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災難為什麼這麼多,不是沒有原因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中國古人常講“萬惡淫為首”。


2 今天邪淫的風尚風靡世界,是什麼原因?教學,電視在教、電影在教、網路在教、報章雜志在教、工商業廣告都在教。


3 邪淫的花報,子女不聽教誨,作奸犯科;將來的果報是墮“鐵床地獄”、“抱柱地獄”。所謂“鐵床地獄”,是讓人躺在燒紅的鐵床上受刑;“抱柱地獄”,這就是炮烙,鐵柱燒得紅紅的讓罪人去抱。


4 佛在經上講,這是世間愚癡眾生染愛邪淫,墮這些地獄。世間人哪裡曉得這個事情?你跟他講,他搖頭,他不相信,到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後悔莫及。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佛在經上常常勸誡我們,一切重罪裡面最重之罪無過於“殺生”,對於修道最大的障礙無過於“淫欲”,所以這是兩大嚴重的障礙,我們要知道。


2 在家居士至少要做到不邪淫,能夠做到不淫欲,你心才會真正清淨,你才能圓滿功德。《楞嚴經》上說,淫心要是斷掉,那就恭喜你,六道輪回就沒有了。


3 你沒有意思出三界,不殺生就非常重要,為什麼?可以不墮惡道。不墮惡道,你來生還能得三善道。如果想出三界,想了生死出輪回,那就要把“不淫欲”擺在第一條,你才能夠永斷生死根本,出離六道輪回。


4 只要有絲毫淫欲念頭,你就出不了欲界;六道裡頭欲界出不去,你怎麼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佛教我們從內心裡面把淫欲的念頭斷掉,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決定不能夠迷惑。


5 淫欲是邪業,是性罪,不管你持不持戒,本身就是罪,到後來一定是敗家破財,來生的時候一定是墮地獄。


6 經上用比喻來說,淫是個枷鎖,能縛眾生。眾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什麼原因?就是這個。我們看歷史,為什麼末代的皇帝最後都落得國破家亡、生命都保不住?你細心去看他的因,淫是第一,都是因為這個亡國的。


7 “不淫欲”,這是六道眾生裡頭最難的,最難也要斷!佛在經上說得很好,六道眾生是以淫欲為生死根本,如果我們想在這一生超越輪回,淫欲一定要捨掉。


8 “淫欲”是六道輪回生死的根本,淫欲要是捨掉,六道就超越了。六道太苦了,我們還要干這個事情嗎?所以佛的話要常常記在心裡,境界現前,馬上就要能夠想到佛在經上講的話,這樣我們才有出離六道輪回的希望。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眼袋最有效的方法-白扁豆花粥

 






   去眼袋最有效的方法:白扁豆花粥,它的健脾化濕作用最為明顯。去正規的中藥房購買白扁豆花10~15克,洗淨後,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煎上15分鐘,去渣後將汁液倒入碗中。粳米50克,淘洗干淨後,入鍋中熬粥,粥開後,倒入白扁豆花汁,文火煮至粥熟,關火即可。也可先將白扁豆花曬干研粉,粥快熟時,調入粥中食用。

    這款粥雖然材料簡單,但功效卻不小,不僅能去眼袋,還能治療女性白帶過多。因為白扁豆花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的功效,只有脾胃強壯了,運化才有力量,身體內的水濕也就能很快被運化出去,水濕減少,眼袋也就逐漸消失了。而女性白帶過多也多是由於體內濕氣太重,白扁豆花化解濕氣後,白帶就能恢復正常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知識依照佛法修行,惡知識依照魔法修行。

淺言之,善知識就是有智慧的人,惡知識就是愚癡的人。善知識有正知正見,惡知識有邪知邪見。合乎佛法就是正知正見,不合乎佛法就是邪知邪見。善知識依照佛法修行,惡知識依照魔法修行,善惡的關鍵在這個地方來分別。


善知識用“四攝法”來教化人。何謂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法容易和眾生打成一片,令眾生對於佛法發生興趣,深信佛法。


