結善緣嗎?身心安寧、安詳很快樂,你有用心讓身心安詳嗎?快樂,不一定在功名、權力、金錢、富貴、愛情裡;快樂其實在自己的心裡,只要願意在“心的工廠”制造快樂,我們就能發現快樂!用心去改變世界,是快樂的;而隨世界所轉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

“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大和小,原是我們心裡計較分別產生的。其實,世界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世界,是大呢?是小呢?心能轉境,就能把小小的囚房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一樣寬廣。心中不能轉境,就是住在一個大花園、大別墅裡,日子久了,也會感到無所事事,空洞,拘謹,不自由。因此,不要光是計較環境的好壞,應注重心的力量、心的大小、心的寬容度。

所謂:“籠雞有食湯镬近,野鶴無糧天地寬。”經常給美食奉養習慣,往往只知懈怠、懶惰,不知道自由的可貴,不曉得另外一個世界的美好。人不是牛馬、不是大雁,應該在飲食之外,有志願,有理想、有抱負,為我們的國家社會、種族、社區、家庭、朋友、子女,努力奉獻。生命的意義在延長它的價值,在推廣我們的慈悲,把愛心散播出去,給予大家共享共有,在自由的天空裡,廣結善緣。

人往往接受不了無常的變化,而宇宙人生的真理即是“諸行無常”,一生中,每個人都隨著無常的變動,身體上的老、病、死的變化,感情上的聚合離散,我們如果能夠“既來之則安之”,那麼當下即成你的佛國淨土。走過無常幽谷的人,才能在滿地的荒原聞到心底的花香。

一個人的習慣,常不知不覺地在改變個人的命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時內心的善念惡念,往來的君子小人,行止的合法非法,語言的柔軟粗惡,都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外在身相的美丑,人緣的好壞,品格的潔穢,甚至一生的成敗,都和身口意三業的習性有關。

外在的風雨,終有停止的一刻,但我們內在的風雨,如何才能歸於平靜?“依止因緣,無有堅實;如風中燈,如水聚沫。”依靠鏡花水月的無常世間,是安頓不了我們的身心。當你埋怨下過雨的路面,泥濘難行,何不抬起頭來,看看滿天星光,正為你照亮腳下的路?人生除了穿衣吃飯,物質的生活以外,也須要有精神心靈的滿足,借此擴大自己的心靈視野,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平常心應對好人壞人,處理是非順逆,而不致在得失裡窮驚慌、忙恐懼;面對貧富窮通,也是一份平常心,才不會在起落間憂悲苦樂,懊惱不已。有得失,心就會被利害駕馭,看不開,痛苦、煩惱、憂慮便緊隨而來。平常心,能把得失心置之度外,無牽無掛放手做,反能圓滿完成。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洗腎髒的絕好秘方:只用香菜,可以在家裡嘗試。不用花多少錢就可清洗你的腎髒。經過多年來,我們的腎髒過濾血液,排除鹽,毒素及所有不需要的物質進入我們的身體。隨著時日,鹽毒積累,這需要進行清潔處理我們可以怎樣做呢?非常容易,首先,將一把芫荽(香菜)洗干淨,切小段,用清水煮沸10分鐘,冷卻後過濾到一個干淨的瓶子,存放冰箱。每天喝一杯,將你腎髒所有積累的鹽和其他毒素經排尿排出,並會發現從來沒試過有這麼大的差別。芫荽(香菜)已被證實為最好及天然的清洗腎髒治療用料。

1、胃癌“免死金牌”——大蒜。

2、肝癌“免死金牌”——蘑菇。

3、胰腺癌“免死金牌”——菜花。

4、肺癌“免死金牌”——菠菜。

5、腸癌“免死金牌”——茭白。

6、乳腺癌“免死金牌”——海帶。

7、皮膚癌“免死金牌”——蘆筍。

8、宮頸癌“免死金牌”——黃豆。

以上食品堅持服用,必有奇效。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世界上,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80%的痛苦卻與金錢息息相關。

  在佛教中,對金錢如何看待呢?

  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它給人們帶來痛苦,也能帶來快樂,關鍵要看用它的人怎麼用。

  在唐朝,一位政治家、文學家叫張說,他撰寫了一篇不到兩百字的《錢本草》,其中就以草藥為喻,說明金錢既不是好東西,也不是壞東西。用好了,就像草藥可以治病一樣,能濟世救人、自利利他;用不好,就像草藥會變成毒一樣,能傷人性命、自害害他。

  但可惜的是,如今許多人都沒有把它用好,以至於這個世界上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80%的痛苦卻與金錢息息相關。

  有些人擁有的錢越多,痛苦就越大。正如華智仁波切所說:“有一條茶葉,就會有一條茶葉的痛苦;有一匹馬,就會有一匹馬的痛苦。”

  佛陀在《大寶積經》中也說:“財物如幻亦如夢,愚癡眾生被诳惑,剎那時得剎那失,何有智者生愛心?”錢財的本質如夢如幻、極其虛妄,愚癡的眾生沒有認識到,就容易被它欺惑。其實,錢財可以很快得到,也能很快就失去,看清了這一點後,智者又豈會拼命的貪執它?

  唐朝有一位龐蘊居士,將家中的金銀細軟用船裝著,全部扔到了湘江裡。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龐蘊唱了一首偈子:“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當然,完全看破金錢,對大多數人來講,是根本不現實的。所以,佛陀在經中說,通過正當的途徑積累財富,也是允許的。

  比如,《雜阿含經》、《善生子經》中都提到了,我們所賺的錢應該分為四份:一份用於衣食溫飽;兩份用於投資營利;還有一份要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可見,佛陀並沒有要求把所有的錢財全部拋棄,因為我們不可能像蚯蚓一樣,天天吃土就可以了。尤其是作為在家人,若不賺錢養家糊口,生活就沒辦法過下去。

  但即便如此,對金錢也不能過於崇拜。其實,金錢不像有些人想得那樣“無所不能”。世人也說:“錢可以買到房屋,卻買不以溫暖;錢可以買到藥品,卻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書本,卻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床鋪,卻買不到睡眠……”

  當然,金錢也並非一無是處。法國作家小仲馬在《茶花女》中,就曾說:“錢財是好奴僕、壞主人。”如果把錢僅僅視為一種工具,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多也可以、少也可以,自己會活得非常自在;但若把錢當成人生的全部,明明已經衣食無憂,卻仍不知滿足、欲壑難填,這樣絕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然而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卻偏偏選擇後者,把金錢當成“主人”,自己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們有一棟房子,還想再買一棟;有一輛轎車,還想再買一輛……為了這些可有可無的東西,耗盡了自己的一生,也錯過了本該擁有的幸福。 (摘錄自:《苦才是人生》   索達吉堪布 著)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凡人往往就會犯什麼惡業?嫉妒的惡業。那個嫉妒的心都是因為深度的我執產生的。我跟人那種對立,見到人有好事不能夠隨喜,反而會生嫉妒。一開始是不以為然,覺得這沒什麼;然後再加強一點,心裡就很不高興,看到人家做好事心裡就覺得有瞋心、有反感,這都是嫉妒心;甚至會毀謗,造口業,那又加一層;甚至你還去障礙他,這是身業也造作,身口意都造作這種嫉妒,那將來果報都是在地獄。所以我們修行人要捨離嫉妒之心,嫉妒是很可怕的惡業。連世間人都講,嫉妒心是心靈的腫瘤,你要是不好好的去控制它,它愈長愈大,最後變成絕症,你就沒救了。

  所以要成人之美,要隨喜功德,要養成這個隨喜心,見人家有點滴的善事,都發一個隨喜的心,讓我們的善心遍布法界。二十四小時,乃至晚上作夢,我們都是發隨喜的心,這樣你的功德就很大。隨喜的功德跟他真正去做這個功德是一樣的、平等的,那何樂而不為?你都不用去做,你就跟他平等功德,只要發隨喜的心就行了。因為理上講,人我是不二,他做就是我做,只要我隨喜,那他的功德不等於是我的功德嗎?你要是嫉妒他,他多大功德你就多大罪業,何苦來!所以常常要幫助人,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脾氣當中有一點很重要,要反省自己,“各相責,天翻地覆”,這不是我們要的,在那裡吵得半死,我們是“各自責,天清地寧”。我們從這些句子當中都可以感受到,萬法由心生,自己的一個心態。有兩對夫妻住對門,一個是相敬如賓,很恩愛,另外一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時候三天沒吵架了,混身不自在,今天好像哪件事還沒做,還沒吵架。但是這對夫妻,這個太太就覺得人家能這麼好,還是這種幸福的日子好過一點。有沒有人吵架吵得,今天吵完架真痛快!那個人要送醫院去了。所以就悄悄的過去問這個太太,這個太太就跟她說,“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她聽蒙了,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吵,你們家都是壞人,這麼和樂。
  這位太太接著又告訴她,比方說今天我給我先生倒杯水,結果先生不小心走過去把它給撞翻了,我馬上過去:對不起,先生,我沒有把茶放好。一邊說一邊在那裡收拾。她先生馬上說:太太,是我自己走路不小心,把你一片心意給搞砸了。然後兩個人就一起擦桌子。諸位老師,這個茶撞翻了,好事還是壞事?好事。彼此反省自己,感受到對方的那種修養。當下太太說,我再去泡一壼更好的,我們今天晚上好好聊聊。你看壞事都變好事。在你們家就不一樣了,一撞倒,你馬上說:你瞎啦!你走路不長眼!先生說:你這個娘們,放杯茶都不會放,你還能干什麼!一吵,吵哪兒去了,吵到離婚都有。你看,“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所以反省的態度很重要,調伏我們的壞脾氣。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熬夜__體質變酸!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改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盡量在12:00以前睡覺