(一)布施:要想令人相信佛法,必須布施財和法給他,令他對你發生好感。


(二)愛語:就是不違背人情,不違背佛法,說些慈愛的話。


(三)利行:隨起身口意行,令眾生各沾法益。


(四)同事:對於應度的眾生,與他做同樣的工作。


這四種法,是聯絡感情的方法。你能言行一致,大公無私,以身作則,見義勇為。眾生自然相信你所說的話,也就相信佛法是度生死海的寶筏。


你們來到這裡聽經研究佛法,都是有大知識的人。要知道菩提自性本是清淨的。本來清淨,就是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不加造作,本來現前,本來具足。這個菩提自性,也就是佛性。這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


每個人的佛性和諸佛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不過,我們太愚癡,被無明妄想所覆蓋,所以佛性不現前。若能用智慧來處理一切事情,佛性現前,那就是善知識。


什麼是明眼善知識?有四個條件:


不貪錢、不貪色、不貪名、不自私。


要修行、修出世法,必定先要選擇明眼善知識。什麼是明眼善知識?有四個條件:不貪錢、不貪色、不貪名、不自私。應該用這四個條件去衡量善知識,看看他是否說來說去,都是為了謀自己的利益,或者高舉自己的地位,看看他有沒有私人的企圖?


要親近善知識,不用天天粘著他,而是要聽他的話,聽他的教誨。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去請開示;但不是一天到晚都要去見你的師父,才算親近。去時還要畢恭畢敬地求法,不是連講帶笑,毫不莊重;也不要為他添麻煩。首先要問他有沒有時間,若有時間,可以請他開示;假設他沒有空,你不能堅持地說:“我必定要見他,我的事情最重要的!”


善知識不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有人問:“萬佛聖城已經很大了,假使為你蓋一個廟,你要不要?”我一定要。“那麼你不是很貪心嗎?”對,我的貪心很大,但不是為我自已,而是為世界佛教建立基本道場,來弘揚正法。所以凡是來到這兒的人,無論你有什麼看法,都是來擁護萬佛聖城。就算你罵也好,毀謗也好,其實都是在幫助萬佛聖城。我不怕人罵,也不怕人毀謗,如果我怕,就不會來美國。無論你怎樣毀謗我,我也覺得很好的。學佛要多吃虧,永嘉大師說:“聞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向好了走,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不要因讪謗便起冤恨之心,應該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否則怎樣表達無生法忍的慈悲力量呢?


來源:《宣化上人開示錄》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實是一門藝術。

  如何說話才能受人歡迎?以下是四點建議:


    一、為受窘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助人不只是金錢、勞力、時間上的付出,說話也可以幫助別人。例如,有些人處在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時,你及時說出一句幫他解圍的話,也是助人的一種。


    二、為沮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西諺雲:“言語賦予我們的功用,是在我們之間做悅耳之辭。”什麼是悅耳之辭?就是說好話。說好話讓人如沐春風,讓人生發信心。遇到因受挫而心情沮喪的人,給他一些鼓勵,一些鼓舞信心的話,就是以言語給他人力量。


    三、為疑惑的人說一句點醒的話。荀子說:“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遇到徘徊人生路口的人、對生命有疑惑的人,及時用一句有用的話點醒,有時會改變他的一生,甚至挽回一條性命。


    四、為無助的人說一句支持的話。無助的人信心不足,需要他人給予肯定才有力量。這樣的人經常生活在別人的善惡語言中,一句言語可以決定他的心情好壞。面對無助的人,我們應該多講給予支持的話,讓他對自己生發信心、肯定自我。


    《說苑》曰:“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話不在多,而在貼切與恰當。孟子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如果所說淺近,但是用意深遠,就是一句好話。所以,話要謹慎說,才不會讓人覺得輕薄,甚至招怨。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在世,錢雖然重要,但絕對不是萬能的,因為除了金錢以外,還有許多對人生更有意義、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富有,不是用存折的數字來衡量的。


有錢不滿足,是穿著錦衣的窮人,坐擁許多物質內心卻不歡喜,是精神赤貧者。東西的重要在於內涵營養,不在價格,生命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心靈是黃金鍛造,定會“富”得喘不過氣來。


求得內心的滿足,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人能夠滿足,處事易謙恭謹慎。歡喜也一樣,“歡”是令身欣悅,“喜”是令心欣悅。歡喜,即預知決定往生,而於內心欣悅。也就是說,物質方面擁有很多,但不歡喜,如同沒有。更何況一個人擁有多少是有限的,對世界上一切都抱持享有的觀念,歡喜就無所不到。


古埃及有一位快樂女神,她的丈夫是個明察秋毫的法官。每個人死後,心髒都要被快樂女神的丈夫拿去稱量。如果一個人是歡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輕。女神的丈夫就引導那有著羽毛般輕盈的心的靈魂飛往天堂;如果那顆心很重,被諸多罪惡和煩惱填滿皺褶,快樂女神的丈夫就判他下地獄,永遠不得見天日。原來心輕者可以上天堂。所謂輕生活,就是給心靈一對翅膀,因為輕盈所以快樂,因為快樂所以更輕盈。


生活是多變的、有時甚至是不公平的,所以你我都要去適應它。關鍵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觀察與看待事物。放開一點、簡單一點、單純一點,集滿三點,就會開心一點。輕生活,不是貧窮,開心就是富有。滿足與歡喜是真正的財富,因為,這些財富不但現世受用,來世還可以受用;不但一時受用,還可以終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還可以大眾受用。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會漏的功德


上兩周,有個浙江的女孩來找師父看病,看完病後,因為自己的婚姻一些狀態不是很如意,所以請教明歸師兄為她看看,結果師兄幫她一查,發現她的未婚夫今年農歷5月有災,為了確診就讓我幫著一起看,我一看是車禍,和他卜的卦象--外傷幾乎相仿。女孩子很擔心,求師兄幫幫她,師兄為人仗義又很慈悲,就滿口答應下來,於是乎,就開始往那男的八诖盤裡(就是命盤,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那條大坎裡填福德,讓我在一旁看著,請的是菩薩的功德,那是很大的厚德,就往裡填,我就負責看著那條坎是否被填平了,我就眼見著這條大坎慢慢的越來越淺,眼見著快平了,我正准備告訴他們填滿的時候,突然發現那條坎有變化,轉眼見剛填進去的功德就象沙子一樣全給漏光了,一點不留。。。我怕看錯,讓明歸師兄再卜一诖,結果诖象就是洩氣,和我看到的一樣,我們兩人那個不解啊,怎麼填進去會漏呢?正困惑呢,師父在一旁提醒“填啥呢?那人不做好事,只做壞事,自己沒德,多大的功德他也填不滿!”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在回頭看那女孩,那女孩子才告訴我們原因驗證了師父所說的話。原來她未婚夫是個放高利貸的,專門借錢給人然後高價收回,收不到就用非正常手段,反正手段就象黑社會的。而且本人也並不信佛。後來那女孩很急,就請師父幫忙救他,師父說,除非他自願改邪歸正,發大願去幫助眾生,比如拿錢捐助貧困的地區,捐給困難的寺廟,或者給困難的孤兒院老人院那些地方捐錢或者做儀工,那就有可能救的了,不然誰也沒辦法幫他。


德是支架,如果一個人沒有德,就是功德再大的人把自己的功德撥給他,他也沒有支架來盛,所以一樣會漏。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修德修善,即使不念佛,也能往生好的地方,如果無德之人,不論有多大德的人來超度他,都是不可能超度的走的。因為自身沒那個支架來盛德。沒有功德,只有去該去的地方了。