,不要常熬夜!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2、吃宵夜__體質變酸!

凡是晚上8:00再進食就稱做宵夜。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留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而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3、不吃早餐__體質會變酸!

台灣人普遍不吃早餐,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早餐一定要豐富,而且要選擇耐燃燒4-5小時的食物,才足夠你一天的消耗量。

  4、運動不足__體質會變酸!

在陽光下面多做運動多出汗,容易幫助體內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質。但是由於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加之交通工具的不斷更新,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運動量大大地減少了,這樣導致酸性毒素長期

滯留在體內,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5、過重的心理負擔__體質會變酸!

心理負擔過重也會導致體質酸性化。有關科研機構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兩只小白鼠放在兩個籠子裡,一只小白鼠用黑布將其眼睛蒙上,然後用一根小棍去騷擾它。一個月後發現,蒙上眼睛的小白鼠體液完全酸性化。第二個月發現小白鼠的身上出現了癌細胞。而另一個籠子裡的小白鼠卻安然無恙。可見在高度緊張、高度壓力的情況下,生物體會出現嚴重的酸性化。科學家也發現,當一個人在發脾氣的時候,尤其是暴怒的時候,他呼出的氣體都是有毒的。由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感情上都承擔著不同的壓力,在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同樣能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酸性體質的危害:酸性體質的人面色晦暗、皮膚毛孔變粗、皮紋加深、嘴唇發紫、目光無神,自覺疲乏,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個癌症患者抽血檢查,結果100個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體質。

   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說,叫做“片濑學說”人體的健康與否,是由人體的血液酸鹼比例來控制的。

 1973年科學家“荷尼”和“巴班”二人,經過研究證實一點,人體內的淋巴球,欲消滅癌細胞時,體質必須是“鹼性”才可以。古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說“要治病需靠自己本身,這表示一切生物都具備自然的治愈力。”

 若個人的身體完全變化為“酸性體質”,這個人的生命頂多維持二天,因為變成“酸性”體質時,大致上會引起敗血症,或尿毒症而死亡。

 1、對循環系統的影響:體液偏酸使 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循環減慢、血液中的脂質類物質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導致早期動脈硬化、血栓或心、腦血管疾病。

 2、對骨骼的影響:偏酸的體液刺激甲狀旁腺,使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骨骼釋放到血液中的鈣增多,鈣雖然可以中和血液中的酸,但這樣長期“借”鈣的結果,會導致骨質疏松、骨質增生、骨骼變形及牙損害等。

 3、對眼睛影響:體液偏酸、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循環減慢、對組織細胞供氧減少,易造成組織細胞衰老死亡,而眼底的血管又細又長,所以極易受累病變,使循環不暢,發生眼部疾病。

4、對皮膚的影響:偏酸的體液使皮脂臘的微酸性狀態受到破壞,失去了對細菌的抑制作用,易引發痤瘡、毛囊炎、疖腫等感染性皮膚病。據調查,80%痤瘡患者的體液偏酸。粘稠度增高,血循環減慢,黑色素及酸性產物在皮下瘀積,晚出現色素斑、皮膚干燥,以及皮膚彈性差、晦暗、提前衰老等。此時皮膚還處於高敏感狀態,極易過敏。

 5、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體液偏酸、人的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因此,體液的酸鹼平衡對健康與美容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為止國內最最詳細權威的身體酸鹼性原理剖析(請大家關注著,並把它傳播到親朋好友那裡,生活中多加注意)(請仔細閱讀並牢記)趙麗蓉、李媛媛、傅彪、梅艷芳、羅文、沈殿霞(肥肥)、陳曉旭、李钰等名人死於癌症……

 為了不要讓悲劇一遍又一遍的在不同的家庭重演,普及癌症預防知識是極其有必要的,這也是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特地翻譯了外文資料,給大家分享。希望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能健康快樂的生活!