(二)火燒功德林


我有個朋友,條件個方面都不錯家事也很好,生活一直是一帆風順,因為我學佛了,所以她雖然不是很相信佛學,但也立志要做個好人,也做過很多善舉。前一周,她聽我說,師父和師兄來了,所以很想來看看師父,也想請教明歸師兄有關周易方面的問題,她比較感興趣這方面的,所以上周她就來了。
    來了以後,師兄一看到她,就說了一句話:“你純屬於火燒功德林的那種”!我費解,就問,啥意思啊?師兄就說“無論她做多少好事,幫人也好,干嗎也好,都一把火給燒盡了功德。因為她最大的毛病就是犯上,就是頂撞自己的父母,父母一個是天一個是地,一頂撞父母就好象一把火,這就叫火燒功德林。”
    我聽到這,我就插嘴了,我說沒有啊,不會啊,我這朋友人挺好的,不會頂撞父母吧,而且事業各方面更好,看不出火燒功德林啊?”說完我馬上看我朋友,只見她兩眼反著淚光,然後就向我們說到“其實,我早知道我自己有這個毛病了,我對別人都挺好的,說話也沒什麼脾氣,但是在家,對父母我就控制不住,就老對他們發火,其實我也知道的,但就是改不了”


師兄接著說“就因為你對父母這態度吧,導致你婚姻方面不是很順,你要是不頂撞你父母,你個人的運勢會更好的。”
    我這才知道原來這大小姐真是如此的,好在明歸師兄慈悲,為她打碎了秉性,方便她改過。而她自己也認識到錯了,希望以後她回去能好好的做,畢竟父母恩澤,我們此生都報不完啊。


(三)一顆至誠心,假的也成真
    前幾日,QQ裡和同修聊天,她告訴我一事,我們為此還樂呵了好一陣!
    我們有個師兄,為一個病人治病,加持大悲水,結果一緊張,念錯咒了!他念完後,才發現念錯咒了,但那病人不知道,一咕噜把那水喝了,結果病卻真的好了。就堪稱為奇,說是菩薩慈悲,依舊加持了,但我明白其中緣由。只因為他一心為了利益眾生,無其他利己念頭,所以假的也成真了。這就和師父曾經教誨我的話不謀而合了:“一顆至誠心,假的也成真”


(四)實質性的忏悔
    這個故事師父講給我聽的,是他們那的一件真人真事。
話說有一信佛的女老板,別人問她借了很多錢周轉生意,結果時間久了還不還,她也等錢用所以就去討要,結果對方送了本地藏經給她,還跟她說:“你看看,經書裡面說的很清楚了,經書裡說,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前世如果虧欠了別人的,那這輩子就要還債。而現在我借你的錢,我也沒錢還給你。不是我不還了,而是因為上輩子有你欠了我的這個因。所以就有這輩子我不還你的這個果。咱兩以後就扯平了,以後你也不要再來問我要了。”


我聽到這個故事啊,我就想到說,很多學佛人都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拜忏了,身體還不好,或者命運依舊不順。”
    現在有了這個故事啊,我想正好可以解答很多學佛人心中的這個疑問。古語也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問題我們不仿先將心比心的隱射到自己身上來,問問自己,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


就拿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換了你,別人欠你錢,你是能接受別人給你拜忏,念經的而不實質性的還你錢嗎?
    自己都不接受為什麼就要別人接受呢?有些實質性的債還是要實質性的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實質性的忏悔,要做有針對性的忏悔,而不是光念忏悔文就能了業的原因了。在我們做實質性,有針對性的忏悔的時候,發自內心也是極其重要的,有時候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下,那就能真的忏悔出來,真的發自內心的感到對方曾經感到的痛苦,這樣的忏悔才是真正有效果的。


這讓我想起了我最早學佛那會,我每次念地藏經都會犯困,念不下去,很多人說我業障重,是啊,我承認。最後我是用了一個辦法,終於可以全篇的念誦下來而不犯困了,我一念到要犯困的時候我就開始抽打自己的耳光,因為我的冤親債主,我的了業菩薩們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都有恻隱之心,當一個人真誠的跪在那裡,自我懲罰,以乞求對方的原諒時,無論犯過多大的過錯,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對方能懂,一起恻隱之心,就自然原諒我們了,那才是真的在贖罪。


(五)放下是開啟智慧的鑰匙。
    這個故事是師父前天告訴我的,是他07年在一個寺廟的經歷。
    07年的時候,師父受邀到一個寺廟,那日中午在那寺廟的齋堂吃飯,然後進來兩位比丘尼,其中一位見到我師父就過來對我師父說,是否能吃一口我師父碗裡的飯,哪怕是師父嘴裡咬過的也行。師父就知道那比丘尼開了天眼,然後就問這比丘尼,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緣分的,於是這比丘尼就和師父說了她的故事:


話說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也是嫁做他人做媳婦的,她為人很孝順,見到公公病重,非常難受,於是在佛前發了一個願,她說“只要公公的病能好,我就出家修行,學有成就後利益更多眾生”結果她公公的病真的好了。他打算照自己的願去做,就回家和丈夫說,哪知,一推開家裡的門,就看到她的丈夫和別的女人一絲不掛的在床上鬼混。她的丈夫看到她回來了,立即和那女的胡亂抓衣服裹在身上從床上爬起來,傻乎乎的看著她,結果她很平靜的就問那個女的,你愛他嗎,願意和他在一起嗎?那女的也不知道怎麼會事,就傻傻的點點頭。然後她又問他丈夫,你喜歡她嗎,你想和她在一起嗎?她的丈夫當時已經嚇傻了,也不知道怎麼會事,也傻傻的點點頭。
    結果那比丘尼就很開心的說,那好啊,那以後你們兩就一起過吧,我要出家去了。說完這些話,當下就開了天眼了。


我很佩服這位比丘尼,正是因為她的那句話,她當時的那顆心,面對此情此景,她的那顆心,完全沒有因境而轉,沒有起心動念,能放下塵世間的萬緣,再加上自己的願力,才得到諸佛菩薩的肯定和贊歎。這力量太讓人贊歎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佚名


一九一七年,有一位巨商的兒子在日本學西醫,考試第一。有一次他坐日本電車,車還沒有停穩,就往下跳,結果跌斷一只胳膊。他是學醫的,很快就治好了。但是西醫並不了解,凡是骨傷,百日之內不能行房事。


不久,母親過壽,他回到中國,不知道傷筋損骨要在房事上謹慎,就和妻子同房。第二天一早,發現這位高才生已經透體冰涼、氣絕多時了。


印光大師有一位弟子,叫羅濟同。一九二五年,他大病初愈,九月十號,請印光大師到他家吃飯,而且說:“師父是弟丶子等的父母,弟子等是師父的兒女。”大師說:“父母最憂兒女的健康,你病雖好,還沒有復原,要慎重。”可惜當時沒有明說所應慎重的是房事。當月底,印光大師在功德林開監獄感化會,羅濟同當時也在場,大師見他面如死人,知道是犯房事所致,很後悔當時沒有直說。沒過多久,羅濟同就死了。


由這兩則公案可以知道,身體有病或者大病初愈時,不宜行房,如果非時行淫,多半致死,所以是黑業。


在民國前,有一位青年婚後進城應考,考試還沒有結束,他難耐寂寞,就和好友一道回家。步行一百多裡,二更天到了家門。父親罵他:“你一定是在城中惹事生非,才連夜趕回來的,明天再以家法痛責。”父親叫家人把他雙手反綁,關進一間空房,鎖住房門。


第二天,父親很晚起來,把兒子放出,一句話未問。兒子本來很興奮地回來,突然受到父親的指責,一夜不安,放出來時,他始終不明白父親的用意。等他到朋友家裡,得知朋友已經死去,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愛護他,才把他關入空房遲遲釋放,因為不方便明說,才不得已而為之,實在是用心良苦。


以上是百裡行丶房致死的例證,所以在家夫妻在過度勞累等時必須節制房事。


下面再按《壽康寶鑒》列舉一些非時行淫的過患,具體情況可以參考原書。


月經來時犯淫,會成血淋症,男女都病;胎前犯淫傷胎,所以有孕後應分床絕欲。(印光大師曾說,孕後交合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產難一次。懷孕時間久,如果行淫,或致墮胎及傷胎。)產後,十余日內犯淫,婦女必死;百日之內犯淫,婦女必病。