專家指出,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酸性體質,是預防各種疾病的關鍵。

 首先,多吃富含鹼性物質的食品。英國最佳營養協會的創始人帕特裡克在他的《營養聖經》中提議:日常飲食中,應該有80%的鹼性食物和20%的酸性食物。但是,事實上,我們在平常的飲食中很難將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在1:4,這就需要通過補充一些高鹼性的功能性食品來進行調節。

 其次,配合改變飲用水質,用微鹼性的水來代替自來水、純淨水,創造體內微鹼環境。

 再次,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時進行適量的運動,杜絕不良嗜好。

 體質的酸性化是萬病之源——千萬記住1:4。

 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而基本上,所有的肉類都屬於酸性,絕大部分的蔬果類都屬鹼性。

 美國著名營養學家RAGNAR BERG博士說:如果想維持健康的身體,每攝取20%的酸性食物,就需要80%的鹼性食物。可見,當你每一天吃進肚子內的食物都是酸性為多,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質酸性過高,進而患上各種慢性瘓病。

 大致上,您每吃一份肉,就需要吃至少四份以上的蔬果才能平衡其帶來的酸性,加上各種輻射、污染、壓力、壞心情等也會令身體酸性化。 這就是為何只有10%的人體質是鹼性的。

 日本醫學博士柳澤文正用實驗證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體質; 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物化學家Otto Warburg博士認為缺氧的環境使正常細胞癌變,而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

 A)癌症不能在弱鹼性的人體中形成;

 B)癌症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

 C)如果你有癌症,說明身體是酸性的;

 D)癌症只能在一個酸性的身體擴展;

 E)如果你的身體變成弱鹼性,癌症不能擴展;

 F)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體PH值,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鹼性,不管你得的是什麼癌症都有轉變和被治好;

 G)不管你的情況多麼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值到弱鹼性,你的癌症就不會擴展,就會好;

 H)不用擔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媽媽、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症,只要你的身體是弱鹼性的,你不會得,如果你已經有了,它將會轉變;

 J)癌症都是在酸性體液中生存的,沒別的。如果你的身體是酸的,你就會得癌症。如果是弱鹼的,你就不會得癌症。如果你已有了癌症,只要你能調整你身體的PH值到弱鹼性,癌症就會離你而去。

食物酸鹼一覽表 :

 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甜點、白糖、金槍魚、比目魚。

 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豬肉、鳗魚、牛肉、面包、小麥。

 弱酸性食品: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魚、巧克力、空心粉、蔥。

 強鹼性食品:葡萄、茶葉、香菇、葡萄酒、海帶、柑橘類、柿子、黃瓜、胡蘿卜、白蘿卜。

 中鹼性食品:大豆、蕃茄、 香蕉、草莓、蛋白、梅干、檸檬、菠菜等、牛蒡。

 弱鹼性食品:紅豆、蘋果、甘藍菜、豆腐、卷心菜、油菜、梨、馬鈴薯。

  我們會發現很多好吃的東西幾乎都是酸性的,如:魚、肉、米飯、酒、砂糖等,全都是酸性食物,相反,鹼性食物如海帶、蔬菜、白蘿卜、豆腐等多半是不易引起食欲但卻對身體有益的食物。

  外行人的想法,以為酸的東西就是酸性食物,諸如一看就會令人流口水的草莓、檸檬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鹼性食物,生活中,我們應該合理攝取營養,均衡我們的身體。

 ★酸鹼體質自我測試 :

 試在下列小問題中與你情況相符的問題有多少個:

   1)皮膚沒有彈性、暗淡無光澤。

   2)臉上容易長痘或粉刺。

   3)容易疲勞,嗜睡,稍做運動就覺得累。

   4)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5)牙龈經常出血,外傷口愈合慢、容易淤青。

   6)胃腸、肝、腎功能不好。

   7)常出現便秘現象。

   8)愛吃甜食,口中常有異味。

   9)汗腳,四肢容易冰冷。

  10)夏天容易被蚊蟲叮咬。

  11)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

  12)晚上睡眠不好,早上起來感覺精神不好。有以上症狀表明你身體酸性多。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