生病、生瘡、出痘之後,不是十分復原,萬萬不可犯淫,犯淫多半必死。眼病未痊愈或者剛痊愈,犯淫必瞎。虛痨症,雖然養好強健,還須斷欲一年,如果認為復原而犯淫,多半必死。傷損筋骨,愈後須要戒一百七八十天,未過百日,犯淫必死。縱過百日,犯淫也會導致殘廢。


過於辛苦、過於操心、天氣過熱、過於憂愁、過於驚恐,都不能犯淫,若犯,輕則成痼疾,重則當即死亡。


病後,犯則舊病復發。遠行百裡行房者死,行房百裡者病。


以上根據《壽康寶鑒》大略講了非時行淫的過患,從中也可以明白把非時行淫定為邪淫的道理所在。


在家居士除了不邪淫之外,還要注意房事不能過度。《感應篇》注釋當中說,夫妻之間也要寡欲,人身之精散在三焦,榮華百脈,而欲丶火一動,合聚流通,都從命門出來,非常可怕。人精足,神就生,精神足智慧就生,聰明強固,就能成就事業。如果淫欲過度,虧損精神,一生事業都會因此而消失。印光大師說:“一切事業,以身為本,身若受虧,事俱消隕。傷身之事,種種不一,最酷烈者,莫過淫欲。”古語說:“樂極生悲,縱欲成患。”孔子說:“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有智者把人體比喻為一盞油燈,精為燈油,如果貪圖房事之樂,縱欲而不節制,就象燈油很快就會耗空,年齡一大,百病叢生,到時候後悔莫及。相反,燈油如果不溢,燃燒時間會很長,而且燈很亮,同樣人如果能節欲葆精,就能長壽,而且老來有精神。


明朝衢州地方有一位徐生,才貌雙全,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選任為松江節推,少年得志,親友都很羨慕。可是他生性好色,年紀輕輕就有十幾位寵妾,個個都很嬌艷,由於他縱欲過度,上任一個多月就虛脫死亡,一生的前程都化為烏有。


一九九四年十月,有一位姓翁的老人,六十六歲,下午到寧夏路一家專門放映色情電影的戲院,觀賞三級片。到了晚間十點三十分電影散場,管理員發現:老翁暴斃在座位上,全身冰冷,已經氣絕多時。經法醫驗定,死者是因為興奮過度導致心髒麻痺而死。


以上兩則公案之中,徐生是以有限的精神,供無窮的色欲,透支過度,所以精竭而亡;翁老風燭殘年,仍不知保守精神,幾個小時的刺激,便使他興奮而死。色欲真是殺身的利刃!


印光大師常常說:世間人民,由色欲直接導致死亡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間接導致死亡的,又有十分之四,是由色欲虧損遭受別種感觸而死。人們把這些死歸結為命,豈知貪色者的死,都並非是命。依於命的是居心清貞、不貪淫欲之人,那些貪色者是自戕壽命,怎能說是死於天命呢?依於命生又以命盡而死的,不過十分之一二。由此可知,天下多半是枉死之人,淫禍的慘烈,世間再無第二者。相反,不須費一分錢,不必費一分力,就能成就高尚的德行,享受極大的安樂,留給子孫無窮的福蔭,使來生獲得賢良眷屬的善行,唯一是戒淫。(據《印光大師文鈔》譯白。)


宋朝有位李覺,到一百歲面色還紅潤有光澤,當時杭州知府問他:“如何保養能這麼高壽,皮膚還不干癟?”李老回答:“很簡單,就是早些絕欲而已。”


宋朝包宏齋,八十八歲還在樞密院裡任職,他象年輕人一樣身體強健,神清氣爽。賈士道心想,他必定有特別的養身術,閒聊之時,就向包宏齋詢問有什麼偏方。包老回答:“我的確有一種藥丸,自己服用,從不外傳。”賈士道求包老務必要傳授給他,不可個人獨享。包老慢慢地說:“我是吃了五十年的獨睡丸子。”當時滿坐聽了都哈哈大笑。


廬陵周和尚,九十多歲,走遠路健步如飛,須發不白,他說:“沒有它法,只是壯年節欲而已。”


太倉張翠九十多歲,耳目聰明,還能作畫,問他養身秘訣,他說:“平生只是欲心淡欲事節制而已。”


由以上公案就知道,老而強健之法,不過是節制淫欲而已。


可惜人們沒有業果正見,行事多不考慮後果,不僅不考慮後世,就連此生的晚年甚至十年之後的結果都不會考慮。現在的青年一代普遍奉行“不管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觀念,可是如果曾經擁有的只是未來痛苦的因,到未來受報時又如何面對呢?沒有辨別業果的智慧,人的眼光短淺到只求現前一刻的欲樂,好好的珍寶人身,變成縱欲自殘的工具,給自己的未來留下無盡的苦難,怎麼可能有幸福的一生呢?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人之美」,必須要曉得自他不二,眾生有分別心、有執著心,佛菩薩沒有,覺悟的人沒有。


我們在新加坡與其他各個宗教往來,我們熱誠的幫助他們,他們做好事,我們成就他。


有許多人問我,「我們佛教徒捐獻的這些供養,是要為佛教做事情的。法師,你為什麼幫助別的宗教?」


我說,「我沒有幫助別的宗教。」他說,「你幫助些回教、印度教、基督教。」


我說,「那都是佛教,你有沒有聽說,大乘法裡有一句話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他點頭,「聽說過。」


那基督教也是佛法,天主教也是佛法,伊斯蘭也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我沒有替外道做事,我替佛教做事。


你有這種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你對於大乘經沒聽懂。佛教我們捨棄妄想分別執著,你還在堅固守住妄想分別執著,你到哪一天才成為佛弟子?


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們都曉得,常常念,掛在嘴邊,可是自己心量還是一點點大,還是不能容人,我們沒有遵守佛陀的教誨。


你們懂得愛護動物,愛護畜生,難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你就跟他對立嗎?那個動物眾生也是不同的族群,為什麼對牠就愛護,對人就不愛護?佛學到哪裡去了?經念到哪裡去了?糊塗到所以然處。應當覺悟,展開經卷字字句句多想想,要想清楚、想明白。


成人之美,這個地方人是廣義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只要是人家做的好事,我們見到、聽到,決定沒有嫉妒,決定不能傷害,要發心隨喜功德,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就是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德行,成全自己的性德。


(摘自釋淨空教授《感應篇第35集》)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慈慧本願



 


不要享受指使父母給自己端水洗衣,損福報特別快!



    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皇帝,:習慣性的招呼、享受父母給自己倒水;父母給自己端飯菜;父母給自己拿東西;父母給自己洗衣服...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以國王的福報,讓尊者走六步,果報是六個月失去王位。  想想自己讓父母,也就是讓"兩尊佛"走了多少步,為自己跑路。 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忏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 了。 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事情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大家指使父母為自己做什麼,這就和指使佛為自己做雜事一樣削福報。 師父說:你們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嗎? 就是回家孝敬父母去. 你聽法師講甚深般若, 上法會聽法, 不如給老母親打一個洗腳水洗腳. 你要是發現自己沒有福報了, 你趕緊買點好吃好穿的給父母送去, 你就會發現, 你的福報立即升起來了 給父母倒杯水也有大福報,大家若是倒過來,讓父母哪怕為自己倒一小杯水,也是極損耗福報的。 大家喜歡穿質地好的衣服,也要注意自己想穿100塊錢的衣服,就要讓父母穿101塊錢的衣服。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是把本該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福報迅速消耗折掉,沒有福報,小孩子怎麼可能讀書好,開智慧,做人好,生活工作姻緣人際順遂呢,一切都離不開福報。 享受用度,不要超過自己的父母,想讓自己享受更好,那就提升給父母的待遇。


從「心」開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